首页 > 书画 > 正文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12-22 09:22:56
  孙博文先生的艺术仿佛应和着他的名字——博文。其作品具有博大的气象、广博的涉猎与博彩的绚烂,它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震慑感与感染力,更是超群脱俗,独领风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具有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

顾平在“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来宾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今天隆重开幕了!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并以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我对孙博文先生的敬意与其艺术成就的赞美。这要感谢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范迪安主席对我的提携,感谢于学松先生等活动主办方对我的信任。作为后学,此时此刻,我更多的感怀是景仰与膜拜,这既是孙博文先生作为艺术家的人格魅力给予我的感染,更是他的作品具有的艺术震撼力所营造的特殊场域。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时间将被定格,进而活脱出一个当代艺术文化的历史节点,为人们所记取。

孙博文先生的艺术仿佛应和着他的名字——博文。其作品具有博大的气象、广博的涉猎与博彩的绚烂,它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震慑感与感染力,更是超群脱俗,独领风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具有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而这恰缘于孙博文心胸吞吐包纳之豪迈、视野宽广深远之境界与知识储备藏存之丰硕。其作品又内蕴文人气质、涵摄文化信息与标举文明进阶,并以其独具面貌的形式奔放呈现,这是真诚、真情、真实的一种表达,超越功利,直抒胸臆,倾心奉献。

孙博文先生艺术最突出之处是其独创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没有刻意,更没有做作,全来自他的真诚。而这种真诚既表现为他对生活的态度,以一种无瑕的心态去面对表现的对象,可谓无挂无碍;更呈现为一种对艺术的坦诚,他以自我认知的方式与笔墨色彩语言,去超意识书写与挥洒,可称无法之法。孙博文先生这种超然的心态,非同寻常,绝无仅有,在今天弥足珍贵。我在猜度,这种真诚或是他的一种真性情,是对他自身禀性的回归,即他要把自己的积累转化为内蕴的养分,而非用理性去驾驭。这种创作中去“意图”的预设,随心随性,顺势而为,既没有传统的桎梏,也不去考虑现实的制约,更没有中西的选择,至于人云亦云的所谓审美、人文与民俗等等,一切的一切,哪些常常被艺术家所考虑的因素,统统被放置一边,画我心造,而非意想,一切又包孕其中。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种自由,也是对美表达的一种极致,所谓大美、至美、纯美,全凭超然的情怀与纯然的境界。

今天的展览让我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折射出中国画演进的戏剧性,那就是我们总会在默默无闻的探索行进者之中,发现那不为人知的创举,并为之震惊。前有四川的陈子庄,后有江西的黄秋园,今天又出现了山东的孙博文。这不正是为我们探索中国画当代演进增强信心吗?由此,我们更应该把他们当作弥足珍贵的资源,予以研究、发现、推广,今天的展览或正是这一行动的开始。我坚信,孙博文的个案将被我们有更多的揭示、张扬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当代中国画的演进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致敬孙博文先生,感谢为推介孙博文艺术所有辛勤的奔波者,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春烟报芳菲》38cm*96cm纸本水墨2000年

当艺术作品以实物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时,不同的观赏者因秉持不同的中国画观念与自身的审美修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极寻常的一种品赏,它全基于作品的观感。然而如果是展开批评,这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可能就难以奏效了,批评者还要研究创作者及其创作意图,并将其置入特定的文化环境,链接社会历史,方可做出公正的评判,其作品的意义才得以确立,无论是积极有效的正面价值还是充满消极因素的反面存在,也不管是作用于当下的还是预示或引领着未来的。孙博文中国画的典型面貌颇多耐人寻味处,也是当代批评家不多见的案例,本文尝试展开个人角度的“散论”。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身在碧山绿水中》

247cm*123cm纸本水墨

 2001年

孙博文的中国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典型性是其画面给人的观感非同寻常。孙博文的中国画多大璋巨制,用色用墨生猛,视觉冲击感极强。其作品的外观较为醒目甚至有点“刺眼”,纯度极高的红黄绿不加调和地铺涂在画面的显眼位置,不仅遮蔽了中国画长于墨色与点皴的丰富变化,甚至转移了你去寻觅作品细节微妙的可能性,画面跳跃的视觉节奏全被色彩所垄断,很难让人把它与中国画尤其是传统中国画联结在一起;笔墨的运用也非常“霸气”,似在有意背离传统文人的情趣,专事雄强与随性,点厾勾勒,攒三聚五,逸笔草草,墨色变化全在随意之中,似为造型又非全在塑形。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流水画山》

492.5cm*143.5cm

2001年

在形象塑造上,孙博文的山水花鸟中的“主角”都是他“自造”的“范儿”,虽然也有现实的影子,但绝不是具体的沂蒙或是岱崮的外观,也非村野田头的花草鸟虫的神情,看上去仿佛总是那个景、还是那般情;画面气息,与传统文人审美是抵触的,与现代审美也不尽相合,倒是多了一分乡野之气。虽不唯美但清新,雄强而去其粗悍,外貌看上去极不讲究,细品之其内敛的文化有清晰可感。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松鼠戏秋图》

181cm*49cm纸本水墨 

1998年

孙博文何以会以这样的画面名世?其价值何在?这些都是颇值得推演与探寻的一件趣事。先生已作古,我们不可能去面询其本人,其能留存的生平事迹也极为简略,甚至还难以排除一些附会的因素。由此,对孙博文中国画的评述只能围绕作品兼及其生平与言论,并将之置入其活动的时空予以讨论。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柳拂红云三月天》

360cm*144cm纸本水墨

 2001年

孙博文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中后期,那么中国画传统延续至20世纪留存给我们有哪些值得回望的资源呢?概括看,20世纪中国画有突出影响的势力大体可归纳为三种面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写生派”,山水画以傅抱石、李可染、石鲁成就最高,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均有不俗的成绩,而人物画则有浙派的方增先、北京的周思聪与广州的杨之光等。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早春记忆》

428cm*143.5cm

2000年

释文:春烟含翠贯山川,墨游石上流清泉。

声声鶗鴂报芳菲,柳拂红云遂微寒。

其次,是“写意派”,兼有传统笔墨与造化取景,但重“写意”手法,写形观念与笔墨语言上都有新的开拓,山水画以黄宾虹为大宗,此外陈子庄为别格,更有“海派”的兼具中西,花鸟画齐白石为巨擘,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此外李苦禅亦有较大影响,人物画当推关良,其戏剧人物写意中有表现意味,兼具传统与当代之趣。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山云吞吐万山重》

358cmX144cm

2001年

释文: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第三个面向便是对传统的延续,其中以金城的湖社最为突出,他们以唐宋传统为楷模,坚守不惜,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严格意义上,张大千、陆俨少等也都以传统为师承的主要对象,虽然也有新的探索,但出传统藩篱不多,前者在泼彩上有所尝试,后者在师传统中没有忘记造化与心悟的催化作用。此外,还有引西润中的一些探索,如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等,也都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山水四屏》

361cmX144cm

2001年

在如此绘画生态下,孙博文的早期乡贤的启蒙滋养与新式学校的“学院式”系统教育,便成为其师承选择的重要参照。他的作品清楚表明,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面向”的新延续,也非融百家为一炉的全新开拓,孙博文的存在是其顺其自然的艺术历程与随性而为的从艺态度复合的结果,而这恰是我认为最为珍贵的一个“个案”。在孙博文成长的年代,中国画传统还是以旺盛的生命力在延续着,尤其是处于底层的民众,其所接触的中国画多为传统样式,哪些时代的探索并没有渗透下移。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山水四屏》

137cmX68cm

1998年

由此,我们几乎可以推论孙博文的中国画初期师承一定是以对传统的学习为主。这从他选择的山水与花鸟题材,以及作品中留存的传统“程式”与“符号”中也可以见出。我们看他的笔墨基础还是颇有传统痕迹的,尤其早期创作的作品,色彩是让位于水墨表现的,线型与墨色均多传统趣味。画面构图也多传统样态,几乎不见具有现代感的图式。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结庐水云畔》

137cm*69cm

2002年

其山水画的程式最为明显,近中远景的设定,“三远”法的空间处理,树石符号的“拿来”等等,明显有来自《芥子园画谱》的痕迹。由此,孙博文的中国画是以传统筑其基的,它也指认了这些色彩炫目的作品还是地道的中国画。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万象生辉》

145cm*716cm

2001年

细读孙博文的中国画作品,其个人面貌与两个重要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是造型的“随意性”,表现在笔墨轨迹与物象的形态上。我们看他的画面,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孙博文从来没有受过“讲究”的约束,笔墨的顺势而为,既在塑造也在画面统筹;造型的“意态”化是观感的效果,其实也是画家心中有预设,笔下便流露,他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贴合自然物象,是否来自传统的谱系。当然,孙博文的预设并不是理性左右的“意图”,而是内凝后的自然流露,所以孙博文画面形象是他对传统积淀的“预存”,是他对自然对象感悟的“留痕”,情感是催化剂,记忆是媒介,就这么简单。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千崖翠欲流》

178cm*96cm

2000年

有人说他受同里名家的影响,山水梳理出关友声、黑伯龙等源头,而花鸟则受崔子范的影响。某种意义这种推论有一定道理,乡贤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不过,我看孙博文的画,更多是受这些先辈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味的影响,因为同一地域的审美与趣味总是具有相近性,这种内含中师承中的因素也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孙博文的性情化笔墨与无碍无障的造型表达,或是受地域风尚的影响而多了一份自己的内视,放达而不作过分理性的夸饰,齐鲁外向型的气度并没有遮蔽孙博文自我的情绪表达。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春林含翠》

451.5cm*143.5cm

1998

释文: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

挥笔扫出春满图,群芳挺竟无尽头。

拿他的作品与崔子范比,崔的个人面貌在理性的左右下放大“厚”与“烈”的成分,且强化其“程式”,形成了不可替代的花鸟画新风格;而孙博文或根本就没有这种主观化预设,他更为自然的去表达,似没有古今以来的流行追求——成名成家、个人风格、流芳百世……这种儒家的情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的终极诉求,而孙博文真没有,他只管画他自己想画的画,创作意图几乎没有什么预设。这似乎有点回归生活常态的感觉,我个人觉得这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一种状态,当代谁人可比?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水底日升波自沸

796.5cm*144cm

2000年

其二,是色彩的浓烈感与铺涂化处理。传统中国画用色追求平淡天真,写意中国画多浅降设色,且色不碍墨;青绿用色虽然隆重,但多三矾九染,皇家富贵之气扑面。近现代以来,受西方绘画重色彩的启示,画家们也多探索中国画的色彩新变,其中以“海派”最为突出,张大千的泼彩即是代表。张大千的泼彩,不改变笔墨写意的先期骨架,只是在收拾画面时,将青绿色泼在水墨写意的形象上,强化来自于自然与情感复合的新形象,完全不同于传统青绿的表现手法,趣味便大相径庭。前者热烈而多现代气息,后者富贵而存传统审美。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但愿人间意珠圆》

244.5cm*123cm

2001年

孙博文的画面色彩运用毫无疑问取法了张大千的手法,但所不同的是,张大千的泼彩,或以水墨为基,或先泼后以笔墨收拾,偶然与必然胶合为一体,偏于理性处理;而孙博文的画面不完全是“泼彩”而是“铺涂”,其手法结合了张大千的感觉化处理而又运用写意的用笔策略,改变了依赖理性驾驭的偶然与必然,全凭性情去铺涂,与其造物塑形以及笔墨运用的理念一脉相承。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方式,画家决定需要加色,那就随性去加吧,怎么舒心怎么处理,所有的预设也是内化在自己的“感觉经验”之中,并非用清晰意图去左右。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涅槃》

359cmX144cm

2001年

释文: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除了以上两点突出之外,孙博文的中国画还表现为诗文题跋的随意性。孙博文的画上题款多用诗文补白,这里用“补白”似不太贴切,因为他的款是如此随意,几乎全压在画面的上端,让观者难以忽略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有少量置于画面左右端的“题名”,也是极随意而为之。诗文内容多孙博文自撰,五言七律随性随意缀成,其特征直白而真诚,或来自自然的感悟,或对人生的反思,或标识其审美,绝不做忸怩作态的文人式呻吟。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登高看云低》

358cm*144cm

2001年

释文:只有天上有,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回到前面的预设,孙博文中国画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其真实的意图到底是什么?这样的中国画价值何在?我读过几位知名学者的评论,大多认为孙博文的中国画代表了齐鲁精神,是对自然与生活观照后的表达,呈现的是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这些归纳与评述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我更看到孙博文的一种超然心态,非同寻常,绝无仅有。它在理念上非常近似石涛,但在性情上又回归了他自身的禀性,即他要把自己的积累转化为内蕴的养分,而非用理性去驾驭。创作中去“意图”的预设,随心随性,顺势而为,既没有传统的桎梏,也不去考虑现实的制约,更没有中西的选择,至于所谓的审美、人文与民俗等等,一切的一切,哪些常常被艺术家所考虑的因素,统统被放置一边,画我心造,而非意想,更不是为谁而画。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秋色无边

415cm*96cm  

2002年

苦瓜和尚曾有此理念,但还未臻至境,毕竟他还有“接驾”的奢望;孙博文则不同,他似有所延展,这种纯然的境界,仿佛回到无忧无虑的儿提时代,又似禅家的立地成佛。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大千世界

243.5cm*123cm  

2001年

这种境界说它平常,也是平常,它本就是生活本身,没有任何玄妙可言;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脱,确实超脱,它无障无碍,一任自然,更趋自由;这种境界真得珍贵,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画的文化生态已经没有了单纯可言,今天何人还能达此妙境,能不珍贵?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红云悬空万象生》143cm*360cm纸本水墨 2001年

我一直在猜想,孙博文的心中是否永远驻留了石涛上人的名言:“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孙博文中国画作品所表征的理法既属于绘画的,中国画的,更是孙博文个人的,那是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更是他自然流露的一种真情。顾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坐看云起时》

122cm*122cm

2001年

画家简介

“我自用我法”——著名画家孙博文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