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保险捆绑信用贷,阳光保险不再“阳光”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1-17 10:56:30
听新闻

在经济形势疲软之际,保险、国债等稳定的投资、财产保值手段,便成为了许多人的不二之选。而在寿险、重疾险等理念仍未得到大范围地普及时,财产险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阳光保险作为一家以财产险起家的保险公司,发展势头自然如日中天。

而在2022年即将结束之际,阳光保险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这也标志着阳光保险成为中国近乎两百五十家保险企业中的十家上市险企之一,但阳光保险上市短短一个多月以来,却让自己的短板暴露无遗。

保险行业回暖进行时,头部梯队难撼动

2022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下,国内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尤其是上海、北京等金融中心,更是处于重灾区。股票、期货等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自然受到了不小的波及,但保险、债券却反而受到了许多投资人士的青睐。

保险捆绑信用贷,阳光保险不再“阳光”

自2020年以来,居民储蓄意愿持续攀升,央行《2022 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分别为 54.7%、58.3%和 58.1%,整体维持在高位。居民预期未来三个月准备投资的项目,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医疗保健、大额商品、社交文化和娱乐、旅游、购房和保险。

而保险作为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投资手段,消费者对于保险配置意愿有所上升。据《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2Q3》显示,家庭的风险意识较高,避险意愿有所上升。商业健康险类以及贵金属类资产配置意愿指数分别为103.5和102.0,均超过股票、基金类的资产配置意愿。对此,业内分析师也表示,随着资管新规下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具有“长期锁息+安全稳定+强制储蓄”属性的储蓄型保险产品有望进一步迎来增量。

1月10日,央行发布最新的金融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同比多增6.59万亿,其中住户存款部分增加17.84亿。稳健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已然成为疫情后时代的新选择。

资产配置的需求,将推动着保险业迅速回暖,这也让被称之为保险业“老六家”的企业,开始了又一轮的角逐。业内人士也指出,市场集中度较高是保险行业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头部梯队几乎已经难以撼动的情况下,后起之秀想要扩大规模,只能尽可能地让利于消费者。

《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保险机构共有11家,除却主打B2B的中再保险外,其余的十家企业,都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友邦保险、泰康保险、中国太平、国泰金融控股、富邦金融控股、新华人寿。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作为保险业内的巨擘,若消费者想要购买中长期险种,几乎都以这两家作为目标,而主营海外险种的友邦保险以及泰康保险,则是更贴合中高端人群的需求。各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不尽相同,但都有雷同、相似的地方。十家企业你争我往多年,也谋得了一个从寡头垄断型向垄断竞争型转变的局面。

阳光保险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足20年的保险新贵,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成功登陆港交所。但在完成这阶段性任务之后,阳光保险却无法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甚至还暴露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惹市场担忧不断。

阳光保险营收增速放缓,偿付能力引担忧

阳光保险在12月9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后,其股价起伏犹如过山车一般地表现,就是市场对其未来营收不太乐观的表现。

保险捆绑信用贷,阳光保险不再“阳光”

9日阳光保险以5.83港元开盘,开盘五分钟跌幅3.09%,随后跌幅一度扩大至逾5%。而截至11日,阳光保险股价继续下跌,仅为5.16港元/股。

而就在阳光保险正式登陆港交所之际,阳光保险曾发出一则公告表示,公司拟发售11.5亿股H股,每股发售价格预计在5.83-6.45港元之间,对应募资额约在67亿-74亿港元。上市前夕,阳光保险公布发售价及分配结果显示,阳光保险最终发售价为每股5.83港元。这也意味着,阳光保险最终发售价为此前敲定的最低价格。

尽管相关人士表示,此次阳光保险募资规模不大,因此按5.83港元每股的定价,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市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营收的不自信呢,尤其是其投资收益率在近三年的确是在逐年走低的情况下。

2008年阳光保险拿下国内第七家保险集团牌照后,便开始了自己高歌猛进的发展旅程。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2021年,阳光保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从41.53亿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1013.71亿,资产规模也从原来的111.46亿,增长至2021年末的4416.23亿。

纵观阳光保险的业务板块后可发现,其通过旗下各个子公司,模块化管理各个险种。阳光人寿经营寿险和健康险业务,旗下约140种产品;阳光财险经营财产险业务,目前已拥有超过4000种财产险产品;阳光资管则负责对保险资产进行运作管理。

阳光保险在其招股书中透露,截至2022年6月,集团资产总额为4736.37亿,总保费收入及归母净利分别为629.52亿及17.27亿。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8%、6.5%、5.4%及4.2%。

资产规模越发庞大的阳光保险,投资收益率却在逐年下滑,最新回报率仅为4.2%,这是一家正处于上升期的企业不应该出现的。中国人寿同期内投资收益率为4.21%,而2013-2022年期间中国平安的平均总投资收益率水平高达5.33%,在资产规模和理赔金额都远大于阳光保险的时候,仍能稳定住投资收益,也是这两位巨鳄深得人心的原因。

而作为一家保险企业,其偿付能力自然也是评价一家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规定,保险公司必须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截至2021年末,国内保险业平均综合偿付充足率为232.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7%。而阳光保险集团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

在投资收益率逐年下滑、财产险业务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增长不佳的情况下,阳光保险自然要另谋出路。看到疫情后时代,消费者对于健康的投资后,阳光保险便果断调整步伐,向寿险业务进发,可其似乎忘了,头部企业的寿险业务可谓是如日中天,想从中分一杯羹,恐怕没那么容易。

寿险联动金融业务,阳光保险麻烦不断

招股书也显示,阳光保险主要包括人身险业务和财产险业务。以财产险起家的阳光保险,在这一业务上也显现出了一些颓势:增长较为缓慢,保费收入下滑。反而是不那么受集团重视的人身险业务,已经为集团贡献了超过60%的保费收入。

保险捆绑信用贷,阳光保险不再“阳光”图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H1 ,阳光保险的人身险业务分别实现总保费收入481.18亿、551.04亿、608.26亿、420.58亿,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7%、59.5%、59.8%、66.8%。同期,财产险业务占公司总保费收入的45.3%、40.5%、40.2%、33.2%。

根据保险法第92条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而在这方面,“寿险老三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平洋人寿加起来的保费之和,比后面七家公司保费收入之和还要多,三足鼎立之势,几乎没有其他企业能够撼动。阳光保险若执意要将主营业务转为寿险,恐怕很快就会触到自己的营收天花板。

并且阳光保险在发展自己寿险业务的时候,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不断试探相关部门的监管底线,自2019年起,阳光保险因违反多项规定,已被施加近240项行政处罚,近四年累计罚金高达430万。

就在近期,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因团险业务存在多项违规,被处以警告处分,且罚款27万。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该分公司就曾因团险业务操作不规范被相关部门点名通报过。

但阳光保险近年来受到不仅仅只有寿险业务合规性的困扰,还有其联动金融贷款业务后,所引起的市场争议。

阳光保险保e贷作为阳光保险旗下的一款金融消费业务,其在近期频频登上各大消费者维权平台,便是因为其强制捆绑保险却不告知消费者,当消费者开始还款时,才发现其中猫腻。在年利率(单利)就高达7.8%的情况下,还要额外加上1.29%的月保费费率,让消费者气愤不已。

查询相关条款后可以发现,这类业务针对的是短期周转困难的客户,放款期限最长36期,贷款由平台联系资金方,利息属于资金方收取,阳光财险为贷款提供信用保证保险,所以客户要购买的是信用保证保险,保费为每月支付贷款额的0.8%-1%。

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利益纠纷,阳光保险自然心知肚明,但对此其却没有丝毫地表态,甚至还用各种宣传广告来吸引资金紧张的用户点击贷款,这也引起了许多业内分析师的担忧。一方面是其作为上市集团,若接连不断地有行政处罚,便会引起投资人担忧;其次则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会一降再降,让其他业务开展困难。

结语

阳光保险过去几年确实有着傲人的成绩单,并且其以用最快地速度完成了上市目标,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保险企业在上市后,不仅要向市场证明自己的独特性,还要展示自己的发展潜力。从目前来看,合规和快速增长,仍是困扰着阳光保险的两大难题。

上市仅仅只是阳光保险的第一步,如何在瞬息万变、监管越发严苛的金融背景下,保持快速发展才是当务之急。(来源:潮起网 于见专栏)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