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山东画家韦辛夷、刘书军曾为袁隆平造像,深情回忆创作过程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5-24 18:27:58
  袁隆平先生逝世后,举国为之哀恸,网络上也掀起了为袁隆平画像的热潮,尤其是一些年轻漫画家、原画师,创作了很多饱含深情的画作。山东两位中国画高手韦辛夷、刘书军创作的巨幅中国画,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幅。

  袁隆平先生逝世后,举国为之哀恸,网络上也掀起了为袁隆平画像的热潮,尤其是一些年轻漫画家、原画师,创作了很多饱含深情的画作。之前,关于袁隆平的绘画作品不算少,然而能够在美术界引起重视的优秀作品并不多,山东两位中国画高手韦辛夷、刘书军创作的巨幅中国画,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幅。

  这两幅作品分别在2009年、2019年创作,一幅是韦辛夷的《大地之子——袁隆平》,一幅是刘书军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病逝的消息传出后,这两幅作品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被发布、传播,记者就此采访了韦辛夷、刘书军,他们充满深情地回顾了创作这两幅画的过程。

山东画家韦辛夷、刘书军曾为袁隆平造像,深情回忆创作过程

韦辛夷《大地之子——袁隆平》226cm×180cm 2009年

  《大地之子——袁隆平》:以稻田与稻穗构成袁老的面容

  一看到《大地之子——袁隆平》,很多人会联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面的主体同样是一张朴实的面孔,这面容同样是沟壑纵横,也同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细看《大地之子——袁隆平》,袁老脸上的沟壑像极了稻田,而他的头发,竟然全都是稻穗的形状。著名画家、山东省美协顾问、济南市美协名誉主席韦辛夷告诉记者,他是想把这些袁老为之奋斗终身的意象,用笔墨呈现在画面上。

  韦辛夷回忆说,这幅画创作于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当时,韦辛夷的想法是创作一张既不同于油画、也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具有较强表现力和冲击力的作品。“如果说罗中立的《父亲》表现的是过去的农民形象,我这张画想表现的是新时代的农民形象。袁老既是科学家,也是昂扬向上的新时代农民代表。”

  评论家杨乐曾经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评价:“辛夷先生的这幅作品,全篇表现的是袁隆平的头部,用中国画的笔墨,将一个人的面孔放大到如此巨大的一幅作品上来做特写表现,其难度是很难想象的。它不同于西画的写实创作,越接近现实物象,就越成功。在这幅《大地之子》中,如果一味地追求写实,也就失去了中国画的意义;但是同时又必须要画得传神、画得像才行,因为袁隆平是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被人们所熟知的人物,以他为对象的创作如果不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辛夷先生立意之初,创作之始,就把自己推上了背水一战的境地,这是一幅必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作品……我无法想象在创作过程中辛夷先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波折,但是最终他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山东画家韦辛夷、刘书军曾为袁隆平造像,深情回忆创作过程

韦辛夷在创作

  韦辛夷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他画了题为《与袁隆平对话》的系列草图,“包括袁老在拉小提琴,我在一边听;袁老在稻田里,我为他倒上一杯水……既是为《大地之子——袁隆平》这幅大画做创作上的准备,也是表达我对袁老的崇敬之情”。

  韦辛夷挨过饿,下过乡,对农民种粮的不易深有感受。韦辛夷说:“能让这么多中国人端好饭碗,袁老太伟大了!”

山东画家韦辛夷、刘书军曾为袁隆平造像,深情回忆创作过程

刘书军《喜看稻菽千重浪》197cm×188cm 2019年

  《喜看稻菽千重浪》:曾亲手播种过水稻,用画笔表达崇敬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深知袁隆平先生和他团队的研究成果具有多么伟大的意义,他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饭的问题,无愧于‘中华拓荒人’的称号。我发自内心对袁隆平先生充满了崇高的敬意,也一直想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谢,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心里。”著名画家、山东省美协顾问、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书军对记者表示,他创作这幅作品是在2019年,当时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寻找创作题材,一下子就想到了袁隆平。

  1967年到1968年左右,刘书军的老家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引来胶莱河的水到盐碱地,这些地才得以种植水稻。“但是,即便有水,盐碱地种水稻还是艰难。盐碱地的特点就是土壤含的盐分高、碱性很强,农作物很难活,所以每到春天,我们种水稻插秧前都要泡田洗盐碱,就是把水引到地里灌,泡泡地再把水排掉,然后再灌水泡,再排水,要这样重复好几次才能开始插秧,这样对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损耗。”刘书军说,“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只知道这样每天盐碱地里讨一口吃食的日子很辛苦,但是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也就只能忍受着。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个叫袁隆平的人,在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改变了种子,而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

  《喜看稻菽千重浪》得名于毛泽东诗作《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画面中,袁隆平先生站在齐腰深的稻田里,手捧丰收的稻穗。金色的稻浪环绕了主题人物,由近及远层叠翻动,一眼望不到边际,为有限的画面篇幅增添了层次感与开阔感。稻田与稻穗都具有象征意义。一望无际的稻穗让观看者体会到,这是袁隆平先生的心血结晶,寓意着他一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刘书军表示:“有人说,人一生会死亡三次,第一次是当他失去生命时,这是生物学层面的死亡;第二次是下葬时,这是社会层面的死亡;而当人们将他遗忘,这是精神层面的死亡,也是一个人彻底的死亡。而我能做的是,不忘记袁隆平先生,永远铭记他的奉献精神与突出的贡献。”(来源:新黄河)

[ 责任编辑:于冬月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