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25 11:51:58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琵琶教育家、演奏家王俊生先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

学艺路上,初遇恩师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琵琶教育家、演奏家王俊生先生是我艺术启蒙道路中最至关重要又最值得尊敬的人物。他用渊博的琵琶艺术知识充实着我,在品格精神上完善着我,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指导着我。师者如父,老师如同父母一样,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倾注在了他的学生身上。

在教学育人的艺术生涯中,王俊生老师有着无数辉煌和幸福快乐的记忆,但他却把它们收入心底,从不炫耀夸赞,只是用默默无闻的付出和无私的教诲,把我们引向华丽唯美的艺术世界。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王俊生老师为我点燃了艺术的梦想,引导我从稚嫩懵懂走向思想成熟,继而成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

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都能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帅气潇洒的王俊生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那时的他个子很高,发型微卷一丝不乱,略带比较时髦的鬓角,带着一副黑框眼镜并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起来十分精神、亲切、善良。

考学之前,对于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我学习的最大动力,这种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在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长大的我,对有关音乐知识和故事的书籍格外偏爱。在12岁那年,父亲花70多块钱从上海背回来的一把琵琶,从此让我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

1973年春,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在青岛招生。那时候在招生过程中确有优秀的、有培养潜质的、被看好的学生,老师评委们都要到家中走访。王俊生老师对我的第一次家庭走访,是在我父亲的同事、我的琵琶老师,诸城古琴乐派传人,古琴、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张育瑾先生的家里(当时他住在山东海洋学院,即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张育瑾先生曾在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科科长,也曾是王俊生先生的古琴老师。在近距离的交谈中,王俊生老师对待我就像朋友一样和蔼可亲。我当时弹奏了琵琶曲《阳春白雪》和《唱支山歌给党听》,他都给予了专业技术上精心细致地指教,在两首不同乐曲的韵味处理上给我精准指导与解读。“家访”时间虽然很短,却让我对王俊生老师产生了由衷的信任和敬畏之情,更增加了我能尽快到省城求学的热切渴望,恨不能立即跟随他飞到济南学习。那个时代考试讲究人性化,老师们公平公正地识才、选才、重才、用才,至今令人感动。

开门办学,同甘共苦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1966年,毛主席提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之后,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毛主席的这一指示精神,要求全面进行教育革命。“开门办学”就是那个时期教育革命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即要求所有在校老师和学生通过劳动锻炼,向工人、农民、解放军学习,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永葆劳动本色,做一名现代化建设的光荣劳动者。

1973年10月,我刚刚入校后,全班一共十几位同学。为了更好学习,到基层接受再教育、再锻炼,响应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反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开学不久,我们一群17岁到20多岁的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来到了烟台地区一个名叫“桃村”地方。在一片片蓝天白云下,在一排排简陋的平房旁,在细细柔软土地的院子里,王俊生老师和我怀抱着琵琶,头顶着太阳,坐在高低不平的木凳上,面对面,手把手,非常认真地教我弹奏。他语重心长地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越是差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会出好的成绩。”是啊,练琴、练功须有坚韧之心、持之以恒之心、不懈奋斗之心。王俊生老师的谆谆教导令我终生受益,永远难忘。当年的条件非常艰苦,不仅仅是学习环境,在生活方面也是如此,哪怕是洗澡,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王俊生老师与我们同甘共苦,同学习同劳动,带领我们一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边学习、边锻炼。王俊生老师精湛的专业技艺和高尚的教育理念,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知识的价值,懂得了学习知识、崇尚艺术、尊重劳动的快乐。王俊生老师传达了做人的一种精神,鼓舞了做人的一种力量,赋予了我一种坚定的理想与信念,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好人生的艺术理想之路。

田间地头,百姓至上

琵琶急骤金戈曲,天籁又多鼙鼓声。有一次在曲阜开门办学,老师们带领学生一起在一个高高的土胚舞台上,用长长树杆架起灯光架,小型拖拉机一趟趟运送大型乐器,我们就用这些简单的设施布置了一个简陋的惠民舞台。

演出前,远处的夕阳出现了混杂着微红色和蔚蓝色,舞台上演出用的碘钨灯渐渐亮起,舞台前人头攒动,老乡们、孩子们的嘈杂声混聚成一片,热闹非凡。

天渐渐的黑下来,我们的演出开始了。老师和同学们弹弦挥弓,擂鼓奏乐,整个舞台音韵荡漾。台上台下互动交流,气氛热烈,掌声迭起。当主持人报到琵琶独奏王俊生老师的名字时,我站在舞台侧面,看到王老师托着琵琶走到了舞台中央就坐,他演奏的曲目是《十面埋伏》。乐曲开始壮丽辉煌,娓娓道来、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时而吹箫唱楚,时而激烈雄壮,时而声如雷鸣,时而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王老师激情四射的演奏,使乐曲跨越时空,将悲壮凄美的千年故事咏叹为感悟历史创痛和追寻世间光明的殷殷心声,更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的绝美音画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时的我,对王老师如诗如颂的情感表达和上佳的演奏技巧佩服到了极致。

心灵导师,一束阳光

谆谆教诲,殷切教导。记得刚刚入校时,在第一学期期末优秀学生音乐会结束后,我们73级的一位班主任在全班同学面前冷嘲热讽的点评时说到:“有个别同学上台演奏摇头晃脑,傲气十足,别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不错,自我感觉也良好,将来却未必有出息。”此后,我就把此话讲给王俊生老师听,他关爱地说,不要着急,不要急躁,要戒骄戒躁,要虚心接受批评。正是王老师的关怀让我振奋精神,让我学会怎样面对挫折,面对困境,不骄不躁,好好学习。在短短三年的学习中,在那个艰苦的环境里(建琴房我们学生都参加义务劳动),有时冬寒抱冰,有时夏热握火,在严格演奏训练上从来没有节假日,几乎天天都是鸡鸣而起。不论任何课程,我都认真遵循王俊生老师的教导,一丝不苟,脚踏实地,每门课程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意志在于历练,成功在于奋斗。

恢复高考,意义深远1976年12月底---我以优异成绩被分配到当年山东省最高艺术院团山东省歌舞团(现山东歌舞剧院)。我自豪地说,正是在王俊生老师的谆谆教导与关爱下,我才学到了在普通学校几年也学不到的知识。

吾辈自强,当志存高远。五十年前,我们这辈人在老师们严谨的教导下学会了自强自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艺术梦想道路上的这位最尊敬的导师,王俊生老师用执着的信念,造就了我的性格不屈,在艺术梦想的道路上永不放弃。王俊生老师就像蜡烛,无私燃烧自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学习专业知识永不停步的道路。王俊生老师对我亲切的鼓励和精神上的安抚,永远深藏在我的心中,并转化为前进路上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王俊生老师在教学之外,更加难得的是创作琵琶艺术作品。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学习他以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李铁梅的一段唱腔改编的琵琶独奏《听奶奶讲那革命故事》。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上下批判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路线,几乎每天听的都是革命样板戏,中西乐器演奏的也基本都是革命样板戏。当时我们对于学习京剧是有抵触情绪的,即便天天听也感觉很难入耳。王老师看到我们这种状态,就细心讲述京剧艺术的特点,告诉我们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和瑰宝,年轻时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领悟戏曲之美,毕业后在工作中会大有用场。后来我走入社会之后,在工作和实践中才深深感受到王老师多年前的教导是多么重要,戏曲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的巨大财富,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王老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他担心学生学习京剧音乐枯燥无味,会认真讲解京剧《红灯记》的历史意义,唱段词意表达的内容含义。引导我们认识到,做人要做李玉和这样革命意志坚强、决不彷徨的人。

京剧《红灯记》选段歌词如下:

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

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

今日起志高眼发亮,讨血债,要血偿,

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担,我这里举红灯光芒四放,

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

我跟你前进决不彷徨,

红灯高举闪闪亮,照我爹爹打豺狼!

祖祖孙孙打下去,

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王老师在讲解这首作品时曾说:“上课时要多提出问题,一定也要及时回答问题,不管提问和回答的问题是对是错,都要认真思考、大胆回答,对自己要充满信心。”

是啊,“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担。”通过学习京剧音乐曲目,我们就应该将前人的革命事业、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弘扬传承。在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逐渐喜欢京戏音调,也逐渐习惯戏曲节奏,并在演奏技巧、京剧风格的把握与音乐相结合的细微处理上有了的质的飞跃。正是王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导和诲人不倦的教诲,令我受益匪浅,至今在乐队排练戏曲风格的作品中还是非常实用,我从心底感激他在教学理念中的超前意识。

源于民间,致力原创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历史文化悠久,资源丰厚,淳朴厚重的山东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具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风格与类型,民歌形式和生活风俗变化多样,充分表现了山东人豪爽朴实、厚道质朴的性格特征。

王俊生老师为发扬传承山东琵琶艺术,以山东民歌为元素,创作改编了多部琵琶独奏作品,为全国琵琶专业教材填补了空白。其中,他创作的两首琵琶独奏曲《对花》和《山乡小曲》,突出了山东地方风格与韵味,着力发掘了“留下乡愁”的本土文化记忆,如诗如歌,姿彩万千,优美的旋律引人入胜 ,歌唱般流畅的曲调描绘出家乡风景及欢乐场景。这两首乐曲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更富有生活气息。

作品结构形式呈现多样化,有的用节奏模仿了锣鼓边歌边舞、欢快跳跃的场景,喜悦热烈。乐曲在技巧设计上体现了山东民歌直、脆、豪爽等特点,推拉吟音揉弦增强了山东地域韵味,旋律走向相谐相印,富有人声般的对话唱和,此起彼落,诙谐打趣,精彩至极。其间展现的音乐意蕴、力度多变的节奏和素然亲切的乡井风土,以及其中蕴含的缤纷多彩的习俗、民俗、民风,都赋予了作品以丰富和灵动。

在教学演奏方面,王老师对技巧、声音、气息、韵味的把握,要求非常严格。在训练中注意对典型性细节的处理及每一个具体作品的背景、风格的介绍,同时还非常重视舞台表演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的处理。对于这些问题,王老师都会亲自做示范、提要求,甚至在教学中连演出服装都非常注重追求完美的整体形象设计。在吟揉推拉的演奏中,勾勒出追梦人生的抒情写意;在诗情画意的基点上,内植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形象主题,赋予了作品富有山东地域特色的音乐韵致。

研发创新,国内首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随着制作高档琵琶的珍贵木材短缺与消失,王俊生老师苦思冥想,深入钻研,以铝材替代木材,用轻金属铅、镁合金研制了铝制共鸣箱琵琶。

铝制共鸣厢琵琶的制作尺寸、重量、外型,与木质琵琶相似,既保持了传统琵琶的柔美、细腻、响亮、粗犷的特点,又具有琵琶背板在任何条件下不变形的独特优点。它的音色古朴、高雅、淳厚,音质纯净,音量增大,反应灵敏,余音加长。它的造价低廉,成本只有高级红木琵琶的十分之一左右。这种琵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对于琵琶演奏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推动琵琶制作工艺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们一致认为,铝制琵琶在制作材料的配制、制作工艺的科学化和规格化等方面是我国琵琶制作工艺中的一项大胆改革,属国内首创。经有关音乐团体、艺术院校的使用和山东工业大学的测试证明,铝制共鸣厢琵琶完全符合原定设计标准。

当时,《科技信息报》报道:铝制共鸣厢琵琶是由山东艺术学院号称“琵琶大王”的王俊生副教授经过四年的努力研制成功的。1989年,获评山东省科技发明二等奖;同年还荣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发明四等奖。总之,王老师为琵琶制作材料的大胆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王俊生先生研制的铝制共鸣厢琵琶

校园礼堂,精彩演奏

山艺校园传深情,精彩飞音奏妙声。有一次,在学校北院礼堂,学校为全省各地前来山艺培训的文干班新生组织了一场入校文艺晚会。王老师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乐曲刚开始,他发自内心深情演奏,颗粒性长轮弹奏出的旋律优美动听,歌颂党抒情唯美的旋律引人入胜,诗意般流畅的曲调给人留下对党的赞美和心中流淌着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情怀,以及对共产党领导革命带来美好新生活的无限遐想。急转直下,王老师在节奏、音色、力度上,低音区的旋律转入悲愤的情绪,对万恶旧社会的鞭挞与诉说,深沉吟腔的音调打动台下每一位观众。48年前,王老师深情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场景,至今还永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充分体现了王老师高水平、高境界的美学鉴赏价值和表演的观赏性。因为王老师身材高大,手持一个小小的琵琶,可谓是,巧抚千年珏琴,曲情音韵妙合,境界达于无限。

良师益友,恩重如山

1978年,省歌舞团领导委派我去上海电影乐团学习夏威夷电吉他的演奏,又指定一位老同志和我前去上海购置当时最流行、最难买到的夏威夷电吉他(上海小提琴厂制作)和日本制造的雅马哈双排电子琴。王俊生老师听说此事特别兴奋,对我说:“这是团领导对你的信任,重任在肩一定要完成好这次领导交给你的任务。”同时嘱咐我要借此机会,到上海后力争求拜卫仲乐先生,“一定要好好跟卫老先生上几节课”。

卫仲乐先生是王俊生老师的老师,是中国著名的国乐泰斗、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素有“琵琶大王”美誉。他不仅精于琵琶、古琴、二胡、箫、笛的演奏技艺,对小提琴也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准。卫仲乐先生的一生献身于中国民族音乐,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从没有离开放弃民族音乐这块阵地一步,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不朽的巨大贡献。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当时卫仲乐先生已是大名鼎鼎、全国重量大师级的艺术家,不是哪个人想见就能见到的。听了老师的安排,心情无比的兴奋、激动。老师为山东琵琶事业识人才、重人才,为培养人才毫无保留、无私力荐的高风亮节,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令人万分的感动。我带着王老师殷切的嘱托,一路兴奋乘坐蒸汽式绿皮火车南下,轰隆隆的十几个小时缓慢的到了国际大都市上海。第二天工作之余后,就去了卫仲乐先生家里上课。我把老师的推荐信呈给了卫老,卫老问了许多关于王俊生老师在山东教学的情况,以及山东琵琶专业方面的一些事情。王俊生老师在我到上海之前重点指导我演奏的古曲《阳春白雪》,因为王老师就曾经跟卫仲乐先生学习过这首著名的琵琶古曲,王老师从古曲的风格、作品分析、弹奏技术等方面给与了细致的指导。卫老听了我演奏后给与了表扬,这其实是肯定了王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方法。临走前,卫老亲切的嘱咐我:“一定不辜负王老师的寄托与希望,为中国民族音乐多做贡献。”

恢复高考,意义深远。1976年12月,毕业后我进入了山东省歌舞团(山东歌舞剧院),是当时山东最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团领导的培养下,并且很快成为琵琶首席及独奏演员。1977年全国普通院校恢复高考。1978年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改成山东艺术学院,也是第一年招收本科生。王俊生老师给我说,让我考回学校再深造四年,毕业后留校,王老师心胸宽广高风亮节深深打动了我。想要一辈子与音乐相伴的我并不满足于此,为前途考虑的确要拼搏努力考上大学。但是,作为山东省歌舞团一名优秀的青年演奏员,即是找遍了各位领导要求考学也无济于事,最后单位开团务会研究,决定坚决不同意放我去考大学。就这样我的高考之路就被搁置了下来,在团里继续担任琵琶首席、琵琶独奏,团里的共青团支部书记和省文化局省直院团团委委员。

王俊生老师又怕我有急躁的情绪并开导我说,“团领导重视你、看重你是一件好事,说明对你的专业水平以及德才兼备是肯定的。继续好好努力工作,在实践中求知识再学习!”就这样我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但是绝没有放弃我的艺术理想,过了一年后,我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变化,就是“演奏员的职业生涯不可能到七八十岁,演奏员就像体育运动员一样,到了一定年龄体力、技能的敏感性就跟不上了,但是搞创作却能永久地从事音乐工作。”

在学校上学时就喜欢搞创作,这样我又开始学习配器、作曲。因为那个时代的小乐队大多是即兴伴奏,为了演出效果好一点,就在谱子上简单配一下和声、标注一下音乐基本符号,即便是这样出来的效果总是不够满足。所以在团里就跟黄聿侃、朱建民、刘万羚老师们学习作曲理论知识,边学习边实践。另外,一个星期两次骑着自行车去山艺旁听戴树屏老师、黄凌老师的和声、复调等基础课程。在团期间师从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于仲德团长(后改山东歌舞剧院第一任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指挥家赵河副团长学习指挥。王俊生老师为我的勤奋学习鼓励我、支持我,在学校旁听上课时经常在王老师家吃饭用餐,就像家长一样照顾我。虽然高考的时间错过了,但在王老师亲切呵护下是非常开心快乐的。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在歌舞团工作了六年,在这期间,曾担任电视连续剧水浒《鲁智深》,电视剧《潍北的土地》《秃尾巴老李》音乐中的琵琶独奏、领奏。1983年团里为培养青年专业人才,有一个学习指挥的机会,于仲德团长亲自找我谈话:“根据你平时对工作学习的态度,团里选派你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指挥专业,但是必须要考试,你要好好准备啊。”听到此消息后,我就像插上了翅膀一般飞去了王老师家,(因为那个年代通信系统极大的不方便,家家都没有电话),给王老师讲后他开心极了并说终于有了再深造的机会,语重心长的说:“一定要好好努力、珍惜这次考试机会,绝不辜负团领导的期望。”我想“我是军人家庭出身,带有军人说一不二的性格,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中途转行的我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1984年我前往上海音乐学院考学时,通过一系列专业考试成绩全优,著名教育家、指挥家、国乐泰斗上海音乐学院夏飞云教授接受了我。当时,我们这一年级“班里共五位同学,我是唯一学指挥的学生,两位学习作曲、另两位是学作曲理论,当年的培养力度是现在没法比的。”学成归来后迅速进入指挥作曲的新角色。1987年7月10日,时任山东省省长李昌安来到山东歌舞剧院考察调研时,观看了我指挥排练的《龙腾虎跃》,演奏结束后,握着我的手亲切地的说:“小李,从上海学习回来了,一定要为山东的艺术事业多做贡献啊”。我把省长来考察的情景汇报给王老师听时,王老师鼓励我好好工作奉献社会。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李昌安省长视察省歌舞剧院排练工作(左三)姚光鑫团长(左二)于占德厅长(左四)

杨松山副院长(右一)曲祥副院长(右二)于仲德院长(右三)1987年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李昌安省长视察省歌舞剧院排练工作(右二)于占德厅长(右一)姚光鑫团长(右三)

毅军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左一)

1987年5月,在北京参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现状与未来》学术讨论会与国乐大师秦鹏章先生相见,当时我是与会年龄最小的代表,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秦鹏章先生;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彭修文会长;中央歌舞团常任指挥朴东升先生(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文化部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社长)分别给予我很多的寄语:“希望你们年轻一代将中国民族音乐事业传承下去。”带着前辈们的殷切嘱托与关爱。1990年,我与山东电视台少儿部李艾东导演讨论做一场少儿民族器乐大赛(曾经也师从于王俊生老师学习琵琶,现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制片人),为弘扬振兴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拟举办建国以来“山东省首届儿童少年部分民族器乐大赛(琵琶、二胡、扬琴、古筝)”。这个活动由我担任大赛组委会秘书长。当时,我们都很年轻,有热情、有想法、有活力,但不太懂此项活动应该从哪个点做起。所以,带着许多问题,就去王俊生老师家里请教。王老师给予了许多指导性建议,他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担当的公益社会活动,坚决支持!当谈到邀请北京评委的事情时,王老师首先推荐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中央民族乐团团长、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国乐大师秦鹏章先生。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1987年在北京参加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学术讨论会与秦鹏章先生(中)朴东升先生(左)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1987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现状与未来》学术讨论会代表合影

当时,我一听就兴奋无比,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就差点蹦起高了。有这样高水平、高规格、高级别豪华的评委团队,大赛肯定是蓬荜生辉,一定会获得圆满成功。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王宜勤先生(祖籍济南);著名扬琴大师、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国际扬琴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项祖华先生;山东筝派著名演奏家、教育家、西安音乐学院古筝专业高自成先生(祖籍山东菏泽),都请到了山东电视台的比赛现场。1990年5月20日,山东省首届儿童少年部分民族器乐大赛”如期举行并获圆满成功,当时大赛的获奖选手至今还活跃在全国音乐的舞台上。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左二向右:王俊生、项祖华、秦鹏章、高自成、王宜勤、张寿康、卜庆孝、刘大伟、李百华、王鹃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大赛现场 全体评委、评判长   (1990年5月20日)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大赛组委会向园丁奖颁发证书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民族器乐大赛庆功宴与秦鹏章先生(中)王俊生先生(右)

身为师范,为人师表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上个世纪80年代,在火车票非常难买的时期里,王俊生老师要因公出差,却苦于买不到车票。那时的我在省歌舞剧院工作,与社会的朋友交往甚多。我托在火车站工作的朋友买了火车票,本意是送给老师的。但是老师让山艺著名唢呐演奏家刘炳臣教授把购票的钱还给我,虽然一张票的价格没有多少,但老师这种品德与高尚情操是值得我学习的。

自从老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后,虽然与户外暂时隔绝,但我们师生经常通过电话谈心交流,谈工作、谈艺术、谈创作、谈实践、谈生活、谈师生感情,王老师还是那么的关心我的成长与发展。

记得毕业分配工作时,父亲执意让我回青岛。父亲曾是一位军人,解放济南时从胶东随部队来到了济南,参加了著名的解放济南战役,根据工作需要留在了济南,以后又因工作需要调动回到了青岛。那时的济南空气炎热,又是内陆地区,环境还不是太好,所以父亲一定要让我毕业回青岛工作。我当时的理想就是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济南作为省城,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金融中心,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有着高大上的艺术舞台,山东省歌舞团就是我最向往的地方。能够留在济南工作,王老师给予了我人生最大的指导,为了在自己艺术事业上的发展坚定信心,他建议我留在省城工作。我毕业时的专业成绩、思想品德评定在同年级是最好的之一,都是众多老师喜爱的学生,所以王老师想让我留校当老师接他的班,这时山东省歌舞团也发出招我进团的“橄榄枝”。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1985年上海音乐学院与王俊生教授(中)杨秀玲教授(右)

师恩如海,衔草难报。王俊生老师深厚的艺术造诣,一丝不苟、严谨执着的教学风格与理念,对演奏技艺方式方法的科学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稳重大气的谈吐,都深深地令我感到钦佩,我很荣幸一生从艺的道路上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尤其是他在教学和创作方面的学识,帮助我在学生时代就早早进入了人生创作的早期写作时期,为我后来的创作道路以及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奠定了基础。老师的敏锐和远见对我艺术发展的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曲改编的琵琶作品《侗歌向北京》,王老师为我创作的选题、琵琶技巧的设计提供了关键启发和指导,由王老师编著,在长城(香港)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琵琶教册中收录。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王俊生教授(左二)杨秀玉教授(左三)房思钊教授(右一)

求新求变,传承创新

古曰,乱时还与静时同。1972年,作为一种否定学习知识的严重社会思潮,“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我们上学的时期特别泛滥。停课闹革命、废除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上学不考试、贬低知识、不尊重老师、学生普遍不愿读书等等问题,都造成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1973年10月15日刚刚入校时(受各种原因影响,推迟一个半月入校报到),“读书无用论”的社会思潮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些艺术理论、演奏技术专业方面的书籍,西洋艺术教科书、唱片等统统下架。我们使用的琵琶教材,还是王俊生老师自己手刻蜡版油印的书(至今还保留着)。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老师在对社会教育出现的乱象的观察基础上,在对教育培养模式的独立思考中,在琵琶教材编著、琵琶艺术作品创作方面,在求新求变的创造过程中,在经历了那个繁杂的年代里,以高标准的理想境界不断的燃烧淬炼、提纯再造,完成了个人对教材的编写传承延续和拓展。当我们以后人用今天、明天的视角,自省内观的方式重塑对王老师琵琶教材编写、琵琶艺术作品创作的认知时,进而就有了更加无限的想象空间,使琵琶艺术的传承在音乐的长河中,由此得到了无限的持续与绵延。

如何正确地看待王老师编著的琵琶教册书出版呢?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虽然传统上的琵琶,有一部分人只是从中学习演奏单纯的技术,演奏的曲目基本上都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些经典作品。二是王老师不甘心只停留在古人留下来的那些经典,心高志远更要在琵琶艺术思想性的作品中,在弘扬中华音乐文化、传承优秀传统作品基础上,在艺术与实践创新上寻找亮点。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年6月第一版)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王老师编著琵琶弹奏法教材,在当时的年代也是先行者。教材于1975年6月第一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多次再版,发行后不久就赢得了全国琵琶界的广泛好评,随着业内的影响越来越大,由长城(香港)文化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从中可以得知,王老师的艺术性思想,敢于走出传统,付诸于新的艺术实践之中。

师恩难忘,风范长存

阳光温暖绿满园,

桃李云聚露笑颜。

冬春夏秋情谊在,

唯有师恩留心间。

——百华日记2022.01.15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王俊生老师一生胸怀对国家、对人民、对琵琶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教学中一贯坚持学院派严谨、科学、系统的基础训练,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成绩斐然,桃李天下,培养的学生既有高校教授,又有专业团体的琵琶演奏家,其中一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位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会代表,为山艺争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王老师一生为山东以及全国琵琶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品德高尚受人尊敬。他可敬可亲,对广大学子关爱备至。他求真求确、孜孜不倦。王老师在八十余载栉风沐雨的历程中,演绎了一曲对琵琶艺术事业不懈追求和坚定信仰的精彩传奇。

王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身上所体现的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要学习他志存高远、一丝不苟、严于律己、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他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学习他为人师表、呵护晚辈的高尚情操;学习他谦和耿直、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

他的逝世,不仅是山东音乐界的一大损失,更是我国琵琶演奏界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大师远去,后人追思。老师音容宛在,风范长存!他的精神和品德将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冬日严寒,挡不住我们对老师的追怀,我们永远怀念您!

——百华日记2022.01.26(来源:国乐世界)


艺术家简介

恩师教诲 永留心间——著名音乐人李百华忆王俊生先生的琵琶艺术教学风范

李百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指挥家、国家一级作曲,山东爱乐民族乐团团长;山东省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省高校艺术教育联盟艺术顾问。美国孔子文化交流中心顾问,美国加州音乐艺术协会副会长。“CCTV2021全球爱华诗歌春晚”美国华人春晚、中国区副主席,世界华人青少年才艺大赛艺术总监。

师从著名指挥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夏飞云教授。曾在各种国际、国内、电视媒体大赛评委及评委主任。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第九、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由国家环保部、文化部、中国侨联主办的音乐会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任艺术总监。央视建国60周年《银幕交响》任音乐总监。曾获央视春晚作曲金奖、国家艺术基金、泰山文艺奖及多项全国大奖,出版的专辑在国内外销售并收藏。

1992年以来多次率团访日本、荷兰、新加坡、西班牙、葡萄牙、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 国,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