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4-11 11:20:08
  4月10日下午,“闫平·万簇生成”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盛大开幕。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山东美术馆、方圆美术馆承办,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画报出版社协办的“闫平·万簇生成”艺术展,4月10日下午在山东美术馆盛大开幕。当天上午,“闫平·万簇生成”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多位中国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理论家参加了研讨会,并对闫平的艺术做了深入的剖析,对她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研讨会主持人张晓凌作总结时表示,希望闫平的绘画从山东美术馆走向世界,获得世界的尊重。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参加研讨会的除了展览的主角、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闫平,还有美术杂志社长、总编尚辉,著名批评家、清华大学美术馆副馆长徐虹,著名策展人、批评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策展人批评家彭锋,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清华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顾黎明,上海美协副主席、秘书长、著名艺术家丁设,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家张淳大宝,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主持。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张晓凌在开场白中表示,闫平是“现象级的艺术家”,30年来一直站在中国美术第一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成就。在一个审丑泛滥的时代,我们从闫平的画里还是听到美的声音,享受到美的阳光。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张望表示:闫老师的展览也是我们美术馆多年的愿望,这几年推出了很多山东本土包括山东籍的个人展览和群体展。闫老师作为中国美术特别是女画家的代表,也是美术界的领导者,也是山东的骄傲,所以我们一直想给闫老师做个展览。济南国际双年展刚刚闭幕,就在今天研讨会这个展厅,双年展这个位置挂的就是闫平老师的作品《大明湖》,跟徐冰先生的作品对着。徐冰先生的作品是装置艺术,闫平老师的是绘画艺术。一般来说双年展上装置更受关注,但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在这个区域内关注这两个作品的人数几乎是一样的。原因一个是闫老师的风格很明显,她的视觉的感召力、吸引力特别鲜明,在展厅里非常吸引人,从视觉上、从色彩、从构图和表达的气息上非常有代表性。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徐虹认为闫平是“大女人”,什么叫做大女人?她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她有能力把握这个格局,她有能力表达出她想要说的东西,她有能力给我们展示另一幅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平行的世界。我们从闫平的画里面看到她是一个大女人的世界,她能掌控她的世界,她能表达出她想说的东西,她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她对女性生活的关注。她对女性的审美既不是媚态的,也不是否定的,她带着苦涩,有一点点嘲讽,但是她的内心是温暖的,她还是要表达女性在生活中的不容易和女性维持她的生命力的坚韧以及女性本身的美。这个美并不是说一般意义上的妩媚的美,大家闺秀的美,是有生活力量的美,这就是要看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判断和控制,并不是留存的那些样态,她去模仿或者是跟在后面地去表达,她必须有自己的眼光,必须有自己的办法。我觉得像女巫一样,必须告诉她所需要的看东西的人,你看看这是我所创造的世界,她欢迎你进来,也跟你对话,这是她的世界,你要走向她。在这里面闫平的艺术在生长,她的艺术带有她自己的力量和温暖,别看长的个子小,但是我觉得她的作品力量太大了,很有分量。闫平是好样的。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尚辉表示,我们对闫平上世纪90年代末的母子系列、戏剧系列比较了解,今天的油画展览中有一些新变化。很高兴的是她一直沿着自己所坚持的题材向前延伸。《母与子》中作为母亲的她和儿子的形象在今天已经变成儿子的一家人,作为母亲的她又通过母与子画了儿子一家人的形象,尤其在她的作品里体现了很多儿媳妇、孙女或孙子的形象。她很由衷地表达一种隔代亲的亲情。我们不要过度去解释,好像表现女性怎么样,她表现的是很纯朴的对家庭和孩子的热爱。这种热爱并不是表面的,构成闫平最动人的画面或者是最激发她去创作的还是对自己身边人的观照。相信这是一种情感的作用,才让她进行油画艺术语言的探索,这是母子系列的延伸。第二个延伸是戏剧舞台的延伸,今天在作品里面能够看到她原来表现的京剧人物个别的脸谱,她把这种戏剧舞台毫无疑问地扩大了。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中的一个演员,只不过进入闫平画面以后会更加具有一种舞台感,具有一种人生的戏剧感。我们也通过闫平的这种表达的戏剧人生反观每个人在下的生活方式和每个人的一种表演。从题材的角度来说,我特别喜欢闫平一贯所持有的亲情和亲情之中所表现的一种人生的日常中的深刻。你在她的作品里能够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气息和人性的温暖,这是特别重要的。我们也可以想象有很多的画家表现更宏大的主题,更具有历史感的一些题材,当然也是必要的。像闫平这样一直坚守自己的题材,一以贯之地画下来,这种精神是可贵的。闫平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和她的天赋,与山东人的情怀和气质都是紧密相连的。今天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她个人的油画展览,向家乡人民汇报的同时,展示的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魅力和探索。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王力克表示,这是闫平离开山东后一个重要的画展。闫平是我的同班同学,我是看着她的画变老的。说变老这个事,想引出一个主题,她的画的时间性。作为画家她记录下来她的那个时光,时间性里面表达一种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作为当代艺术家一直没有离开个人生活,没有离开生活,闫平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画家。现在很多年轻的画家都要远离生活,觉得那才是艺术,今天看到她的画以后非常有震撼力,她没有离开她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她的在场一直使她感受到了一种艺术家的激情。她的绘画在不断地往深入里面发展。比如说,从时间性上讲,她对人生的出场、过场这种东西表达得非常好,戏剧和寓言在她的绘画里面逐渐出现了。所有的形象都不是一种真实的形象,没有试图表达真实性。我觉得更多的是面具,是人、物的一个载体。其实她想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思考。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欢愉的场面,背后表达的是对生命、时间的一种思考。我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或者是真正的忧伤。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彭锋表示,闫平作品的连续性很强,这个展览里面最早大概是2006年的作品,最新的是今年的作品。15年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2006年、2007年看到闫老师母与子的时候已经觉得登峰造极了,这么多年看到她不断地往前推进。只有当她自己把她的可能性实现之后,我们回过头看才能发现她的变化。闫老师大部分作品表现的一个东西非常真实,就是她的情绪。她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她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她所有的作品如果连续起来,这15年像她的日记一样,每天记录着她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这15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变化比较剧烈的时代,尽管我们在各个领域里面反对宏大叙事,但是其实在当代艺术里面还是宏大叙事(比较多)。闫老师以个人的小叙事默默地抵抗大叙事。如果单独从某一个阶段来看很微弱,但是连在一起,比如15年之后这个问题就开始值得美术界、理论界、批评界去思考。一个画家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小的题材上坚持这么长时间,是什么力量让她在这上面停留下来,让她在这个上面不断地深挖?记得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他讲到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一个是魏晋玄学,它的境界特别高,但冯友兰对它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为什么呢?玄学家为了达到很高的境界要做不自然的事,要喝酒,要吃药,说明他的觉悟不高,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那种境界。冯友兰说佛学境界要高,为什么?因为不用喝酒、不用吃药、不用炼丹了,在担水砍柴里面也能得到妙道,但是冯友兰说还不是最高的,为什么?因为要出家,要接触社会体制的约束,才能让自己保存在那样一个境界里面,最高的是宋明理学,因为是很日常的,能达到最高的境界。闫老师在她的日常生活里面追求她心目当中的理想境界,这里面不能说完全是宋明理学,但是有点像理学的精神,在别人看起来特别普通的一种世界里面追求她的理想。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李军表示,第一,闫平的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确实有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基本上是小题材,没有什么大题材。今天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大数据的时代或者说人工智能的时代,艺术有一种特别新的形态,甚至非人的艺术,人成为非人,人类的情感是不是过时了?讲到艺术的当代性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关注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日常性,这种日常性就是家庭、亲情、小情小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闫平的绘画里面一直关注日常性当中不变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叫做是一种永恒的东西。这种永恒的东西是当代的,我说的当代不应该被理解为是现代,而是共同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面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当代所关注的一个焦点。第二,闫平的绘画里面,尤其是现在的展览的绘画里面,从造型语言来说,这里面有强烈的用色彩和笔触造成的触觉性,这种触觉性有一种浮雕的感觉,尤其是像陶一样经过烧制以后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觉得肯定有两类,我们把它叫做荤的,就是说比如用黑色,用红色、橙色绚丽的颜色,这里我叫荤的,是生猛海鲜。另外一类可能是比较素的,比较素雅的色彩,像黄色的,带有一点绿色的作品,比较温馨、比较植物性。一个是植物性的,一个是带有动物性的,这两种感觉。这两种感觉都有触觉的形态,但是会融汇为一种味道,闫平既是吃素的,又是吃荤的。这是一个特别印象深的感受。第三,正是因为如此,她是有温度的,这个色彩和人物的形态实际上都带有情感,是有温度的,像火锅沸腾时候的情感。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一类有温度的情感可能是有危险的,可能会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里面会消散,好像会变得冷漠或者是变凉。她画的形体是需要保护的,这样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很大的勇气,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无情的时代强调有温度的情感的绘画,实际上是需要保护的。这种保护可能是美术馆的形态是可以的,假如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美术馆的空间里去呈现绘画的话,这些绘画不会被关注,会被更具有现代性的当代性所淹盖。被美术馆这样一个静谧的封闭空间里面被慢慢的端详。这种温度才能保持住它的炽热。第四,这些画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长卷,王克举先生画黄河,是一段一段的长卷式的。闫平的绘画本身也构成了一种长卷,这种长卷是一种生活流。假如把这些绘画看成王克举老师画的黄河一样,也展示的是河流,是从人的内心流淌出来的。当我们被这些画围绕的时候,也就是说暗示着我们在日常性的永恒性,什么是在一个剧烈变化的面临非人的时代中保持人性。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杨卫表示,说到闫平老师,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个感受性非常强的艺术家。经历了几十年的创作历程,很多艺术家逐渐走向疲惫或者是走向一个模式,闫平为什么还能不断地有一个创造力的激发?我个人觉得就是因为她是感受丰富、强烈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中国当代艺术近40年来,总是被很多潮流所裹挟。很多艺术家在这个潮流当中涌现出来,同时也被这些潮流所淹没。闫平老师不一样,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凸显出来,但是她的面貌始终是个人的形象,不是代表了某种潮流。这一点恰恰在某种意义上给了她创作的自由,她可以在这样一个时间过程中,正如前面专家说到的她的作品是记录了整个的时间脉络,这种记录是在自由的创作状态中。在这样一个状态中,保持持续的创作力而且越来越旺盛,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有赖于她生命强烈的感受。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第二,想说一下闫平老师的画面。她画面的特点很有意思,她虽然一直是日常性的记录,但是她却有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在里面,这种形而上的东西不是刻意的,而是她内在的一种情怀所赋予的。比方说这种阳光感,比方说她这种鲜亮、透彻、透明的这样一种颜色里面,透出来的透彻的东西,总好像不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提升。这样的一种东西赋予了闫平艺术非常强烈的视觉特征,扑面而来。我们早期90年代初新生代涌现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表述,那种描述总给我们一种下降的感觉。也就是说,从80年代的那种崇高,一下子就下降,甚至某种意义上有一种堕落感。闫平虽然是在那个期间涌现出来的,但是她不一样,她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阳光感、一种健康的气息,这种健康的气息是通过画面的造型、色彩、动态通过语言营造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逆向,就跟当年的新生代形成了一种逆向的运动,正是这一点使她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构成闫平老师艺术创作持续展开的一个动力所在,因为她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虽然她没有那么理性的去规划自己或者是理性地去,但是她内心世界有这样一个境界,正是这个境界指引着她不断地往前突破,往前递进,同时她画面的阳光健康的气息。最后想说一点,说到闫平老师作品的日常性和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闫平老师的作品是日常叙事,但是这种日常叙事通过生命的积累,也就是通过几十年的积累构成了一个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本身是宏大的。不是说主题的大,而是她的气象的大。这种气象的大是因为她常年的积累,在某种意义上的一个升华。最后想说一点,闫平老师和王克举老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美术界值得去研究的一个课题,两个人都有持续的创作,而且旗鼓相当,两个人互为因果的关系非常有意思,值得讨论。另外一点,王克举先生去年在中国美术馆做的大型的黄河展,都是以景色、风景为主,我们都知道闫平老师的作品都是人物为主,他们两个人之间构成的关系也非常有意思。借闫平老师的展览提出另外一个话题,希望将来他们夫妇俩能举办一个双个展,可能结合起来讨论也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张淳大宝表示,第一,闫老师作品里面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温度。闫老师作品的温度是可以测量的,什么意思呢?她既不是冰冷的,也不是沸腾的,不是开水那么烫手、刺激,我觉得是非常温暖的一种温度。做一个不是特别准确的比喻,我觉得有点像咖啡的温度,八十几度,让人感觉非常温暖非常开心的温度。刚才晓凌老师和几位都提到和她不随波逐流的特质,有点逆流而上。闫老师不只是逆流,她其实是在引导一种潮流,引导非常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这样一种指向美好的潮流。第二,闫平老师的作品看了之后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很强大。这个强大有很多原因,包括刚才大家分析的构图、造型、色彩等等,包括她的天赋。我更想说的这种强大,源自于闫老师有一种非常强的对平衡能力或者说控制力。艺术古今中外发展过来,无非是情与理的交互关系。我们看中国的艺术从先秦到明清,一直到今天,其实每一次大的转折变化都是在情与理互相的关系波动中产生的。我觉得闫老师的作品非常好地把情与理的关系做到平衡,这种平衡是很难的。还有一个她的强大是因为她的作品是直指内心的。我们这些年有很多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今天不是讨论这个,与这样一种重大的题材相比较的时候,可能我们面对闫老师作品的时候,她产生的那种震撼,她所造成的那种我们说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一点都不逊色,因为她给大家支撑了内心,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的内心状态。第三,各位提到当代性的问题,我很多次看闫老师作品的时候都在反思,就是重新审视当代艺术存在的问题。我们最近一直在做一些虚拟仿真的课程。但是,我们推动虚拟的同时,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多新的反映,他们提出来特别想见老师,尤其是去年疫情之后一连上了一年多的网课,之后很多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等等症状,他们提出来想见到老师,能够感受到体温的教学方式、互动的方式。我想说什么呢?今天的问题不仅仅是摆在艺术家眼前,涉及到各个领域,是我们跟机械、跟数字,跟非人性之间的争斗,这是我们今天最突出的矛盾。落实在艺术的创作里面的时候,我觉得今天的时代性不是在于我们用什么媒材、用什么方式,是什么样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我们参与的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其中,这个需要我们做一个深入的思考。也许当我们忘记了所有的媒介、形式、题材、科技等等,把这些都放下之后,人性的光辉、人的灵性才能在创作中重返世界,重新彰显今天真正的时代性。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丁设表示,在1996年上海双年展的时候,闫老师非常厚重的作品非常吸引我们的眼球。在中国美术史包括中国油画史上,谈到闫平这个符号,是绕不过去的,我们也把闫老师作为我们奋斗的一个偶像和标准,思考我们的绘画,包括考虑中国油画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油画如何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我和闫老师接触比较多,见到她作品的时候感觉变化非常大,特别是近几年的创作,她国际化的视觉越来越足,她直接性的表达让我们非常感动,因为我自己也做绘画,这种绘画从原来的形体走向了非形体的线条的一些画面的出现,让我感觉就像一种生命的跳动一样。有时候我自己也做比较,这一笔我为什么没有做到呢?所以在我们这代艺术家里面,通过她这样一种实践,作为一个样本给自己很多可借性,在未来的绘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见到闫老师的作品更感觉到她是一部电影,她有镜头感,里面有很多内容、故事,她的空间感、她的语言的单纯性;闫老师的作品又像一部交响乐,她像一个指挥家,就像一个音乐跳动的符号,从色彩、从符号,那么感性,让人走进她的画面和空间。昨天下午走进这个空间以后,这么大一个展厅,她的作品支撑整个画面,那么有力量,这个空间被她撑得足足的,让我感觉走进这样一个氛围,被这种视觉、被这种艺术感动。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孙磊参与了此次展览的策划,他表示,从展览的题目说,这个展览的题目叫“万簇生成”,“万簇”和“生成”指的是两个层次或者是两个层面。“万簇”实际上是指的闫平老师关于世界的想象,对她而言,在她眼中世界是怎样的。首先肯定是与审美有关,“万簇”的暗喻当中是跟女性形象有关,跟女性的意识有关。这个审美的特殊性在于不仅仅是指的对美的认识和表现,是审视成为美的这样一个结构。实际上就是极其主观化的,是美的溢出,而且把美主动的赋予万物,因此我们看她的画面感受到万物有灵的感觉。这个灵确实是跟她的审美有关。另外也像大家讲与生活有关,与日常性的生活有关,“万簇”是指生活的万千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涌动的,是活的。我们看到她的画面基本上是动态化的,是不停滞的。也就说,在她的眼中,“万簇”的生活不是瞬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止的画面,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一个世界。所以她的叙事性也是由于这样一种“万簇”的理解是有关的。另外“万簇”还与她的理想和想象有关。我们知道闫平老师是极其敏感的一个人,越敏感的人她会有太多的幻想和幻觉,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她画面当中大量的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那些幻觉似乎是虚的,闫老师有一个能力就是能够把这种虚的幻觉的感受落实到实在的画面当中,因此她的世界是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具体的、实在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无的、虚空的,或者说是一个幻觉化的理想世界。在她的画面结构里面一直有这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交织生成的。在另外在“生成”当中,我想说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自身文化的模式在她身上是有血脉性的传播传承的,这个文化的方式我们也都知道,中国性的文化生成方式和生发性有关,是一种生发性的文化模式。比如我们讲到《道德经》,有区区三千字,但是对《道德经》生发出来的解读是成千上万的。所以每一个节点都会生成无数的景象,因此这种生发性的模式对中国画家来说有着非常天然的传承的结果,所以在闫老师的画面当中这种传承性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她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血脉性的生成力量,这个力量在她的画面当中表现得极其强悍,所以我们会看到她的力量感的部分。这种生成方式是有坐标的,比如说我们经常讲的中国油画,实际上是指中国式的或者中国性的油画,这都跟我们的血缘有关。在宏观的理解上,她是从大的宏观理解上她的画是非常强调中国性的。另外从小的生存界面的理解上,在生存界面上具有鲜活的面貌。用小题材、小家庭的方式生无限广大的自我实践。这是关于文化模式的生成对画家的影响。另外,关于语言的生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今天我们看绘画语言的时候不再是那么完整性的去解读一个艺术家在语言中所涉及的具体的形式、激励等等,更强调怎样拆解式或者解构式的语言规划。闫老师80年代90年代以来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在那个环境当中尤其是学院当中,更强调的是一个完整性的语言系统或者说语言方法。今天我们发现她已经提早地解放了她的语言或者说拆解了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方式是破碎化的、碎片式的。同时,碎片又是活的,是不断生长的,所以她的画永远处在碎片式的感受到未完成性的危机感中。我经常跟闫老师沟通的时候发现,她的画好像一直可以继续画,而且正是因为都可以继续画的理念,所以她的画有一种始终未完成性的形象、形式。而未完成性的这种形式是当代性表达的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她的画呈现出非常强悍的当代性的形式。这种当代性的形式,再加上她八九十年代建构的对绘画完整体系的认知,就会成为一种以完美为条件的未完成性的结果。所以她的画非常耐人寻味。像万簇生成这样一个展览,实际上是对她作品、对她人、对她生命认知的一个全方位的理解。我作为闫老师展览工作的一个分子,感觉非常荣幸,这种方式正是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逐步推进的艺术发展的现实。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顾黎明表示,闫平的画非常愉悦,她不是没有痛苦,她还是有痛苦的。所有的当代艺术家都是痛苦的,只不过痛苦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一直是属于被动的文化开放时期,到现在也是这样的。总是与外来的东西不断冲击,从近代开始就是这样。艺术家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画欢乐的东西背后也有辛酸和艰辛。我从三个方面稍微剖析一下。第一,当代性。我从画家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不可回避这种问题,你说不考虑观念,我就拼命地这样画,发泄本能,不可能。中国的艺术家没有一个是这样的,要么是出世,要么是入世。但是出世入世实际上都是相对性的。都要考虑时代对他的影响,全球化、开放嘛,肯定要考虑当代性,闫平也考虑当代性,她是非常考虑当代性的。她的画面里面,在这种境遇下有一个思考,当代性的必然性。当代性和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还不一样,当代性首先是一个过程,提出问题,不是要解决问题。中国艺术家总是做表皮的东西关注当代性,这是符号,没有从生活化、本土化、地缘化,真正全球化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二,愉悦性,我觉得表现当代性有几种,我们一般表现都是表现一种反思、批判性、痛苦性,中国文化把苦也表现为乐,中国的婚丧嫁娶都表现出一种乐,这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中国人觉得是一种轮回。闫平的笔触、色彩和都具有愉快性。她不是没有痛苦,她的纠结是在画面背后,给我们的画面是愉悦性的东西。当代艺术很多人吸收波普艺术,表现愉悦。我们中国艺术千万不要有波普艺术的愉悦性来表达当代性。闫平作品中的愉悦性带有很有层次的个性化,没有波普性的东西,是有意回避这个,有更强的延伸性。第三,本体性。闫平的作品在中国现阶段美术史上最大的好处是她定位了一个关注于本体的自我,这种本体的自我从语言、笔、色、形、自我性,这个东西很重要。很多艺术家看着效果还可以,仔细看全是抄的东西。闫平的作品整体上是自己的,因为她有地缘性、本土性、家庭性。在中国当代艺术不想走这个路,没有这种自我的锤炼过程是很难的。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闫平:各位老师好!特别感谢,我很自恋,有时候又很弱。本来觉得我有一点神秘都藏在心里,没有人会知道,今天听大家一说,感觉都了如指掌。我特别感动,我毕业以后就当老师了,随着年龄的成长,我妈妈也去世了,再也没有人给我上那么一课。今天老师们所有表扬我的话,我都觉得是一个好事情的开始,是对我的期待。今天老师们的发言我都记下来了,大家提出了各种问题,我在画画期间都考虑了,但是没有那么明确地提出来,老师们今天表扬我的话,像张老师在他的文章里提到我的创作的方法论,确切极了,还有老师们提的审丑时代美的选择,以及审美的能力,美的概念重构,还有写意方面从西方的基础谈起来,让我觉得怎么那么了解我呢。以及女性力量来源,对我来说日常生活的积累,那种可靠性、可信性以及美术史的可依赖性,都是我形成作品的重要的因素,以及永恒不变的人性,还有李军老师关于味道、温度、触觉,也引发了我对创作的思考。很多方面对我来说都是重新的母体开始。今天的会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精神的盛宴,也许我真的要努力几十年才配得上老师今天对我的讨论和评价,再次感谢各位老师。

  张晓凌:闫平不善言谈,但是所有的想象力和所有的才情和天分,在她的画面上用特殊的语言表现出来了。应该感谢闫平,我们有闫平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呢?她是为数不多的用真正的纯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人性的人。也就是说在她的话语底下过滤很多现实中的丑恶、意识形态以及很多的观念的东西,她都过滤掉了,她的笔下人性是非常纯正的、非常温暖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后工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冰冷的,是个生人社会,不像我们过去农业社会是熟人社会,彼此关照,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很难做到。生人社会对人性的遗忘,对爱、对美、对情感这种东西的遮蔽或者是遗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基本逻辑和常态。闫平的画挂在美术馆里面,我们看到就像一个情感的灯塔、温暖的灯塔,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让我们这些身心疲惫在精神上、肉体上饱受摧残的人看到希望,这可能是她绘画的价值所在。另外,闫平有一点我还要稍微强调一下,西方油画进入中国从晚明算差不多400年,如果从知识分子进入这个领域开始算大概有100多年。中国油画人一直做一个梦,叫“中国油画梦”。通过各种方式,通过中国画本土化改造等等就是想把西方的玩艺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闫平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大的推进工作,她把油画绘画的自由性推到一个高度,我觉得闫平画画真的随心所欲,尽管她有她的设计,有她结构上的考量,但是一旦画起来,她的那种自由度在中国当代艺术当中是比较罕见的,真的随心所欲达到一个高度。徐悲鸿等这些先生活过来看你的作品,会觉得我们100年的奋斗终于有了一个结果,当然这个结果还是阶段性的。大家回顾一下最早的一批艺术家,包括学印象派的、学形表现主义的,我们其实在30年代我们对表现主义的学习,甚至对抽象的学习基本上完成或者开始的。最终接触到果实上,油画语言本身这个果实,我觉得闫平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她把绘画的中国画的抒情性、自由性和西方油画的空间感、提亮感、造型感作了一个非常完美、不着痕迹的结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最后还想讲一点,这点是对闫平提出更高的希望。闫平在国内做了很多展览了,希望山东美术馆的展览是她走向世界的展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不要在国内“折腾”了,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你绘画达到的语言的自觉或者是高度,即便放到西方也是一流的。中国人在艺术上,尤其是在油画艺术上还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希望闫平的绘画从山东美术馆走向世界、走向世界最高舞台,获得世界的尊重。(来源:新时报)

  画家简介

她应该走向世界——众艺术名家谈“闫平 · 万簇生成”

  闫平,195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91年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5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第二工作室主持,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出版有《中国当代油画精品集——闫平》、《名家名品—闫平》等。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