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听著名画家韦辛夷讲述经典画作《稷下学宫》如何再现2300多年前的学术盛况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8-05 13:58:24
  经过几年的呕心沥血,韦辛夷先生的《稷下学宫》创作完成了,这件作品长270cm、宽530cm,共绘有200余个人物,生动再现了2300多年前稷下学宫内汇集天下贤士滔滔雄辩的学术盛况,其严谨的构图、丰富的形象、精湛的笔墨和多样的表现手法都让我们为之震撼。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听著名画家韦辛夷讲述经典画作《稷下学宫》如何再现2300多年前的学术盛况

  韦辛夷,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曾任第四届、第五届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济南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有《鸿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怀沙》、《好日子》、《拯救希望》、《大地之子》、《闯关东》、《拾荒者》、《苟坝的马灯》、《稷下学宫》、《鞌之战》、《腊月二十三》等。其创作风格凝重奇谲,具感染力和人文内涵。被誉为“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得诗文史舆之四味”的实力派画家。其水墨小品恬淡隽秀、意韵悠长。曾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埃及、越南等国家进行艺术考察交流活动。出版美术专著《占有空间·韦辛夷水墨人物画创作心迹》、《当代中国画精品集·韦辛夷》、《金手指美术自学丛书·写意人物》、《写意古装人物·仕女篇》、《写意古装人物·钟馗篇》、《中国画名家丛书人物名家·韦辛夷》、《名家·韦辛夷画高士》。出版文集《提篮小卖集》、《担水劈柴集》、《我看可以》。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听著名画家韦辛夷讲述经典画作《稷下学宫》如何再现2300多年前的学术盛况

  经过几年的呕心沥血,韦辛夷先生的《稷下学宫》创作完成了!这件作品长270cm、宽530cm,共绘有200余个人物,生动再现了2300多年前稷下学宫内汇集天下贤士滔滔雄辩的学术盛况,其严谨的构图、丰富的形象、精湛的笔墨和多样的表现手法都让我们为之震撼。本期我们就邀请到了韦辛夷先生,听他进一步解读此幅经典画作背后的更多故事。

  记者:韦主席您好,请您首先谈谈《稷下学宫》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吧。

  韦辛夷:首先应该感谢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种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尚属首次。由此可见,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化保护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文化的战略层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就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这个轴心时代是由五个知识巨人构筑的,他们分别是伊朗的锁罗亚斯德、叙利亚的以赛亚第二、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正是他们的知识使得整个人类文化有了质的突破。从这位西方哲学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出:我们东方文化是足够优秀的,其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都值得我们自信、自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建设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以及近日文化纪录片《稷下学宫》的开拍,都体现了政府对稷下学宫在中华文化传承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认识。这让我们十分振奋,也让我这个淄博人倍感欣慰。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学者最多、著述最丰、学风最淳、历时最久的学术思想文化盛宴,只有西方的雅典学院可以和它相媲美。它持续繁荣了大概150年,其实行的“不治而议论”方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为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稷下学宫》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诞生的。

  记者:据了解,历史上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特别少,为了这幅画,您前期都做了哪些筹备工作?遇到哪些难点?

  韦辛夷:的确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几乎购置了和稷下学宫有关的所有史学、建筑、服饰等方面的书籍,我也成了半个建筑专家、半个文字专家、半个服饰专家、半个思想家、半个历史学家。历史题材是严肃、严谨的,不要说画中的人物,就是竹简的长短、水壶、酒器、玉佩和剑的造型样式以及装饰花纹的种类,我都进行了全面考证。此外,我还专门两次到临淄考察,看过了稷下学宫的遗址和相关书籍,折腾了几个来回。

  除了前期资料考证外,如何在氛围、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画面布局等方面反映当时境遇下的历史真实,又融入当下的时代思索,都是创作中切实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幅作品的前五稿草图变动不大,但是第六稿却是完全颠覆的。不过我始终坚信:这幅画是一个艺术品,而不是一份考古说明书,我也不能成为“抬驴”寓言中的人物。稷下学宫,没有“学宫”何来“百家争鸣”?所以,宫殿建筑一定要加上,而且要展现我“大齐”在战国七雄的领衔地位。其次,对擂台上四根柱子的构思、造型和塑造我也倾注了很多精力,四个青铜基座和柱上的火把筒熠熠生辉,也展现了大齐富足的经济实力。

  此外,画中众多人物形象峨冠博带长袖深衣的笔墨发挥,也是这幅画的一大亮点。为了准确表现衣纹走势及人物动态,偶尔自己也需要扮上。“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听著名画家韦辛夷讲述经典画作《稷下学宫》如何再现2300多年前的学术盛况

  记者:该幅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表现起来难度也特别大,创作时您是如何兼顾处理好主次、虚实、疏密、线墨等多重关系的?

  韦辛夷:首先,在构图方面,这种大创作的动态线设置十分重要,否则人物太多却没有一根主线相穿便没了主次,失了焦点。所以我先为这幅作品从左到右设置了一条动态线,这条线根据墨色和人物组合的区分、安插,让右下角着长袍的黑衣学士“客串”了一下导览者,将画面的焦点引向了擂台中的两个雄辩者,这就为画面打开了局面。

  其次,在人物组合方面,为了既能体现辩论的精彩,又显示出“百家争鸣”包容开放的辩论气氛,我将人物分为了三组。其中三分之一的人稳稳的坐着认真听台上学者辩论;而越往外围人物越活跃,甚至都在“开小会”;此外我还设置了很多站立着的动作幅度比较大的人,这些人有老者,有青年,形态各异。如此布局不但表现了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也使得画面比较有层次,各组之间也相互有联系。

  第三,在形象塑造和情绪开掘方面:我注重每个人的个性刻画,经过了近两个月的拿捏,我将居中这位辩者的动态和形象设定成了一位青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希望通过浅淡虚空的笔墨和他大幅度的动作造型,表现出学者高贵典雅的“仙气儿”和年轻人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此外,我还将中间判官的表情进行了着重描述——他嘴角上扬,显然已经被辩者们高超的言论所折服......这些点滴的形象塑造和情绪描写,都为画面增加了人性灵动鲜活的一面。

  第四,在笔墨运用方面:画这样的大画,传统笔墨手法遇到了尴尬,单纯的线和墨根本承载不了如此大面积的体量,所以就要琢磨一种适当的画大画的方法。我就发明了“型墨法”,即“因形施墨,以墨写形”,这区别于北派的笔皴擦之法,也区别于南派勾线染墨之法,而是“以墨塑形”——兼明暗,不唯明暗;兼用线,不唯用线;廓现体积,不唯体积。此外,大画的另一个难点还在于因为画幅巨大,人类眼睛60°的视角不及囊括全幅画面,就需要移动身体或转动头部来映观全幅,这样就出现了新的课题: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的互补;移动中的视线与固定视线的感应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映射。要巧妙地利用好错觉,使观者能在“错觉”的引导下完成愉悦的视点、视角移动,完成好不可名状的潜意识性质的具有美学意义的视觉体验。此外,我还有选择地保留了笔触衔接处的空白,这正是画面生动之所在,这留白能有一种“闪烁感”。整幅画来看,我还将画面的右下角留了一个空白,如此:既打破了画面的沉闷,也形成了更大的视觉张力。

  记者:《蓄须明志》《拾荒者》《闯关东》等作品中,您都运用了一些巧妙的设计,这些细节虽小却让整个画面更亮眼,也让读者觉得特别有趣味,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稷下学宫》这幅作品还有哪些“玄机”之处吗?

  韦辛夷:请看中间白衣辩者,我给他的身下坐了四个垫子,这就取自“夺席谈经”之意,说明这位年轻的思想家已经赢得了三场辩论,也象征着年轻思想的无限可能性和鲜活性。此外,去年的4月29日,陈忠实先生逝世了,当时看着报纸上他刀劈斧凿的脸,心下生出莫名的感动。于是,我不惜挖掉画面中一个人的脸,将陈先生的形象用上,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了一次遥远的心祭。

  记者:这幅作品创作完成了,它画出了您的心中所想,巧妙r 构思和精湛的笔墨也让观者惊叹,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对此请谈谈您的几点体会吧!

  韦辛夷:我画了几十年的画,已经是个有沧桑感的人了,但要画下去的痴情不减。我的胸中涌动着无数历代人物和事件,有些是我景仰的,有些是我鄙视的,我的理想就是在有生之年把他们画出来,不管是人物,还是事件,这是我的梦,也是我在这颗小小的星球上走一遭儿的使命所在。“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于画画,我很愿意时刻迎接挑战。

  此外,现在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也要尽快跟上,实现内在支撑,否则就会像没有钢筋的高楼,像一个缺了钙的巨人,不健康,不坚实。随着国家的号召,我们更需要以各种形式关注和研究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家国情怀,关乎当下和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画稷下学宫,就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尽一份画家的责任。  

[ 责任编辑:张美璟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