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3-08 09:14:03
听新闻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刀笔任纵横  古篆出新姿

———马子恺书画印略论

西泠同社济南马子恺,廿五年前枉顾寒斋。惊其书印高雅且有创意,迥非其年岁可臻者,视同畏友。我因两家儿孙悉居北美,数度往探继以移民,遂疏往来。后知其誉满京华,遥为之庆而已。2018年,西泠印社115年会上,与孙慰祖三人同坐一隅,始得重晤详叙别况。以新作《印文化概说》一书赠之,彼赞我“老而弥坚”,孙则称“你的学术研究总是走在大家前面”,所不敢当。去岁,又蒙赐临,赠我《廿四孝印谱》,知弘扬孝文化甚力。我周晬失怙,胥赖亡母含辛茹苦始得成立。奉养未几,因病仙逝。风木之痛,刻未去心。得沙师孟海、陆师维钊之教,设沪、杭、福州、安吉四馆。与子恺虽数十年间仅数度逢,而彼此同好、同怀,犹胜密迩也。

去年岁暮,新冠疫作。余适有人约砖瓦、铜镜、蚕桑、福吉四书,终日伏案十阅时,月余未下楼。后于网上见子恺《抗疫情主题篆刻》,极妙。以印抗疫,如此之美善者,余仅见其一人也。我原有浙江学会八项正副会长,今尚在位者仅甲骨文学会副会长。我会亦曾发起抗疫创作,我以“万众一心去疾安康”应,甲文均有其字也。44件悉交慈善总会,见《美术报》。两地同怀,此又一证。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子恺祖籍金陵,世居山左,游艺京华廿余年,成就斐然。其既出名门,实多才艺。其祖海翁、外祖效禹,均有名于时,有功于世。彼幼而颖悟,长而劬学,故于书画、篆刻均早露头角,海内外广为延誉,观其所著《古篆论语》《周易锦言》《玺印精华》诸书,皆彰显其学术之精严。近年,携其佳作飞行全球交流办展,于扬我中华传统艺粹,功绩甚著,深受英法美加诸国各界名流赞誉。去岁,又应邀至剑桥大学举办巡展,英伦名公巨贾皆莅临称赏,为吾国书艺倾倒。凡此种种创举已标青史矣。其诗文亦不俗。子恺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兹录其《观山》一首:“流水十年间,忘机每独还。萦怀无尽意,一鸟过青山。”彼旧居紫竹院,曾梓《昌运宫印谭》,兹录其一则如下:“篆刻之道,本乎天趣,不宜绸缪经营。应取法高古,学得浑厚,方可怡然自乐,延年益寿。”此亦我久蕴胸中而未能出之以笔者也。

子恺书诸体皆能,而以古篆为最佳。曾于京发起“中国古篆艺术论坛”,为中外学界所重。印人多工篆,我亦然。其能挥洒自如,奇正相生,意趣盎然,耐人寻味者,实不多见。其行草飘逸灵动,有晋唐眉宇。每以两三行狂肆大书之古篆,配小字行草以释其文并衍其意趣,钤三五印以增其色,虽小品亦颇足观赏。今有朱液,或以作大书,益觉可喜。所作廿四节气小册,见者无不爱重。其独创之中国书法与西方彩画相合之作,其篆不羁,全纸灿烂七彩。其字中有多格者,必各以异色填之。如“会”之繁体有“田”与“日”。字外亦泼彩、然其色调、形状、大小自有韵律,此则古今仅见、中西合璧之创举也。名作如《花好月圆人寿》,置花黄浓色之“月”字于高处,似《仲夏夜之梦》意境。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子恺之篆刻,纯以古篆出之,间作汉印、元朱,。简言之,其印式以古玺为主。古玺有专文,称“古玺文”。吾社前辈故宫博物院之罗福颐有《古玺汇编》与《古玺文编》两著,举世崇之。其实,今之篆刻界论古玺系兼先秦大篆而言,如两周金文、石鼓文、鸟虫书、楚帛文等,子恺之古玺亦如此。所作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吉事有祥”、“并受其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等,均大气磅礴、奇正相生、意境高古之作。刀与笔异,笔以流畅、潇洒为主,刀以苍茫、浑厚为主,求“折釵股”、“锥画沙”之金石味。子恺之印,我最爱其篆法与章法之正斜、方圆、动静、疏密间变幻无穷,出人意表,真心手相侔之佳作也。或谓印只讲刀而无笔,非也。印中笔意,我时见之于子恺之作也。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子恺少年时曾从名师习山水。于树石、云烟、轩亭、人鸟等之形与神及墨与色,烂熟于胸臆。信手拈来,诸景纷呈。所作《深山读易图》、《清秋图》等,意趣深远。每以斧劈皴作山石,秀骨嶙峋,嘉木纷披,随意而成,厾点、浓淡各异其趣。所作《寻胜图》,于大雪封山,寒林枯枝之严酷景致中,着一红袍老者扶筇偊行,极具突出之效果。其以行草创作者,极其清新和畅,与其古篆之古奥幽深各具其趣。彼喜明贤王阳明之学,故每见写王氏诗文,如《良知四首》、《西园诗》等,皆有所寄之深意。

子恺为人慷爽,所交尽世之佳士。凡有所作,人必助之。十年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曾刊行《马子恺艺术作品集》,集其诗书画印之艺术成就而推行当时,煌煌巨册,得尽时誉。今年逾五十,意欲再刊新著,驰翰责余一序,八九翁虽目糊、手颤、思钝,无计以辞。聊尽半日之功,以此塞责,恐不免挂一漏万也。刚知天命即至此,其进岂有涯乎!

文/林乾良,著名文化学者、西泠五老之一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清言怀古契,逸趣得天和

——马子恺:新古典表现主义先行者

提起马子恺,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位温文尔雅的艺术学者,他擅长古文字书法及篆刻艺术的创作。近年来,他以新古典表现主义作品在国内外持续推广传统国学艺术,引起业内外的极大关注。他先后受邀在巴黎、纽约、米兰、多伦多、伦敦、北京等国际大都市举办展览,近期与奥迪汽车合作的展览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又一次肯定与认可。据马子恺介绍,这次展览将继续围绕最具有东方符号性的中国古文字—“古篆书法”进行系统展示,但与之前在国外的展览相比,又融进了新的亮点。比如,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属于古篆艺术范畴内的甲骨文书体在展出作品中多了份量。他还将汉代瓦当拓片与古文字结合创作,得天机之妙趣,发思古之幽情,讲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更直观、更聚焦的方式传播东方艺术。

拜访马子恺时,他正在忙碌地筹备着奥迪艺术邀请展的事情,由于是一次高规格的展览,马子恺与策展团队特别重视,所以展览前的准备工作特别繁忙。这一切都是为传播“中华文化符号-古篆艺术”而做的努力。这次展览作品是马子恺先生近五年内的重要作品一次集中亮相,展出的六十余幅作品,大多是以《周易锦言系列》、《甲骨文十二生肖》、《中国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古篆艺术主题作品,还有陶瓷、紫砂、丝绸、茗茶等多种展示中国文化遗产的古篆艺术衍生品。这是在奥迪中心首次举办的艺术展,能以多种方式传播中国传统艺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来讲,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众所周知,中国古文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书法篆刻与甲骨文等多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已陆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遗产”,认定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古篆艺术”即是在古文字元素中延伸出的一种艺术形式。马子恺在传承中多有创新,其作品将古文字加入当代艺术观念,创作出一批内涵丰富,色彩绚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作品承载展示的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马子恺先生家学渊源,自幼师承蒋维崧、陈左黄、许麟庐、武中奇、欧阳中石诸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与艺术创作三十多年,诗书画印修养全面,作品的文化内涵底蕴深厚,深受学者专家赞誉。曾出版有《古篆论语》、《周易锦言》、《汉印精华》、《古玺精华》等数十种著作,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在世界各地成功举办个展数十次。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漱玉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兼任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副院长、济南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等。近十年来,马子恺艺术团队已在北京、纽约、巴黎、米兰、多伦多、迪拜等世界各地举办“中华文化符号—古篆艺术”巡展活动二十多次,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誉鼓励。马子恺希望通过这种展览活动,让世界多了解一些中华文明。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不遗余力,业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真正的做到了一位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奉献精神。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马子恺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作品个性强烈,表现形式新颖,艺术语言丰富,有着崭新的艺术面貌。艺术作品中对于矛盾关系的处理,是中西方艺术大家历来所重视的,著名文化学者王朝闻先生也曾撰《矛盾的魅力》一文分析解读。马子恺的作品也很鲜明的呈现出这种特色,线条与块面、水墨与色彩、严谨与舒朗、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这些对立的元素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好的融合,他借助古文字创造出新的图式,这种图式的形成是遵循艺术规律来创作完成的,其内涵是中国的,是水墨的。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他重视中国的书法用笔,讲究线条的质量,体现出中国文人所独有的内涵气质,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忽略西方绘画的色彩和空间布局的运用。他通过反复的实践,将具有古篆意味的线条与饱含浓烈色彩的块面等看似矛盾的元素,与自身气质结合起来,作品中诸多的现代表现元素与远古的象形文字相融相生,相合相向,呈现出独有的中和之美,形成了既有古典内涵又有现代审美的新古典表现主义作品。可以说,马子恺的作品给观者呈现出全新的视觉图式,这种图式是他独有的。齐白石先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许麟庐先生也曾讲到:“寻门而入,破门而出”。马子恺是许老的得意门生,跟随许老身边多年,对于承先启后、开风气之先大家,他肯定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在创作中避免了因袭陈旧的复制,以大胆的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新路。值得一提的是,马子恺的这种创新是基于深研传统之上,而且形成独特的古文字艺术发展体系。自他学艺以来,首先重视传承精神,对于古玺印、陶文、甲骨文、金文、古籀、简帛书等艺术形式有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深厚的国学积淀成为今天推动他不断创新的动力。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贵在创新”,这是马子恺多年来遵循的信条。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作为最早把古文字书法送出国门的先行者之一,他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的国际艺术展览,为中国的古篆艺术代言发声。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马子恺与陈传席、李毅峰等艺术名家远赴法国举办的展览大获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艺术衍生作品四季平安丝巾,将书法、丝绸、陶瓷、唐诗、篆刻、国学等经典文化元素融汇一体,给法国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马子恺曾在纳斯达克大屏演示中国古篆,又获得米兰世博会中国艺术金奖等,他用最好的作品向异国的观众演绎出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取得了各界的广泛赞誉,为“真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表率作用。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说“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艺术家的率真大气儒雅风流都在马子恺身上都可以找到,他饱读诗书、文采斐然的国学基础和过人的领悟力令其在学术研究中如虎添翼,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使他的作品充满高古之气,从作品可以看出其立志高远,品位不俗。相比于很多的艺术家来说,他的眼光是国际化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艺术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作品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马子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与他良好的家学渊源和清晰的师承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名门之后,他出生在文化名城济南趵突泉畔,幼年便受到陈左黄、蒋维崧、武中奇等齐鲁名宿的悉心指导,未及弱冠之年,他便得缘南下杭州问艺西泠,北居京城遍访名师,拜师于许麟庐先生、欧阳中石先生诸前辈大家门下,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书法艺术专业,深入研习艺术理论,毕业后又在国家画院任职培训中心多年,再自力创办国学艺术中心。不难看出,马子恺从家学熏陶,到传统师承,再到学院深造,走了一条有师承、有体系、有文脉的正路,其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古朴、正大、多元的气象,正是他艺术历程的直观体现。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指出:马子恺的作品厚重深沉,超越了一般形式主义技法层面,而进入到书法背后的文化层面,能感受到线条后面的文化修为和心灵恬淡宁静。而作品的气象高古则呈现作者的人生境界,朴茂生动,气定神闲。他作品中蕴含着令人感动的视觉张力性和文化拓展性。独特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作品的品味,而他有底蕴的文化旨趣,最终将书法篆刻技术层面上的“器”提升到“道”的层面。在全球化时代,马子恺先生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艺术语汇,保持自己清醒的身份意识,他在不断地超越昨日之我,在用刚劲而又曼妙的线条表现东方文化精神的同时,将东方艺术元素与现代人视觉感相整合,将传统功夫和当代笔墨加以整合创新,使作品凸显出作者的现代意识而具有明显的国际眼光。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认为:马子恺的作品融合了书法、绘画,以古人的创造精神去造就一种传统艺术新图式,将传统书法与西方绘画有机结合。这种集古代书法笔墨与现代绘画色彩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创新。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彭吉象会长,也曾评赞马子恺先生的作品说:中国的艺术真正要走向海外,必须要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书法来说,就是要用现代的书法语言来体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艺术语言应当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书法艺术同样也不例外,但是又必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我们的艺术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艺术语言与艺术形象最终要通过艺术意蕴体现出来。在这一点上,马子恺的作品就是这种艺术意蕴的结晶。

如今二十余所马子恺国学艺术馆在北京、上海、杭州、济南、昆明、三亚等地相继落成,马子恺凭借优异的天赋、厚重的品格、深厚的修养,在古文字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我清晰的学术方向,成为新古典表现主义的先行者和中国古文字艺术的传播者。

(文/隋永刚)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师友辑评

子恺弟印迹,熔甲骨秦汉文字为一炉,创出个人风格,又不失篆书法度……无论章法布局、刀法均达到大家手笔,与南北印人相抗衡,当之无愧……可以说子恺在当代篆刻家中首执牛耳,他借鉴古人、借鉴前辈,融汇贯通,追求极高。我对他非常有希望,终久他非有成就不可……

——已故当代著名书画家 许麟庐

子恺同道手制颇具匠心,正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饶有情趣……

——已故当代著名书法家 欧阳中石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子恺从事艺术创作研究二十年,深深领会了其中的道理。他在勤于笔耕的同时,能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同修、艺品与人格的升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悟古人佳作的高妙之处。子恺作品可贵之处在于意境不仅高古,而且清气畅和,在锐意创新的同时又没有落入时俗套路,挥洒自如的笔迹之间展现出一派生机。这种寓动于静的艺术观点,十分符合东方的传统艺术精神,这在当今十分难得。

——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马子恺的作品融合了书法、绘画,以古人的创造精神去造就一种传统艺术新图式,将传统书法与西方绘画有机结合。这种集古代书法笔墨与现代绘画色彩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陈传席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中国的艺术真正要走向海外,必须要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书法来说,就是要用现代的书法语言来体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艺术语言应当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书法艺术同样也不例外,但是又必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我们的艺术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艺术语言与艺术形象最终要通过艺术意蕴体现出来。马子恺的书法艺术成就即是这种艺术意蕴的结晶。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 彭吉象

中国人首先创造的汉字是刀刻的甲骨文,当然在甲骨文之前还有三四千年的用图和符号来表示观念的时期,比如彩陶文化时期。汉字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铭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两种文字用汉语成语来讲就是“刻骨铭心”。马子恺是当代非常重视古文字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不但能“刻骨”,也重视“铭心”。所以我对他在书法艺术领域做出的贡献是非常肯定的,我也希望他做得更好。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陈绶祥

马子恺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和雅谦诚,与之交谈后更觉其学养渊深,胸次清旷,是位颇具内美之才士……子恺是一位修养全面的青年艺术家,他善于总结前贤高妙之处,取精用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营造的艺境中,能看出他读书养气、涤除玄鉴之心怀,这种凝神静虑、笃志于学的精神,在当今书画界中尤为难得。有人评价子恺的作品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和谐强德”。通过品读其作品,我也很有同感,觉得这正是他的价值取向,当今的艺术家们也的确需要这样的精神高度,以完备中国艺术的审美品质,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新径。

——中宣部秘书长 官景辉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马子恺不仅在书印观念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书法和篆刻实践上也独出机枢。他的书法厚重深沉,超越了一般形式主义技法层面,而进入到书法背后的文化层面,观其篆书,通过线条能感受到线条后面的文化修为和心灵恬淡宁静。而篆刻作品的气象高古呈现印者的人生境界,印面朴茂生动表露运刀如笔的气定神闲。子恺无疑在书法篆刻技法笔墨线条上是很有悟性的,对线条超乎寻常的敏感和对墨色近乎痴迷的偏爱,使作品中有着令人感动视觉张力性和和文化拓展性。独特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作品的品味,而他有底蕴的文化旨趣,最终将书法篆刻技术层面上的“器”提升到“道”的层面。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岳川

马子恺对古篆艺术形式的创新,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学者,对古文字、诗词、篆刻都有很高深的研究。他把多种艺术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形式,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徐寒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来源: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艺术家简介

马子恺 | 融古创今 逸趣纵横

马子恺,当代国学艺术名家、文化学者、书画篆刻家。别署燕公、号穆斋。幼受庭训,读经研艺,及长就学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曾在中国国家画院任职。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马子恺国学艺术馆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北京金石书院院长、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数字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沉香分会副会长兼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篆艺术论坛总策划以及圣荷西国际艺术节评委主席、国际中文+文化创意产业论坛首席专家、博鳌时代智库文创产业指导委员会主席、香港卫视国际书画院顾问、《中华藏书集成》副主编等职……

他还受聘多种家乡济南的社会职务,如“济南旅游形象大使”、济南市政协委员、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漱玉印社社长、山东建筑大学外聘导师等职……

其艺术创作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书画篆刻、诗词文章、雕塑设计等。出版有《古篆论语》、《周易锦言》、《玺印精华》、《马子恺艺术作品集》等十几种专著。曾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多伦多等地成功举办三十余次个展,在北京、上海、杭州、济南、昆明等地创办有“马子恺艺术馆”,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被众多知名机构和当代名流收藏展出。

其代表作彩墨古篆系列作品融合了书法、绘画等众多中国文化元素,以古人的创造精神造就出传统艺术新图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用现代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