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3-02 13:46:58
听新闻

  文化视界网报道  3月1日,“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在北京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联合主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总策划,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朱春林、云上美术馆王鹤馆长进行展览统筹,由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担任策展人。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本次展览不是传统意义上马路从艺45年(1978-2023)的回顾展,而是梳理、追溯、论证马路“炁象艺术”这一与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意象艺术”区分开来的新的艺术观念及作品面貌形成的必然发展之路的研究展。开幕式结束后,一场基于此的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于下午4点在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三楼展厅中心圆厅举办。出席研讨会的专家、艺术家、批评家、学者会从各个角度展开了对于马路45年艺术历程的讨论。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启动仪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主旨发言环节,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主持。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牛宏宝,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可君,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曹戈,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画家、博士生导师常磊,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策展人红梅(按发言顺序排序)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以下是此次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摘要(按发言顺序排序):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马路虽然是我的老同学,非常了解也非常熟悉,但是这个展览弄完以后,包括刚才同学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没有这样完整的看到马路,这样深入全面的,而且看到马路45年从艺经历的过程。不光是老同学没有看到,昨天我说马路他自己也没有看到。所以这样的展览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如果45年走过了,自己都没有看过自己的全貌,是一种遗憾。所以这个展览在红梅女士全力以赴的策划当中,能把这个场馆用到这么好,我也非常感谢。这是第一点。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雾》,2007年,210cm×170cm,布面丙烯综合材料,私人藏

  第二点,我是记得当时他和我画的路子差不多。刚才开幕的时候,他说他终于走出了我的“阴影”,我们老一辈画家画写实的“阴影”。其实回头看,当时我们一起画画的时候,下乡的画,还有课堂的画,发现他的天性当中已经有非常非常不一样的着重点。艺术家真的是从事艺术只是他的一个痕迹,但是成为艺术家天性里面的那个点是一步一步地从里面走到前面来。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日月空》,2017年,100cmX140cm,布面丙烯综合技法,方向可变

  马路所以最后画到这个画,我也很欣赏,也很高兴,很受启发。但是这就是他,走了45年,一定会走到这儿来。同时也说了一个东西,45年来中国在变化,中国人观念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这个变化在画里面,回头看,很可能当时画的时候根本不管时代,但是回头看,那个时代的烙印是挣脱不了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为什么说马路他采用了后抽象的这样一个表达,因为他表现的是一种感知。所谓感知我们说它是一种心理状况,对我们的感觉对象是一种感知,它来自于19世纪末,比如说利普斯、冯特他们的心理学,来自于这个。对我们的感知它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但是它会显现为表象。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在马路的画里,它应该显现为大众文化的色彩以及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间也占有空间,是一种视觉符号。不是说有一个价格判断在里面,是好还是不好,是喜欢还是觉得很厌烦,不是这样,而是你对自己感知经验的图像表达。可能你画出来的,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从80年代到90年代,马路的那些画,他不大用非常强烈的颜色。中间色用的多,但是它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有调子的颜色。到了2000年以后,颜色逐渐走向单纯,也就是纯化。这个经验不是来自于他有意识地对颜色的一种自我改造,而是应该来自于他对周边的环境以及对当代艺术某些方面的一种感知。因为我们谈到这种感知的时候,既包括我们对于无生命物象的一种感知,同时也包括我们对于形式本身的这种感知。当我们说到抽象艺术它走到尽头的时候,实际上也包括我们在进行大量的阅读,我们对抽象艺术的了解,尤其是像马路这样,他比我们更多的知道抽象艺术该怎么画,不该怎么画,我怎么找到一个途径来实现,用传统的话来说就是自我表现。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一个艺术家很像是一生在做一件大的作品或者一生在赌博,是有赌的成分的。你遇到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转向什么,最终选择什么,尝试什么,在哪里去努力,以及最后能到达哪里,老天爷给不给你这个寿命去到达那里。这个事情虽然有勤奋、有天赋,也有勇气,但是也有运气。我们艺术家所能做的其实是如何用勇气和勤奋来让我们的天赋和运气最大化,其实是有风险的。马老师的运气无疑是好的,从家庭到学校、从油画系到壁画系,以及到德国的时间点,好像都恰到好处。但是在每一个节点上,如何判断、如何选择、如何行动都需要智慧和勇气,然后才有机会成为赢家。我觉得从这些转折点转变上面,结果上无疑是赚的盆满钵满,但是他在里面的努力,无疑非常值得我们的青年教师在规划自己作为艺术家生涯的时候来学习的,因为从马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脚踏实地的终身学习者,同时也是亲民的思想清晰的思考者。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我觉得马路的这个炁象其实和向往之间有一个词语的对应性。这个“象”是“有”,前面这个“炁”是“无”,所以你可以解释中间一定有一个含义——不象,就是佛教说的虚空粉碎,都粉碎了。因缘一散以后,虚空粉碎,所有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没有了。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谁知道的夕阳》,2017年,140cmX100cm,综合技法,私人藏

  马路走了一圈以后又像老子说的一样,一个伟大的事物、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时间流向不是一个单位的,体量够大以后,它在空间上就会显得远,远了以后,你就觉得看不见它了。大越远,远越视,按照西方哲学那就是一路狂奔,一骑绝尘,跑到看不见的地方去了。但是中国的时空是一个折叠的时空,转个弯又回来了,是个周期的时空,所以最后是视越反,要反回来。我觉得马路的45年展就是大越远、远越视,在炁象这个地方又回到自己的文化和哲学的这么一个时空周期。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我们都说40多年来马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也应该说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形态面貌,包括风格语言上的变化,是因为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世界比艺术家当然要大,但是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如何能够在自身世界的这样一个时空里形成自我心理、自我性格,包括艺术诉求和这个世界的关联,我觉得马路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很突出的案例。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白日》,2011年,210cm×180cm,布面丙烯,综合材料,私人藏

  我就讲一个感受。从当年马路画面上出现飞机、出现玩具、出现昆虫,出现那些交错的时空,我就在想马路要画什么呢,显然他不是要画他眼前所见或者身之所感的那个形,而是要在画面上去重新建构一个他的世界。而这条道路当然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画面上具体的形态、形貌、形象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从表现上体现出来,那就是他关于世界混沌性特征的感知和力图用绘画的语言去把握。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冬天画暑日》(2020-7名),2017年12月作,210cmX180cm,丙烯,综合技法

  我们很难理解马路每一幅作品的动机,但是在马路那里肯定是有动机的,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象”,的确是能够让我们看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应该要在建立世界眼光之后,和自己传统的,特别是传统文化精髓性的这些元素能够形成连接。所以马路的艺术是不断地寻找一种通的过程,把中西古今贯通起来,把绘画的表达和他对于绘画形象的把握融通起来。所以一个“通”字就构成了马路一路走过来不断宽阔的境界,这是特别值得祝贺的。谢谢。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我觉得这个展览给予我的思考还是挺多的。我特别赞赏刚才杨飞云先生他自己认为不着调的话,他的不着调的话具有深刻性,他肯定没有把它说完,或者是某种客气。我们来看马路这一代人或者以马路为个案,艺术道路应该是怎么走的?他们这一代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想离开父辈那样一种具象表现,那样一种情节性的绘画,开始向抽象、向表现去回归。这是八五美术新潮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过程,甚至也离开绘画,用材料、用观念来进行当代艺术的实验。但是当它都足够的时候,就像我们的云上展厅,满满地装上这样一些作品,成为一个人事件的时候,我们发现你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也就是说,今天这个展览很成功的是它把一个人的作品变成一个时代的作品,但是又不够成功,不成功的地方是一个艺术家是不是所有的道路都要去实验,或者说你开始的起点到底对艺术基本的认知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来看并不是说再现性的绘画、写实性的绘画没有艺术价值、没有艺术发展的空间。同样也不是认为抽象的绘画、内观的绘画就没有它的发展空间,比如说中国绘画。我们不能在一种绘画类型中进行谁高、谁低、谁先进、谁落后的选择,我们今天已经到了这样一种自觉的时代。这就是这个展览给我的思考,我们应该对这样一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在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艺术家马路以自身理解及感悟针对“路在何方”的命题进行了回答。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他说:刚才余丁问我说将来怎么办,其实这些对于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什么它不是问题,一个是一个人要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然后肉体上不断死亡,不断死亡也是伴随着认识的提升或者转变或者角度不同,这些东西都会给我一个新的母题,一个新的创作方式。所以这些东西都不是问题。路在何方,其实路就在脚下。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最后,作为本次展览策展人红梅女士进行了发言:这个炁象不是生造的,是代表中国、代表一个时代的中国独立于西方普世抽象意识之外的一种艺术样态,炁象艺术它的现象,炁象艺术现象不是马路一个人的,是中国出现的炁象艺术现象。就看这张画,大家从这儿走一下就行。在这个角度看是这样,为什么他改变了平面绘画的艺术性。王鲁湘先生和李雪涛先生都提到它不再是一张画了,它没有任何一个颜色和形态是固定的。从这个角度看,它是这个色彩,红绿黄,从正面,它的绿色就变成白色了。再到最后面去,因为我们每一张画的布局能从20个角度看,这个画从展厅走到最后面再往前看又变了,走到跟前去又变了。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它真的在变。为什么变?是因为它一成一层染了、泼了、匀了几十遍。每一遍留在那儿不动,丙烯的特点,又一泼又不动。所以光线不一样了,为什么我们要用埃克苏的光,只有最顶级的好的稳定的美术馆级、博物馆级专业灯光才能打出画的好来。你们去看,马上你们就知道什么叫炁象了。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梳理马路先生45年的艺术探索,更好地理解其“炁象”艺术的独立价值。

艺术家简介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马路,1958年生,北京人。1984年毕业于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从表象到炁象

——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

学术主持

范迪安

策划

杨飞云

展览统筹

朱春林、王鹤

策展人

红梅

展览时间

2023年3月1日—4月15日

展览地点

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化大街1704号)

开幕时间

2023年3月1日(周三)下午14:00—14:40

开幕地点

云上美术馆2层大厅

开幕主持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研讨会时间

2023年3月1日(周三)下午16:00—17:30

研讨会地点

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2层⼤厅

研讨会主持

李军(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

北京在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华网·山东

文化视界网

中国企业报

“从表象到炁象——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研讨会圆满举行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周龙

图片/姚奕骁及主办方提供

视频拍摄/姚奕骁及主办方、雅昌艺术网

视频剪辑/马蓉蓉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