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审美的时代跨越——著名艺术家吕建富在“2022中国抽象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1-09 09:48:18
听新闻

审美的时代跨越——著名艺术家吕建富在“2022中国抽象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审美的时代跨越——著名艺术家吕建富在“2022中国抽象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藩篱》 纸本水墨 120x230cm 2017

抽象艺术的实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于此,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而抽象艺术则是从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审美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审美转变而最具艺术典型意义的时代跨越。这一跨越,意味着传统社会审美的具象形式向现代社会审美的抽象形式转变,意味着“目象”的艺术向着“心象”的艺术转变。可以说,抽象艺术是传统审美走向现代审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抽象艺术是时代审美的呈现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而社会的审美趋向,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随之转变。就中国而言,几千年来的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由于其国家社会治理方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更由于社会价值和文化取向,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传统审美固化。在绘画的理论和实践上也同样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艺术理论框架和艺术创作范式,这既是传统社会的文化成果,但也成了传统社会审美、理论、创作的固化。由于工业革命,国家社会治理方式、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价值和文化取向已完全不同于农耕文明传统社会,因此,在审美趋向上必然由农耕文明传统社会转向工业文明现代社会。从传统审美走向现代审美亦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回顾一百多年来西方艺术的发展路径,其艺术观、艺术表现形式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再到当代艺术,线性发展十分清晰。西方艺术用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这是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而中国自1840年以来由于社会转型的复杂,波及到艺术,到目前为止呈现出的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叠加、并行发展的态势,艺术观、艺术表现形式尚处在一种动态混合的状态。然而,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这正是时代对艺术的需要的映照。一百多年来世界艺术发展史表明,抽象艺术是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的产物,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是主流艺术的代表。

时间、空间、物质、技术、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传统审美是过往时代的经验审美,传统艺术亦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以具象为代表的艺术创作范式已成过去式;而现代审美是当下时代的体验审美,现代艺术亦同,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它以抽象为代表的艺术创新创作是现在进行时。中国传统艺术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其程式化和缺乏创新性已不符合现代的要求,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已不能适应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和转换。抽象艺术就成了从传统审美走向现代审美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创作代表。

二、抽象艺术是自由情感的表达

笔者认为,以具象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可喻之为目象艺术,而以抽象艺术为代表的艺术可喻之为心象艺术。“目”之所及所创作的艺术有其有限性,而“心”之所及创作的艺术则具有无限性。艺术家和艺术鉴赏者可以通过以“心”象创作的抽象艺术这一桥梁,达成心灵和情感的互动和共鸣。

传统社会艺术的创作,由于受制于客体的自然状态和客观存在,受制于对世界的认知,受制于宗教的影响,更受制于统治者的需要,具象描绘就成了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这种以“目”象为主的具象艺术,艺术所要描述的对象、特别是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向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文科学的兴起,艺术观念的进步,艺术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极大地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而,西方宗教神学的权威受到了强大的冲击,理性的权威逐步确立。西方艺术在发展中逐渐瓦解了以宗教为主要题材的传统艺术创作方式,艺术更加重视个体的人的存在、更加关注世俗社会的日常生活,更加注重艺术家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其后,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现代艺术及之后抽象艺术的出现,西方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艺术创作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受时代影响又反作用于时代不断发展的结果。尤其是工业革命、特别是1839年照相技术发明之后,彻底地颠覆了艺术以具象创作的始发和原动力,动摇了艺术创作以具象为表达方式的根基,这就为艺术家艺术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和无限的可能,而“心”象所及的抽象艺术因其创作的无限性便应运而生。

中国之艺术一直依附于文学、哲学、历史之中,没有成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对画的评判和考证是从画之外来解读,艺术家生平事迹、题跋、印章、诗文、真伪、传承,而绘画的视觉语言空泛、简单,师古人而无外化,停滞且少有发展。宋以前古人作画,“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为内容,这是因为,人物画在汉唐之儒家社会里占据主要地位。其后宋代出现的山水画之高峰则是道家思想影响所致,这是唐后期、五代之社会纷乱这一历史背景导致人们寄情山水、亲近自然、回避乱世的社会心理反映。传统中国绘画有:“以山水为上,人物小者次之,花鸟竹石又次之,走兽虫鱼又其下也”(明《画笺》)之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等级尊卑在艺术上的翻版。划分等级,分出秩序,这与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尊卑有序、以等级排序确立社会地位的社会结构相符。用现代社会的视角看,艺术竟然以所描绘内容来区分等级、设定优劣标准,而不是以作品的自身来评判,这不是很不可思议的吗?这已是非常落后的艺术观。在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转型的当下,这个印记现在仍然还在,就如同现在社会流行的艺术家以艺术机构级别来确定艺术作品级别标准、来确定所谓艺术作品价格一样。这就是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复杂和困惑。传统艺术不是现阶段艺术的“时代印记”,是历史留存的文化成果,代表的是“在现代绘画出现之前,我们普遍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模仿。”(《艺术哲学读本》作者:大卫•戈德布拉特、李•B•布朗,第二版第一部分“绘画”第二页,)的艺术。

艺术模式的固化导致了艺术家个性的缺失和艺术作品创新的缺失。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女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一书中谈到仪式与艺术的区别时指出:“仪式的实践者都是些墨守成规的人,而艺术家则自由奔放”。一旦对旧事物的墨守成规和固执,就成了一种仪式,创新和发展就没有可能了。而对艺术家而言,抽象艺术是艺术家最自由奔放、最能体现个性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抽象艺术是内心气质的展示

尼采在其《艺术的灵魂》中写道:“倘若人性不变,世界的本质始终显现于全部人性和行为中这样的信念得以成立,艺术便具有大的多的价值。”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在冲突与转换中,艺术家以个人内心气质创作的作品,其艺术之价值将益加显现。艺术是艺术家生命和灵魂的展示,它服务于艺术家的内心。

中国社会转型是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转型。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是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其文化架构、文化系统、价值体系如何向工业市场经济现代社会文化架构、文化系统、价值体系转型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原有社会的整个“文化系统”整体的转型和进化。社会转型如果没有文化“本质”状态的提升,没有达成相对应的文化进化,而仅仅是一种“物”化的提升,社会的发展将是一种缺少价值引领下的方向和目标困惑的发展,艺术亦同。

社会转型中一方面旧有的东西其系统性的延续有着强大的惯性,其固化的观念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另一方面新的事物的出现又常常不断地给原有的体系和秩序以强大的冲击,冲突与转换不可避免。社会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运动,它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可以说首当其中。艺术以超越传统的艺术观和艺术表现形式参与社会发展进程,诉求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未来的希冀,表达内心的不安与困惑,刺激社会的平庸与麻木,提出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拷问,这正是社会转型进程中现代性对艺术提出的要求。艺术如此强烈、全面地介入社会、介入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给人以全新的思考和体验及重新审视艺术的视野。法国史学家丹纳在《艺术品的本质》中写道:“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俗慨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说明,艺术家的个人人生经历、阅识、知识结构、认知都将以艺术家个人的内心气质展现在他(她)创作的作品上来。艺术参与社会变革、艺术家以艺术作品表达对急剧变化社会的关切和所处时代的情感诉求等等,这一切与以往的艺术存在方式和人们的审美经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而言,这些都预示着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大背景下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和不可逆。预示着当前所呈现出的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必将成为艺术发展之主流。清代僧人画家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的文艺”,都强调了艺术的时代性。

艺术创新与艺术家的精神深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对生活的介入、对个人生存状态的介入,对一切关乎人类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面临环境困境的介入所呈现的时代印记几乎是全面性的。艺术史研究的线性原则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它不同于是以往的艺术,仅仅局限在对时代片段的记录,而是以强烈的意识和观念,对当下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深刻地思考和表达,抽象艺术它所体现的艺术家的思想性和形式表达的多样性是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最显著的特点。

四、抽象艺术是文化多元的融合

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是跨文化、跨语境,对事物、对自我、对历史、对文明进程,融合、交织、投影和反射的艺术。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又由于经济的融合和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相互影响,全球化进程中的艺术越来越呈现出具有文化融合与国际性的特点。这是艺术对历史的介入、对社会的介入、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和个人对生命观照的介入,其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也是空前的。“文化进化”是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文化进化”意味着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组织框架和社会价值体系要作大的调整与变动,文化进化是在“变”与“不稳定”中提升社会新的形态,达成脱胎换骨的社会转换。而艺术在文化进化中亦将达成在创新中的发展,在凤凰涅槃中达成在形式表达上的重构。旧和新的观念的冲突是推进艺术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在讨论和探索中达成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转换正是现代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其艺术必将显现于人性和人的价值、更强烈地关注社会自身的发展,艺术将愈益显示出超越艺术本身的价值。艺术必须更具有当代的属性。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正处在历史转折的非凡时代,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时代的时间跨度中,因时间节点的不同,必在不同时期艺术家会各有不同的对当下的感受和认知,既有个性审美趣向又有不同群体大众的审美诉求。艺术家在其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呈现上必定应有当下的表达。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艺术多样性的呈现上,可以说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同样,在艺术的呈现上,中国亦是一位强力参与者。我们可以设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艺术必将以更加开阔的创作视野和更加深刻的价值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提升我们的艺术走向世界的自信。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文化价值认同的共同体,艺术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抽象艺术则是在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地域,在文化多元融合之下,已成为最具国际共性审美和最具国际性艺术语言的艺术表达形式。吕建富)

审美的时代跨越——著名艺术家吕建富在“2022中国抽象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藩篱》 纸本水墨 114x117cm 2017

(来源:搜狐号 色彩抽象)

艺术家简介

审美的时代跨越——著名艺术家吕建富在“2022中国抽象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吕建富,现任(北京)银帝艺术馆馆长、欧盟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顾问、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企业成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受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邀请,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作艺术专题讲座。多年来致力于艺术当代性的创作,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意大利贝纳文托Arcos阿尔科斯博物馆等中外机构收藏。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