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2-20 11:19:15
听新闻

2000年6月22日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拿起话筒我就听到了傅中望急促的声音,因当时头脑不很清醒,加上入睡之前曾与他交流过如何编辑《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雕塑分册的事情,【1】就以为他有新想法要讲。等缓过神来,才听到他连声说:出大事了,出大事了……再一细问,就如五雷轰顶,我的头脑立刻处于一片空白之中。原来,祝斌于当日下午乘坐的飞机意外失事。这实在让我太难以相信了,此前几天我出差回汉还和傅中望、魏光庆、袁晓舫等朋友到了祝斌在湖北文联刚刚装修好的家中。那天他兴致特别好,着一身宽松白色休闲服,不仅与我们交谈甚欢,还请我们到湖北文联对面的一家恩施土家菜餐馆吃了饭。分手时他问我想不想去恩施玩一玩,据他说,原定他夫人要陪他去恩施讲座,但单位有事,于是有了一个名额,我回答他有急事,必须第二天赶回深圳。见状,他分别问过几位朋友,因都说有事在身,他便带了湖北美院一位恩施籍的应届毕业生随行。没料到,返汉的途中,不期遇上雷暴。他的逝世,印证了天妒英才的说法,要知道他正处于写作的盛期啊,而且,第1本个人文集尚在编辑中,他都没来得及看到成品。【2】另外,他于1994年开始做的一个终身工程,即要编一部中国美术典故集的想法也半途夭折,实在太可惜了!实在太可惜了!!【3】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祝斌,80年代

  

  我与祝斌相识于1983年10月,那年因湖北相关部门为筹备来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计划以分片观摩草图的方式了解各地创作状况,这样,我就有了机会随周韶华老师及省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一块去咸宁、宜昌、郧阳地区。我的任务是用录音机录下发言者的讲话,然后整理成纪要发表在《湖北美术通讯》上。记得在十堰市群艺馆观摩草图时我看到了祝斌的油画作品,并见到了他。但初次见面仅寒暄了一下,没太多交流。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美术思潮  终刊号封面,祝斌设计,1987.11

  两年之后,也就是1985年3月,祝斌借调到了湖北美协,主要任务是协助彭德老师编辑《美术思潮》。他的到来,马上使编辑部的一切事务变得有条有理起来。按计划,1986年第1期应该是由栗宪庭老师编辑,不料只到1985年11月底稿件尚未落实。彭德老师只好临时让祝斌另起炉灶,而他也不辱使命,仅用10多天便编辑就绪,既按时出版,也使得其成了当年最有史料价值的一期。所以彭德老师曾经在《我与 < 美术思潮 > 》一文中说:“祝斌办事热心,专注,效率高。自从他进入编辑部后,我便得以从繁杂的编辑事务中基本解脱出来。”这一点我亦深有体会,且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好的工作方法与习惯。当然,他对我最大的影响还在于如何治学上。

  祝斌非常勤奋,工作之余多在看书或写文章,来汉不久,便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如《在冲突中实现自我》(1987年第2期)《绘画形式要素探微》(1987年第7期)《对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评介与反思》(1988年第7期)等。

  当时文联没房子,祝斌就住在办公室里,在他夫人于1988年11月调到梨园医院之前,他基本是一人在汉,故我与他接触的时间相当多,更与他特别谈得来。经常到了中午,我们就会一同到食堂打饭,然后去我家,或者聊学术,或者下象棋——只是我总也赢不了他。到了夏天,我们还时常一起去东湖游泳……而我之所以很看重他,是由于他为人平和、宽厚、实在,并有着许多文化人所没有的豪气。相信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他总是把朋友的情义看得十分重。托他办的事,他一定会尽力办,没有托他办的事,他也会主动地办,一点不图回报!在他眼里,朋友的事,再小也是大的;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的。每当看到那些尔虞我诈和极端自私的人,我都会由衷地感到和这样的人交往实在是人生幸事!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祝斌出版的部分著作

  祝斌当时对贡布里希的理论到了几乎痴迷的地步,不仅有意识地在运用贡氏观点写文章,还常向我做深入浅出的介绍。为了激发我的理论兴趣,他还特地买了一本由范景中编选,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文选》(1989年3月)送我。受他影响,我也看起了贡氏著作。说来也怪,以前只要看大部头书,我都易犯困,但贡氏著作却令我甚感兴趣,因为我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他的理论——如图式修正的理论、情境分析的方法,以及具有历史感的问题意识都让我很为信服。在接触其之前,我对不谈形式、光谈观念的空头理论深恶痛绝,结果也滑到了形式主义的泥坑里。祝斌的清晰讲解使我终于明白:艺术的形式(语言)问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内部问题,只有将其放在艺术史与现实文化的大框架中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即使受祝斌影响,我读了贡氏之书,却压根也没想到要做一个批评家,至多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而已。1989年,我的中国画创作《凉山印象》或《巍巍武当》分别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与“全国科普美展”,这使我从小就做起的“画家梦”更加频繁的出现在了脑海里。有好长时间,我都是一边画画,一边看书或写文章。而且,那时我对写小说也有点上瘾——如以艺术界题材所写的短篇小说《批评的逻辑》就发表在了《当代作家》1991年第1期上。祝斌见状告诉我:“一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同时在几条战线上出击,肯定难以取得更好成绩。”他还对我说:“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如果把个人工作与研究结合起来的话,会更好。”其实,类似话陈方既老师也说过,但祝斌说后更引起了我的深思,结果使我重新调整了画画与理论的关系。再往后,我基本是以做批评为主。这也意味着,我已逐渐转向了。

  

  1987年9月左右,《美术思潮》编辑部接到了有关部门的通知:刊物要在年内停办,其后便与湖北文联的另外三个刊物,如《长江戏曲》、《长江歌声》等合为一个刊物,统称为《艺术与时代》。于是,年底的最后一期刊物究竟如何出,就是彭德老师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在我的印象中,最后一次《美术思潮》的编辑会确定内容后,就由祝斌带领刘春冰与吴佳共同编辑。那期杂志邀请了《美术》主编邵大箴、《中国美术报》主编刘骁纯、《江苏画刊》主编刘典章、《美术译丛》主编范景中与《美术思潮》主编彭德各写一篇回顾刊物近年来办刊之路的文章。此外,还特地约栗宪庭、李小山写了介绍何溶和索菲的文章。考虑到还有一些准备用的文章将来再也无法刊用,便以《来稿文摘》的方式选发了一些作者的文章。原来还准备由彭德老师写一篇《停刊辞》,因他感到不太好写,就改设了一个《读者来信选登》的栏目,其中主要是些读者们对《美术思潮》大加赞扬的话语——包括现在名声很大的艺术家周春芽与批评家殷双喜。这最后一期刊物——也就是1987年第6期《美术思潮》的封面与封四,还有封二、封三、全是红底,上面印有刊物参与者与支持者的照片(内页同时还附有每个人的简历)。虽然只有几个页码,但花费了祝斌很大精力。那一段时间,他不但要和相关人士联系——索取照片和简历,还要在红色的底子上不停地摆弄照片搞构图。一直到文稿与图片进了印刷厂,他都在不停地修改。他告诉我,这是他办得最吃力的一期刊物。不过,祝斌的劲并没白费,此刊获得了广泛好评,而他做的封面设计也成了中国刊物史上最有特点和纪念意义的一期。

  

  《美术思潮》停刊后,我调到了《艺术与时代》编辑部,彭德老师和祝斌则调到了文艺理论研究室。也因为这样,不仅使他们的办公室从此成了省内外当代艺术界人士的重要聚集地,也使我到该处远比到自己编辑部的时间要多得多。一般隔上几天,我就会去那里一次,他们不在的话我立马回家,如在则和他们聊个没完……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1989年在武汉,左起:祝斌、鲁虹、黄专

  1989年初,彭德老师带着祝斌和我一起策划了“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因为文艺理论研究室人手少,从4月底经费正式下达起,祝斌在会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又是联系宾馆,又是联系省内外来宾,又是定票等等,忙得不亦乐乎,这使得会议得以于7月4日至5曰在东湖宾馆顺利召开,省内来宾有邓小芒、易中天、皮道坚、黄专等人,省外来宾则有刘骁纯、杨小彦、李媚等人。会议首先以录像、幻灯等形式介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现状;再次由外来宾就当代艺术的趋向、主潮及性质、当代艺术中的国民性问题、当代艺术的哲学思考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回首望去应该说,这是中国美术界较早使用“当代艺术”概念的一次会议,其发言质量非常之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是宣传不够,留下的相关资料也不太多,故现在好多人都不太知道。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1990年 美术思潮同仁为送黄专赴广州聚会(左起:李凇、彭德、严善錞、黄专、鲁虹、皮道坚、祝斌)

  1991年祝斌改调到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长。虽然我们三人在不同部门,但常会一起参加各项活动。比如,隔些时间我们就会骑上自行车到处于武昌小东门昙华林的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或处于珞珈山的武大——或是到艺术家工作室看作品,或是参加一些学术活动、聚会。此外还包括对外地朋友的接待——如陈孝信代表《江苏画刊》前来组稿、王林携带“北京西三环艺术研究文献展”小展板前来展出、吕澎为“首届广州90年代艺术双年展”前来组织作品、杨荔代表《艺术广角》前来组稿等。这里特别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应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邀请,赵冰博士于1988年中在武汉大学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不仅组织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如召开“中国文化学学术讨论会”和定期举办名为“沙龙49”的学术研讨会等,还先后调东北艺术家舒群、任戬到了武大,加上王广义于1990年亦从珠海画院调到了湖北轻工业学院,(现为湖北工业大学),于是,武大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公室与王广义在湖北美术学院附近的工作室就成了我们经常聚集的地方。不过,随着武汉当代艺术进入低谷,他们三位与本地的一些艺术家、批评家——包括尚扬老师、皮道坚老师、杨国辛、李邦耀、方少华、石磊、黄专等——先后离开了武汉。就此,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的武汉消沉了下来,实际上,此一情形只是到新世纪湖北美术馆成立以后才逐渐恢复过来。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1992年,武汉,右一为祝斌,二为傅中望,三为鲁虹

  

  1993年5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蒲圻纺织总厂召开,祝斌当选为驻会副主席,并兼任秘书长。在主席团会议之后的一次交谈中,唐小禾老师作为省美协主席,对时任副主席、兼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社长的贺飞白老师讲,湖北的《美术思潮》已停刊,应想办法办一本刊物。用以作为平台,推介湖北的艺术家与理论家。因贺老师也有此想法,所以二人一拍即合,于是商定由省美协与省出版社合作办好这一事情。刚好由于我不想在《艺术与时代》杂志干了,曾事先去找贺老师谈过调动的事,祝斌就对我说,你可抓住这一时机,一方面可先作美协代表处理前期事宜,另一方面也可顺势解决调动问题。贺老师完全同意祝斌的看法,就让我与出版社的刘明先作前期交流。他还对我说,现在社里的进人指标很紧张,暂不要急于谈调动的之事,可先给社里编些好书,待以后有了指标,调动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他还说:“你编过刊物,有一定的经验,可将这本美术刊物策划好。暂以丛书的方式出版,以后有影响了再申请刊号。”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1993年与祝斌,杨小彦,彭德在深圳。

  听了贺老师的话,我便赶到祝斌家去与他商议了一番。我谈了办刊的基本框架,他也补充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然后回家我做了一份文案,再过几天,我便去找了时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部的负责人刘明。他与我是美术学院的校友,虽然低一届,但交流系很多,关系也很好。在谈到办刊的事情时,他对文案大体满意,但也补充了不少好的意见。我们共同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与已经停刊的《美术思潮》起到联接的作用,我们必须办一本介绍新近中国实验性艺术的刊物;其次,这本刊物应该突破现有刊物只是配合一篇短文与几张图片的传统模式。那天谈得兴起,我们将时间都忘了,还是他夫人打电话要我们去吃饭,才发现已是中午1点多了。此后,在我们两人谈话基础上,我对先前的文案做了较大修正,基本的想法是:每期刊物围绕一个学术主题选择6——8位艺术家;另外,为了突出学术性与文献性,不仅用了很多的版面介绍艺术家的作品,还开设了艺术家自述、批评家推介、艺术家年表、艺术家与批评家对话、图式背景提要的栏目。应该说,这样的办刊方式在当时的全国美术刊物中还是没有的。好在文案经贺飞白老师做了一些修改后,很快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9,1996年春节于武汉大学,左二为祝斌

  刊物最初定为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与湖北美术家协会合办。因费用紧张,祝斌还特地卖掉了湖北美协的一辆白色面包车,以用于即将诞生的新刊物。经多次商议,两个单位的领导终于和个别批评家联合召开了一个关于新刊物的筹备会议。地址就在湖北文联的二楼会议室。出席会议的有唐小禾、贺飞白、彭德、祝斌、刘明、谢鸿辉与我。令我特感意外的是,文案的内容除了很少有改动外,基本得到了通过。但为了给刊物起个好名字却费了一大番周折。开始有人提议叫《中部美术》,继而有人提议叫《美术大师》,最终经彭德提议,定名为《美术文献》。会议还确定彭德为主编,我为副主编,刘明、吕唯唯、陈东华、谢鸿辉、祝斌、贺飞白、唐小禾、彭德与我为编委。会议一结束,《美术文献》的编辑工作便正式启动,具体负责人是吕唯唯和刘明。紧接下来,彭德与我各编了一期《美术文献》。第一辑为“中国流”,推介了傅中望、李孝萱、魏光庆等艺术家;第二辑为“后具象”,推介了石冲、毛焰、邓箭今等艺术家。二期刊物的版式都是由吕唯唯设计的,并在次年以丛书的方式分别出版——而这也就基本确定了《美术文献》的编辑格局和个性。往后虽增减了一些栏目,但一直延续了每期研究一个主题的体例。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立者:祝斌、皮道坚、鲁虹 坐者:萌萌、彭德、王广义

  1993年中,就在我一边着手处理《美术文献》的工作,一边准备调往湖北美术出版社的时候,一个意外事发生了,已经调往深圳画院的批评家严善淳,在回汉的时候问我,想不想去深圳工作,据他说,深圳美术馆正在找一个搞美术理论的。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我夫人十分积极,在她的大力催促下,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去深圳试一试再说,并托严善淳带了一份简历到深圳美术馆。过了一段时间,深圳美术馆负责人在多方打听了我的情况后,决定让我试用一段时间。当年7月,我只身南下,开始了在深圳的“打工”生活。

  那时的深圳,文化氛围不是很好,加上我也不太习惯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外,所以,在试干了几个月以后,我向深圳美术馆负责人提出了要回汉的想法。令我始料不及的是,深圳美术馆方面不仅热情挽留我,而且很快办好了我的调动手续。这就使我处在了极大的矛盾之中,为此,我几乎征求了包括祝斌在内的所有朋友意见,祝斌说,你现在这个年纪还可以出外闯一闯,就去试一试吧。于是,我终于举家南迁,去了深圳美术馆。有位朋友曾经告诉过我,他决定要调往深圳之前,在阳台上抽了半晚上的烟,这种心情我特别能理解,一下子离开生活过很多年的故乡,一下离开经常交往的老师与朋友,是非常难舍的。

  

  自1989年祝斌夫人在梨园医院分到房子后,祝斌常常上午到单位处理公务,下午则在家看书写作。他的愿望是想在50岁前出一本好书,以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正如他夫人王萍评价的那样:“对他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潜心读书,汲取知识,研究著书,是他最大的快乐和追求。”【4】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祝斌的书房

  祝斌的书房很简陋,为了省钱,他买了一些木板和直角铁支架,用好多天时间才独自在墙上装好书架,其上摆满了他多年来收集的书籍和资料。他常说,坐在这里看书或写作心特别定,所以他很想辞去行政负责的职务。自我调到深圳美术馆工作之前,有好几年时间,我相当于在祝斌那里上了“私塾”。因为隔段时间,我就会在下午4点左右骑自行车到他家。他有时跟我介绍他近来读书的体会,有时会向我讲解他的写作情况,到兴头时,还会将文章中的若干段落念给我听。祝斌当时关注和研究的是批评问题。一方面结合几十年来中国美术批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结合美术创作的实际,写了一些带有个案研究特点的批评文章。就前者而言,代表作有分别发表在《江苏画刊》《艺术广角》上的《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现状及评介》《批评:问题与方法》等;就后者而言,代表作则有发表在一些书籍和杂志中的《王广义》《傅中望的榫卯结构雕塑释析》等。其中相当多的文章,我都是第一读者,而这些对我后来的写作有着十分深刻影响。按我理解,祝斌在写作中,首先是问题意识特别强,其次是强调在历史与现实的线索与情境中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用以判断其是否有价值。而在对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中,他则会把艺术家提出的问题和解题方案——如图像与表现方式等结合起来研究。而他往后撰写的《石冲》一书就很好体现了他的上述方法,【5】故是我反复会阅读的写作“蓝本”。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1998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第三排右三为祝斌

  1993年初,时任《江苏画刊》主编的李建国向祝斌约写评介周韶华老师的稿子,因要得很急,祝斌手头又有文章在写,就将任务转给了我。在写之前,祝斌不仅向我简介了周老师的创作情况,还带我去了他家中一趟,用以了解一些情况。过不久我就写好了,文章名为《大跨度的历史性超越》,发表在当年第4期《江苏画刊》上。周老师看后夸我写得不错,我说,因字数有限,所以没放开写。他听了鼓励我放开写,强调还有地方要用的,于是,我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个案研究。在写作中,我努力借鉴祝斌的写作方法,分别对周老的艺术目标、相关艺术难题及解题方案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还结合具体作品把他的创作特点归纳为:将东方的线与西方的面、东方的墨与西方的色、东方的章法与西方的构成融合在一起。祝斌与周老看了都很满意,同年11月,本文以“代前言”的方式发表在了周老的专著《抱一集》中。【6】由于发表前请祝斌做过修正,所以他以第二作者出现。2010年12月,我作为执行主编编辑《周韶华全集》第1卷时,对本文做了修改与增添,改以《开拓水墨画发展的新空间》为名发表。【7】接下来,应《艺术潮流》杂志邀约,我又在祝斌的指导下撰写了关于艺术家魏光庆创作的文章《文化波普——魏光庆与他的近作“红墙”》,并以我们两人的名义发表在该杂志当年第3期上。至于同期以我们两人名义发表的文章《湖北波普艺术》,其实是祝斌一人撰写的,我只不过在他写作中与他有过交谈和提了少许建议而已。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1998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祝斌在刘国松个展研讨会上发言

  1993年7月,我借调到了深圳美术馆工作,1994年10月正式调离湖北文联。虽然近距离频繁接触的次数远不如过去,但业务上一直有着很多交流,而且,只要回武汉,一个固定的程序是必定要上祝斌的家,与他聊天,向他请教,如今他竟撒手人寰,离我与朋友们而去,想起来都让人特别心痛……

  祝斌啊,我的好兄长,我与朋友们永远怀念你!【8】(鲁虹,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22年12月16日于武汉东湖

  注:

  【1】鲁虹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6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雕塑分册的主编是傅中望。

  【2】后经祝斌家人认真整理与邹建平的严谨编辑,《画迹与心印-祝斌文集》于2005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3】祝斌所想编的中国美术典故集虽然没有完成——他原本计划继续写下去,并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出事后经王开元和吴国全积极推动,遂将已经写好的文稿于2004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以《中国古代艺术家传闻轶事集趣》为名出版。

  【4】见王萍《后语》,载《画迹与心印-祝斌文集》,2005年,湖南美术出版社。

  【5】祝斌著,《石冲》,2002年,湖北美术出版社。

  【6】周韶华著,《抱一集》,1993年,国际翻译出版社。

  【7】《周韶华全集》6卷,2010年,湖北美术出版社。

  【8】即将在合美术馆举办的“祝斌文献研究展”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艺术家简介

勤读苦思  心静如水——著名艺术家鲁虹缅怀好友祝斌

祝斌,祖籍上海崇明。1951年11月生于武汉市。1968年67届武汉知青下放湖北省房县巨峪公社中场三队。1970年参加工作。1980年调入湖北省十堰市群众艺术馆任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1981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美术专修班学习。1987年调入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理论研究室从事理论研究。1991年调入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长。1993年当选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次年任二级美术师。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