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著名艺术家曾成钢:中国美术教育从上海出发,向世界述说“中国故事”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0-23 11:28:17
  曾成钢认为,今天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比如,教育的供求关系问题、教育的外部需求和高等美术教育应有的能力问题、教育的资源和条件问题等等,它们都是今天艺术院校生存的关键所在。

著名艺术家曾成钢:中国美术教育从上海出发,向世界述说“中国故事”

图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宝武校区效果图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既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国家转型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就是宝贵的国家历史资源。溯源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可以发现,上海是源头。

“上海、近现代美术教育、国家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国际教育格局中的中国,共同构成了一长串线索。立足中国美术教育的国家记忆,从上海出发,也可以向世界述说‘中国故事’。”作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掌门人”,院长曾成钢认为,中国美术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本身是国家记忆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梳理上海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就是发掘国家记忆,保持国家记忆。

“当我们称上海为‘新兴艺术策源地’时,这不只是艺术问题,而是和中国的现代性、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整体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祥地,承载了这一段国家的视觉历史和发展文脉。”在曾成钢的眼中,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不论是中国艺术与外来艺术的融合,还是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创新、城市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兴起等,都和整个国家、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关联。

著名艺术家曾成钢:中国美术教育从上海出发,向世界述说“中国故事”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文脉可以追溯到170年前。当时的徐家汇土山湾美术工场就是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摇篮”。它从1852年初具雏形到1864年初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根据地,继而奠定了上海这一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祥地,也是“新兴艺术策源地”。

一路走来,上海美术承载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多重社会文化元素,站在“国家记忆”的层面,重新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文脉时,应当重新思考与定位上海在整个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今年正值上海美专成立110周年、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梳理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它们在今天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在曾成钢看来,自土山湾美术工场设立以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传统,是今天从事美术教育的资源,也是上海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上海大学是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种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要继承和发展。

著名艺术家曾成钢:中国美术教育从上海出发,向世界述说“中国故事”

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华艺术大学、上海大学美术科等所形成的美术教育集群,给今天的美术教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面对这些文化资源,美术院校的使命和责任也更加明确。上海美术学院定位于“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希望通过国际化、学院化、社会化的三大维度,全面推动教育和科研的成果产出与转化。

曾成钢认为,今天的美术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比如,教育的供求关系问题、教育的外部需求和高等美术教育应有的能力问题、教育的资源和条件问题等等,它们都是今天艺术院校生存的关键所在。“教育质量的提升,重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面向未来,探索历史转型中的新思路与新模式、思考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战略,要尽可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敢于担当,为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递交合格答卷。”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事业中,继承、发扬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美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转化和创造——为人民、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继续讲好上海故事和中国故事;高举新海派旗帜,深美中国,这便是上海美术学院的使命和责任。(储舒婷)

艺术家简介

著名艺术家曾成钢:中国美术教育从上海出发,向世界述说“中国故事”

曾成钢,1959年出生于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现任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1998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06年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