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11-04 10:04:07
  人体艺术伴随着人类生活跨越漫长而波折的历程走到今天,在自己有限的领域中建起了一条无形的艺术长廊,真、善、美则是这特殊建筑的基础和柱石。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阶梯》杨松林 1986《当代中国油画展》

人体艺术散论                                                          

人体是一面镜子,一个画家在人体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审美观念、艺术趣味、文化修养以至道德情操也是赤裸裸的。

只有心地纯洁、虔诚无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始能进入人体美的圣境,真正领会、欣赏“上帝”赐予人类的传世“瑰宝”。

自古至今世纪更替、沧海桑田,而留下来的一切历史遗迹都在无言的展示人类不朽的创造。这中间,幸存的一些划时代的人体艺术珍品,则成了每个世纪、每个发展时期最直接、最有力、最忠实的历史证人。它们的容量已大大超越“人体美”的范畴,为后人探寻过去的文明敞开了历史的大门。今天的世界正是从过去世界的阶梯上走过来的……

人体艺术伴随着人类生活跨越漫长而波折的历程走到今天,在自己有限的领域中建起了一条无形的艺术长廊,真、善、美则是这特殊建筑的基础和柱石。

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使人的精神普遍渗透到天地万物之中,其实万能的上帝也是人的创造。人,才是世界真正之主。因此对人的研究和表现,自然成了历代匠师最关注的主题。人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不仅表露于面部,同时也整体的体现于全身。美术家对人体的研究,不仅挖掘出丰富的力与美的矿藏,获得了对解剖结构、造型规律的把握,同时也发现了人体在传达人类精神上的独特价值。历代艺术匠师的发现与创造,使得人体不仅成为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有力手段,也成了人们赋予物质世界以人类精神的特殊载体。于是人体既可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青春、爱情和死亡,也可以表现山川、湖海、祖国、母亲和大地……这便是人体语言的特殊性及丰富性之所在。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The Mountain《山岳》

Aristide Maillol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1925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The River《河流》

Aristide Maillol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1902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AIR《大气》

Aristide Maillol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1925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Venus《金星》

Aristide Maillol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1928

一块顽石,在艺术家的雕刀下化作美神脱颖而出,有了血肉和灵魂。米洛斯岛的维纳斯从问世至今历经二千余年,她并无浓妆艳抹,不着华衣丽裳、更无珠光宝气,惟其袒露的玉体,向世人庄重的展示无与伦比的绝美,被人类敬为爱和美之神。她端正、典雅、娴静的体态、柔美、和谐、微妙的形体,把女性之美凝固为永恒。从古埃及、希腊、印度到中国,在不同的时代、民族和国度里,艺术家都创造了许多不同的“维纳斯”,寄托了人们对美的崇敬和追求。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断臂的维纳斯》)

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

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人体是建筑,因为它有独特的框架和完美的造型;人体是音乐,因为它有和谐的旋律和美妙的节奏;人体是诗篇,因为它蕴涵着美的意韵和深沉的情思;人体是科学,因为它有着精密的结构和严格的规律。

人体艺术的诞生,绝不基于卑俗的邪念,而却来自人类对自我的赞美。一尊古朴夸张的母性陶俑,可以陈述远古时期母系社会人对女性的崇拜。而真正发展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永恒艺术的,要推三千年前的古希腊,那时人的特有风尚所产生的特有观念,把完美的人体奉为偶像、敬如神明。这给了古代艺术家以充分的发现、赞颂美的机会。至罗马清理希腊遗物时,城中的雕像几乎多达全城居民之数。虽历经沧桑、屡遭毁坏,而出土的雕塑仍在六万数以上,至今仍闪烁着静穆的光辉。千百年来,人体艺术绵延发展,业已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诋毁的不朽篇章、不容玷污的神圣境地。

进入美术院校,就意味着要在全面、系统、科学的训练中,为自己奠定立足以建造未来的“艺术大厦”所必须的坚实基础。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已为我们积累了无数珍贵财富,创立了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构图学以及种种造型艺术的原理、法则、方法、技巧。使得后人不必再从零起步,从而能够沿着不断建筑起的阶梯向着新的高度攀登。自从艺术家们近乎医学家的那种严肃的研究人体以来,造型艺术的发展步伐大大的加快了。人体,对于培养美术人才,既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又有不可或缺的科学价值。人体是经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在与大自然的不断磨合中陶冶出来的一种最完美、最精密、最科学的“机器”,一个不可任意破坏的肌体。它对我们提出了极严格的强制约束,而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也就获得表现世界上一切有形物体的充分自由。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

除了力和美这两大主题之外,它还包蕴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这里有对青春的歌颂、正义的赞美;有对衰老与死亡的哀叹!有欢舞也有沉思;有光荣也有屈辱;有战斗也有奴役;有光明也有黑暗;生命与死亡、丰收与贫瘠、真理与谬误;祖国的神圣、母亲的伟大、爱情的隽永、战斗的豪放。或诗歌、或哲理、或神话、或传奇、或象征、或寓意……随着时代和造型观的发展变化,艺术家们以其特有的慧眼、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感情、有力的塑造、不断的发现创造,积累了人体艺术的宏篇。从菲狄亚斯到米开朗基罗到罗丹到亨利·摩尔;从波堤切利到鲁本斯到安格尔到马蒂斯……他们用钢钎和画笔不断地编撰着人体艺术的巨著。艺术的接力性和创造性将使这巨著永远谱写下去,直到人类的消亡。

美术家研究人体造型规律,是为找到一把“尺子”,然后用它去度量每个具体人体的造型特征,去探测和发现不同人体的美感品格。与此同时把自己的眼睛改造训练成善于敏锐的发现美,善于用艺术规律看世界的“画家的眼睛”。而不是用这把尺子去改造具有个性特征的、千差万别的人体,把他们都生硬的规范成一把僵死的“尺子”。

人体给了画家一系列有关规律和法则的强制约束,就像平衡木运动员要受到一根只有十公分宽的木桥的制约那样。但是你是否意识到运动员那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美体操所展示出的“轻松自由”正是从这根特殊的轨道上,通过制约性艰苦训练,掌握了平衡运动的规律而获得的。

绘画的制约在于平面上创造空间,在平面上创造感人的艺术世界。学画过程正是研究规律、认识规律、按照规律制约训练的过程。实践证明,规律是通往自由的桥梁。

艺术训练和治学过程,不是为得到一些僵死的教条或公式,而是要通过全神贯注地求索,日积月累地磨炼,逐渐深入到艺术的堂奥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顿悟”,从而获得随心所欲地创造自由,进入到按自己意志创造人的境地,成为真正造人的上帝。大师笔下的人体形变,正是从这种顿悟中沿着常规的造型轨迹所修得一种升华。其中包含着人体的造型元素,同时又加注了画家的主观意象和灵感。此时的“人体”已经不是自然人体的简单再现,而成了画家艺术思维的“载体”,亦或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特殊“语言”。其表现力与内涵因画家的功力修养及个性差异而见高低。亨利·摩尔的多变人体几乎遍及全球,马蒂斯剪刀下的舞蹈人体充满生机……其所产生的艺术力量远远越过第一自然,从而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思索与审美空间。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斜躺的人像》 亨利摩尔 1982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内部和外部的形式》 亨利摩尔 1934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穿衣的斜倚女人》 亨利·摩尔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舞蹈》 马蒂斯

作画中,常常因为一个极小的误差,就会带来整个人体联动性错误,真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有时只是一公分之差就使得模特那种和谐、均衡、悠然自得的体态怎样也抓不回来。两足着地,则人体的全部重量都传递下来,这时重心的移动也反过来向上牵动肌体各部,而随之调整位置、倾斜、形体及相互间的谐调关系,致使整个形体发生微妙而有机的变化。若重心从两足间移向一足,则另一足因放松而出现腿关节微曲,产生了从大转子到足跟之间垂直距离缩短,于是骨盆倾斜了,与此同时,作为人体的中轴——脊柱也必然跟着调整,出现相应的弯曲,因而也就促使两肩跟着产生谐调性联动。有趣的是它恰恰与骨盆横线的斜向相反,这便是一种协调、对应、和谐美的规律。随之而来的是颈、头、手臂等部位的联动……你看,仅仅是重心的一点不引人注目地移动,竟构成整个身体的全动。这就是整体性,就是“关系”(联系性)、就是规律。这也足以证明,人体是一台最精密、最科学、最完美的肌体。

人体的每一“小节”都有一些色彩的“音符”在跳跃,这些高低不同的“音”在画笔指挥下组成“和弦”,成为表现“自然”和画家心灵的“音阶”,使画面产生如诗和音乐般的韵律感。形态、色块、线条的强弱、长短、起伏、形变……以及在不同的部位出现近乎于重复的呼应、更迭和对比,产生了节奏。

健康人体所包含的对称、均衡、韵律、节奏、对比、协调等各种造型美的因素,当它们被发现、被认识、并且在画面上被能动地表现以后,其所产生的感染力不仅会打动他人同样也更能激发画者自己对美的深入发掘和追求,从而发展起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眼力以及创造美的才能来。实践证明人体课题对于培养审美的眼睛,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人体的艺术语言、获取得心应手的造型能力都有着其它课目所不能代替的功能。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米开朗基罗素描稿

坐着的人体,骨盆成为负重的基础,它承受来自脊柱的上体重力,象一块向后微倾的“基石”。而厚实的胸膛则与之相反,俯压着,使腹部产生波状皱褶。大腿以其有力的实体插向骨盆,自身处在激烈的透视缩形的状态下(尤其当处在正视角度时),因此,稍不经心就会因微小的跑形,哪怕轮廓仅大出一圈,也会把它画成跑出轨迹的“巨柱”,仿佛是一个大了一号的巨人下肢,拿到这里来做接肢手术!

人体的一些不动点是不可忽视的。点,是形体结构的交汇点、出发点、转折点、突出点,摆不准则必然产生错误的连锁反应。体中线,则是以对称为重要特征的人体要特别关注的“坐标”。作画中要防止借用偶然的明暗光影的斑点去找关系,只有找准不动点和中心线,并籍此寻找所有横位线,则肩峰、肋角、髂脊、髌骨等相对应的结构要点才能获得准确的关系。人体的三大固定形体:头、胸、骨盆,也正是被这条神秘的中线串联起来,因此忽略了它的作用,就往往失去这些重要形体的整体关系。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线有连贯性,形体也有连贯性。人体的整体性、联动性,决定了形体结构的连贯性。作画中常有局部捕捉、拼凑的现象,往往造成形体的堆砌,失去了人体特有的韵味、节奏、音乐感。

结构的严谨准确固然重要,正如建筑的基础和框架,是被数学般的科学规律所制约的。但作为艺术训练,则不可忽视另外一些东西,它属于气质的、感觉的、情操的、修养的。难道在人体中除了比例、结构、运动等自然属性之外,不应赋予一些更高的品格吗?如一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崇高感、质朴感、雄壮感、柔美感、力量感、哲理感、韵律感……这正是画家的眼睛所要攫取、心灵所要凝炼,并赋予那些枯燥的框架以动人的形象的重要品格。如果忽视这些,则必将走进纯技法性的、解剖图谱般的单调乏味的窄胡同,还有什么艺术可言?

在没有画千百幅人体作品(包括大量人体速写)之前,是很难谈什么“人体语言”的,没有“词汇”的积累,没有在实践中对这语汇的灵活运用,也无从谈什么语言的表达力。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画家训练有素的眼睛,会在人体上发现无数难以觉察的轻微起伏和难以分辨的微妙色彩,婉如无声之音符,神奇的交汇成一部委婉动人的交响。它们结构得如此谐美而又如此严密,只要有一处稍稍偏离形的轨迹、色的链条,就如同在一部完美动听的乐曲中跳出半个跑调的音响,画家的眼睛俨若指挥家的耳朵是容不得这种走形跑调安然存在的。

“结构”在人体课题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人体的每一起伏都有它铁一般的解剖规律,对于这由二百多块骨骼、五百多块肌肉精密构成起来的肌体,不研究不熟悉则有如作画中的“睁眼瞎”。但结构不应只理解为解剖的交待,结构应是以解剖为内涵的人体形体的有机构成。换言之,结构就是合乎解剖规律的形体及其相互榫接、插入、覆盖、过渡的构成关系。

只有对人体的解剖结构、造型要点、运动及平衡等规律十分精通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塑造的主动和自由。

素描训练中的“结构感”正如油画训练中的“色彩感”一样,有一个从迟钝到敏锐的感觉训练过程。开始时就像看不出色彩一样,也看不出结构(往往只看到明暗),特别是模特处在平光下,作画时常会出现画了轮廓就难以深入的情况。这就需要人体解剖的“向导”:借助人体解剖学,做“打开”、“关闭”、里外结合的研究,分析造型特征把握构成关系;欣赏结构鲜明的优秀素描作品,同时对照模特去看去画。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引导我们逐渐走上认识和表现形体结构的路子。眼睛会变得敏锐起来,从而培养起明确的结构观念并获得表现的主动和自由。

力!这是男人体课题的主攻点。力感首先来自洋溢人体的生命活力、来自富于个性特征的形神气态、来自人体的表情语言——动态(相对静止的姿态同样是一种动态的定格)。千变万化的动态就是人体所特有的“千言万语”!与巨蟒搏斗的《拉奥孔》,即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垂死的奴隶》、正在从沉睡中醒来的亚当(《青铜时代》)、进入沉思的《思想者》……这些不朽的生命首先感染你的并不是他们的面部表情,而是富于情感的人体动态语言的力量!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The Laocoon and his Sons《拉奥孔》

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多罗斯(polydoros)、

阿典诺多罗斯(athanodoros)三人集体创作

古希腊,公元前一世纪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Le Penseur《思想者》

奥古斯特·罗丹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L'âge du bronze《青铜时代》

奥古斯特·罗丹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被缚的奴隶》米开朗基罗

与此同时发挥作用的是随动态而来的形体的力量。储存着能量的肌肉团块;富于个性的体积和形的穿插、楔合;钢筋水泥般的骨骼窿起;以至血管和筋腱的收缩颤动……都向你发射出男性的“功能性”力感。

运动和形态所造成的内外“轮廓”,聚集着向心与离心力的抗衡,是不可忽略的力之轨迹,线的张力、弹力、旋力以及放松舒展的线段所产生的“韵力”都是力之源!

色彩的感染力并不亚于其它因素。果断而饱和的色块的“发射性能”、个性鲜明整体和谐的“色调威力”、大段落递变大色块对比的节奏力度、色彩的和弦与交响所产生的“乐感”,暗部和重色块的分量……都将发出激动人心的力量!

一切造型因素对画家的刺激而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最后凝聚于笔端刀锋,由“精神末梢”调动出画者的才气功力形成无穷无尽的表现能源,一切意匠经营所产生的力之波都将在此汇集起来,在表现中发挥力的共振作用。而画家敏锐的眼力、深厚的功力所攫取的“形象个性”及“个性形式”,则是作品“力”之总阀!

女体美的力量除线条的奥妙还在色彩的魔力。训练中每要求从女体的捉摸不定的曲线变化中准确的抓到一条富于个性特征的美的“轨迹”。同时敏锐地捕捉在光的作用下各体段之间光与色的神不知鬼不觉的纵横推移。进而区分出因多种因素形成的色彩微差:冷暖的、明度的、纯度的、色相的、情感的……靠感觉、经验或推理,恰如其分的把无数微妙的色彩交织起来。一遍过去,也许还要做第二遍、第三遍……调动各种绘画手段和语言,终使画面出现浑然一体的色彩交响。“人体”活了起来,一种超越自然充满生命力量的优美身躯会使你感到她的血液在流淌、脉搏在跳动。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The Birth of Venus,《维纳斯的诞生》

桑德罗·波提切利 1486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Sleeping Venus《入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1509 ~ 1510 年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The Bather《浴女》

安格尔,1808 年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人体》 莫迪里阿尼

由于人居世界之主的地位,因此不仅美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自觉不自觉的把人体以及其各部的和谐比例所产生的具有“模糊数值”的美感法则,当做权衡大千世界的“标尺”,同时所有的建筑师、工程师、工艺师……都自觉不自觉的要受“人体”这最权威的标尺的制约,“人体工程学”(或“人机工程学”)的问世正是这种制约的产物。然而人类创造一切不仅因适用的目的,还包含审美的需要。完美人体的形体、结构、比例、动态、线条、色彩、节奏,无不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审美心灵。自古至今,凡建筑、器皿、家俱、机器、生活环境几乎都在人体的一定制约中找到尺寸、形成比例、发展造型。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的改变自然和人为世界的面貌.在巨大的现代建筑样式面前,人体艺术继续恪守既往的风格和规模显然不协调了,环境的巨变必然要求与环境相映生辉的人体艺术一起走向新的审美天地。现代生活造就了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造型观念,人们希望在崭新的人体雕塑里得到更为深广的观赏空间。

“文盲”是人们所熟知的,岂知“音盲”、“美盲”也大有人在。所谓先天的五音不全、美丑不分恰恰是后天的美育失调所致。就像有人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理解人体艺术者也不乏其人。

马克思说未来的人是审美的人。让我们正视这种已具有万千年历史的人类文明吧!减少一些无知和偏见,懂得一些交响乐、接触一些人体艺术,这只能使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变得更聪明。

人体是美的,它蕴藏着美的法则和矿藏。“人体美”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专利”,它将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走向未来……杨松林  1986.8

艺术家简介

“人体艺术散论”——跟随著名画家杨松林进入人体美的圣境

  杨松林,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历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科学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北京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荣誉理事等。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