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4-04 17:53:00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之楹柱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应邀为济南留下不少饱含桑梓深情的楹联创作,各具特色,醒目启思。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欧阳中石先生贻墨桑梓的楹联麈谈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之楹柱而得名。特点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字数对等,结构相同,高雅大气,是汉语言文字中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2005年,国务院已把楹联习俗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对联的主要源头是骈文与格律诗。如七律的八句诗就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楹联与对联的不同,有人这样比喻:对联相当于“造句”,楹联相当于“作文”。学会造句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好作文来,不是只要会写对联的人都能写好楹联,毕竟楹联创作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与作者的学养境界密切相关。对联强调“对仗工整”,如同童生用米字格练毛笔字;而楹联则经常跳出框子,不受“工整”的限制,只把思想内容、真切情感放在首位,仿佛行书、草书不再受楷体约束一般。楹联主要品味的不再是严格对仗,而是其文学品位、内涵蕴致、受众观感、社会意义。“楹联”是可以挂出来欣赏的对联,与“对联”有雅俗文野程度之分。楹联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作者依靠自己的学识,抒发独特的情感而创作的作品,其创作跟古体诗词创作相仿,更注重美学和文学意义。

  一副好楹联,对一个家族、一处建筑、一个景观,乃至一座城市,都有着抒情寄意、画龙点睛的效能。正如中石先生的一幅联句“抱柱当门未及登堂已知堂中意趣,风仪典雅何须入室早见室主襟怀。”他为天津书法家田氏家族所撰题相赠的“父子一门三墨客,兄弟两代四书家。”恰切到位,简约得体,巧妙概括,深受田门珍爱。“父子一门”指当今知名书法家,在欧楷领域造诣颇深的田蕴章、田英章兄弟及其父亲田荫亭先生;“兄弟两代”是指,田荫亭及其兄长田起山昆仲一代,田蕴章及其胞弟田英章一代,德艺并重,同在书坛、艺坛享有盛誉。

  楹联甚至会成为一个景区、乃至整个城市鲜明独特的代言标志。比如宋代苏轼(1037-110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于西湖和杭州;清代刘凤诰(1761-1830)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于大明湖和济南等。

  济南作为国家级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历代前贤撰题的丰富楹联资产。比较著名的除清代刘凤诰名联外还有,援用元代赵孟俯《趵突泉》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金芬书题)的趵突泉泺源堂楹联。郭沫若先生(1892-1978)于1958年为大明湖题“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1959年又分别为“济南二安”之李清照纪念堂题“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为辛弃疾纪念祠题“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当代济南首席名士徐北文先生(1924-2015)晚年为万竹园、大明湖明昌钟亭和藕神祠、趵突泉天尺亭、舜耕山庄舜裔谱系图壁刻所题楹联等。

  著名学者、书法家、京剧研究家、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1928-2020)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也应邀为济南留下不少笔精墨妙、文采风流,体现其思想境界、旨趣学养、桑梓深情的楹联创作。仅笔者见到的几幅就各具特色,醒目启思。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南依碧岳连齐鲁,北据黄河聚圣贤。”这幅略带行书意韵的楷书楹联作品,我最初见于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它以喷绘为数十米长的巨大尺幅高悬于展场大厅迎门处。令人振心提神、眼前一亮。联句鲜明准确地概括了山东省尤其是省会济南的地理特征、人文禀赋,泰山黄河,携齐带鲁,特别是“圣贤文化”特质。山东历史上曾诞生过德圣大舜、文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参、和圣柳下惠、医圣扁鹊、科圣墨子、工圣鲁班、武圣姜子牙、兵圣孙子、算圣刘洪、智圣孔明、书圣王羲之等众多圣贤。可谓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内涵,也堪称山东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最值得称道的贡献之一。如果这幅楹联能够结合今后的市政提升配套建设,永久镌刻在济南西客站或新东站,抑或是两个站前广场,甚至扩建改造后的济南国际机场,都会是件值得称道、很有意义的事。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连胶济,通津浦,东西南北接送;晋京城,访九州,左右往来交流”。这幅廿四字楹联原件悬挂于济南站贵宾室北门南侧,撰题于本世纪初。平白如话的写出了济南作为全国最早的、至今也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的特点和车站贵宾室功能。东西向的胶济铁路始建于1899年,1904年建成通车,线路长384.2公里;南北向的津浦铁路1908年开工建设,1912年(民国元年)全线通车,全长1013公里。皆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重要一笔。据知济南站片区近期正准备实施升级改造工程。但愿这幅楹联在这次济南火车站片区更新改造工程完成后,能以更加引人瞩目的形式永久展示在进出济南的宾朋旅客面前。如若再把1992年济南车站施工改造拆掉的,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典型德国风格日耳曼式的济南老火车站(津浦铁路济南站)适时择址复建起来,复原建筑记忆,补慰乡愁遗憾,将更有意义。须知以土木建筑为主要质量和形制、方式的中国传统历史建筑,又有几个不是在漫长的历史风雨变幻中屡毁屡建、复废复兴、再衰再盛,才得以传承下来的哪?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国耻铭心,黜霸崇文昭天下;城汙永志,修坛设祭飨世情。”这幅楹联是欧阳中石先生应邀在2006年杪“济南惨案纪念堂”(五三堂)落成前所撰并题书。欧阳中石先生和夫人张茝京先生都出生在“五三惨案”发生的1928年。从那时起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17年时间里。他们都亲眼目睹、切身经历过中华民族徒遭日寇铁蹄蹂躏的至暗岁月。有压迫就有反抗,就有斗争。毛泽东同志在1928年10月5日所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是把“五三惨案”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记述的。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依国际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这种革命的实际运动,在一九二八年济南惨案以后,是一天天在发展的。”中石先生以当代济南人的视角和境界,用庄敬的笔致,把国耻城汙,铭心永志,崇文黜霸,昭示天下,设祭修坛,永飨世情,向英烈和时代发出的心声,通过楹联的形式表达呈现出来。恰与“五三堂”东南侧的“五三亭”石柱上镌刻的三幅民国楹联交相映衬:“英烈仰当年夏五;梦魂归夜月更三”(吴贞缵题)、“平地起长虹,叹诸君报国捐躯,永为河山留壮气;万方多难日,愿此后同仇敌忾,共扶干橹障狂澜”(张绍堂题)、“大义薄云霄,留千古河山正气;此亭临海右,想当年樽俎英风”(王向荣题)。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临泉集盛,展我家国粹;漱玉凝馨,邀天下名贤。”这幅楹联是因九岁登台首演《刀劈三关》于泰安岱庙而名噪乡里,一生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的中石先生,在本世纪初应邀为趵突泉畔、漱玉泉边的公园露天剧场戏楼撰题。中石先生常说,他的“书”是在济南读的,他的“戏”是在济南学的。在读书期间有机会向济南当地京剧名家学习请教,开阔了视野,奠定了基础。1943年在济南偶然机缘得拜著名京剧前辈艺术家奚啸伯先生(1910-1977)为师。自此以后,他的戏学得既早又多,并得到张伯驹(1898-1982)、刘曾复(1914-2012)等诸位前辈名家指导。不仅有登台经验,而且有研究深度。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一直为传承京剧艺术身体力行。或课徒示范,或著书立说,或杏坛弘道,或登台献艺。他的京剧讲座从专业院团讲到大学课堂,从电台广播到电视荧屏、网络视频。先生在京剧艺术上的所学、所得、所创、所传,已成为国粹艺术宝库中难得的财富。戏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实施“高台教化”的场所。这幅楹联不仅是对国粹艺术的由衷赞美,也是在向戏台上下参加票友活动的京剧爱好者们时时行着不言之教。这些年,每当听到济南原创京剧《李清照》《辛弃疾》《项羽》《邓恩铭》《账本》等剧目在全国屡获殊荣的消息,特别是2008年10月20日至11月8日,经过积极争取后,第五届中国京剧节在济南成功举办,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家荟萃泉城时,我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起这幅楹联中所包含传达的真挚情愫、丰富意蕴。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随时新世界,尽在大观园。”这幅楹联大概撰题于本世纪初年大观园商场新一轮提升改造工程期间。大观园商场开业于九十年前的1931年仲秋佳节,是济南最早的集商业、娱乐、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商圈。或者说是济南集“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在内的,初级版商业文化综合体。

  鼎盛时期的大观园,外市场有绸布、百货、鞋帽、图书、饭馆(大观楼、赵家干饭铺、清真马家馆、狗不理包子铺等)、照相、理发、镶牙等大小商店200余家,加上各种摊贩计有400多家。此外,打拳卖艺的、拆字算卦的、说书唱戏的,各据一方,招徕主顾,形成一派热闹景象。而内市场则主要由几个剧院构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娱乐场所之一。其中第一剧场(后称大众剧场)以演京剧为主;共和厅说书场以歌曲、相声、曲艺和京剧清唱节目为主;第二剧场(现在的大观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第三剧场以魔术、杂技、小型歌舞表演为主。1943年创办的晨光茶社,成了济南“曲山艺海”美名的一个标志。解放后还增加了新新舞台等。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大观园九十年来起起落落,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市场繁荣、商业兴旺,文化荟萃、艺家竞芳,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是济南各个时期的商业文化创口,一个远近闻名的商业文化品牌。

  1961年秋至1966年春夏之交,我住家在经四路纬二路216号银行宿舍,就读于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上午下午四次穿过大观园商场。尽管当时年纪尚小。但对“随时新世界,尽在大观园”的“万花筒”般繁华境况还是很有通感和深刻记忆的。由于有此情结,加之这些年来一直工作或生活在大观园附近,随时关注着大观园的发展变化。深感中石先生的联句,既是一位老济南人对往昔大观园的萦念赞叹,更不乏对进入新世纪大观园发展前景的期冀厚望。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远望能知风浪小,凌空乃(有时也写作:始)觉海波平”是欧阳中石先生题书于2014年(撰创时间可能更早),展藏在济南舜耕山庄弘舜楼“大舜文化艺术博物馆”中的一副楹联。对仗工整,哲思洞明,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幅楹联作品。先生也常以此联书以赠人。中石先生195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再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主修中国逻辑史。所以,这件富有哲学意味的联句,出自先生之手,恰如其分。这既是先生在烟台乘船航海时的真切感受,也是他触景生发的生活况味和人生感悟。凡事只有往远处着眼、往远处思考,才能防止因小失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站位高远,才能视野开阔,总览全局。为人做事,理政持家,顺境逆境,皆当如是。

  此联是社会上引用度颇高的中石先生原创撰作。例如2015年6月11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访问美国国防部。他在五角大楼当面把这一联句送给美国防长卡特,并解释说“如果你看得够远,大浪就会显得很小。如果你从高处俯瞰,海面就会显得平静”。向美方传递出的信息是,南海问题只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插曲,美中双方应登高望远,关注中美各自的长远利益和更多重大的国际及地区问题。次日,美国彭博社以范长龙口中的“东方名言”称之并进行了翻译。文章说,中国军方高级将领劝美国“看远些”,是要看清南海争端不应阻碍中美关系发展云云。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据《历城县志》记载,元代学士李泂(1274-1332)在济南大明湖水面亭后建超然楼居住。此后,明清两代许多名家在此留下诗作。“近水亭台草木欣,朱楼百尺回波濆”就是明代诗人杨衍嗣写超然楼的诗句。但原楼久圮。2007年,大明湖扩建工程开工后,寻其旧址,得以重建。楹联“寄兴超然物外,承天德化心中”连同楼名匾额是中石先生应邀为重建后的“江北第一楼”超然楼所题。笔意雅敬潇洒,联句素朴无华,看似缘景兴发,深富哲思表达。“登斯楼也”对这幅楹联就会有不同感受。上联,既有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和苏轼、苏辙兄弟的《超然台记》《超然台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千年余绪,又有登楼四望,近观远眺,泉城秀色,尽收眼底,陶情超旷,寄兴烟霞的当下感受。下联,南望历山之下就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德圣大舜躬耕之地,承奉天道自然,布德化民入心。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至高境界,也符合一生从事“以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楹联作者之身心经历的内在逻辑。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进入新千年之后的若干年里,欧阳中石先生几乎每年春节前都要以乡亲的身份给舜耕山庄的重华嘉宾、家乡亲朋题写一幅拜年春联。因为文采书艺俱佳,雅俗共赏,宾客喜欢,宾馆便在相对固定位置,每年装饰于宾馆大堂、弘舜阁、南风阁门厅外,成了长年展示特色楹联。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蔚秀倚栏凭水色,蓝荫对镜鉴天光”这是中石先生1997年前后应邀为大明湖历下亭蔚蓝轩撰题的楹联以及匾额。此轩始建于清代。肇建人是山东盐运使李兴祖(1646-?),由于他独具慧眼,决定购买济南当地乡绅艾氏的地产重新修整大明湖,延请能工巧匠设计修造,其规模宏大已超出肇建的北魏及历代,坐北朝南,颜额为“古历亭”。竣工后,又在亭西偏南,筑土垒石,建轩宇三间,红柱青瓦,四面出厦,取湖天蔚蓝一色之意,题名“蔚蓝轩”。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蒲松龄应山东按察使喻成龙之请,到济南作客,值李兴祖、喻成龙主持重建的历下亭刚竣工。蒲松龄对此颇感兴奋地作《重建古历亭》诗:“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柳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此诗遥忆盛唐时李邕、杜甫的历下亭盛会,蒲松龄借古喻今,大赞李兴祖为泉城济南所做的千古称颂之盛举,也寄托了他的无限感慨。为此蒲松龄还做一篇《古历亭赋》:“乃有营州国士,适司鹾政于齐门,陇右洪支,又继骚宗于湖渚”。“营州国士”既喻成龙,“陇右洪支”则是赞李兴祖,由于他们主持了古重建,大明湖历下亭又重现了往日辉煌。最后,蒲松龄写道:“于今百年来,再衰再盛,恰逢白雪之宗;焉知千载下,复废复兴,不有青莲之后哉!”在蒲松龄眼中,历下亭的兴废已经是一代文脉兴旺与否的标志了,所以蒲松龄作长赋含泪感激李兴祖所做之千古伟业。历下亭是古时济南八景之一,“历下秋风”。蒲松龄一生二十多次游大明湖。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东游来济南,在游大明湖时,题写了“历下亭”匾额,自此千年古亭才又恢复了它最初的名称。

  我以为,如果说大明湖和趵突泉景区是泉城的双眼,那么三股水和历下亭就是眼睛的双瞳。蔚蓝轩就是对千年古亭,涅槃重生的见证和纪念。中石先生用轩名藏头,蔚秀蓝荫,倚栏对镜,水色天光,这样色彩感、画面感极强的诗意描绘,点出了蔚蓝轩的神韵所在。颇有预见性的写出了经过这些年全社会生态环保攻坚努力后,蓝天碧水,重归故里,寓目澄怀,蔚然大观。恰与李清照“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双调忆王孙赏荷》)“若合一契”。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位于济南市高新区的稼轩书院里,有一幅马涛院长展藏的中石先生所书楹联非常别致。是2003年冬季,有一次首都师范大学组织部分师生赴南方教学实践、交流考察。欧阳中石先生与师友们行至南京附近,在室外郊野只有纸墨而无毛笔、毡案的情况下,先生随手拔了几颗路边的茅草,抖净草根上的泥土后,马涛等随行学生以手抻纸为案,先生侧身用草根蘸墨悬臂而书成的一副楹联。联句“天华乱坠斑斓雨,地彩纷呈翡翠文”。这是同行的王世徵先生所撰赞颂雨花石的楹联。中石先生因为此行教学任务进行的顺利,同学们对承担的教学任务完成的令他满意,捻草作笔,乘兴而为,题赠王世徵先生。联句虽非自撰,但章法形态妥帖,一派天然意趣,颇显书家功力,堪称行草精品。中石先生为联句题款曰:“辛未冬书世徵先生句,游戏之笔,别有异趣。”此联亦诚不失为一幅楹联妙构、馆藏珍品。当时年轻的马涛院长作为首师大书法硕士研究生遂行“弟子服其劳”,因得以亲经逸事,并由王世徵先生转赠后收藏此作。

  另外,中石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还曾应邀为全省各地撰写过不少楹联作品。给我印象颇深的是曾数次在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烟台蓬莱阁现场欣赏过的先生所题撰的几幅楹联作品。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常称香港通海客,且看蓬莱会神仙。”此联用对比手法赞颂蓬莱悠久的八仙文化。上联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南方涉外出入口岸香港的繁华为参照,下联以优美的蓬莱仙境神仙荟萃为映衬。以繁华人间与美妙仙境两相对照,兴发感怀,用洒脱飘逸的行书呈现,十分应景传神。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1984年,中石先生到蓬莱时为蓬莱阁题诗“高阁建础立丹崖,半在尘寰半入霞。天后常邀云外客,神凡同醉泛仙槎。”诗中描写了蓬莱阁雄居丹崖之巅,浪托云拥,超凡脱俗。海神娘娘常邀仙界,保佑人间,造福百姓,仙凡同醉,共泛神舟。此诗被蓬莱阁管理部门以诗为联镌制作为景区建筑的抱柱楹联。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面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开轩秉烛,烛光固小竟常明。”这幅楹联是镌刻在蓬莱阁上的最神奇建筑——避风亭的正门两侧。是1986年,中石先生游览“亭外海风狂啸,亭内燃烛不灭”的避风亭后,对古建筑的神奇避风效果赞叹不已,即时挥笔所题。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蓬莱水城操练水军以抗击倭寇,中石先生为赞颂戚继光保国卫民、舍生忘死、英勇不屈的高贵品质,挥毫撰题楹联:“水城镇海留碧血,英杰遗光照丹崖。”中石先生这几幅写于不同时间的楹联,为蓬莱阁留下宝贵的人文财富。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总之,仅我所见、所知欧阳中石先生为家乡所题撰的楹联作品就远不止上述。受经历所限,尚无缘得见,暂未悬于厅堂,散诸民间藏家的中石先生楹联作品肯定还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先生生前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密切联系来分析,他留给家乡山东和济南的楹联作品在全国来说都应当是最多的。期盼终有一天,有志于此的机构或个人能把这批楹联创作成果集中起来,印制一部图文并茂的书籍,永传后世。

  作者简介

笔精墨妙,文采风流——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谈欧阳中石贻墨桑梓之楹联

  邹卫平

  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原济南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创会主席、现为荣誉主席。文章题目为作者所书。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