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悲壮,值得回味——著名画家王力克《甲午·1894》创作谈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3-12 10:17:20
  甲午海战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题材,王力克称最初接到创作任务的时候压力很大,觉得无从下手。为做好这部作品的创作,他几次赴刘公岛实地考察战史,一件件研究实物遗存,寻找情感的基点。

  最初接到甲午海战创作任务的时候,我感到压力很大,责任也很大,一时间觉得无从下手。这对于我来说既是考验更是挑战,它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题材。要搞好这部作品的创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是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用绘画语言来表现一场败仗;二是主题如何切入,以表达国人那无以言表的痛和集体记忆;三是关于创作具体问题的把握,这些问题都关系着作品的成与败。

悲壮,值得回味——著名画家王力克《甲午·1894》创作谈

  一是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的问题决定着认识历史的角度。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不仅要从审美层面上去寻找一个出发点,更要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甲午海战是一场败仗,而我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场惨烈的战争,更多的是对历史空间中战争本身的认识。这场战争细细想来,就是一个帝国自此沉落的开始,日本军舰打碎的不仅是一艘艘先进战舰,更是清政府亘古长青的帝国梦。一个制度的存在,终将决定每个人的命运。在这场败仗中全体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和气节,使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捍卫着一个战士的尊严和一个民族的尊严,因此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思考和选择,都将影响着这种精神的传达。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的观照下,我开始了作品的构思。

悲壮,值得回味——著名画家王力克《甲午·1894》创作谈

  二是主题切入的选择问题。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的甲午海战,是近代史最重要的选题之一。它的创作难度是让很多画家望而却步的。因为要把牵绊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大事件变为直观的视觉形象——绘画来展示,需要一种深沉理性的思考和贴近事实的人文关怀,还需要相当的总体的控制能力。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甲午战争是一个集体的记忆,这种记忆已经上升为一种理念。作为画家却不能仅停留在某种理念和意识上,而要更多去思考视觉形象,去思考人和舰、舰和舰的关系问题,也要思考战败除了制度以外的原因。

悲壮,值得回味——著名画家王力克《甲午·1894》创作谈

  三是关于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何感知历史的真实,是整个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对历史画创作的认识和路径的选择。

  我几次赴刘公岛实地考察战史,一件件研究实物遗存,脑海里慢慢形成了初步想法,一个个形象也渐渐鲜活起来。我清晰地记得,傍晚时分,我坐在水师衙门台阶上遥望着远处海面,耳边仿佛响起了那沉重的炮声,耳畔回旋着《北洋水师》主题曲:“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来童年的梦,天外有一只船,请带我飘向那天边;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洒在海边;再不愿见那海,再不想看那只船,却回头又向它走来……”这是一首与战争似乎没有关系的歌曲,但它却牵扯着全体国民的情感,歌词表达出了国人那种特殊心态——既不能忘却,又不愿回忆;既有痛又有恨,充满了莫名的无奈。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都在想我到底应该画什么,怎样表现这些英勇奋战的将士们,那应是一座无名的碑,是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悲壮,值得回味——著名画家王力克《甲午·1894》创作谈

  感情上找到了一个基点后,却始终无法找到现实感,所以,为了实现我想要的真实“触摸感”,还原复制致远号后尾炮成为我急切想要做的工作,因为它是实现创作方案的关键。它将要解决的是我一直没有找到的人和战舰、人和火炮的比例等问题。我决定原比例复制致远号后尾炮,我知道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它将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它是创作极为关键的一步。在2011年暑假,我找了专门场地,聘请了舞美专业师生开始了原比例复制火炮的工作。十几名师生经过一个假期的工作,在将近40度的高温酷暑下,奋战了40多天,终于在开学前完成了复制工作,其中等比例复制了火炮、三分之二甲板和炮弹箱,这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它也成为了我以后创作的有力支撑。当我站在致远舰甲板上,触摸着后尾炮的时候,我仿佛穿越了历史,触摸到了历史,内心有一种巨大的震撼,历史的沉重感和屈辱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在想,这就是当年的利炮,但在历史时空中却没打上几炮。我用这种方式走进了历史,感受着历史,找到了我想要的真实的“现实感”。创作的冲动在这一瞬间变得更真切,作品也从构思进入了创作的实施。实际上,当我看到火炮的实物时,它和构思中的想象相差是很大的,真实的炮要大得多,原有方案中二十几人就显得少了很多,因此我就将人物的数量增加到现在作品中的50余人,这种处理使画面的悲壮感进一步得到提升。这种实物再现使画面越来越清晰和完整,每个人物形象也已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画面中每一个细节都使我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比如,作品中牺牲的人的手是血淋淋张开的,那是用力锉那些推不进膛的炮弹而磨破的(这些画家与作品都是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活着的人的手是有力握着的,是一种愤怒中的无可奈何;他们无法用坚船利炮保卫国家海疆,而只能用血肉之躯捍卫民族尊严。这一双双不同的手在表达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悲壮也是值得回味而又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

  历史是无法回避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的意义在于它贯通着现在,更孕育着未来。对于历史的视觉形象表达,是对逝去将士精神的复活,也是现代人与历史对话中的心灵契合。这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超越。画家有责任用画笔去表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给这个时代留下可供永远思考的视觉形象,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谨以此画纪念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

  画家简介

悲壮,值得回味——著名画家王力克《甲午·1894》创作谈

  王力克,祖籍河北省巨鹿县,山东威海生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檀国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分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三、四届中国油画展评委,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油画学会副主席。

  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油画创作研修班深造两年。曾先后赴前苏联、东欧考察,并到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韩国檀国大学、又松大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巴黎美术学院、法国大沙龙音乐学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海伦艺术学院、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波罗尼亚美术学院、欧洲设计学院、那巴美术学院、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美术学院访问并进行学术艺术交流。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和展览并获奖,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外美术机构、团体及个人收藏。

  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全集·油画卷》、《当代中国油画》、《当代中国油画艺术》、《20世纪中国美术》、《20世纪中国油画》等大型艺术典籍。出版了学术专著《绘画与秩序》,在许多重要期刊发表了《绘画中的自由与秩序》、《克罗齐与现代绘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结点上——大型历史画〈甲午·1894〉创作谈》等多篇论文。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