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12-07 10:09:45
​  学者、诗人、书法家,三种不同的身份融为一体,再加上他周身洋溢的文人气质,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气场。

  在书法界,郑训佐先生以纯熟的理论和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著称。学者、诗人、书法家,三种不同的身份融为一体,再加上他周身洋溢的文人气质,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气场。作为学者型书家的代表,儒雅的文学教授,优秀的书法家,颇有成就的书法理论者,不同身份透视出他身上的不同特质。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1958年,训佐先生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教师。受家庭影响,他七八岁就开始写字,至今,池畔临书的祖孙背影依然不时浮现在他眼前。时间流逝加重了往昔岁月的分量,在回忆中,书法艺术的祖孙对接超越了书法本身。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1979年,训佐先生考入山东大学。他开始有计划、系统地临帖,楷书依榜欧阳询,行书追踪二王和文征明。后又学习隶书,主要临摹《张迁碑》《曹全碑》,对《石门颂》也用功颇深,此外也吸纳了简牍书的一些技法。可见,训佐先生的书法创作审美,能博采前人之长,于经典中寻找创作灵感,因此便自然形成了有深厚根基的创新意识。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博采众长的过程,就是扎根的过程,不断自铸风貌,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因此破茧而出。

  训佐先生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切入,对这个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士人人格和士人文化的高峰期”的深度体验,给他的书法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术资源。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书者,如也。如其学也,如其才也,总之曰如其人也。”训佐先生气质儒雅,深沉而不失放达,风趣而不失谦逊,颇有长者风范。古典修养、学术造诣和诗人才情相互辉映,发而为书,自然大雅。作为古典文学研究者,他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贯穿于书法的线条和内核中,其书法作品便在“知白守黑”里凸显出特有的厚重、流畅和明快。他将“以深厚的人文背景从事书法创作”视作自己毕生追求,并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因此能不为时风所染;对外界的诸多溢美之词辞也淡然处之,不骄不躁,保持了人生的一份静穆。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有文章对已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余年的训佐先生作了这样的评价:“作为学者,他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教授;作为教师,他的才情和人格魅力让许多学子为之倾倒;作为书家,他的作品或隶、或行、或章草,传统文人优雅的气质尽现毫端,笔锋流转间自有一种深邃与悠远。在他的作品里有着碎玉朱砂深埋的宁静,一任外界风雨琳琅,世情浮华。”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近年来,训佐先生更多地关注近现代出土的简帛书,他将简帛书和汉碑熔铸在一起,略掺行书笔意,使章草有了一种新的面貌:沉雄中有跳宕,古雅中杂流丽,从而焕发了新的艺术风调。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训佐先生说:“对于书法家而言,技法是非常重要的,但书法不能止于技法。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书法作品打动人,感染人,是因为书家的人格精神、文化品格与书法本体相互辉映,共同熔铸而成的气息。”因此,他直追古貌灿然的书法本相,避免了拘谨、凌乱、寒俭。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作为一位理论和实践皆有所长的书法家,训佐先生的文章,既能让人受到震聋发聩的理论启示,又能感到会心不远的审美契合。训佐先生指出,当代书坛存在几个误区:理性精神的失落、历史批判中的困惑、“权威”被消解、走向僵化的“书卷气”。而“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回归恰恰是解决这一僵化格局的重要手段。他说:“一个具有艺术禀赋的人花上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可以在技法上炉火纯青,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但要在艺术境界上达到可观的高度却绝非易事。”他还说:“书法应有深厚根基,然后才能自铸风貌。”这种表白,既是训佐先生作为学者型书家的心声,也是他的书法艺术内蕴能够与时俱进的根本。(任怀强,著名诗人、艺术评论家)

  艺术家简介

深厚根基,才能自铸风貌——学者型著名书法家郑训佐的书家心声

  郑训佐,安徽省天长市人。1958年8月生。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任教,曾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任第七、第十、第十一届中国书学研讨会评委,山东省社科项目评委,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评委,泰山文艺奖评委。主要从事书法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新华文摘》、《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世界》、《书法报》、《书法导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了《寂灭与再生》、《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国文学精神》、《中国文学史》、《左思与左棻》、《读中国(第二卷)》、《孟子译注》、《书法》《篆刻》(教育部审定教材)、《清代名人手札赏评》等三十余部著作。曾获教育部教材奖(合作)、泰山文艺奖书法创作一等奖、山东省社科奖、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奖、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中国优秀图书奖(合作)等二十余项奖励。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被国内外重要政府机构、艺术收藏机构及企业家所收藏。曾出访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展览。国内报刊、杂志、电视、网站等媒体对其学术和艺术成就多有报道。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