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书法中的情感流露是“演”不出来的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28 14:24:58
听新闻

  当今社会表现出一种浮躁的情绪倾向,在书法艺术中尤为明显。体制问题、观念问题、认识问题、名利问题等等因素我们这里暂不表述,这里只就书法作品中的情感表现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在书法作品中,饱含感情的书写,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于是,现在有些书法家喜欢在书写前或书写过程中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这些书法家可能确实有一股笔墨不足以表现、只能辅以其他手段来展示的创作激情;或者认为,这也是对传统的发展,因为,历史上就有书写前舞枪弄棍、大喊大叫、酒后狂舞,情绪酝酿充分了才进行书写的先例,现在只不过有所变化而已;更多的表现在草书的作品中,书写前就像演员入戏一般,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然后潇洒挥笔,激情顿挫,快速运笔,其书写的文字天马行空、龙飞凤舞、笔墨乱飞,似乎不这样创作就上不了档次。这样创造出了的作品往往笔法无序,章法凌乱,笔划急速而软散,墨迹飞溅,有人认为是一种艺术美,实则是一种浮躁的情绪的暴露。

  因为,艺术是一种感性的东西,艺术之美又是一种感性之美,感性之美是一种主观美,它具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等特征。那么有人认为这样的书法作品美,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审美标准不同罢了。

  但是,我认为,书法作品中的情感流露一定是创作时,真情实感的表现,自然而然的流露。它不是像演员那样靠感情的酝酿而做到的,也不是靠自己表演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亲身的环境和切身的感受,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学识积淀,以及自身修养和品格的格调,自然而然地书写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让人感受到书法中的情感之美。否则,只会是一种燥气,浮躁之气,矫揉造作之气,东施效颦之态,至少,我认为这样的书法作品品味和格局不高。

  我们可以看看前人的一些例子。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当时社会上层的一帮文化名流,包括谢安、孙绰、王羲之在内的四十多位大咖,在一个叫作兰亭的地方曲水流觞、饮酒作诗。酒酣之余,在场各位名家都做了诗作,这时候有人提议,把所作的诗编撰成一个诗集,以纪念这次聚会。诗集编好后,需要一个序文。最后序文的撰写,就交给了书法兼文学大家王羲之。当时王羲之已经51岁了,可谓德高望重,也不推辞,就写下了名满天下的《兰亭序》。他用优美的文字和旷达的心境为当时的盛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灿烂的一笔!

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书法中的情感流露是“演”不出来的

  王羲之的《兰亭序》警醒着后人:如果任凭人生虚度,任其苍白荒芜,那就真的可悲了!《兰亭集序》字里行间传达的就是王羲之一种放浪不羁且旷达的情绪!

  再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书法墨迹《祭侄文稿》就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的。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月,“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壮烈殉国。两年之后颜真卿就任蒲州刺史,迎回了侄子颜季明的遗骨,当时颜季明的遗骸只剩下头骨。颜真卿就是在见到亲人遗骸的时候,悲不自胜、情不自禁、愤而执笔、一气呵成,于是写了这篇千古名作《祭侄文稿》。

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书法中的情感流露是“演”不出来的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传达的,是沉痛切骨,是悲愤交加。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所有的书写都是跟着情绪起伏,是颜真卿情绪的自然流露。

  这件作品是一件日常信札,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古人云: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宋代苏东坡说“书法无意乃佳”。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再比如徐渭。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还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但是他一生却命运多舛,人亡家破,功名不第。

  所以,在徐渭的狂草作品中,书写多用干笔、枯笔,留白飞白缤纷而出,线条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产生斑驳变化,线条起伏明显,对比强烈,字体排布摇曳生姿,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行距几乎被压迫殆尽,从而造成巨壁压顶的强烈气势。结字在多用横撑之态的同时,亦不时用重笔拖长以纵势产生对比,重笔多作虎尾节状,整体上看又浑然一体的云雾缭绕的视觉效果,整幅作品看似点画狼藉,疾风骤雨,而破锋、出锋或涩笔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其狂放不羁的性格撼人心魄。那种悲愤、不甘而又无奈之情跃然纸上。其晚年死于贫病交加也是一种宿命。

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书法中的情感流露是“演”不出来的

  再比如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是个艺术天才,在文学、音乐、书法、油画、戏剧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在进入佛门后,弘一法师的思想境界提升了很多,加上他在其它艺术门类的深刻见地,所有这些优势加起来,把他的书法滋养得非常耐看。

  弘一法师的书法具有三气:静气、书卷气、禅气。

  弘一法师书法的静气,在书法上表现娴静平和,既吸收了魏碑的沉稳,又融合了楷书的平正,从而生发出一种柔中带刚的宁静,让人看着很舒服,犹如聆听舒缓的轻音乐,能去除心中浮躁之气。这完全是他内心平和淡泊的自然流露。

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书法中的情感流露是“演”不出来的

  书卷气是由内至外散发出来的、假装不来的一种自然气息。是读万卷书后凝结成的儒雅气质的外在流露,给人不骄不躁,不亢不卑之感,是书法家骨子里的一种文化修养的自信表现。

  那种禅意更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气质,看其书法所呈现出的清寂和淡定,仿佛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几乎没有尘世的烟火气。这主要还是源于他的心态、性情、学识和佛性所致。

  书法是心灵轨迹的自然流露。我们俗话常说的“书如其人,字如其人”,欣赏弘一法师的书法就如见其人——一位禅意十足的大师。

  再比如毛泽东。

  毛泽东主席的书法龙蛇飞舞,气势磅礴。观其作品,仿佛又听见了当年黄洋界那隆隆的炮声,又感受到了“我自岿然不动”的镇静,又感受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

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书法中的情感流露是“演”不出来的

  晋人陆机《文赋》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一代巨人毛泽东主席宽广的气魄,博大的胸襟,丰富的经历,深厚的学养,其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书法风格,尽付笔端。

  看到那汪洋恣肆的笔墨,我们不禁想起了清代书论家刘熙载的话:“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毛泽东主席具有诗人的潇洒浪漫,政治家的雄才大略,革命家的磅礴大气。

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书法中的情感流露是“演”不出来的

  毛泽东主席的书法以坚实深厚的传统功力,超凡脱俗的强烈个性,创造了集崇高、雄健、豪放、险绝、飘逸于一体的美学形象,一派无往不胜的雄杰气概,彰显了令人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毛泽东主席崇高峻伟豪放超迈的书风,是他崇高而伟大人格力量的外化,是与他伟大的政治家的胸怀、哲人的思想、军事家的才能、学人的修养、诗人和艺术家的精神气质,都分不开的。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书如其人,书如其才,书如其学,书如其志。他们的书法作品很少有矫揉做作的作品,他们也没有为表现情感而创作作品,书法中的感情流露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人的修养学识的体现,任何东施效颦的做法都是败笔,不可能产生真实的的效果,那些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产生自取其辱的效果。(郭连章,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现为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国际书画家联合会会员、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香港)美术研究院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特邀教授,北京推陈出新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曾撰写出版《二十一世纪新美学纲要》。)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