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14 13:46:59
  2022年11月7日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策划的“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画院术馆六层会议室召开。

2022年11月7日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策划的“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画院术馆六层会议室召开。

展览期间,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参观了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对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此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民间的中国画生态”恰逢其时的生动展示,“反过来又印证中国画生态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对策展人红梅能够关照并深入研究地方画派,对其进行艺术史系统梳理的学术态度赞许有加。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美协范迪安主席、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先生、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在范迪安先生题写的“岭南水乡画派”书法前留影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美协范迪安主席、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薛良、红梅在岭南水乡画派四代人合作作品《大湾明珠》前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美协范迪安主席在岭南水乡画派主创人叶其青的《芳泽》作品前留影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美协范迪安主席、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红梅在1号厅参观岭南水乡画派第一代艺术家何婉薇的《绿水人家》作品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美协范迪安主席、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薛良、红梅在2号厅参观岭南水乡画派第二代艺术家参展作品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美协范迪安主席、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薛良、红梅在2号厅阅览岭南水乡画派50年发展历程及画册等文献资料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研讨会现场

“岭南水乡画派”又名“容桂水乡画派”,肇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自开创至今已历四代。他们持续至今50年的艺术探索和创作,不但为自己的家乡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竖起了一座丰碑,更为“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这一时代课题做出了令艺术界为之瞩目的回应。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围绕“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展开讨论。研讨会由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主持,参加研讨会的嘉宾主要有: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清华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专家顾问徐虹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负责人于洋教授,中国美协艺委会副研究员赵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中国工笔画学会秘书长王牧羽,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仓耳屏显字库创始人严永亮,以及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发言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展览开幕式发言中表示:此次展览能在北京画院展出,是北京与南国的一次彩虹般相遇。叶其青先生所创立的“岭南水乡画派”,在当下的中国非常有特色,也非常难得。北京画院自建院以来,也试图找到一条,在新的时代,能让中国画传承的、不同于学院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其实在“岭南水乡画派”中也找到了些许的支撑,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绢本上的晕染革新,都可圈可点。

吴洪亮在研讨会开场中又表示:“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展出的作品具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得到了关于中国画传承和发展问题一个模式的思考。我们应该将“岭南水乡画派”放在国际维度去思考,只有这样,“岭南水乡画派”在地性的价值才更有意义。

研讨会现场播放了参展艺术家叶其青、陈玉莲、曾浩宇拍摄的视频。他们在视频中阐述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将此次展览视为他们的一个新起点,将“岭南水乡画派”的特色代代坚持和发展下去。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清华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专家顾问徐虹教授

清华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专家顾问徐虹教授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红梅策划的此次展览。她谈到:目前美术史和美术批评的学者,容易受到一些大词和时尚词汇的诱惑。他们在研究中比较关注方法论,关注一些大的叙事结构和一些体系性问题。红梅策划的此次展览,暂时躲避了喧嚣和时尚的话语,做了一个有价值的深耕,并将她自己的思想语言,以及她对艺术的感受、对美术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深入的个性化的系统中。

徐虹教授希望红梅可以继续多策划这样的展览,形成她自己的文化结构,拥有一套属于她自己的艺术史观。

同时,徐虹教授认为:北京画院举办此次展览非常有意义。中国画的传统、中国艺术、中国特色都植根于我们的土地,是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艺术作品,我们要从中吸取画派和艺术风格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可能性,寻找到有中国特色艺术存在的理由和基础。美术史不仅有艺术家的作品,还有环境、气氛、灵韵在其中,才能创造出艺术。

徐虹教授还从批评的角度总结了“岭南水乡画派”的特点:

第一,画的结构。“岭南水乡画派”的作品与传统中国画的结构和章法不同,不仅吸收了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结构,融入了水彩画,还有民间装饰画和现风景画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仅有中国画的一些程式,还有很多写生的心得,是画家在和自然接触之后,在自然对他们的感召下,做出的一种对自然的整体把握。这种把握很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开创性。画家在写生中所提炼的形式和结构,是自然和画家主观之间对话以后所产生的,具有文化性、开创性,是一个画派开源的基础,这种结构的力量来自于自然的力量,也是中国画可以在某些方面继续发展的条件。我们提倡写生,不只是采风,而是要去体会绘画新的结构,是与中国人心理有关的结构。

第二,具体的表现形式。“岭南水乡画派”作品中每一笔都充满了感情,具有生活气息,每一笔都仿佛都能看到艺术家的欢愉、欣喜和充满情趣、好奇的眼睛。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欢喜和眷恋、激情。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看到了艺术家和自然的关系。他们对草丛、对花果、树木、船、房子等充满了感情。在这种感情的激励下,他们生发出了一些技法,这些技法本身就是诗情画意的,是对自然的感悟,也是他们50年来还继续保有生命力的一个关键。他们并不是按照程式化的方式去创作,而是按照对生命的感悟在创作。这也给了我们写生与传承的启示。每个地方流派、每个画家都要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既有清晰、清澈的思想领悟,也有优雅的表达。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听完徐虹老师的发言我感触很多,尤其是徐虹老师提到的“自然的力量”,这也是我们看完作品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岭南水乡画派”立足于自己的家乡,对家乡风物、自然景观进行了真实的描绘,这与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去那里采风、写生的感受完全不同。从“岭南水乡画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技法不受限,也在尝试多种语言,这也是“岭南水乡画派”的一个特色。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负责人于洋教授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负责人于洋教授表示,此次展览让大家对“岭南水乡画派”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他从近现代美术史的角度和当代美术生态创作的角度,对“岭南水乡画派”的地域面貌、地域风格现象总结了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抒情性。“岭南水乡画派”的作品在类型和内容上比较集中,展现了比较温润、氤氲的南国气息,与“岭南画派”“二高一陈”的革命性与政治性拉开了距离,凸显了一种出世的田园乡愁。

第二,地域对象化。“岭南水乡画派”表现了葱茏茂密的植被,有一种广东岭南水乡特有的田园悠闲之感。他们在画中,营造了浓郁的岭南水乡氛围。

第三,大众性。这是早期我们对于岭南水乡创作现象的定位,这个底色今天仍然存在。大众性决定了它不同于学院和画院体制,它根植于大众和民间,是自下而上生自然发出来的一个画派。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讲,“岭南水乡画派”作为“岭南画派”的一个分支是成立的。关山月先生对于这些画家给予肯定,古原先生也为其题字“乡土之花,喷香吐艳”。这种大众性非常宝贵,与今天我们讲的“人民性”很契合。

此外,“岭南水乡画派”继承了“岭南画派”的一些特点,如“二居”撞水撞粉画法,也吸取了一些水彩画的技法。这些都是“岭南水乡画派”它本身的一些特点。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于洋老师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和当代美术创作生态的角度,总结了“岭南水乡画派”的特征。大众性、普及性都是今天美术工作者应该关注的点。我们现在又称其为人民性,那些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创作,可能更容易打动观众,也会在专业平台上产生触动,这也是我们从工作角度上的一点考量。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美协艺委会副研究员赵昆发言

中国美协艺委会副研究员赵昆表示,“岭南水乡画派”此次展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他谈到:20世纪是中国画大放异彩的时代,“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打开了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在这些画派当中“岭南画派”有独特的发展,“得风气之先”与“开风气之先”,具有经世致用和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有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在审美艺术领域表现为求新求艺的审美实践和崇尚自然、清新活泼的审美理想。

“岭南画派”承接了广州地域沿海开放的先天条件,从开派起就有东西交流、中西渗透的特点,重视写生,对色彩运用独特。“岭南水乡画派”继承了“岭南画派”写生求新的一面,具有自然流畅、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的特点。“岭南水乡画派”的山水与其他山水一样,也都有造境的一面。“岭南水乡画派”的画家们,有的吸收了民间美术中的甜美、清新和生机,有的将传统与写生相结合,还有一些画家带有文人画的情趣,这些都揉和在了“岭南水乡画派”中。

由此,赵昆还引出了写生与程式化的问题,值得当代的艺术创作者去思考。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对赵昆老师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同质化和程式化我也有感触,尤其是面对主题性创作时,这种现象更多一些。当我们看到表现家乡题材,充满自由和活泼氛围的作品时,确实会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对赵昆老师提到的写生观点我很认可,写生可能是对程式化的一种补充,也可能是当代美术创作者要去思考、尝试和不断去完善的一个过程。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工笔画学会秘书长王牧羽发言

中国工笔画学会秘书长王牧羽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看,此次展览最打动他的,是每一个笔触、每一根线条里所传递出的画家对岭南水乡真切的热爱、深入骨髓的感情。这种情感影响着他们笔下的每一根线条和每一块色彩,同时也打动着站在这些作品画前的人。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与浮光掠影走过产生瞬间感动画出的作品完全不一样。在美展上看多了精工细作的许多苍白作品,一对比就知道差别在哪里。

王牧羽谈到:我曾多次去陕北写生,当时也有瞬间震撼,画出几张佳作。可回到北京没几天,这种感觉就迅速消退,再也画不出来。我知道,那是因为我还完全不了解陕北。黄公望能将《富春山居图》画得深入,因为他在那里生活和体验了十几年,让自己真正变成了一个富春江边的人,和那里融为一体。“岭南水乡画派”也是如此。他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就应该定义为一个地方画种。是岭南水乡,更具体的是容桂水乡。这个“小”不是贬义,我们看多了假大空也觉得厌烦,反倒是越地方、越小众、越具体,才越真切。

王牧羽还谈到了“岭南水乡画派”中的微观笔墨的“书写性”。尤其是叶其青先生的作品,代表性特别强。他作品的整体布局与构思事无巨细尽皆完备,与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尽精微”的态度如出一辙。但又有着不同,叶其青作品在微观之处又体现了难得的书写性。这种书写性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让他深厚的感情不缺失、不阻隔,才更能够将他的感情延续下来。他是对景写生,却又无法拒绝大量心中存储图像的不断闪现。从某种意义上,叶其青先生的写生,写的是他烂熟于胸的、他眼之所见、心之所想的一草一木,那不是“写生”,是“写熟”。带着深厚感情的“写熟”,以“微观”笔墨的“书写性”建构起的工细画面,才真的打动人。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艺术家的心境是相通的,尤其是王牧羽老师谈到的笔法。我们在看原作时,会发现他们的笔法与传统的工笔画不太一样。王牧羽老师提到的“书写性”,的确是“岭南水乡画派”的一个核心,是他们在看到家乡风物时,将情感延续下来的一个合理方式。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任编辑孙欣表示,此次展览从策划到展陈十分精心,充分展现了“岭南水乡画派”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同时,她也被画派主创叶其青先生50年来带动后学、将画派发展成独具地域文化特色、饱含生命情感的地方性艺术力量的精神所感动。她从两个方面谈了对此次展览的感受:

第一,“岭南水乡画派”的精神内核,源于对于当代人的乡情、乡愁的追问。它的“乡情”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眼中所见的水乡,即故乡;另一个是心中所见的精神原乡。他们将客观自然与诗性景观相互叠生,创造出自然、朴素、和谐的人文景观,给予身处当下图像时代的人们一种精神栖居的可能性,从中不难发现艺术家对于地域特色、文化土壤的思考,对于精神原乡、传统文脉的追问。“岭南水乡画派”构图饱满严谨,色彩丰富浪漫,富有主观性,且有装饰意味,提供了在西方当代艺术逻辑之外的一种审美方案。

第二,“岭南水乡画派”对于绘画本体语言的坚守和探索。从“岭南水乡画派”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很多鲜活的力量。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与情感相关的实地写生,是与内在生命根性相关的一种表达,为画面增加了真实度和可信度,让观者产生一种入境感。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产生了行动关系,一种生命情感的真实关切,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兼工带写的创作方式,色墨并重的语言特点,传达出活泼泼的、积极向上的、带有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景观。画派立足于岭南画派而不拘泥于既定风格范式,能够自出新境,以开放视域传达水乡的地理地域特色、文化特点、美学特征。似乎在提示我们,要从世界当代文化的同质化、平庸化倾向中突围,识别本土文化土壤的温度至关重要。

同时,孙欣认为:学界后续应对“岭南水乡画派”的风格流变、辐射影响、以及典型性艺术个案展开进一步梳理与研究。对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和在地性美术创作对于传统水墨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可以以容桂的地域画派为点,给予必要的价值重估和再定义。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孙欣老师提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对客观自然的书写,一个是心中之情的表达,这特别适合“岭南水乡画派”。他们对于客观自然的表达,还有一些新题材在不断介入。孙欣老师提到的“一贯性”,有“岭南画派”影响下的连续性,还有叶其青先生亲历亲为,不懈为之努力和坚守的一贯性,这对“岭南水乡画派”四代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谈到了画派构成的三个标准:传承、风格相对的一致性、心理或身份上的认同。一个画派,一般来说能传二代、三代就很不容易,尤其是水准风格的大体接近或一致就更难做到,但“岭南水乡画派”却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的画家。

“岭南水乡画派”来自1970年的容奇工人业余美术组,它能够出现、存在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个案,值得大家关注。

“岭南水乡画派”的作品与地方的景物、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在生活体验和艺术创作主题上具有一致性。从“岭南水乡画派”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是在朝着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也许会形成为某种现象。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评议:吴雪杉老师以微观视角切入美术史的研究,对“岭南水乡画派”和“岭南画派”历史研究分析的很精彩。“岭南水乡画派”50年的历程不容易,此次展览也是一个总结和再启航的时间节点。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仓耳屏显字库创始人严永亮发言

仓耳屏显字库创始人严永亮用“身临其境”来形容“岭南水乡画派”原作给他的第一感受。他以汉字作为切入点,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字画同源。中国艺术本体,同根同源。画家题字,以及展览用字,都非常重要。真正的好字,它应该是隐藏起来的,是陪衬绘画的。此次展览的设计团队,运用了仓耳屏显字库中的字体。这个字体第一次在画展上落地,令他非常感动,找到了知音。第二,艺术家要有独立思考,要有认知,才有可能有清醒的认识、敏锐的判断、准确的选择。

红梅这么多年的理想是要树立自己的艺术史观,将中国已经超越了现在普世西方标准的和中国自己的文化、艺术家、艺术现象推向世界,让国际的眼光主动来看我们。这恰好与仓耳屏显字库创始人严永亮,让全世界看见中国汉字之美的理想相一致,于是仓耳屏显字库无偿为红梅所策划的展览和活动造字,解决了关于展览中的字体与展览作品相匹配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此次展览的海报之所以国际化,在视觉审美上会带给人们清新的感受,仓耳屏显字库的字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字体,都是专门为此次展览而设计的,也为此次展览提高了品质。严永亮老师刚才提到的“真正的好字是隐藏起来的”说得特别好。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发言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谈了近些年她对“岭南水乡画派”的艺术史研究。

第一,“岭南水乡画派”的画派观。红梅用三个爱来总结。一是画派几代人对艺术无功利之爱;二是他们对家乡无条件之爱;三是他们对“岭南画派”无选择之爱。这三个爱使得“岭南水乡画派”的传承和面貌有比较清晰明确的存在。

对艺术的无功利之爱,使得他们没有非艺术之外的负担,能回归到艺术的本质,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人生的价值;他们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独一无二的一草一木的无条件的爱,对大自然的爱,转换成了艺术语言,传递给了我们;他们在“岭南画派”艺术性的审美熏陶下,他们在看一草一木时,天然的灌注了“岭南画派”几代人改良过的自然。他们的身体父母大自然和灵魂父母“岭南画派”,都非常独特,才能成就 “岭南水乡画派”的独特性。

第二,关于“岭南水乡画派”的写生。他们的写生回归到了中国自己文化传统中对于写生的认知,核心就是写生就是创作。

此外,红梅还谈到了她的艺术史观:作为艺术史家,学者怎么样才能进入历史,取决于学者的艺术史观有没有对中国的文化史、艺术史有贡献和推进,这是艺术史家们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她的艺术史观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建立一种超越普世通用的欧美确立的艺术标准、话语权、视觉经验体系之外,基于中华民族自身土生土长出来的本乡、本土、本国、本民文化艺术发展之路的历史研究。这个历史发展在横纵坐标之下,可能能够形成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艺术史观。她希望建立一种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特殊性的历史叙事,关注一些独特现象和一些中国的大家,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欧美现行艺术标准和思想启迪,已经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探索上,提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艺术史家们有责任把他们推向国际,让国际的眼光转向21世纪的中国,转向21世纪的中华文明。

“溢彩流光写风情——岭南水乡画派50周年纪念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副教授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评议:红梅老师近些年在不断地做展览推广,此次展览也是她为“岭南水乡画派”50年来的发展做的学术性梳理。她这种对展览高规格的要求,以及对于字体的要求,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去借鉴的,她为年轻的策展人树立了榜样。(来源:艺术头条 王丽静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