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9-17 14:32:58
  一个自幼在莫高窟浸淫的甘肃人身处亚平宁半岛和爱琴海的灵感迸发,遂即有感而发创作出一组中西结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画作,实是能追根溯源的,并不是一拍脑门的突发奇想。而这份溯源的过程,既有耳濡目染、也有心之所向。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欧洲古迹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

 一个自幼在莫高窟浸淫的甘肃人身处亚平宁半岛和爱琴海的灵感迸发,遂即有感而发创作出一组中西结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画作,实是能追根溯源的,并不是一拍脑门的突发奇想。而这份溯源的过程,既有耳濡目染、也有心之所向。

“哦,雅典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用大理石雕刻出的男人和少女们,

还有林中的树枝和践踏过的青草;

静默的形体啊,你使人超越思想,像是永恒:

冰冷的牧歌!待到我们这一代暮年凋落,只有你如初;

在我们之外的苦难中,

你会抚慰后人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这就是你们在世上所知道的,且需要知道的一切。”

当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初次在大英博物馆目睹古希腊的无价之宝“帕特农神庙浮雕”时,倍感震撼之余直呼“目眩的苦涩”。两年后他再度到访,在平复心情之后有感而发提笔写下了这首包含其著名美学箴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希腊古瓮颂》。两个世纪之后,当晓松兄初次踏上希腊雅典,见到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石雕和彩绘陶罐时,想必他也体会到了济慈当年的“目眩”。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大约两年前吧,晓松兄联系我,他想携带全家去意大利过暑假,因为我常跑欧洲所以想让我帮忙推荐个路线或有哪几个城市值得看。鉴于艺术家大都喜欢人文气息浓厚的氛围,我罗列了佛罗伦萨、罗马、庞贝古城和西西里岛这几个既好看也能逛,还和不同历史文明有交集的地点供他参考。待他假期归来,特别兴奋地跟我讲,这趟旅行收获颇丰,甚至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已经画了几张让我在手机上翻看。实话讲,晓松兄赖以成名的工笔花鸟我已了然于胸,但眼前这几幅工写相间、墨韵独特、带着浓郁欧洲古物气息的作品令我惊喜不已。这也成为了他这批古希腊和古罗马系列的雏形。而他在之后因公出前往希腊雅典,在卫城亲身体验古希腊的历史文明、并在我的强烈推荐下前往收藏有阿伽门农金面具的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亲眼目睹了馆藏中成千上万的手绘陶罐,这一“欧洲古迹”系列的应运而生便顺理成章了。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在晓松兄的“欧洲古迹”系列中,画中所透出的废墟中的苍茫感是我的第一印象。在十八世纪欧洲,随着知识分子们对古代研究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考古学进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伴随考古学应运而生的则是艺术家们萌发的崇尚“废墟”的美学观念、对古物的崇拜、以及细分画种“幻想风景画”的诞生。画家们结合残破的古迹废墟和个人想象来溯古,从而力图找回高贵的过去并展现“崇高”的精神。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巨匠J.M.W.透纳在初出茅庐时便是描绘废墟风景的高手;曾主责将卢浮宫改建成博物馆的策展人、法国画家于贝尔·罗贝尔甚至被因擅画废墟而被哲学泰斗狄德罗誉为“废墟罗贝尔”。他们废墟题材作品的共同点在于为肉眼所见的现实注入想象,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晓松兄的这组“欧洲古迹”风光竟也和前人不谋而合。不同之处在于,晓松兄的表达方式是中西结合的。他在一组《雅典感怀》、《回音——历史之绝响》、《庞贝所见》等作品中对古迹废墟的刻画是偏写实的,他以残破的建筑和大理石浮雕为载体,用线性平面的表现手法来勾勒出具象的轮廓;而用我国传统的写意水墨晕染来烘托出他脑海中想象的意境。这份古意和苍茫的历史感是通过虚实相间的墨韵和留白来实现的。无论是帕特农神庙的残延断壁,还是庞贝古城的风韵犹存,均被晓松兄通过水墨注入了如梦如幻的氛围。除了将那些记忆犹新的画面跃然纸上,他在很多幅作品中还提写了游历及创作时的感悟和心路历程。这和济慈有感而发写下《希腊古瓮颂》又有何区别呢?透纳和济慈均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巨匠,而“欧洲古迹”作品系列的诞生,也让我认识到他内心深处浪漫的另一面。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除了古迹印象,陶瓶主题是另一个耳目一新的系列。在晓松兄的工作室中我曾欣赏过部分他收藏的陶罐器物,他对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古物之喜爱溢于言表。而意大利和希腊之行则让对他对陶器文明的流行与发展有了一个跨越时空与文化语境的概念。身为工笔花鸟画家的他显然注重对线的运用,而古希腊的手绘陶罐同样具备令人拍案叫绝的线条表现力。因此,他又一次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找到了共通点。在《陶瓶——寂然凝虑》、《希腊陶瓶之变- 蛇的传说》、《人神同战》等作品中,他以陶瓶为载体,沿用了古希腊人的线性表达和陶土的背景色,却因水墨和宣纸的交融而产生了绝佳的残破“古味儿”。要知道,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中藏有大量保存完好色泽依旧鲜艳的陶瓶,在瓶身上是找不到这种破旧的痕迹的。这种人为的通过传统水墨表现古物历史感的方式让这组陶瓶主题在整个“欧洲古迹”系列中脱颖而出。我想,晓松兄的家学渊源和成长氛围在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在“欧洲古迹”系列作品中,除了那些纯色水墨和如实反映载体材质的画作,他在《天际丽人》、《希腊神话之——旧事如流水》、几幅《希腊神话》主题作品中加入的些许石绿点缀令我印象深刻。我个人去过两次敦煌,清晰记得莫高窟的壁画中运用了大量石绿,并使用温和的暖土红作为底色,且在部分洞窟中甚至找到了古希腊艺术的符号及元素。显然,身为甘肃土生土长的西北汉子,莫高窟壁画对晓松兄的影响应算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虽然受家学影响他以工笔花鸟见长,但创作“欧洲古迹”系列的过程却让他觅到了“中得心源”。汲取敦煌壁画的色彩、采用中式水墨的工写、将二者注入西方器物、浮雕及古迹废墟的载体中,进而形成带有独特个人印记、融合西方风貌和东方意境的作品。一个自幼在莫高窟浸淫的甘肃人身处亚平宁半岛和爱琴海的灵感迸发,遂即有感而发创作出一组中西结合、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画作,实是能追根溯源的,并不是一拍脑门的突发奇想。而这份溯源的过程,既有耳濡目染、也有心之所向。王加 庚子冬月于京城逸雅轩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来源:藝加之言 

艺术家简介

废墟中溯古的浪漫——著名画家莫晓松欧洲“寻迹思远”

莫晓松1964年生于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

作品曾获全国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先后参加全国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以及在法国、日本等个展和联展,出版个人专集及合集多部。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多次收藏。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