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1-31 15:59:28
  观赏孙博文先生的画作,那种苍莽厚重、生涩有力的画面气息,迎面而来。

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观赏孙博文先生的画作,那种苍莽厚重、生涩有力的画面气息,迎面而来。陶渊明有句诗,我觉得最能体现孙先生的画境,那便是“画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许正因为孙先生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颗“林泉”之心,所以我们在品读他的画作时,总能使人的内心可以短暂逃避现实的困扰,重新寻找一片精神的绿洲,就像庄子所说的,游心于万物之初,静观于天地之间,逍遥自在。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清江钓春》纵97厘米 横180厘米

通过孙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并不是以描绘自然之美为旨归,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正如他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的:“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因此,我认为孙先生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景写生,而进入了一种以意构象、以山川言志的创作状态。正因为他胸中有丘壑,能写天地造化,抒发沧桑情怀,所以他的作品才呈现出了气象万千的景象。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层林尽染》纵97厘米 横180厘米

在现存孙先生的画作中,主要呈现出两种样貌:一种是以线为主体的一系列花鸟造型,一种是以彩墨为主体的山水表现。他的这些画,造型随意自然,墨色浓淡相宜,花鸟、树木、山石、茅亭等点线结合,皴擦互用,力求线与面、干与湿、动与静、逆与顺、急与缓、轻与重、拙与巧、方与圆、开与合、提与顿之间的强烈对比,以攫取笔墨构成的最佳效果。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匡庐奇秀》纵178厘米 横97厘米

他的这些画,用笔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涵骨气于墨色之中,藏而不露,并多以圆笔中锋出之,略兼方折,厚重中无板滞之迹,秀逸中无浮滑之病,表现出一种抑扬顿挫之妙,无拗戾矜张之气。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野云如墨石径斜》纵180厘米 横97厘米

他的这些画,轻轻松松,不以形耀人眼目,而以意动人心弦,有一种“万趣融其神思,万物为我所有”的感觉,每一点墨的干、湿、浓、淡,和用笔的正、侧、刚、柔,都能契合古人,但在意境的塑造上却有浓浓的自然山川和现实生活的气息,加之他本人独得造化的滋养,画中有着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临水人家春来早》纵96厘米 横179厘米

孙先生研习中国画多年,既临摹传统,又对景写生,中国画那种宁静旷达的情怀及借助笔墨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幽远苍莽的意境,是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吻合的。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春风桃李花开日》纵92厘米 横68厘米

他早年求学于山东艺专,受到了系统的学院教育,后又跟随崔子范研习大写意花鸟。工、写结合的技法转换,山水、花鸟的题材杂糅,使得他的绘画创作逐渐进入了一种“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境地。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墨游石上流清泉》纵97厘米 横180厘米

传统中国画大多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因而可以说,中国绘画的认识主体在于心,在于目识心记,而对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审美,则是为了营造自己胸中的丘壑。在实际创作中,尽管我们要把握自然真实的美,但却不能仅仅拘泥于对这种自然真实的表现,主要还在于心灵对自然的真实体悟。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秋色满钓舟》纵67厘米 横67厘米

孙先生笔下所流淌的线条空间、氤氲笔墨、绚烂色彩,无不渗透着他内在的生命气质。而这种内在的生命气质,也自然反映在他花鸟、山水的线条、墨色和空间之中。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江边一望楚天长》纵142厘米 横356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傲立秋风》纵48厘米 横48厘米

在孙先生的作品中,其笔墨并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浓淡干湿,也不单纯是某家某派,他塑造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精神。可以说,对“我自有我法”这种艺术精神的实践创作,孙先生是想通过花鸟、山川言志这一精神主体来呈现的。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山水四屏》纵100厘米 横50厘米

具体而言,孙先生的画表现出的多是笔墨彰显的氤氲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种“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的画面特征。他作品中的崇岭峻石,密林山道,滩流涧水、茅舍跨桥以及鸟语花香等物象,大多是从自然中写生得来,经过他的重新组合、建构,呈现出了一种宏富、繁复而饱满的图景。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人家次第有芳菲》纵358厘米 横97厘米

一般来讲,孙先生在创作作品时,多喜用高远的构图,即使一些横幅的作品,也多表现出高远的势态,就像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尽显“自然之势”。可以想见,孙先生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既充满了激情,又具有理性的统摄之力;既有对山水之美的洞见,又有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既有北方画家的壮阔心胸,又有诗人一般隽秀的情致。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平岸小桥千嶂抱》纵130厘米 横358厘米

比如他在题《枇杷》时说:“观罢梅林别看花,金丸春来披霜纱。老翁拖着紫藤杖,去觅僧楼野枇杷。”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枇杷》纵48厘米 横48厘米

题《崂山秋韵》说:“乱云深处有高师,糊涂切相任天机。试看带水拖泥笔,正是禅意即悟时。”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崂山秋韵》纵137厘米 横69厘米

题《咏梅花诗》说:“岁寒莫待春风刮,暗香缕缕透窗纱。平生历尽冰霜后,始作人间第一花。”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咏梅花诗》纵70厘米 横70厘米

这些题画诗,多有孙先生自己观念的体现,显示了他对传统深入细致的研读与探究。而这种研读与探究,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传统经典的悉心把握,另一方面则是依据自己的绘画创作实践而展开的富有心得的理论阐述。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高山流水》纵52厘米 横68厘米

一个人的作品,能在表现山水物象繁复多样的同时,又能做到严整统一,这不仅得益于他对自然的认真体验与全面关照,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学术涵养。孙先生的山水画作,大都以彩墨见长,他作品中的墨色,以色彩的不同,分为浓、淡、灰三个层次,且层次之间更有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层次上的变化,因不同时空中的物象而生成,浑朴而润泽,绵厚而爽利。或以浓衬淡,或因淡显浓,自然万象由此而得到一一映现。石涛《画语录》尝说:“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故画作“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崩力,有磅礴,有嵯峨,有攒元,有奇峭,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这大概也是孙先生的山水表达吧。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山高秋水长》纵355厘米 横96厘米

通过孙先生的画作及有关文字介绍,我能感觉到孙先生大约是一个比较低调的画家,或者说,与那些浮在水面、有些名头的画家相比,他是属于低调的。但是在我看来,孙先生的艺术水平,实际上是在很多所谓的名家之上的。在当今艺坛的流行风尚中,对名家的认同如同做广告的效应,蒙住的往往是那些不谙艺事的人的眼睛和耳朵,如果拿那些广告产品看一看,有的着实令人失望。而孙先生有传统功底,有诗文修养,作品能够涵纳自然之灵气精华,且有法度而能自出新意,确实代表了中国画坛上的一种富有勃勃生机的正大气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任君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辑)

孙博文作品欣赏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烟云深处诗意浓》纵37厘米 横99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山色空朦》纵40厘米 横84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昆仑云雾》纵123厘米 横61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山雨欲来》纵137厘米 横69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红叶秋又老》纵370厘米 横123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冰肌玉骨》纵138厘米 横68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春山归舟》纵143厘米 横357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烟柳笼江岸》纵64厘米 横64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乱云深处有高师》纵69厘米 横63厘米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风骨不改》纵40厘米 横80厘米

画家简介

水墨倒在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读著名画家孙博文的画作有感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