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7-13 09:02:12
  “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颂厅成功举办。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2021年7月2日,“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颂厅成功举办。雅风名人大讲堂是由北京海淀美术馆北馆打造的一档高档艺术文化类直播访谈节目,本次走进中国国家画院通过百度、腾讯、虎牙三个平台对《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进行了现场直播。嘉宾范迪安、杨晓阳、谢志高、刘宝纯、石齐、李庚、范扬、唐勇力、李洋、孔紫、苗再新、刘进安、王天胜、贾广建、何加林、李乃宙、南海岩、黄华三、王辅民、许化迟等艺术大家先后走进直播间阐述艺术观点,对于文江艺术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场直播由海淀美术馆(北馆)馆长张庄主持。

百度直播回放

http://live.baidu.com/m/media/pclive/pchome/live.html?room_id=4566144494&source=h5pre

张庄:全国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来到海淀美术馆雅风名人大讲堂直播间,今天走进中国国家画院,为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现场直播,我是主持人张庄。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张庄:非常高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参加“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并作客“雅风名人大讲堂”的现场直播间。主席您好,非常荣幸!我看您特别认真的以一位艺术家的严谨的态度看了于文江先生的展览。您能不能就您看得感受,给全国网友做个点评?

范迪安: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7月2号,我想我们大家都还沉浸在我们7月1号党的百年华诞喜庆日子的这种氛围里。今天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好几个展览的开幕,既有油画、版画、雕塑,更是有于文江先生这个大型的个人展览。

于文江先生,我相信在线上的朋友们都有一定地了解,他是我们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在艺术上不断的成熟并且形成自己鲜明个人风格的资深画家,也可以说是通过他的画笔展现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时代生活、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我虽然对文江先生有所了解,我们都是多年在一起的同道画友,但是今天踏进这个展厅,看到于文江这么大型的展览在这里举办,我首先是为之一惊,更是为之感动。

这么在多年的美术界的各种创作、展示、交流的活动中,于文江先生总是拿出他的力作、新作,参加我们各种主题的美术展览,所以我们大家对他的艺术风格、特征,特别是他这么多年在中国画的时代创新这个命题上做出了探索,都是很为敬佩的。

但是今天来到这个展览,我之所以说是为之一喜、为之一惊,就是还没有来得及看到这么多作品。有主题性的创作,也有他的许多生活的感性之作,还有他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许多现场写生,所以构筑起一个丰满的于文江的艺术世界。

文江,你刚才说你还没有把全部的作品拿出来,只是拿出来了这些年的作品,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个展览,非常充分的体现了你的艺术之路,真的是走得踏实、走得宽远。文江这些作品在艺术的追求上既是按照我们今天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要求,我们国家画院组织的创作研究这样一种方向,也是你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对生活的这样一种非常贴近的去观察捕捉感受。在这些作品后面的他的付出,这种付出里面有他非常自觉的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艺术上表现美,我觉得这是文江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对我们这个画坛同道特别有启发的这样一种品质。

我至少有两个很深切的感受,一个,文江的画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他把对现实人物,场景,也包括一部分属于历史主题的作品,我觉得他是带着一个艺术家对历史的怀想和思考,对生活的观察之后的精神的一种贴近,他在表达这个东西。所以他的作品都有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与生活相关的具体性、真实性,但是它又能从中提炼出美的因素、美的形式。这样一来,他的作品就让我们有一种特别清新的时代气息,从画面上是扑面而来的。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毫无疑问,文江是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探索上有高度自觉的画家。应该说近20年来,从他山东到北京之后,他在北京这个宽阔的学术交流的平台上,他非常注重中国画笔墨研究,在这里他可以说是把传统的中国画的这些重要的经验。我们讲的这些重要的画理,在他那里做了一个当代转换,做出了一个自己的对传统笔墨语言的一种重新的梳理,把多种营养因素汇成他自己笔端的表达。这个我看了之后,文江特别让我有很多值得学习。比如说造型,他画了大量人物,甚至可以说他是个中国画人物画家。这个造型上,我们说二十世纪新中国画的特点,特别是新中国画的特点,它主要来源是学院派,是具有写实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西法造型的人物,但是他把中国画的传统人物的表达,跟一种具象的、有现实感的这个造型结合起来。在从中,既表达了人物的个性、神情、动态,但是每一个人物都是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所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

那么在具体的笔墨技巧上,严格来说,他也没有用什么新媒介,宣纸还是宣纸,墨还是墨,材料还是材料,他不是在媒介上去。我看你没有在媒介上搞什么新的实验。

于文江:就是传统的宣纸。

范迪安:就是宣纸,甚至没有用太多的牛奶、矾水等等,这就为自己提到了一个怎么走向精深。所以我觉得文江的画,他在笔墨语言上做了大量的探索,然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如说虚与实、墨与色、线与面、墨色的,这种没骨的、这种渲染的,和他的笔线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使得用笔、线条的这个组织和墨色晕染能够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这是我今天看到以后,不仅对中国画是一种创新,其实我们今天也来了很多油画家,对各个画种其实都是很有启发。

文江画面中的这个色调就跟西画有相通之处,注重画面墨色形成的一种色调色泽,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当然,最重要的,我觉得画家还是心中有一种对美好意境的憧憬、向往和追求。

它这个展览的题目叫“聆听风吟”,也是一幅作品的题目,但是我觉得他这个展览中的众多作品,其实都是在他用心灵去聆听自然的生命的律动,自然生机的那种勃发,人和自然的两相和谐。我觉得是这些东西在他的心灵里面形成了一种交织交汇,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

张庄:重要的他是这个是浪漫主义画家。

范迪安:是,这方面我是跟文江没有过多工作上的或者平时的交集,但从他画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他的很多作品因为参加重大主题的展览,都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了。

于文江:建党的、“一带一路”的都很多,现在到美术馆借也借不出来,这次展览是平常的一些创作。

张庄:范主席,非常感谢您参加于文江的画展,并且能够作客“雅风名人大讲堂”,也有机会欢迎您去海淀美术馆指导,然后作客、办展。

范迪安:谢谢,特别谢谢各位网友,希望大家多欣赏文江先生的作品。尤其我有个提示,就是看文江先生的作品,不仅要远看其势,还要近察其精,因为他的作品是非常精微、精道、精妙的,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文江先生他的性情、他心里流淌出来的这种真情感,也可以通过他的作品看到我们今天中国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无论是都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无论是我们大城市的,还是边疆民族地区的,其实都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机。

一个画家,可能自己在画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时代意识,但是由于他的整个艺术追求跟我们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他总是追求我们讲的人间真、善、美,这些最本真的、最纯粹的这样一种境界,所以他的作品今天成长在我们面前,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在艺术理想和心灵追求上非常纯正的当代的艺术大家。好,谢谢大家。

张庄:非常感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张庄:今天“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我们看到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先生一早来到画展现场观看了于文江的作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昨天天安门广场举办盛大庆祝活动,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振奋人心!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一个最早的美术创作院团来说,中国国家画院经历了5任院长和艺术家一起努力,开创了“中国新美术”的大好局面。

今天特别高兴杨院长能够出席画展,做客我们的大讲堂。杨院长您好!刚刚您看了于文江先生画展,于文江一位是比较有情调和情怀的艺术家,一直跟您共事多年,您能不能就他的展览做一个简单的点评?

杨晓阳:非常高兴参加于文江先生的这样一个有一定的规模的展览,我看到内容很丰富、很充实。这样的一个展览,于文江先生这个年龄,应该是一个青年画家向中年画家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应该说于文江是一个实力派的很有建树的国家画院的一个画家。

于文江多年来,他的创作态度一贯非常的严谨,对待生活,他不断的深入,而且在生活的、写生的过程中,画了很多作品都是直接完成的写生作品。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它这个展览里头很多作品非常的完整,实际上都是于文江先生当场写生,当然,回来进行一些加工、提升是很有必要的。

他这个展览分为人物的写生、风景写生,还有一些比较中大型的一些创作,这三部分作品我觉得有一个总的特点,是于文江造型能力很强,深入生活的态度很扎实,于是大多部分的作品在我们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感。这种画法很多人是利用照片,但是于文江,我们长期的了解,我们在一起创作、在一起下乡写生,我们多年来都看到他直接写生的这样一个很好的习惯,这个好习惯使得他的作品在当场能够稳得住。选择的这个对象,无论选择的是男女老少,他能够迅速抓住这个对象突出的个性特点。

在形象的塑造方面,在当场能够画到这样的充实、这样的丰满、这样的时刻,在现在的画家写生中间,我觉得不多见。很多人是在现场画一个大概,回来以后参照照片或者凭借记忆再加工。但是文江的写生,除了一些环境、背景和一些题款回来加工以外,当场的形象的塑造基本上能够完成。

我看很多当场画的这个样子,最后看到这个作品,相差不大,因为他当场就画得比较充实。这部分人物形象,他很注意每一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的刻画,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形象,刻画起来其实跟我们平时的经验是有很大差距。有的人是概念化的处理,无论是汉族,还是维族,还是藏族,还是外国人,很多人画得都比较接近,因为概念化的处理办法,包括用笔、用墨、画画的程序、写生的程序,他就是用离开对象的这种办法,当场的现场感,每一个人强烈的个性,每一个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此时此刻的情绪、神态,你如果是一种概念化的办法,那就画不到他这个生动的对象。

这个人物的刻画,在现场的把握,注意他的个性的刻画,跟整体画面的处理,实际上经常是有矛盾的。因为你整体画面的处理,往往它是需要概括。但是这个形象的,脸部的、手部的仔细的表情,包括手上的一些具体动作,你不仔细刻画的话,它没有现场感;你仔细刻画,它跟环境,跟全身的这个衣着、人体的处理,它往往松紧度、往往深入的程度,要适当的拉开距离,因为时间有限,但是拉开距离还不能脱节,我看他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另外,作为国画的人物的写生,他比较写实,但是他又排除了过度的光线的影响,他这些作品里基本上是没有阴影的,我仔细看了,是没有阴影的,这个在写生中间很多画家处理不好这个关系,用线用面,但是不能画成阴影,脸上凹凸的刻画不能画成三大面、五大调子,这方面他还是有办法,处理得比较协调,所以整体这个单元的写生,形象的个性比较突出,这个人的脸、手刻画得很仔细,表情很细致。但是跟全身的笔墨的处理又比较协调。整体来说,去掉了阴影的感觉,国画味道、笔墨的味道、水的味道就处理得比较好。

另外,他在用墨用色,在刻画的过程中,这个纸感、量感、空间的感觉,他处理得也比较好。而且能够保持水墨的水、色、墨跟笔、水气这些的处理、穿插和互动,中间有些浓淡干湿,中间碰撞出来的一些效果。

张庄:很多的技巧。

杨晓阳: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使得这个画面的质感、量感、空间、虚实、厚薄,比如有的衣服比较厚重,有的就比较清淡,这些感觉在他的画面里他是注意的。在国画里,往往忽视质量感的区别,在他的画面里,由于他刻画得比较仔细,这些也都保留的有对象感、有现场感,这是他的人物写生方面。

他的风景,我是见过多次,但是据他说,以前是对景写生并不多。但是他的这个技法还是比较完整,他在刻画对景写生的这个题材的时候,我觉得丰富的、繁杂的对象,在他的笔下,这个丰富感跟人物一样,他是保留得比较好,但是他不脱节。不但不脱节,就是各种质量、空间、叙事不同的景物,在他的画面上比较统一。同时,他也去掉了阴影,这个画面上如果有阴影的话,这个画面就像水彩。这里的笔线、干湿浓淡的保留,使得画面虽然没有阴影,但是不会显轻薄,画面还是比较丰富,比较有一种丰厚的感觉。加上色彩的一种淡淡的配合,这个以笔墨为主,这个结构、这个层次、空间的处理,再有一定的浅绛色彩的配合,这个画面还是很丰富。不同于一般山水画的概念式的描写。

很多山水画家,由于在案头作业惯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很多人不会对景写生,你不会对景写生的话,那你往往在案头画的、在家里画的、在画室画的,跟对景写生就是混为一谈,那就失去了我们对景写生的意义。所以于文江这一点,对山水画,我觉得他还是有借鉴的地方,刻画得比较仔细,又不概念化,又去掉了阴影,使得画面国画的水墨的味道保持得比较好。

最后他这里头还有几幅大画,我看他马上都要开幕了,但是还在调整这个大画的位置。于文江画主题性绘画、画现实人物主题性表现生活的题材创作,他也很有办法。尤其是他在生宣纸上画得接近工笔的效果,使得他的画面既有工笔的严谨、深入刻画的形象,又有写意画、水墨画保持的水份,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生活跟他概括的大画的处理,里头这个关系处理还是有他自己的特色。

整个渲染的过程,如果是熟宣的话三烘九染,表现一些古典题材,它比较匀净,但是表现现实生活,如果失去了生活中间的生活气息,没有生动的现实感,那这个画面大了以后,工笔就显得板滞,他这个画面就充分的体现了生宣的水墨效果,又能够深入的刻画人物形象,使得这个大画不会板滞,有一种生动的、有一种写生般的现实感觉,大画就比较整体,人物的组合,无论是人多人少,还是单个肖像的塑造,都保留了水墨的韵味加工笔重彩的一种形象的深入刻画。这个深入的刻画,有一些脸部刻画得不比油画欠缺,脸上的刻画虽然基本上是水墨加重彩,但是这个水墨重彩排除了阴影以后,往往国画的那个厚度解决起来就是个问题,你没有阴影嘛,他这个空间感就会受到影响。在他这个里头,虽然没有阴影,由于他是生宣,用的颜色和水墨在一起融合的比较好,厚度的问题就得到了加强。

所以总体看来,于文江他是基本功比较扎实,生活态度比较严谨,深入生活狠下功夫,我们多次国家画院一起写生,我们在一起画画,我看到他下的功夫是很大的,画画的状态还是很有感受、很有感情的去表现生活。现在看来,展示在这个里头的,不论是人物还是风景,不论是单个人小品的现场写生,还是比较大型的创作,看来严谨的画风、深入刻画的形象能力,在他的画面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他所有的题材都是来自现实生活,我们倡导这种画风,我也很赞成他这个严谨的深入的、平心静气的、不浮躁的表现生活,这样子坚持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好作品。

我祝贺这个展览成功,也希望文江不断的努力,借着这个身体好,现在还有体力,多画一些大画。小画已经很充分了,多画一些大画,为我们国画的中西结合、深入刻画形象的这个人物画的路子多留一些好作品。

张庄:刚才杨院长对于文江中国画的展览、他的人物画的创作乃至写生的风景作品做详细点评,我很感动,看到一个老艺术家对艺术的严谨的态度。

刚才我看到杨院长到了展厅认真的看了于文江作品,并且系统地给全国网友对于文江中国画创作进行了解析。杨院长是美术教育家,因为早些年在西安美术学院,后来到中国国家画院,把国家画院整体学风之气带到一个高度,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美术工作者在新中国美术创作气象。

我看到院长您现在一直推动中国美术的创作和文化的发展,您就中国美术发展,您所期望的再给我们讲一下好不好?

杨晓阳:当下中国美术画坛,在改革开放以后,它由于市场的原因,因为经济发展带来市场的繁荣,有一度很多的画家追求经济效益,画风随着市场被市场牵着走,习主席说叫“浮躁”。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过程中他提到,他做了一些调查,大家说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就两个字——浮躁。经过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习主席文艺座谈会讲话以来,政府和文艺界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文艺政策方面、在文艺方向的把控方面,在大型的国家工程进行的过程中,说实在话,是明显的感觉到画风比过去端正得多了,画的质量比过去也提高很多了,很多重大的国家的工程,比如说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上下五千年的创作,国家画院七八年打造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创作,这些工程有力的扭转了中国美术界浮躁、一心向钱、一心向市场的这样一个偏颇的画风。

现在艺术家总的来说,由于国家的有力的组织,美术家协会、美术学院、国家画院、全国各省的画院,在主题创作方面,在认真的面对生活方面,在写生扎根生活、了解当代、反映我们巨大变革的时代方面,主题性创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总量来讲,国家投入了很大资金,从政治上,我们也不断的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共产党的文艺到底是为什么?首先“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核心的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他问题就难解决了。

应该说在政府有力的导向下,我们的文艺政策逐渐的得到落实,现在的中国画坛,深入生活、表现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实际上它已经占到主流。那么在这个同时,我们也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上还是要不断的创新。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还都需要继续的加强,一方面,我们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大作品还缺乏精品力作、缺乏那种有传世价值的大的作品。那就是说,有一部分人,或者有一大部分人,在表现生活的这个方向上还要下更大的功夫。目前的基础是不错,但是还需要大作品、需要重头作品、需要深刻的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全球化带来我们画风的多样、材料的多方面的尝试,使得绘画的技法、绘画的技巧、绘画的材料、绘画的风格也朝多元化发展。但是这个主题性的表现和多样化这个里头也在互相牵制,大量的人是深刻的作品也还不够深刻,传世作品的性质还不够。另外一方面,我们由于要画主题性创作,由于要深入生活,面对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个生活,于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探索也还不够。因此大作品也要不断的坚持,多样化也要不断的倡导,这两个矛盾朝一个方向偏了就不好。所以我觉得在艺术本体的探索方面,在艺术理论的本质性的探索方面,我们还缺乏研究。于是我们的多样化和我们的主旋律,两个都要深入、都要创造,这个距离要拉大,它的距离越大,主题性创作更加有份量,多样化的作品更加多样化,这样子这个生态才是一个我们希望看到的。

张庄:好。时间过得很快,刚才杨院长对于文江先生的作品给予了比较详细点评,并且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另外,杨院长又就中国文艺创作的方向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们看到当前美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杨院长,非常高兴你能够参加《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雅风名人大讲堂”的直播,祝您身体健康、艺术青春永驻,创作成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我们跟全国网友打个招呼,感谢全国网友,感谢杨院长,谢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谢志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张庄:我们很高兴,今天在“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请到了著名的老画家谢志高先生作客直播间。谢先生,我看您也看了于文江先生的展览,您就观展的感受跟全国网友分享一下,好吗?

谢志高:于文江的画展很早就开始有这样的一个风格,他到画院已经来了超过20年了,他来的时候我还没退休,我比较了解。他首先这个工作量就让人很震撼,每张画都付出很艰巨的劳动,画得非常完整,他是从工笔入手,但是他找了一个工笔跟写意的结合点,就是以工笔的细微深入的刻画,跟写意的那种写意精神,和比较洗练的笔墨相结合,找到这么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一般人要不就很工,要不就很写,但他就偏偏走中间这条路,这个路是他一个人走,所以他建立了自己的一个于文江风格,我觉得这个风格画面效果现在看起来非常好,老百姓也比较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因为太工细的东西太工艺了。但是他又有写出来的东西,但是他又有工笔所能达到的一些很细致的、很深入的对形象的刻画,以及对色彩、对调子的追求,都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

另外,他所有东西都是来自于生活,他是立足于生活本身,给他这样的启发、这样的灵感。所以一个画家的成功,除了在传承传统、在吸收外来的中外的一切优秀的艺术上的修养之外,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积淀,有自己的,更有一种情结,这种情结就是不离开咱们这块中华大地。

张庄:传统的底蕴。

谢志高:对。所以他不管是少数民族也好,山东他老家也好,他都饱含一种感情在里面。所以我觉得一个画家,他的成功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李可染说的,一个是“一手传统、一手生活”,这两点他都达到了,而且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诠释这样的生活,诠释这样的感受,所以我觉得成功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他以后的发展还会更加完善,他已经走了有20多年这样的这条路了,这个路可以再接着走下去,这是他自己的一条路,自己闯出来的一条路。

张庄:著名人物画家前辈谢志高先生对于文江先生的作品给了一个很高的评价和定义,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在传承当中我们承前启后的中国美术的气象。非常感谢谢志高老师参加“于文江画展”,作客“雅风名人大讲堂”,谢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左一):刘宝纯(山东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嘉宾(左二);许化迟(著名收藏家)

张庄:全国网友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雅风名人大讲堂”,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著名的山水大家刘宝纯先生和收藏家许化迟先生。“雅风名人大讲堂”也是首次走进中国国家画院,为“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现场直播。刘先生,您刚才看过展览,就于文江先生的这个展览,您给点评谈一些感受好不好?

刘宝纯:画得好!看了以后很高兴,很少有这种展览有这么好的作品,这个我都没想到。

就给于文江打个分,天资、功力、学养、品质这四点,我怎么评价呢?这四点打个分,天资60分及格,我打70分,功力打80分,学养得90分,品德我打100分。

张庄:您打100分这个是最高的了,品德为第一。

刘宝纯:为什么品德打这么高呢?因为看画有的能知道他品德怎么样,有的看不出来。这个品德既在画中,又在画外。我为什么给打那么高的分?因为我跟他在一起时间很长了,快20年了,这个人的品德非常好,画里画外都是好的,所以我打了个满分100分。如果可以打得更高,那我打得更高,但是100分到头了,就打100分吧。

张庄:刘先生从学品、画品、人品,给了于文江先生很高的一个评价。今天我们也同时请到了著名的收藏家许化迟先生,许先生他禀承家学,父亲是著名的国画大师许麟庐先生,今天您能够参加于文江先生“聆听风吟”画展,您有什么感受?跟全国网友分享一下好不好?

刘宝纯:我再补充一下。他的父亲就是我的恩师,是山东人,老乡,讲究(01:41:14)儒家学说,所以他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了。

许化迟:别看宝纯兄今年快90岁了,可是辈分上我们是师兄师弟。刚才宝纯兄给文江,给于老师的评价,那是够高的,因为从学术上,从他的绘画功底上都给打了80分、70分,最后给一个最高分是他的人品。

张庄:人品也是画品。

刘宝纯:人品也是画品,100分。

许化迟:其实您今天说这个,正是说画家所需要的,有些人画得挺好,人品不怎么样,可是他这些画留不下来。因为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没有人品,画也就没品了。您说是不是?

刘宝纯:对。

许化迟:也是我父亲常说的,也是我父亲这么一辈子为人。你看老爷子为了多少人,南北的,这个您最清楚。今天看了看文江的画,不管人物、花鸟、山水,真是叫“耳目一新”,他画的这人物,您看看,还真是与众不同!跟别人还真不一样!不俗气。也就是说有自己的面貌。

刚才我看的时候,尽管我们说文江不容易,画了一些,您看这些小斗方音,这些人物画,真是有他自己的面貌。您看这个大张的山水人物,那就更体现他的功底了。您刚才谈到他的功底,这没功底画不出来啊!可是他不管怎么新,文江还没离开传统。我看了看,对我启发也挺大的,真启发挺大的。这个题目叫“大道不孤”,真好!显得这些画很有自己的笔墨的语言,真的太好了!咱们就说这么多吧。

张庄:非常感谢两位给这么高的评价,多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左二):石齐(北京画院画家);

嘉宾(左一):孔紫(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理事)

张庄:非常荣幸请到石齐先生和孔主席参加“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雅风名人大讲堂是海淀美术馆的一个项目,它在全国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次走进中国国家画院,为“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的一个现场直播,我们就你们参观的感受跟全国网友分享一下好不好?

石齐:著名画家于文江的画展,正好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开一个画展非常有意义,他用自己的优越成果,与党与人民做一个汇报,规模很大。

我刚才认真看了一遍,他的画画得非常有看头,他的成果是很大的。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觉得,他的画,尤其大幅的画,非常有气度,也很有气魄,视觉也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是单画工笔画,它视觉不会这么大,如果单画写意画,也没有他这样丰富性,他是既不工笔,又不写意,但是把两者融在一块处理,所以他的画是你越看越觉得这个画家非常有智慧、非常用心,他的画是已经推向一个层面,而不是一个(01:07:12)框架做文章,所以他这个画展我看了受益匪浅,也觉得他作为我们中国画的画家,应该是一种学习的榜样。

张庄:谢谢石先生的评价。

张庄:孔主席,您也刚才看了这个展览,您就这个感受,跟我们和全国网友分享一下。

孔紫:好的,于文江这个画展应该是我们国家画院推出的中青年画展其中的一个,在我们建党100周年之后,今天我到这个展厅的第一个感觉,一个是吃惊,另外一个是比较振奋。

首先,他的作品数量的多,于文江是一个画家,在人物画题材方面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他还是一个工写结合的画家,能够有这么多作品问世,而且每张作品不管是大的、小的,都非常的精道,这点首先来说做到了就很不容易,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个就是,于文江应该在我们画家是成名比较早的一个画家,而且是山东省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画家。这些年他的作品基本上是以非常温情的一个面貌展示给画界,其中不管是描绘老人还是儿童,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在这些方面他基本上都是以一种非常投入、非常深入情感的一种画面呈现。

特别是我们在这个展厅当中看到了他这两年当中的很多写生的小品,画得很自由,同时也没有丢掉他工写结合的特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的到位。我觉得这个源于他的基础,这属于基本功的扎实。因为我们很多画人物的,有的时候在表现题材的时候往往注意了意象的表达而忽视了形的重要性。所以于文江在这方面,我觉得他在这方面做得还是非常的好的。

张庄:非常感谢两位的点评,谢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李庚(李可染画院院长)

张庄:很高兴李庚先生您和我们一起参加“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也是海淀美术馆的“雅风名人大讲堂”首次走进中国国家画院现场直播。

今年是一个很特殊的一年,是我们建党百年。另外,当我们每次到国家画院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您的父亲李可染先生。因为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以后,现在国家画院也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看到老一代艺术家为新中国美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今天非常荣幸李先生您来,我想一个是您看到于文江先生他这个画展的作品,您给讲一下感受。另外,就中国美术的发展,我到时候再听听您在可染先生身边,把亲身经历的跟我们和全国网友分享下,咱们这个直播在全国影响是很大,也是一个专业领域学术品牌,非常荣幸,李先生您就这个展览给我们大家讲讲您看到的。好不好?

李庚:好。首先是于文江老师画展的开幕,我们首先表示祝贺!祝贺!再祝贺!

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辛勤劳动,很多画家在自己艺术品的创作和语言上都下了非常多的功力,我们这次直播就会使国家画院的艺术品走到人民的心目中去、走到生活之中去,这个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说让老百姓走到国家画院里面来,艺术家的创作能够到人民的心目中,也正好是百年里面的一个大庆典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亮点,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感谢!非常感谢!

于文江老师的艺术,可以说是我心目中,非常令我感到新中国绘画一个高度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可以说在中国当代美术之中是一个亮点,是一个明星,并且非常有突出的成就。我特别喜欢他的就是他的写生,他的“写生即创作、创作即写生”的态度和认真的工作方法,可以说是咱们中国近百年最好的画家所共有的一个特性,于文江老师在继承之上,有了他自己丰富的个人绘画特点,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非常喜悦的一个地方。

还有今天我在看到的他的作品里面有一个新的认识,就是他的人物画的环境有如此的这种高度,有如此的完整性,是一个令我吃惊的。我们知道,画人物画,往往要把背景简到最简的程度,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家的一个语境、一种语言方式。于老师的画,我们看局部都是一种风景画,都是一个丰富的创作,都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巨制,在这一点来说,他很从容的把人物画和环境、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融在一起,正好也符合今天展览会的题目,聆听大自然的这种声音,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可以说是我们今天人物画的一个高度。同时,他画了这么多的中国以及外国的、少数民族的绘画的形象,也是这个展览会我感受到很深的一点。56个民族,在百年之中,与汉民族共同创造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生活,这在艺术家的丰富勤劳的劳动之中,这是我今天看到展览会最好的感受。谢谢。

张庄:谢谢李先生。实际上前一段时间我们也刚刚做了一个李可染先生的回顾展,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师的严谨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实际上一直激励我们美术人或者是我们很多学者一个学习的的榜样,实际上李可染先生他们这些老先生奠定了国家画院发展的基础。

那么在这个时刻,李先生您给国家画院也说些您的祝福,在建党100年这个重要时刻。另外,我们也希望您的艺术保持青春。

李庚:谢谢!非常谢谢!今天在中国建党100周年这样的时刻,国家画院举办了我们当代最好的画家,同时老一代画家的各种期待在今天能够完成,能够得到这样的成果,是令人很兴奋的,谢谢。

张庄:谢谢李先生!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范扬(中国国家画院原国画院副院长)

张庄:很高兴“雅风名人大讲堂”走进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我们请范院就这个展览给大家做一个点评。

范扬:我和文江就在“雅风名人大讲堂”讲过,我记得那次讲了两个小时,大家各抒已见,后来听说反映还不错,大讲堂办得好,我们两个人讲得也不错。

今天是文江先生的个人展,我觉得一进门就被气氛吸引住了,琳琅满目。另外,看于老师的画,他的大画很气派,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那种场景,那种氛围,而且他画了许许多多的写生,走了很多地方,有很多都是对景画的风景、对景画的人物,我觉得特别的精彩,我给他一个评价,叫做“生动、自然、美不胜收”,这是我给文江教授的一个评价。

张庄:非常感谢范老师范院。这个展览他是很用心的,看到这个展览中惊喜的一面。实际上我们更感受的的是您能够到现场,并且给文江先生能够这么一个评价,这也是展览很大的一个收获。

咱们“雅风名人大讲堂”现在在全国影响也很大,也感谢您的支持,非常感谢!也欢迎您常到海淀美术馆去作客。

范扬:海淀美术馆也好,我们下次一定要在那边,除了文江一起去做讲堂、做讲座,我们还要办联展。

张庄:我们郑重其事的邀请您办展览。

范扬:谢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左二):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嘉宾(左一):刘进安(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庄:网友朋友们,很高兴“雅风名人大讲堂”走进国家画院为“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现场直播。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唐勇力先生和刘进安先生作客直播间。我看到两位先生刚才都对于文江的展览仔细地观看了。唐先生,您就观看以后有什么感受,跟全国网友分享一下,好不好?

唐勇力:刚才看了一下于文江的作品展,感觉非常亲切。因为文江我们都是老朋友,多年来尤其在人物画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有一种艺术上的相通和交流。

这次文江的展览看了以后感觉非常好,有很多体会,因为我们都是画人物画的,对人物画的互相的理解,包括其中的甘苦,我们都能够有一种共同的感受。

文江的作品,我们在八九十年代已经就看到他的非常不错的创作,而且那个时代他还年轻,就已经有了影响。

这次全面看到他的作品展以后,我觉得从中国画来讲,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点,就是他在他的人物绘画当中是非常有生活的,这一点他是坚持不懈的。我觉得非常好,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生活视觉,不被别的左右,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一种精神。

第二个点,就是他这个作品是有一种受西方和中国传统相结合的特点,画面上它都是既有情节性和故事性,还有空间感,他这个空间感是有焦点透视的,他不像中国传统的是交叉的平远高远的一种透视,他是有一点空间透视,西方的焦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的透视感交织在一起,而且对于人物的刻画他也仍然有中西融合的味道在里面,所以画的应该说在这方面他确实探讨了自己的路径,很细腻。

第三个,就是他的画法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他既不是大写意,又不是传统的渲染的方法、工笔的方法,他是用生宣纸来去做一种工笔画的语言特色,但是这种特色就有写意的成份在里面,又有渲染渗画的语言特点。

这三个特点构成了他全面的特色,画法跟人家都不一样。当然,面对生活,不懈的去观察生活,有很多画家都是这样做的,但是他的中西融合和在生宣纸上画工与写融合的这种语言特色是唯一的,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特点的,画得也非常深入。我们也能够看到他这种画法能够把质感画出来,因为很多写意追求的是笔墨,工笔是传统的工笔或者现代的很多新工笔,他追求的是一种观念,或者追求一种制作,追求一种形式,他没有,他仍然是生活的,而且他这个细腻的表现不亚于一种深化工笔。

所以他又有写意特点,又有工笔特点,又有很生动、又很润泽,有笔墨气韵,还是很不错的。

张庄:两艺术家一位是工笔画家,唐勇力先生的《开国大典》也是继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以后在中国画开辟一幅很代表性的作品。

刘进安先生是写意画家,他追求中国画的写意的气象,所以咱们今天两位作客大讲堂很有意思,这样,刘先生,你们俩都是教育家,也是个画家,因为刚才唐先生也是从于文江的技法和笔墨语言表现做了讲述,包括融合,谈了想法,也请您就看到的感受跟全国网友分享一下, 

刘进安:刚才有个访谈,也简单说了一下。文江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让我们感觉到很生活化,很底层的生活化的方式,我们看了以后感觉都很亲切。这点的就是他一直在坚持着他自己的一个审美的一个方式,比如说把现实题材,而且用环境和人物组合上文江一直在坚持,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有他自身的审美上的追求,而且他基本上是唯美的这么一种方式,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可贵,这在中国画领域里能够把一种风格坚持到这么久远也是不多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刚才唐老师也谈了,从技法方面,他既不是写意,也不是工笔,实际上他是按过去我们专业里面讲有小写意,我觉得看了以后他还不纯粹是小写意,还是用一种工笔的结构方式,然后用水墨的方式,比如用生宣、用笔墨。

唐勇力:有自己特色的彩墨。

刘进安:对,他这种语言、这种技法方式跟选取的表达的题材比较吻合。要是纯大写意,他可能就是在刻画上不会这么深入,他可能就是追求一些感觉上的东西要多一些。这样能保持他对人物表达的细腻的一个程度,同时又和工笔区别于它比较灵活,工笔对渲染的时间和环境的要求不一样。我觉得他找了中间的一个领域去追求,在水墨领域他还是有他的独特性。我觉得这两点构成了文江的基本的画风,还是很耐看、很好。

张庄:好的,唐先生,刘先生,非常感谢你们对于文江的点评,谢谢两位。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张庄:李院长,很高兴,今天也是咱们“雅风名人大讲堂”首次走进国家画院,对“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做现场直播,今天您能够来参加画展,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并且您能够进入我们直播间。就刚才看到的于文江先生的画展,您给做一个点评。

李洋:文江这个展览,“聆听风吟”这个展览开幕之前已经听说了,因为于文江老师我们相识好几十年了,他九十年代初在中央美院进修,我们就来往得比较多,当时接触比较以对文江的画有很深入的了解,因为他以前是以工笔为主,那么在工笔人物画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工笔人物画有很多的作品呈现。

那个时候他推出了很多工笔人物,工笔人物创作上于文江取得了很高成就,这个在全国的美术界大家都很熟悉他的作品。

张庄:新作品比较多。

李洋:因为他这个展览还是他近些年来以新作品为主,这种写生和这种以写生为主的创作,今天呈现得比较多。他这个画的风格上面,也从工笔进入到小写意,我觉得这是于文江进入一个新的艺术历程,这个历程里他推出了今天的很多作品,还是以小写意为主,我们一看就看得出来他有工笔人物的这个底子。

他现在在画小写意,在人物造型上是没有问题的,人物造型很有意思,而且他的这种造型的基本功非常好。他对写意的笔墨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入,也有很深的积累,因为我知道他以前画过很多这样的小写意的人物画今天也拿出来,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所以他非常好的坚实的人物造型,和他对笔墨的这种很深入的理解,在他的小写意作品里面,呈现出来一个画面很丰富的面貌,他的人物,每一个人物用笔的勾线、变化很丰富,人脸的颜色、渲染的颜色很丰富。

我觉得他更重要的一个特点,他人物画的背景,我们看了很多,他人物画的背景很有他的特点,他的背景呈现的花也好,还有很多植物也好,都是在他写生当中而来,所以他的背景里面很多都是花、植物、蔬菜,他是通过写生来而,就感觉它的背景很丰富,它不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很简单、很单纯的,而是很丰富的一个面貌呈现出来。和他画面的人物画,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照,也跟他这个人物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呼应。

张庄:也丰富了画面。

李洋:丰富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因为很多人物画家,人物塑造得很深入,但是背景一般比较概括、比较简练。那么于文江老师他的人物画里的背景画得很丰富,很多植物的叶子、花瓣、颜色的变化,跟他画工笔时候积累有很大关系。

所以说我们是纯写意人物画家出身,我们画背景的时候可能不会这样,他画工笔对色彩有研究、有掌握、有很好的表现力,所以他的背景里的这些植物、花卉表现得非常丰富。我很羡慕,他的背景画得这么丰富,而且能够画得这么深入,让我很羡慕。有时我们纯画写意画家对背景没有这么深入的刻画,我看了他这个展览,觉得我这个写意人物画家的缺陷对照出来,我也一边看、一边想,将来我在画人物的时候,这个背景要向于文江老师学习。

张庄:但是各有不同,李洋先生,您的画是在大写意当中一种中国画的气象,更表达另外一种气场,两个不同的表现手法。今天你来,给予文江先生的作品这么一个中肯的点评,这么高的一个评价,确实让我们很感动。 

李洋:还有一点,我再多说一点。因为于文江老师他的人物画作品里面,我觉得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家里,他是独具一格的,他的这种写意跟工笔的结合点找得很好,所以形成了于文江老师他人物画里的一个很鲜明的面貌。

而且于文江老师这些年创作的积累,呈现出来的作品,在当今的人物画坛当中是不多见的。我觉得文江老师他这一点,工笔和写意结合的这一点,结合得非常好,我们很多画写意的画家达不到他这种刻画对象的生动的程度。所以我觉得作为人物画家,要学习文江老师的这种写实写意的精神。因为我们现在很多画写意的人物画家,有时对写实、对对象的刻画有所欠缺,所以写意人物并不是有很多东西是一带而过的,相反需要于文江老师对对象的描写、描绘、刻画的精神,所以我说这一点也是于文江老师的一个特点。

张庄:谢谢!非常感谢您。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左二):苗再新(中国美术家协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嘉宾(左一):南海岩(北京画院专职画家)

张庄:苗再新先生,南海岩先生,欢迎来到 “雅风名人大讲堂”“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的现场直播间。刚才我看到两位看了于先生的画展,两位就观展的感受,跟全国网友分享一下。

苗再新:于文江先生是当代非常著名的人物画家,他这个展览我觉得办得非常好,因为很全面,有他的大型创作,也有中小型作品,还有写生作品,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山水或者说是工笔写生,比较全面的展示了他的艺术生活和艺术追求。我觉得文江先生的作品是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这么一种小写意的或者主工笔,所以他的作品能把这两种画法集中在一起,既有工笔气质,又有中国写意的意境,所以他的作品看起来是非常温润、精致,而且富有情调,我很喜欢他的作品。

这次展览有一张很大型的画新疆的作品,又有人物,又有动物,又有风景,这种画法在这样的作品中是非常难得的,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我先简单说这点。

张庄:今天我们看到于文江人物画创作成就,两位也很有意思,一个是写实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画了大量反映现实主义的作品。一位是重彩的翘楚,这样讲起来就很有意思。苗先生,实际上我们都是在人物画创作推进和发展当中,在新中国美术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刚才我口误了,您讲一下。

南海岩:我和文江比较熟,文江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到美院,回去以后 画一些聊斋和民国时期的古装人物,有些专门小写意的人物画创作,现在也是在一点点的走得非常好的,我看完以后就过来了,都非常棒!等于说是30年了,这30年的变化确实,刚才苗老师讲了新疆的画,画得非常好,包括气韵、墨色,人物在形的塑造 和画面的大的势的处理和把握上做得非常好,这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再一个就是刚才我转了一圈,看他有一个小的纸板的写生,山水非常精彩!中国传统的笔墨的这种情趣在里面,又有色彩 的感觉,而且不是拖泥带水,一般是画好颜色以后互相打架,但他把握得非常好,尤其是欧洲系列那种破的城墙和古堡,加上淡淡的颜色,我估计他用的是水彩,但是颜色用得很协调,又很舒服,也是大家很高兴的。

张庄:非常感谢苗再新、南海岩先生,刚才从于文江先生的绘画技巧,包括他的写生以及创作给予了一个评价,非常感谢二位。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王天胜(中国现代工笔画院院长)

张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雅风名人大讲堂直播间今天很高兴请到了著名的画家王天胜先生。王先生,您的工笔画是家喻户晓,我们今天就您来看到于文江先生这个画展以后有什么感受,跟我们全国网友分享一下。

王天胜:我看了老朋友于文江的画展,感到很振奋。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于文江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才子,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画坛的一位大艺术家,他这些年勤恳作画,画了很多巨制,包括一些主题作品。今天在党的百年诞辰之际,他拿出了自己的一些代表作和近些年在国内外采风写生的作品,我看了都感到很兴奋。

第一,他的作品有他独到的个性,你看他的作品,远看是水墨,近看又是工笔,这也是于文江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张庄:特色,自己的笔墨语言。

王天胜:其次,他画的人物画更为独到,他的人物画是以比较工细的一种办法开脸,所以每个脸的形象他画得很细、很形象、很传神。环境和人物服饰都用比较大气、粗犷的用笔,有的以水墨为主,有的以色彩为主,难能可贵的,我觉得他在环境刻画方面是用色彩,生纸上做的独到的类似墨骨的一种画法,而把环境植被画得很丰富、色彩也很丰富。

我们知道,写意画家一般都以墨为主,他画的环境大部分都是用色彩去表现,让人感到惊叹是2平尺的小卡纸,上面画的花卉,包括结的果实,画得很工细。

张庄:渲染出一种气氛。

王天胜:这是一种很强的把控能力,不是一般的画家能做到的。他的作品人物形象生动、造型严谨,画面尤其大画的整体把控,气势这种恢弘的感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画得很生动。

作为他,我细看了一下,因为近两年,尤其是2019年他到祖国的西部和西南,一批写生人物,画太生动了!那个人物大小,也就是50公分内的一个小卡纸,在卡纸上,在现场作画,把对象很完美的刻画出来,这一点很难能可贵,也是一般的国画家很难做到,体现了造型能力、扎实的基本功,对人物形象的把控,对人物动态的画面的设计都很精彩。欣喜的是,我过去看他的作品基本是人物画,少数民族为主,这次看了他很多写生的,包括国外的建筑、风景、山水,画的也是很到位。

我细看了他几张画,比如表现黄土高坡的这种作品,它的构成不是用墨,而是用生赭墨,然后是淡赭墨的颜色,和真实的荒漠的黄土高坡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在一些有建筑、有环境的作品面前,我也细看了,画得很到位,了了几笔,把植被、把植物、把树,和中间的中景的空间的建筑房子,画得既有空间,细看也就是在线条和笔墨的浓淡的运用上恰到好处,进出的很潇洒的几个树枝,中间的建筑又画灰一点,笔墨的这种关系已经达到一种空间,他运用了中国画这种画体积,不是画素描,而是画虚实、画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办法、透视的办法,表现这个透视关系、表现这个体积关系,画得很生动,尤其小画画得很精彩。

张庄:非常感谢您这个点评,太到位了!谢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贾广健(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研究所名誉所长)

张庄:贾院,很高兴。“雅风名人大讲堂”是海淀美术馆的直播栏目,全国影响还是很大的。今天我们走进中国国家画院,对于文江的“聆听风吟画展”做个直播。今天看到您来参加画展,并且以一个艺术家很严谨的态度在看他的展览,就您对他的展览给做一个点评。

贾广健:文江是我们的一个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应该是作为六零后的画家,我感觉是代表这一代人的一个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家。

我对他的了解应该说也是几十年,应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是当时头等的青年画家。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他整个的艺术创作过程,沿着这个路径,我想也是比较清晰的。我也是比较了解他,他更早的一些作品基本是工笔画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个展览我看了,也是第一次看到他这样的作品同时呈现出来。

我想经过这几十年的积淀,他成为当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画家。所以今天这个展览特别让我感到它的题材有了更多的拓展,我们也曾经在一起去苏州、去国外写生,画一些山水画,一些表现的题材,在这个展览上也有表现,而且也非常的有特点,而且也表现得非常的,应该说它是成为他个人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觉得这方面应该说是一个整体的拓展。

再一个,刚才我看了他这些小品,包括人物的一些写生,通过这些作品里面,看到他个人创作能力长期的磨练和支撑,他一些大作品、一些主题性的作品,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具备这样的表现一些大题材,特别是一些主题性的美术创作,应该是他近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成就。那么对他个人艺术创作,我想也是一个升华。他的这些创作、他的这些写生,这种生活的气息,这种鲜活的生活气息,我想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看他画的一些写生,而且没有大尺幅的,都是非常小尺幅的,但是感觉他的写生非常有温度,有生活的温度。我感觉作品不在于尺幅的大小,而在于文江有一种特点,就是他对细节的深入把握和表现,应该说他能够体会到人物也好、还是山水画也好,特别是他作品里很多表现那种花草和环境的这些,而且他从九十年代初他的作品,表现这些自然的景物的特点,体现出他表现这种细节的细致入微的观察。

所以我感觉对文江来说,创作能力上非常全面,非常入微的这些表现,能工、能写,我感觉特别是这个展览完全把他的这些作品的特点、作品的整个气象表达出来了。

张庄:非常感谢贾院长对于文江先生的画展给了全面的点评,并且不管是从技巧、整个绘画的风格上来讲,给了很大的中肯的评价,非常感谢。

另外,贾院长,您是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就您来说,也是天津美术学院的掌门人,您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来讲有什么有什么期望?您给全国网友打个招呼,说一下。

贾广健:我刚才也说了,对文江来说,我感觉对他的一个期许没有悬念,为什么没有悬念呢?因为他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培养这样一个能力,更重要的说他,这是我理解,他走的一条道路是一条守正出新的道路,那么他对艺术规律的研究,对艺术表现力、个人能力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积淀,我想在今天我们看到他这个状态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他也处在一个创作的盛年,没有悬念,将来会有更好的作品呈现,我是这样想的。

张庄:非常感谢贾院长。我们也祝愿贾院长的艺术长青,创作出更多人民喜欢的作品,非常感谢您进入咱们的直播间,多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左二):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嘉宾(左一):黄华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庄:何加林馆长、黄华三先生,很高兴你们做客海淀美术馆“雅风名人大讲堂”走进国家画院“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现场直播间。

就刚刚参观的于文江画展,咱们谈一下感受。

何加林:于文江这个画展应该说是人气很旺,因为平时于文江,大家都知道,在全国人物画界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有代表性的一位人物画家,然后又是国家画院人物画所的负责人,他在这方面是非常有自己独到的这种技术的追求。他大多的作品以表现现实主义题材为主,我们也都记得,他曾经画过一个抗战时期的大的一张素描作品,那张作品非常之大,表现了抗战时期受苦受难中国妇女非常悲壮的场景,非常有影响力的震撼。

在今天这个“聆听风吟”作品展,我觉得展现了他各个不同时期、各个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还有他的一些比较大的主题创作。因为他平时画的一些人物肖像,更惊讶的是他画了许多山水风景的写生,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几年前我们几个人一起去的摩洛哥,在摩洛哥的一些著名的古城画的一些写生,我看在于文江的笔下,这些人物以及他的风景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使我们的观众在这能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具体的人物画如何,咱们听听黄老师。

黄华三:很高兴到这来,确实我也是第一次能够在一个展厅里看到于文江老师那么多的作品,无论是从创作型的作品,还是写生的作品。就像何加林老师刚才所说的,我特别吃惊的是他画了很多山水画的写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在当下中国水墨人物画界,于文江老师的作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而且是比较让人能够记忆深刻的一些作品,为什么?通常来说,当下的中国水墨人物画,普遍存在着一个潦草的一种景象,而于文江老师的这些作品,确实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在他的作品前慢慢的品味、体会他的这些创作。所以我觉得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他作品耐看的一方面。

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作品所涉猎的主题内容是有很宽泛的一个领域的。此外,今天这个展览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于文江老师作品上的用印,是特别符合他的创作,就是他用的所有印章,用了很多印章,大部分都是工文,比较偏文气的风格。其实他的书法和用印,都是和他的作品匹配得非常契合的。确实给我作为同样也是人物画家给予了很多启发,也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张庄:刚才何加林先生和黄先生,从绘画的手法、于文江先生的笔墨语言乃至生活状态,给了一个很高评价,非常感谢两位。

何加林:预祝于文江的展览圆满成功。

张庄:好!多谢,也代表全国网友谢谢你们。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嘉宾(左二):李乃宙(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

嘉宾(左一):王辅民(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名誉所长)

张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李乃宙先生、王辅民先生光临“雅风名人大讲堂”之“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直播间。李先生、王先生,欢迎你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于文江画展,就于先生的画展,你们有什么感受跟全国网友分享一下?

李乃宙:我们来这看了一下于文江先生的这个个展,刚才我都转了一遍,看到于先生从造型到用笔、用墨这种形式感,确实是非常独到!原来他是一直搞工笔,但是我们这次看到他是工写结合,这种表现形式比纯工笔可能更灵动一些,表现力更大一些。从他的表现力上,从造型能力上,从他的思维方法上都是上乘,这些作品绝对是非常非常的好。

张庄:能得到您这么高的评价。

李乃宙:我跟于文江先生差不多也认识30年了,都是老朋友,以前对他都非常熟悉,他那时候在山东,来到了那时候是中国画研究院,现在是国家画院,他这一步一步走得非常扎实,可见当初他学画的时候也是打得基础非常好,再加上自己的勤奋,我们就可以看到今天的这个成绩,非常好!

张庄:非常感谢乃宙先生对于文江这么高的评价。王先生,您也跟全国网友谈一下感受。

王辅民:认识文江可以说先是从他的作品开始的,在我印象中,在九十年代中期或者晚一点,他当时有几幅工笔画的作品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当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记得我在那个年代一本杂志之中翻了他一组的画,当时我就非常喜欢他的画,当时还买了那一本书,一本杂志。

可以说他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形成了他现在这种工笔比较婉约的人物画的创作风格,在那个时候他可以说在全国的这个中青年画家里头都是翘楚的,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在作品基本就形成了他这种现有的风格。09年以后我调到国家画院,我们又在一起,又成了同事,这就可以说是认识了,又是朋友,他的这个作品可以说是基本上形成了一种他自己的一个用比较传统的一种工笔或者小写意的方式来创作人物画,可以说他这几年创作很多主题性、大主题的创作人物画,都是在工笔人物画或者小写意的创作中都是备受大家的关注。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可以说是让人感觉在慢慢的在这个大自然之中,在一些小溪之中,在一些大的自然中,感觉人在吸收着大自然的和煦的一种风,或者在聆听的静静的体会着一种自然的那种静谧的之境,这个境界可以说是挺迷人,也挺吸引人。这次他作品又是拿了大量的写生,可以说是100多幅写生,真的体现了文江他人物画作品、人物画的造型这种扎实的功夫,非常了不起,这100多幅写生,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真正显示了文江的一个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风格或者是他的基础,值得祝贺。

张庄:非常感谢乃宙先生、王辅民先生,从艺术家的角度对于文江的作品做了一个系统的点评,让我们也是豁然开朗的。非常感谢作客“雅风名人大讲堂”,也感谢两位的点评,谢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于文江与全国网友展开交流和互动

张庄:欢迎文江兄回到直播间。“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举办得异常成功,中国美术界基本在京的大腕都光临了,特别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和于文江先生做了深度的交流,尽管直播的时间有限,但是我认为是在100年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动向,特别是新中国美术创作方向和成就给予了艺术家一个很中肯的评价,让人非常的感动。

我们也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的艺术家所拥有的家国情怀、艺术的担当,在每一个时期我们都未曾缺席,助力社会主义发展。于文江先生这一次 “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水平极高,令人仰止,让我们看到新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一个正大气象。

于先生,这个展览我们的现场直播,得到了全国网友的很大关注,您就感受跟我们全国网友分享一下,好不好?

于文江:大家好!今天特别开心,因为恰逢昨天是七一,我们建党100周年。我在我的自述前面也讲了,特别高兴,因为建党100周年,我今天是7月2号,我们今天这个画展开幕,也等于是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给献上一份礼吧。

我在前言当中也提到,恰逢这么一个好的时代,正好赶上我们建党100周年。我前一段时间主要是创作了一张大的作品,就是给国家大使馆中宣部的一个创作任务,画的《日出东方》,李大钊和陈独秀,这张画也是很大的,高3米多,宽接近4米,这是作为我近期的主要一张创作。

因为这些年参与了国家很多的大的主题型创作,比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画的《马克思童年特里尔城》 包括“一带一路”《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包括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画《血痛-抗日战争受难的中国女性》等等,但是很遗憾,这些作品也都是国家收藏,在这个展览没办法展出,看不到。因为什么呢?因为也很难,著作权是我的,所有权是国家的,所以以后再找机会吧,可能会。刚才杨院长他们也提示,说不行搞个复印件,让大家纵观你近些年的创作成果。

因为今天“聆听风吟”画展这个主题是在我们国家画院新的办公楼的三楼颂厅,但是这个展览是近十年吧,应该讲有些大的创作也都是近十年的作品,因为这个展览不是一个回顾展,它就是近些年的给大家的一个汇报展,一个阶段性的。这里面有很多主题性创作,也有很多这些年的写生,不管人物山水,基本上走到哪画到哪。

包括前年我在海淀美术馆,我搞过一个“丝路画语”的一个画展,也是张馆长主持的,那个展览全部都是写生作品,大约也有200多幅。在这展览的这批作品,写生的大约也就是七八十张,大的创作也有三四十张吧,也是我近些年在艺术上的一个创作、思考,和艺术上的追求的一个体现。

在艺术上,我一直抓住深入生活,从生活当中发现美,然后在笔墨语言上守住这个中国笔墨、中国写意的这种文化精神,但是也不断的吸收一些好的外来的一些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所以看起来更丰富,就是既不同于所谓的工笔,又不是所谓的写意,让大家感觉又不像过去传统的所谓的人物画,表现的是这些年在艺术上的摸索探索。也希望大家有时间到国家画院,就是西三环北路54号。因为这个展览展到7月15号,希望大家有时间到现场来批评指导,欢迎大家来!

张庄:刚才于先生讲了他的创作和这个展览的感受、个人的体会。实际上于文江先生的绘画已经形成一个自己鲜明的笔墨语言和艺术风格。并且我在采访诸多大家的时候,都谈到了你把工笔跟写意的融合,已经形成自己的风貌,这点让我们非常欣慰的看到了中国人物画在继承和发展中又走出一个高峰。

因为我一直是关注你的创作,也是比较喜欢你的绘画,所以当今天看到虽然作品不多,但是作品极其的精道,看到您,我常常说于文江是一个极其富有情怀、一个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家,所以我感觉当这种交接的时候,再加上您娴熟的笔墨的表现,扎实的造型能力,我感觉你的人物画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必不可缺的会留下一笔的。今天所以我们很高兴。

于文江:继续努力。

张庄:谢谢大家作客“雅风名人大讲堂”之“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现场直播间。另外,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于文江先生的艺术创作、关注“雅风名人大讲堂”。我们也祝“聆听风吟——于文江画展圆满成功”,谢谢全国网友,谢谢大家!

于文江:谢谢!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直播幕后工作人员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直播幕后工作人员

自序

几日前,与朋友闲谈时,说到躬逢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参与完成了中宣部组织的党史主题创作《日出东方——李大钊·陈独秀》,荣幸自豪之余也颇有些时光飞逝的感慨。不觉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已经廿一载,初来时作为一名青年美术学子面对一众殿堂级老师们诚惶诚恐的心情,还依然记忆犹新。

想来也是我的幸运,从1980年进入大学,1984年进入山东美术馆工作,再到2000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至今,我的为艺之路走得颇为平顺,我想这与我很早就认识到艺术的创新不能脱离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和文化观念,艺术家也无法脱离当代生活去思考艺术创作有极大关系。而在近些年的创作中,我始终思考的是人物画新的表现形式,如何做到既要不同于古人,也要不同于他人,尝试把工笔画中的精微和写意画中的“意”性相融合。这一路走来,越来越深刻理解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珍贵。作为“传统”的坚守者,窃以为传统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作为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应该是永不停息和永无止境的,但是艺术形式不是目的,而是结果。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的不同感受和思考,构成了历史中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和创造性,而我们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助力推陈出新的拍浪人,终会成为未来的“传统”。

《聆听风吟》是我前几年在大凉山写生时所作,画中姑娘安详、淡然之姿恰是我多年来所期表达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受。当然“画什么”和“怎么画”,是画家一生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以为艺术创作说到底还是生活赋予我们精神世界的情感表达,只有发自深切的思想领域的感情需求,才是图像世界的真正源泉。当下社会浮躁的环境下,要保持一种寻常、中正、平和的心境,对于中国画家来说何其重要,又何其不易。所以,窃喜自己能坚守理想中的一方净土,聆听风吟。

为艺40余载,离花甲之岁也不久远了,借此次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展览,向亲朋师友汇报,更希望有幸能和朋友们一起在新中国成立百年的时候再相聚!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欣逢盛世,吾道亦不孤矣!

2021年6月16日

于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

于文江作品欣赏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聆听风吟》 160cm×138cm 2007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日出东方·李大钊 陈独秀》 300cm×330cm 2021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哈萨克迁徙——春的牧场》 187cm×364cm 2020年3月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晨祈》 170cm×150cm 2011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金色青稞》 185cm×185cm  2014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卢瓦尔河畔昂布瓦兹皇家城堡(达·芬奇堡)》 50cm×50cm  2017 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哭泣的巴黎圣母院》 50cm×50cm  2019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塔吉克妇女古丽佰尔克》  50cm×50cm  2019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驻澳门部队的医疗女兵安伶俐》  50cm×50cm  2019年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净湖》 186cm×186cm  1997年

当代画家于文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先进入学术研究视阈的人物画家之一,其女性题材作品既具有古典仕女的唯美意味,也流露着现代女性的时尚气质。而于文江的写实人物画之所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程式,实际是因为他把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的造型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处理主体人物的面部和手部时,采用了写意的方法却达到了重彩的效果,所以他在艺术语言上建构的符号特征具有一定的突破性。与此同时,于文江的写意性水墨也体现在画面背景中花木与山水的抒写,从而说明他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上同样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底。总体而言,于文江的绘画不属于豪放一派,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画面构思与得心应手的笔墨控制,最终形成了“工笔之中藏意写,写意之间显精谨”的审美效果。 尚辉,《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博导(节选))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

《中国美术报》社 

展出时间

2021年7月2日—2021年7月15日 

开幕时间

2021年7月2日15:00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

海淀美术馆北馆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画家简介

名家荟萃,直播点评——“大道不孤”《聆听风吟——于文江作品展》访谈录

于文江,1963年生于山东烟台,中国著名人物画家。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宁夏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于文江工作室导师。

作品连续参加全国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中获第六、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获首届工笔山水画展一等奖;获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银奖;获第三届全国当代工笔画大展金奖,获首届中国画展铜奖。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