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经济文化大省要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3-07 10:19:23
听新闻

  文化视界网报道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下午,山东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文化艺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晓静已连续10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和议案,涉及文化、教育、民生等各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次参加2022年全国两会,聆听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刘晓静深受触动、倍感振奋,又向两会提交9份建议和1份议案,为履行代表职责,积极谏言。其中《经济文化大省要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总结了她多年来对山东省人才战略的研究与思考。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经济文化大省要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

  经济文化大省要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擘画出一张“人才发展三步走”的清晰路线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密切围绕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经济文化先行的省市要主动承担重要责任,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线要增强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责任感、迫切感和主动性,共同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新时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新时代

  从世界民族之林各国发展百舸争流、进退更替的历史过程来看,大凡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之日,必定是人才辈出、能者尽其才之时。“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立足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基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人才需要,本着我国现有的人才发展基础,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发展三步走”战略是催人奋进的,更是求真务实的,必将使全国人民能够从国家发展阶段中体会到人才发展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使各类人才获得更多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感召着全球华人甚至是非华裔人才以不同角色、不同方式,投入到当今世界最壮阔的建设发展大局中来。“中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报到!”归国、归化运动员们在北京冬奥会的表现令人叹服,他们为中国而战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尤其是冰球运动员袁俊杰的发声感人肺腑,“生长在一个以祖国为荣,中华文明为骄傲的家庭,上两辈的言传身教,令我非常自豪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愿用我的一生和中国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我诚意邀约世界各领域的精英们一同回国,为中华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一起向未来!”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是教育界的根本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在人才问题上要齐心协力、相向而行。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进程中,教育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调,既是工作的上下游关系,又是共同事业中密不可分紧密衔接环节。其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学校是人才成长的共同起点。要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工作体系,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政之要,惟在用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识好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与教育界共同完成为国育才的目标,校内外相向而行,携手实现我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宏伟目标。种种迹象表明,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及人才对新时代的需要,已经初步进入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大国泱泱,人才荟萃,既是强国必需,也是国强之兆。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政治外交和人才工作的胜利,众多来自于国外的体育拔尖人才代表中国出战,说明强国征兆已经开始显现。

  二、只有坚持引育相济,才能汇集更多英才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既是重在建设的过程,也是人才中心逐步转移的过程。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自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分别是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特别是20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顶尖发明家,全球近70%的诺贝尔奖、占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产自美国,美国还集聚了占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这些与美国自19世纪后30多年起社会相对稳定,工业迅猛发展、创新氛围浓厚的内部发展环境,以及形成的全球领先的经济实力是相对应的。美国大学的实力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世界一流大学的前20名中十几所是美国大学,前100名中美国共占了30%左右,众多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培养了本国公民,美国先进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良好人才科研和生活条件,也大量吸引了世界各国优秀人才。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思路,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人才引育效果显著。据相关数据显示,新时代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持续升温,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万人增长到7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事实说明,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但是,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在人才队伍结构、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某些领域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没有扭转;“五唯”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深水期······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的难点、堵点问题。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杜绝资源和人才浪费。我国各地、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但在把我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工作中,要根据实际统筹安排,各有分工、各具特色,经济文化大省(市)强省(市)要承担更多责任。要完整人才工作实践逻辑,处理好人才引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引育相济,互为依托。

  风景这边独好。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包括党的领导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巨大成功,都为我国人才引育、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真研究人才之所思所想所急所需,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充分考虑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使人才都可以有发展机会可寻、有事业平台可依、有成长道路可走,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荣誉感,从而加大我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感召力,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关于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身为来自山东教育和文化艺术界的代表,我一是关注我省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二是关心艺术、体育事业创新发展。

  第一、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山东应抓住战略机遇期,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先进行战略布局,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工作中迎头赶上,发挥应有作用。

  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中,全国共147所高校入围,我省除山东大学新增两个学科外(该校在同类高校中一流学科绝对数量也偏少),无新增高校和学科,入围高校数量还达不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在经济总量前三省份中,广东7所,江苏16所,山东只有3所,而这3所高校中,代表学科国际水平的ESI全球千分之一学科主要集中在山东大学。现实是,我省人口居全国第二,但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偏少,这使教育人口流失成为必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也面临挑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我省及驻鲁高校的政策和现实扶持力度,推进省内“冲一流”高校进入尽快内涵发展、创建一流的健康轨道,切实做强“强特色”高校,改变我省名校强校(学科)数量与人口经济大省不匹配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推动校地校企实现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战略发展联盟、双创和创新转化平台,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和创新转化经纪人,解决信息不对称、价值趋向不一致的问题,携手建设一支经济文化强省所需的、质与量俱佳的人才队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最终形成名校名城共襄共促共耀的良好局面。

  第二、综合考虑我省实际,可以在济南、青岛等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争取形成聚集全球某些领域代表性人才的重要高地,成为我国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鲲鹏展翅九万里,长空无崖任搏击。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就是因为有一个好平台,平台之所以是平台,就是因为汇聚了各方人才。要进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一方面争取国家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集中我省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布点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不断加大对人才吸引的力度,并尽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第三、要高度重视艺术体育人才工作,创新我国艺体人才引育模式。不能仅把艺术和体育当做国家或地方的门面及社会的妆点,它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文体活动中蕴含着民族精神,激励着民族斗志。

  美是相通的,好的物质产品也一定蕴含着美。一般而言,高层次人才对艺术的追求也是高质量的,艺术不仅是人才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会成为创新的触发因素。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留住我省培养的艺术人才和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高水平艺术人才都作为责无旁贷的工作,通过加大艺术人才引育力度,壮大我省艺术创作、表演人才队伍,产出更多艺术精品,带动群众性艺术活动上水平、上层次。

  建议尽快把体育人才培养切实纳入普通学校教育范畴,一方面以此补全“五育并举”的短板,使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更广泛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校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来解决体育人口缺少、来源渠道单一、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层次低、精神生活贫乏、价值追求片面等问题。以国家男子足球队虎年大年初一完败越南为标志,中国足球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目前的情况是足球运动员来源不足,与专业运动员个人发展、职业选择前景受限,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足球运动直接相关。建议国家加大校园足球的投入,把壮大足球人口任务交给各级各类学校,依托校园培养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足球运动员,通过建立校级联赛制度选拔拔尖(职业)球员,形成中国特色体育活动品牌,吸引广大青少年热爱足球,在为国争光的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定能使我国超过许多国家的足球人口,再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国足可以摆脱过分依赖俱乐部青训或归化的局面,球员的精神面貌、技术水平、团队和拼搏精神,将会有根本性改变!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早日使我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刘晓静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2022年3月5日)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经济文化大省要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陈雅雯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