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对冲美国“对等关税”,加速推进中日韩FTA构建与未来合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5-04-15 12:48:22
听新闻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与中日韩合作新动向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全面对等关税政策,标志着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进入新阶段。该政策以10%基准关税为基础框架,同时针对所谓"违规严重国"实施差别化惩罚性关税——其中中国商品面临34%的高关税,日本商品关税税率达24%。这一重大贸易政策调整不仅突破了WTO多边贸易框架的约束,更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结构性冲击。在此背景下,中日韩作为东亚主要经济体,已建立了包含双边、三边、区域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经贸合作机制,推进经济合作仍面临三重挑战:首先,中日韩与美国存在深度贸易依存关系。2024年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4.67%,日本这一比例高达28%,韩国也达到18.7%,凸显三国经济对美国市场的结构性依赖。其次,美国持续强化的技术出口管制,特别是半导体等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封锁,使东亚高科技产业链面临"断链"风险。更为复杂的是,区域内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包括朝核问题悬而未决、日韩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发酵,以及尹锡悦被弹劾后韩国内政外交的特殊态势——都在贸易战背景下呈现出新的联动效应。这种多重压力叠加的态势,正在推动东亚区域经济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各国不得不在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保障产业安全与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2025年3月,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议以"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协作"为主基调,释放出三国深化全方位合作的强烈信号。根据中国外交部2025年3月22日发布的公报,三方就落实《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达成重要共识,重点推进六大核心领域的协作:包括年内推进第十次领导人会议、重启自贸协定谈判、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等(中国外交部公报,2025年3月22日)。此次会议具有深层次的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制度性安排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推动形成更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三国以提升内部协同效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展现出构建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战略意图。且中日韩三方明确表示将在RCEP既有成果基础上,探索更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体系,这既是对美国单边贸易政策的有效制衡,也标志着东亚经济治理模式的重要升级。

二、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曲折演进与制度韧性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历经二十余年制度博弈,呈现显著的“危机驱动”特征。2002年三国领导人首次提出自贸协定构想,但由于历史认知分歧与产业竞争格局的制约,谈判进程迟滞十年之久,直至2012年才正式启动首轮谈判。2013-2015年间,谈判曾取得阶段性突破,六轮密集磋商初步达成货物贸易90%以上自由化率的目标框架,却在服务贸易与投资条款等深水区议题上陷入僵局。2016年后,地缘政治因素对谈判进程产生显著扰动:萨德系统部署引发中韩战略互信危机,2019年日韩贸易战导致半导体关键材料断供,这些突发事件使谈判陷入实质性停滞状态。2022年RCEP生效为三国谈判注入了新动能。,中日韩开始探索构建"RCEP+"升级版自贸协定。

新冠疫情与全球供应链重组为机制重启提供契机。2022年1月RCEP生效后,中日韩三国依托RCEP框架下达成的约80%商品关税减让成果,尝试构建“RCEP+”升级框架。2023年外长会议虽确立了技术性磋商路径,但核心矛盾依然凸显:日韩在农业市场开放、跨境数据流动等敏感领域对华防范升级,而中国则要求日韩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2025年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外部压力可能倒逼三方加速谈判进程,但实质性突破仍面临多重结构性障碍:一方面,美日韩安全同盟与经济合作之间存在张力;另一方面,三国在数字经济规则制定权、产业标准话语权等战略领域的博弈持续深化。这些深层次矛盾使得谈判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也凸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三、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现实基础与经济潜力

(一)现实基础:三方合作的现实锚点

1. 贸易依存的结构性特征

根据最新贸易数据,中日韩三国已形成高度互嵌的贸易网络结构。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528亿美元,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2.1%(日本财务省2025年1月数据)。同期,中韩贸易额突破3,700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达9.8%,韩国稳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RCEP框架下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中日韩贸易占比显著提升,且日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持续攀升,2024年日本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19.5%,韩国对华出口占比高达23.2%(各国贸易统计),凸显三国经贸关系的深度互依特征。但同时,中日韩贸易结构又呈现显著非对称性:2024年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303亿美元,而对韩逆差飙升至2,516亿美元(韩国关税厅2025年2月数据)。这种长期存在的贸易失衡状态成为推动自贸协定谈判的核心经济动因

2. 产业链的梯度互补格局

2025年是RCEP正式生效实施三周年,中日韩中间品贸易占比升至66%,产业链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然而,随着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三国在汽车、半导体等战略领域的竞争性贸易摩擦也日益凸显,这将成为后续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的核心博弈点。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三国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垂直分工体系。日本凭借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传统优势,仍掌控着19种关键材料的全球供应链,其中光刻胶全球市场份额高达90%(日本财务省2025年数据)。在RCEP框架下,日本对华半导体材料出口同比增长12%,显示出深度绑定趋势。韩国虽然在存储芯片领域面临中国企业的强势竞争(中国存储芯片技术评分已达94.1%,超越韩国的90.9%),但仍保持DRAM领域70%以上的全球产能。2024年韩国半导体出口中对中国占比达23.2%,凸显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中国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已承接全球38%的封装测试业务,并在成熟制程领域实现8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2025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8.3%,在AI芯片(技术评分88.3%)和功率芯片(79%)等领域已超越韩国。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协同正在形成抵御外部技术封锁的实质性合作基础。2025年3月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半导体供应链合作,日韩寻求从中国进口原材料,而中国则需要日韩的芯片产品。随着美国对半导体等关键行业加征关税,三国产业链的深度互嵌将成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缓冲。

3.   外部压力的传导机制

美国关税政策的差异化影响具有显著传导效应。日本汽车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对日本汽车出口征收的25%关税已产生实质性影响,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25年4月最新评估,该政策可能导致日本汽车出口量下降18-22%,国内汽车产量减少约150万辆/年,年度经济损失预估达15.2万亿日元(约1060亿美元),较此前预测进一步扩大。韩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遭遇瓶颈,韩国贸易协会2025年4月数据显示,2024年韩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创82.22亿美元历史新高,但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已下降9.7%;韩国产业研究院预警:

美国加征关税将使韩国零部件企业利润率压缩3-5个百分点,约30%中小供应商面临生存危机。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美国针对中国芬太尼贩运的加征20%惩罚性关税以及对贸易“违规严重国”征收34%高关税,由于中国并未撤销对美报复性措施,特朗普8日签署总统令,将对华对等关税在已公布的34%基础上额外追加50%,特朗普第二次上台以后对来自中国进口品的关税税率总计将达到104%。这种系统性冲击促使三国重新评估“竞争性依附"策略的有效性。

(二)经济潜力:以中日韩FTA撬动三国经济发展

中日韩经济总量巨大,同时互补性强,自贸区一旦建成,将在跨境电商、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释放巨大的经济潜力。

1.  FTA对跨境电商的撬动:市场扩容与效率跃升

(1) 关税减让与成本: 重构FTA框架下,中日韩跨境电商综合税率下降,直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以艾多美(中国)为例,其通过落户山东烟台,依靠战略布局和政策红利推动该企业2024年纳税额突破6.28亿元,跻身全国跨境电商十强。

(2)物流体系标准化: 通过统一原产地认证规则(ROO),中韩日跨境商品通关时间将缩短。京东物流与韩国Coupang共建的仁川枢纽仓,在FTA规则支持下将配送时效将大幅压缩,仓储成本将大大降低。Coupang平台2280万活跃用户(WiseApp,2022)由此成为中日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战略入口。

2. FTA对半导体产业的撬动:技术自主与供应链重塑

(1)破除技术封锁壁垒: 针对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限制,FTA推动建立半导体材料“白名单”制度,推动光刻胶等19类关键材料的区域流通成本降低。中芯国际采购中端光刻机的周期将大幅缩短,设备认证成本将下降。

(2)垂直整合降本增效: FTA可以推动形成“日本材料—韩国制造—中国封装”的闭环体系。28nm芯片在区域供应链下的综合成本将会降低,三星电子预估此举可减少因断供导致的年损失。

(3)联合研发突破瓶颈: 三国可以推动设立联合研发基金,重点攻关14nm自主光刻技术。华为与东芝的存储技术交叉授权案例显示,技术标准互认使专利授权成本下降28%,加速技术迭代。

3. FTA对人工智能的撬动:算力聚合与规则主导权

(1)算力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在FTA框架下建立超算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国TOP500超算资源、日本量子计算机及韩国AI芯片。DeepSeek开源模型通过区域适配,训练成本大幅降低,增强全球竞争力。

(2)应用场景协同开发:在自动驾驶领域,推动形成“索尼CMOS传感器+商汤算法+三星Exynos芯片”的技术包;智能物流系统中,京东分拣机器人因与日本发那科技术对接,推动采购成本下降。应用端的协同促使三国在AI专利领域的全球占比提高。

(三)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和合作推进的当前挑战

1.面临地缘政治和外部因素的干扰,合作信心下降

当前东北亚地区正面临地缘政治环境恶化、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和美国安全架构强化的三重挑战:乌克兰危机外溢和朝鲜半岛局势升级推高地区风险,日韩在对华合作上呈现"经济依赖与安全疏离"的矛盾态势;与此同时,美日韩三边机制在军事协作和供应链重组方面持续深化,但三方对华政策仍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地区国家陷入经济合作惯性延续与安全对抗升级并存的战略困境。

2.日韩两国国内状况频出,合作进程放缓

韩国国内持续的政治危机已经对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压力。韩国国内政治分风波不断,从2024年初李在明遇袭,到年末紧急戒严事件及尹锡悦弹劾案等连锁事件接连发生。据韩国央行1月23日公布数据,受出口增速放缓,国内需求低迷以及政治危机等因素影响,韩国2024年经济增速为2%,不及预期。同期一项调查显示,韩国1月商业信心连续第二个月创下四年多来最低。韩国央行此前宣布,将2025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6%到1.7%,低于此前预测的1.9%。韩国受其内政影响,经济局势不容乐观。日本政府自身经济困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的开展。仅从企业破产数据来看,据京商工研究所数据,2024年1月份到10月份,日本企业破产总数为8323家,较上年同期增长17.6%。而自然灾害、货币贬值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日本经济。导致日本对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心态矛盾,参与谈判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3.中日韩产业结构转变和制度冲突,合作预期不一致

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建设合作自身存在冲突,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三国现有产业结构存在重合,在进出口贸易上存在竞争关系,但主要表现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出口冲击。从出口侧来看,中韩出口相似度呈上升趋势,两国在半导体、汽车、电子、电气设备等韩国传统支柱产业的竞争性愈发突出。韩国贸易协会2025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并对韩国的传统优势品构成冲击。为保证各国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中日韩三国的技术竞争还在进一步深化,例如,中国为了培养本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在进行大规模投资,韩国为了维持现有的存储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领导力,正在集中进行持续的研究开发。其次是对于开放标准的意见和诉求不一致。围绕敏感弱势产业的开放分歧较大:在技术层面,虽然三方对于建立高水平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有共识,但各自追求的标准及重点关注领域并不一致。

四、未来展望: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下的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特朗普2.0时代的到来,美国关税政策在全球范围内霸道推行,在东北亚地区酝酿着风云巨变的前兆。

1.美国关税政策促使中日韩合作更迫切和紧密

美国单边主义贸易政策正推动中日韩三国走向更紧密的合作:韩国制造业遭受25%关税重创,特别是高端芯片、钢铁和汽车出口受挫;日本汽车行业因24%关税面临每年39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而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更面临125%的惩罚性关税(2025年4月数据)。这种共同的外部压力正在转化为区域合作的新动能,促使三国在贸易、产业链和安全等领域加强协调,为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

2.中日韩三国外长会议释放深化合作的信号

近期,中日韩三国通过一系列高层对话机制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深化合作的新动向。第11次外长会晤、第6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以及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等的召开向外界释放三国合作和地区发展的积极信号。根据《第13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联合新闻声明》,三国围绕供应链韧性、投资环境优化、"中日韩+X"合作模式等关键议题达成重要共识,这些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将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此次系列会议体现了三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合作思路。三方共同提出落实《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在延续去年领导人会议确定的六大重点领域(包括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经贸合作、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和灾害管理)合作的基础上,着力开拓新兴合作领域、培育创新发展动能、打造示范性合作项目,拓展新领域、 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亮点。

3.三边合作大有可为,放大效应有望实现

中日韩三国合作前景广阔,涵盖产业链协同、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医疗康养、数字经济及第三方市场合作等多个领域。其中跨境电商与跨境数字货币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关键机遇。中日两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Global Data数据显示,日本电商在未来四年将保持5.2%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6年电商交易额约将达到2378亿美元。‌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成交总额为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跨境电商供应链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贸易伙伴几乎覆盖全球。推动中日韩小多边合作可辐射和充实地区内大多边合作。其形成的"3+X"合作范式更可向APEC等区域多边机制延伸,通过经验复制和机制创新产生放大效应,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稳步向前。

文/李冬新,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中日韩思想库网络研究基地(威海)主任)

[ 责任编辑:吴孟霖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