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大众日报和山东电视台等聚焦报道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 事迹 ,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1-03 13:42:54
  《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持续重磅聚焦报道: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点赞其创新路上加速跑、推动智慧港口“中国方案”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拼命”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日前

  《山东新闻联播》

  《大众日报》、《青岛日报》

  持续重磅聚焦报道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

  点赞其创新路上加速跑、推动智慧港口“中国方案”

  不断向前

  ......

  “连钢创新团队”

  “拼命”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和山东电视台等聚焦报道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 事迹 ,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大众日报和山东电视台等聚焦报道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 事迹 ,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拼命”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采访“连钢创新团队”,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拼命”。这样的故事和细节不胜枚举:

  张连钢在接下码头建设重任时,刚刚做完肺癌手术,后又因工作压力大、工作疲劳、免疫力低下导致全身长满紫癜;从2013年到2017年,团队仅技术研讨会就开了3000多次,晚上12点前办公室几乎没熄过灯;团队成员李永翠,为了找到一个难题的解决方案,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冒着-8℃的严寒观察了近两个小时……

  这种“拼命创新”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支撑着团队攻坚克难、一路向前。而随着采访更进一步,记者发现,这支团队不仅有“拼命”精神,更有充满智慧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他们不囿于现实,敢于想象、敢于突破;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做出前瞻性规划布局;他们以开放姿态开展协同创新,携手民族企业共襄产业报国。

  做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平民码头”

  自主创新的首要一条,是不被现实限制住想象力,敢想敢干。

  自动化码头虽被誉为“港口科技王冠上的明珠”,但由于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收益慢,在国外实际上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奢侈品”。从立项之初,团队就明确,青岛港要做的不是复制一个“贵族码头”,而是要做一个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平民码头”。

  “国外自动化码头虽然起步早,但平均效率每小时只有20来个自然箱,而我们中国港口的人工作业效率在30个左右。如果我们建一个和国外一样的自动化码头,在中国是生存不下去的,因为没有船公司和货主愿意停靠。”张连钢说。因此,从一开始,团队的目标就不仅是超越世界同类自动化码头,还要达到甚至全面超越人工码头平均效率。

  奔着这个目标,历经126次系统升级、2000多项功能优化,团队从一个个小细节入手,把效率一秒一秒“抠”了出来。团队成员李波告诉记者,为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项目组将抓箱、放箱两个环节细分出十几个环节,一秒一秒细细“抠”。例如,集装箱导板的倾斜角度,各港口一般都是60度,团队则将其调整为70多度,让集装箱的下滑速度提升了3倍,时间上节省出4.5秒。

  2017年5月11日开港当天,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创下了26.1自然箱/每小时的同类码头作业效率世界纪录;同年底,又一举创出39.6自然箱/小时的单机平均效率,全面超越人工码头。丹麦马士基码头首席运营官Keith Svendsen忍不住点赞:“我见过世界上非常多的自动化码头,我觉得青岛港这个码头是最棒的!”

  勇闯“无人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有了敢想敢干的魄力,还要选对方向。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虽已建成3年多,但其技术应用水平一直是全球翘楚,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投用后的升级优化,团队一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选择契合未来大势的攻关方向。

  李永翠举了个例子:自动导引车(AGV)使用铅酸电池,在国外自动化码头已经是成熟技术,可团队测算后发现,每台AGV工作8个小时就得人工更换电池,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要配备1000多吨铅酸电池,每周就要淘汰10吨。可就是这个投资高、风险大、效率低、有污染的技术,外方见中国没有,还喊出了亿元天价。深入研判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后,团队决定采用先进的钛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全球首创研发了不用换电池的AGV。这种新型AGV作业时自动充电,续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减重十几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举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

  团队还密切关注全球船公司发展大船的趋势,在建设之初将桥吊高度超前规划为50米,可以全天候停靠2020年刚刚下水的世界最大2.4万TEU集装箱船;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利用工业废氢为轨道吊提供电力,每作业一个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公斤;瞄准尚未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5G技术,实现5G网络下的桥吊、轨道吊自动运行控制和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等全场景应用……一次次勇闯“无人区”,团队最终将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铸造成为拥有10项全球首创技术、6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全球“灯塔”。

  协同创新,完善智慧码头“中国方案”

  自主创新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协同合作。在建设自动化码头过程中,“连钢创新团队”不是踽踽独行,而是拥有最为可靠的帮手。国内港口机械制造商上海振华,便是其中之一。

  负责桥吊设备的张卫说,当常规桥吊的重量达到码头承轨梁的上限时,“连钢创新团队”首先想到的不是进行成本高昂的土建改造,而是与上海振华联手,通过技术攻关、仿真模拟,最终拿出了“桥吊后伸距减少12米”的全球首创设计方案。这不仅让桥吊自重减少50余吨,还节省了制造成本60余万元。

  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的创新“朋友圈”又加入了很多新成员:在攻坚码头二期“氢+5G”应用时,除了老伙伴上海振华,华为、中国联通、航天科技等一批水平顶尖的新朋友也加入进来;在码头三期建设过程中,高铁制造商中国中车与团队合作,首次将空轨技术与码头集装箱业务融合,打造全球首个码头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众多民族企业联合攻关、集成创新,齐心打造上下游供应链条完整的智慧码头“中国方案”。

  智慧港口“中国方案”不断向前

  15个月,完成国外至少需要3年的设计周期;3年半,完成国外常规需8年到10年的建设周期;1台桥吊,干出国外自动化码头2台桥吊的作业量;9个远程监控员,替代传统码头现场60个人的工作……

  这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创造出的“中国等式”。从被国外技术封锁四处碰壁,到组建本土团队自主创新,从被外国专家质疑中国人能否建成自动化码头,到世界上建设周期最快、运行效率最高、作业增量最快的自动化码头横空出世,这个团队引领中国港口跨入集装箱装卸智能新时代。

  谈起2013年刚刚接下自动化码头筹建任务时的场景,团队带头人张连钢以“三无”来概括——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全自动化码头要用什么设备、怎么布局、怎么控制运转、运行后有什么问题,我们统统没概念,所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起步“一无所有”,自动化码头为什么还能够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诞生?

  因为这里有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张连钢说,项目组刚成立时,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摆在眼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合适人选组建团队。青岛港集团党委果断“下令”,项目组需要什么样的人,张连钢可以“放开了挑”,被挑中的人,所在部门必须无条件放人。很快,一支由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8名骨干人员组成的团队便集结完毕。此后,这支队伍又不断扩容,发展到了270余人。

  “我们都是码头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土专家’,论单打独斗,肯定比不上外国团队的那些博士。但我们的工作哲学,是集体主义。”张连钢说,项目组在成立之初,就反复强调“整体”和“团结”。

  团队成员李波记得,自动化码头筹建之初,5个家住黄岛的同事经常拼车上班,大家一路交流,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但思路却在碰撞中更加开阔,协作也有了更多抓手。高性能双活数据中心、集装箱码头模拟仿真集成平台、生产协同管理与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一大批自动化创新“金点子”,都是在这种激烈争论后的团队协作中诞生。

  这里还有山东港口青岛港立港百年的精神文化传承,“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已经内化为自觉追求。

  “在我们山东港口青岛港,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在金牌工人、大国工匠许振超看来,“连钢创新团队”正是传承和延续港口创新基因的典型代表。

  王崇山对此深有感触。他是青岛港金牌桥吊司机,“振超团队”9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8次有王崇山的身影。2015年8月,熟悉桥吊操控的王崇山进入“连钢创新团队”,参与到无人自动化桥吊的设计中来。他认为,传统的码头作业,强调每个操作者要有高效的操作技能,而自动化码头则依靠系统的稳定、设备的高效来实现每个集装箱的准确作业,但是在对细节的把控、对极致的追求方面两者并无二致:人工码头桥吊司机苦练几百几千次,练成“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操作绝活,而自动化桥吊的每一处细节设计也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一个小小的操作盒安装在哪里、按钮怎么布置,也要经过数百次模拟。

  张连钢说,团队自组建以来,从来没有进行过业务考核,但每个人都在“拼命工作”:有人刚刚做完大手术便返回岗位,有人忙着工作没能好好照顾生病的亲人,有人出差在外没来得及见到老母亲最后一面……“大家想法其实很单纯,就是把工作做到最好,为自己争口气、为家人争口气、为国家争口气!”

  就是在这种制度优势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加持下,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路向前:2017年5月11日,一期工程开港运营,首船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创出世界自动化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效率最高纪录;2019年11月28日,二期工程投产运营,集合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5G+自动化技术等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2020年11月13日,青岛港与中车长江集团长江公司签约,合作研发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全球首创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落地码头三期工程……

  2020年12月27日,记者站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高高的观景台,看到一旁的空轨集疏运系统土建工程已近尾声,预计2021年6月示范段便将落成。团队成员栾宝波介绍说,这条空轨建成后,集装箱将通过空中轨道从铁路站点直达码头、从码头直达铁路站点,摆脱地面交通的管制和拥堵,实现更高效、更绿色、更智慧的港口集疏运。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为低成本、短周期、高效率、全智能、更安全、零排放的智慧码头“中国方案”,早已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近年来,该码头累计接待国内外同行、专家4万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相关技术已经在青岛前湾港区、阿联酋阿布扎比港、意大利瓦多港等推广应用。

  “自动化码头只占了青岛港码头的五分之一,还有更多的人工码头区域需要转型升级,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张连钢说,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团队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作出贡献。

  青岛日报

大众日报和山东电视台等聚焦报道山东港口“连钢创新团队” 事迹 ,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连钢创新团队”:创新路上加速跑

  告别了聚光灯,远离了掌声与喝彩,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又回到了熟悉的码头,进入了紧张和忙碌的工作状态。

  尽管获得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这一殊荣,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并没有就此停下前行的脚步,甚至没能歇上几天。他们清楚地知道,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一个中国自动化码头的辉煌时代才刚刚开始。

  保持昂扬向上斗志

  已满60岁的带头人张连钢其实到了退休的年龄,再加上身体不好,几个月前刚做过第二次肺癌手术,很多人都劝他歇一歇。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离不开这个像自己孩子一样的自动化码头。

  就在2020年12月22日,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张连钢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如今,他最新的职务是山东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

  “港口要办的事情太多了,很多工作必须按照时间节点来推进,确实需要我回来,另外自动化码头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张连钢说,“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人不应该停歇,应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状态。”

  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团队成员殷健现在负责自动化码头的大小事务,他没有感觉到一丝轻松,而是沉甸甸的压力。他说:“‘时代楷模’称号对我们更多的是鼓励和鞭策,我们要在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齐心协力,作出更多贡献,回报全国人民的期望。”

  “现在还是很忙,虽然一期、二期工程都已经投产,但我们还有很多智能化升级工作和新的研发创新项目,团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升。”核心团队中唯一的女将李永翠对记者说。

  作为青岛市第五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的一员,团队成员李波此刻已经身处上千公里外的深圳,他将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体悟实训3个月。青岛正在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中国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而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正是这些新技术重要的应用场景。

  “希望把深圳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港口实践中去,这也契合山东港口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要求。具体而言,就是研究无人机在港口场景的应用,比如对港口交通的控制和对港口机械的检测等,再就是学习深圳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城市与港口在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等方面如何协调发展。”

  李波表示。

  攻关智能空轨系统

  摆在“连钢创新团队”面前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全球首创的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这也是他们继建设世界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后,在智慧港口建设领域又一关键创新。

  当前,港口集装箱运输大都使用集卡车。有了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集装箱就能乘坐空轨进出,实现港口、陆路、铁路联运“零换乘”,大大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空轨技术与码头集装箱业务相融合,以立体的思维构建未来港口物流的集疏运网络,实现港口的智能、高效、无缝衔接。项目将采用智能空轨系统与AGV、IGV、无人集卡和有人集卡多种交互方式,精准对接海铁联运、中转业务、海关查验等8种港口业务形态,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定位、机器视觉、激光扫描等高科技,实现智慧港口建设新突破。

  目前,已启动的一期示范工程起于自动化码头海侧,止于相邻的人工码头箱区,线路长度612米,计划于2021年6月投入运营。二期将延伸至前湾港北岸铁路港站,项目全部建成后,全线长约9.5公里,年运输能力达150万标准箱。

  对团队而言,距投产还剩半年时间,工期紧、任务重,不能有丝毫懈怠。

  团队成员吕向东介绍:“智能空轨技术在港口上还没有应用的先例,我们团队正在结合作业流程进行自动化设备选型,将技术点和优化方案整合到智能空轨系统。”

  “我们正在建设自动化码头三期工程和全球首创的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该系统可以将集装箱直接通过空中轨道运到铁路港站,再转运到全国各地,实现了平面运输向立体运输的全面转变。同时,我们也在全力推进码头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变,使整个港口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高效。”张连钢告诉记者。

  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凝聚打造创业城市的磅礴力量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在全市科技系统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

  2020年12月30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是我市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

  自2013年组建以来,“连钢创新团队”坚持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这样的精神在全市科技系统工作者中引发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点赞喝彩,表示“连钢创新团队”用行动诠释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意义,是中国自主创新成功的“样板”;他们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和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值得所有科技工作者学习。

  掀起学习热潮,让“连钢创新团队”成为青岛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表示,“连钢创新团队”是新时代青岛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是这座青春之岛、创业之城最好的注脚。他们矢志报国、勇于创新,“从0到1”打造了属于中国自己的自动化码头,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世界领先,让全市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为之自豪、为之向往。

  吕鹏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把弘扬“连钢创新团队”精神、推广团队及青岛港创新经验作为工作重点,立即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中掀起学习热潮,传导时代担当、鼓荡创业激情,凝聚起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磅礴力量。

  对此,吕鹏表示,要积极释放“连钢创新团队”和青岛港自主创新经验做法的外溢效应,复制推广,争取产生更多聚焦产业需求的科技创新“青岛方案”,借此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在这座城市奔流不息,推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促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要以此为契机,向全国讲好青岛科技创新的故事,宣传好青岛创新创业生态,擦亮青岛科创IP,增强城市感召力,吸引集聚更多创意创新创造元素,进一步搞活青岛这座城。

  2020年,在市科协的推荐下,张连钢获评“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建表示,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连钢创新团队”秉承科技报国志向,坚持自主创新理念,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王建表示,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要积极发挥科协组织政治引领作用,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通过学习宣传以张连钢为代表的最美科技工作者,举才荐才引才,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投身科技主战场,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科技力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王建说,市科协将大力弘扬“连钢创新团队”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团结和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搭建平台、链接资源,通过开展“会展赛”和科技智库服务试点工作,助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壮大科技创新“生力军”

  青岛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郑蕾激动地表示,“连钢创新团队”用奋斗擘画出世界自动化码头领域的“中国身影”,他们的伟大实践和创新精神激励着高校科研人员和广大学子。郑蕾说,大学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作为高校科研人员,他们倍感重担在肩、使命在身。“我们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她说。

  三迪时空集团董事长李培学则表示,从“振超团队”到“连钢创新团队”,都给了青岛企业极大的鼓舞。“企业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立足自身实际需求进行差异化技术创新;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提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李培学说。

  联通集团于2018年开始便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进行5G智慧港口合作,在与“连钢创新团队”共事过程中深深被激励。青岛联通泛交旅行业CEO李海强说:“‘连钢创新团队’成员身上体现了不畏艰难、永不服输的创新精神,我们将带着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在新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信息技术研发创新等领域的独特优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为智慧港口建设奉献力量。”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孵化载体功不可没。作为科技孵化园区的管理者,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滕云枫说:“‘连钢创新团队’身上坚持创新、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与工研院‘建全国顶尖孵化平台、引世界领先科技、聚海内外高端人才’的使命不谋而合。”她表示,作为连年考核优秀的国家级孵化器,工研院将继续夯实“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打造开放、活力、创新、奋斗的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专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助力科技企业创新创业。

  凝聚科技创新团队力量,在关键领域突破

  从事科研工作近40年,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宝维显得十分激动,他说,“连钢创新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的行业垄断,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创造了新的行业纪录,值得广大科研人员学习。

  王宝维特别强调,“连钢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团队的力量,这是取得创新成功的关键。他说,在科研团队打造的过程中,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与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之间要形成科研精神、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传承,互为补充、砥砺奋进,才能为科技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取得更多突破成果。

  同为科研工作者,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分子微生物工程研究组组长李福利与王宝维不谋而合。他表示,科研团队要有“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

  同时,李福利强调,“连钢创新团队”的创新极大推动了实际产业的发展,科研工作也应如此,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真正打通产学研之间的转化路径。“只有原始成果却不加以转化没有意义,只关注产业发展没有原理创新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科研和产业相辅相成,才能像‘连钢创新团队’一样,创造出更大的实际价值。”

  让我们

  以“连钢创新团队”为榜样

  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征程中

  展现新作为

  建功新时代

[ 责任编辑:焦会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