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长风万里拓海疆 奋楫战浪“漂”海上——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开拓港外作业市场侧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9-15 14:40:18
  驻海监护、犁浪拖带、披星顶靠、戴月巡航,青岛港轮驳公司的港外作业船舶在风浪雨雾中高质量完成了一次次作业任务,在广袤的水域上留下了山东港口人开疆拓土的闪亮航迹和良好口碑。

长风万里拓海疆   奋楫战浪“漂”海上——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开拓港外作业市场侧记

“青港拖8”“、青港拖29”参与中海油南海某油田作业

  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为青岛港轮驳公司船舶港外作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充分保障港内靠离泊大船需要的基础上,轮驳公司派出9艘拖轮长期在港外作业,北起渤海湾,南至南海,在长达万里的海岸线上,业务范围涵盖海油、海工、风电等多个领域。这些港外作业船舶驻海监护、犁浪拖带、披星顶靠、戴月巡航,在风浪雨雾中高质量完成了一次次作业任务,在广袤的水域上留下了山东港口人开疆拓土的闪亮航迹和良好口碑。

  奋楫战浪:“不用担心,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行船走马三分险,在海上作业,紧急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港外作业,时时考验船长的应变处置能力。

  2018年末,“青港拖2”轮在渤海湾作业时遇上恶劣天气,需要紧急停靠天津港。但由于海上大雾弥漫,天津港采取临时封港措施,上百条大小船舶无奈被“拒之门外”。

  “当时在港外停了很多船,从雷达上看一个个亮点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但是从驾驶台往外望时,却连自己的船头也看不清。”船长朱海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一船兄弟的安危全部系于自己之手。

  在海上遇到恶劣天气,受风浪影响,船与船之间极易发生碰撞,尤其拖轮体量小,任何碰撞都是致命的危险。因此,拖轮必须靠泊系缆后才能确保安全。

  幸运的是,不久“青港拖2”轮收到天津港方面的消息,可以进港靠泊。但要从船舶大军中“杀出重围”,还得靠掌舵者的本事。船长必须一边仔细观察周边船舶随时移动的轨迹,一边硬着头皮向着港口靠过去,对方向、速度都要有极精准的把控。

  “青港拖2”轮从20时开始行驶,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米米地挪向天津港的靠泊码头。部分船员第二天一早才发现,船已经靠岸,船长休息室的门半开着,朱海涛靠在床头呼呼大睡。看着船长疲惫的神态,大伙儿轻轻带好门,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一下。

  没有作业任务的拖轮遇上雨雾就如此“酸爽”,更不用说执行拖带作业时遇上恶劣天气,船长和船员们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2019年初,朱海涛在海上执行管线拖带作业时遭遇九级阵风,在海浪的冲击下,拖带的500米管线在风浪冲击下从中间直接断开。“保管线!”间不容发之际,朱海涛脱口而出。这意味着什么?管线本身比拖轮长了十倍有余,在狂风巨浪的境况下,选择保管线,就要面临着“一不小心就会被这个大家伙拖下水”的风险。

  从早上9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3点,朱海涛没合眼,船上的兄弟排班轮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断成两截的管线从九级阵风的海面上“抢”了回来,挽回损失近500万元。19个小时的不眠不休,朱海涛对船上的兄弟们说:“不用担心,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晕船考验:“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长风万里拓海疆   奋楫战浪“漂”海上——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开拓港外作业市场侧记

协助海上平台装载半潜船作业。

  今年2月1日,“青港拖26”轮船长胡文胜接到任务,带领全船弟兄到渤海为海上钻井平台执行各种拖带、开靠任务。这次出征渤海,不同于以往出海作业。因为疫情影响,按规定全船人员要在船上隔离14天。

  14名船员被“圈”在船上,不能上码头,不能回家,各种生活补给都由轮驳公司派人送到船边。“隔离是对每个人和公司负责,但这段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轮机长崔世清说,出海作业,船舶设备是保障,隔离期间,除了定时培训,大家每天严格模拟出海作业流程维保、检查。

  “刚开始还行,到最后几天伙计们都等不及了,迫切地想求一战。”轮机员裴新龙说,“设备润滑到位,擦得锃光瓦亮的,想干活想得心里都痒痒了。”

  起锚高帆扬,山呼士气欢。2月14日,是“青港拖26”轮结束隔离出发的日子。按照以往,公司领导都要到现场“壮行”,但受疫情影响,公司取消了这一环节。“无人送行的起航丝毫没有影响伙计们的心情,全船人员士气高昂,解缆起航。”胡文胜说。

  不同于港口拖轮作业,深海工况复杂多变,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对船员的驾驶技术和船舶的管理水平都是一次考验。没想到,第一道考验竟然是晕船。特别是新船员,从青岛港到渤海的近一周时间里,让他们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历练与嬗变。

  14名船员中,有3名是进港不足一年的年轻职工,自恃身强体壮,没把晕船当回事。谁知船出了胶州湾,一路顶着北风穿行。没多久,3名船员便开始了“反应”。“光吐还不算事,因为吐完了休息下就能缓过来。”胡文胜说,“船到成山角时遇到大风,摇晃得厉害,一名船员吐得厉害,又不进食,连苦胆汁都吐出来了,躺在床上根本下不了地。”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晃几次就好了,没别的。”胡文胜说,“出海作业这点苦算什么?作为船员,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适应了船上的生活,才能干好工作。”一周后,“青港拖26”轮到达渤海某钻井平台,3名年轻职工晕船的情况减轻了许多,开始了“漂”在海上的日子。比起后来遇到的风浪,晕船真不算什么事。

  海上生活:“像石榴籽那样聚在一起”

  “放眼望去,都一样,东南西北,同方向……”海上的生活,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有些乏味和单调,更有些孤单寂寞。

  “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即使靠泊码头,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上岸采购生活物资,这段日子一直都在船上,从未下过地。所以我们都是‘水上漂’。”“亚洲十七号”轮船长孔祥民说,“时间最长的一次在海上漂了11个月没有靠岸。”长期出海作业模式对船员的心理要求很高,孔祥民就变着法儿地调节船员们的心情,“成语你比我猜”“够级、斗地主”“联合家人录制船员惊喜视频”都是常规操作,他和轮机长还经常组织船员开展安全、技能知识竞赛。在工作之外,他像一位兄长,用真情将船员们紧紧地团结到一起。

  “船上有专职做饭的,但孔船长每天都安排两人帮厨,还隔三差五一块包包子、包饺子,大伙说说笑笑的感觉特别舒心。”水手高恩洋说。

  “那段时间全船都成了一个头型,船长、轮机长给我们剃,我们给他们剃,剃得好点孬点都是一片笑声。”轮机员薛京华说。

  工作之余,孔祥民时不时将船员们聚在一起,除了定期学习港口文件,开展一些设备维保演练活动,还会经常跟年轻人谈谈心,“深度交流”。“与港作拖轮相比,出海作业是苦了一些,但是能够磨练意志、提升技能,对于年轻船员快速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像肖培勇、邓荣阳等年轻船长,就是通过出海作业锻炼出来的新生代。”孔祥民说。

  培养新人:“没有捷径,年轻人需要机会”

  从出海船上下来,来到以港内作业为主的“寰宇六号”轮已经8个月了。船长朱海涛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大概有20年执行的是出海拖带作业,最北到过丹东,最南行至南海。由于出海任务的特性,以前轮驳公司一般不会安排新手驾驶员实习,他也就没有太多机会将一身“武艺”传授给新人。

  今年年初,朱海涛带船出海到厦门时突然接到岳父病重、妻子生病的消息,公司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前去替换他,朱海涛回来后进行港内作业,也是因为这个工作变动,朱海涛开始有更多带新人的机会。

  “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没有捷径可以走,但是我希望你们可以少走弯路。”朱海涛带徒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船舶驾驶是项技术活儿,没有捷径,只能靠实打实地摸索练习;而如何让徒弟们少走弯路,朱海涛自有一套办法。

  手中拎着接收生产指挥中心指令的ipad,“朱师傅”拖把椅子坐在驾驶员的旁边,他的教授办法之一就是临场发挥,根据实习驾驶员作业过程的小失误,把自己工作时出现过类似的紧急情况案例讲给他们听,或者作业时遇到差不多类型的船、差不多的天气,他也能讲出三两案例帮助徒弟加深理解。

  除了教技能,安全生产和管理思路也是他特别看重的内容。今年上半年,轮驳公司狠抓队伍建设,转思想、强作风,以“更智能、更环保、更安全”为目标,设立了十大创新攻关课题,基于“海因里希法则”开展排除安全隐患大讨论,发动全体员工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三个方面排查隐患。

  每个船员都从自己的岗位出发,结合船长日常纠察的细节进行隐患排查。在这一思路下,“寰宇六号”轮提交的隐患排查问题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众多船舶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隐性问题,对安全作业意义重大。

  说到底,朱海涛的传道之法就是让船员对船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尺度和解决办法,以便于在独自航行时能应对风浪和暗礁。

  朱海涛说,自己十八九岁的时候,被命运推到了船上,通过笔试、面试进入轮驳公司成为一名船员,从水手到驾驶员再到成为一名拖轮船长,朱海涛用了20年的时间,他深知时代、公司、机遇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性,“年轻人需要机会,我希望尽自己所能推他们一把。”出海作业可能苦了一点,但要成长为一名技术、能力全面的船长,就需要这样历练成长的平台。“像‘连钢创新团队’,年轻人占了大部分。毕竟,年轻人是这个行业、也是山东港口的未来。”朱海涛说。

长风万里拓海疆   奋楫战浪“漂”海上——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开拓港外作业市场侧记

协助“海洋石油228”出港作业。

  借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东风,青岛港轮驳公司港外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实现新增量。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截至目前该公司港外作业船舶还是创出了同期新高,累计完成作业200余艘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贡献了力量。(孙瑞华)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