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李锦“莱西会议”亲历记(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7-31 09:25:20
  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讲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为什么要召开莱西会议?召开莱西会议的历史背景与直接动因是什么?这是研究莱西会议的逻辑起点。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李锦“莱西会议”亲历记(二)

  【李锦,《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曾任第11届团中央委员、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山东分社副社长等职。2011年以来,李锦追踪国企改革热点研究,出版国企著作多本,每年接受上千次采访,被媒体誉为“中国国企政策与新闻第一解读人”。】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李锦“莱西会议”亲历记(二)

  莱西会议,还有一周便是30周年了。

  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讲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为什么要召开莱西会议?召开莱西会议的历史背景与直接动因是什么?这是研究莱西会议的逻辑起点。

  为什么讲莱西会议离不开九间棚?显然,仅仅讲莱西一个县的背景,是讲不清楚的。莱西会议的召开及其成功,是由两个典型决定的。一个莱西经验,一个是九间棚典型。莱西经验是解决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团支部、妇联关系问题,解决党的领导核心问题,九间棚典型是解决党支部核心怎样形成问题,建设怎样一个党支部。这是一个上下篇,是一个组合。宋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首先要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关键是要有个好的支部领导班子。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九间棚典型的价值丝毫不比莱西经验差在哪里,甚至更有现实意义。

  这两个典型都是山东省委与姜春云重视的。主抓人都是省委常委、副省长高昌礼。高昌礼在抓出诸城、寿光、莱芜经验后,便着手解决村一级问题,先是莱西,后是章丘,而村是九间棚。而莱西经验的第一次座谈会是高昌礼在莱西召开的。我因为同高昌礼接触较多,交流较多,也参加了山东这些典型的调研与宣传报道。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李锦“莱西会议”亲历记(二)

莱西会议期间,李锦随同宋平、姜春云在基层调研时合影。

  莱西人、青岛人从他们角度讲莱西背景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更应该站在中国这个背景来看莱西会议。我觉得有四大背景存在:一、苏联东欧激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的否定;二是改革开放十年对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和忽视;三是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难题的出现;四是刚刚出现村级选举对党支部地位的冲击。这四个背景,一个也不能少。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层层相扣。因为我在九间棚调研住了52天,这是“号脉”很久才找准的脉搏。在莱西会议前7个月,我在九间棚山上与高昌礼有一次长谈。在莱西会议期间,我与姜春云书记、宋平秘书彭清华也有一次汇报。

  单单就基层组织而言,我在《大转折的瞬间》一书中写到:

  在1984年后,农村问题越来越多,到了1990年前后,有些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办事,也办不了事。使党的威信严重下降。在1989年3、4月份。国家民政部组织168人的29个调查组,对17个省、市、自治区的504个村基层组织调查。按时完成国家各项任务、主动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较好地管理本村事务的仅占30%左右。其余多为不能完成或比较差地完成的。据对4379份村民答卷的统计,41.9%的村民认为村级组织对家庭生产、生活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在基层组织涣散的情况下,宗教势力、家族势力乘虚而入,在1988年河北省邯郸县虽然有270人加入共产党,却有813人加入天主教。1982年河南省有基督教徒30万人,1988已经发展到100多万人,还有一批共产党员退党加入教会的。有些地方,乡村干部说话没有号召力,而宗教人士却一呼反应。1988年夏粮征购,河北省宁晋县有个乡难以完成任务,党委书记请出神父来做工作,几天内就完成了征购任务。这样的案例很多。这是30年前的实际情况,现在说说,也无妨。

  二、党支部书记不合格,以权谋私,多吃多占,党内腐败现象引起群众强烈反感。党员干部形象作风问题,影响到组织建设,也危及村庄稳定,河北省有“三个百分之八十”的判断,即上访告状的80%是农民,反映的问题80%涉及村干部,反映情况80%是准确的”。

  三、农业投入下降,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过去很多由集体组织的事情没有人干了。国家对农业投资逐年下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山东省90%的水库得不到维修,抗旱能力下降30%以上。当时有种非常不好的现象,舆论界对农业投入减少的现象批评过多,而矛头偏偏又指向政府,这就助长了一些群众对政府的依赖情绪,当然也有不满。

  四、经济秩序混乱,非法致富现象加重,诚实劳动的人少了,大家对分配不公问题议论纷纷。在发展商品经济后,不少人靠跑关系耍嘴皮子发了财。当时政策漏洞较多,法律很不健全,是与非、法与非法的界限容易混淆。

  五、社会秩序不稳,农村剩余劳力大量外流。八十年代未,有上亿农村外流人口,不仅加剧了思想混乱,更带来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被公安部门抓获的犯罪分子,相当部分是盲流人员,这些人罪多不重,但量很大。加上不断有农民进省进京上访的,为社会安定带来很大的隐患。

  当时,不仅在社会上层存在着澄清思想问题,在社会下层也存在稳定局势问题。面临这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基层组织瘫痪面如果继续加大,社会主义根基将受到动摇。基层政权能否挺住,是事关中国政局的大事,农村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问题遭到忽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到了非大抓不可的时候了。

  在当时的调查,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强调改革开放,而对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党的领导抓得少了,虽然文件上也还是讲的,但是似乎一直没有下大力气抓过,在我们的报道中也体现得不够。中国面临着更多地强调“这一手”的要求。即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这时候,我们必须叫响一个声音,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在实践中回答两个问题:要不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怎样加强党的领导问题。要不要的是个认识问题,而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却是个实践难题。

  显然,党内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都是事实。但是,有失误是纠正失误的问题,有腐败现象是惩治腐败的问题,决不能借此否定党的领导。而且党的失误历来总是由党自己纠正,但是,有一些人因眼前出现的困难就对前途丧失信心,设法逃离困境;有一些人否认党的领导,甚至搞乱局势以求推翻党的领导。这些都是极为有害的。

  “莱西会议”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运用实践经验,推动农村基层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当然是党的建设一个里程碑。对“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理解里程碑的意义。同年12月,中共中央以中发〔1990〕19号文件批转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开展各项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在批转《纪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导农民群众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保证农村以致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李锦“莱西会议”亲历记(二)

莱西会议后,九间棚村刘嘉坤“吃苦吃亏”精神的标语出现在山东农村。

  莱西会议通过的《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特别强调合格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德,就是要“有理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认真”;二是廉,就是要“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不怕吃亏,有献身精神”;三是才,就是要“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共同致富,有干劲和真本事”。“不怕吃亏,有献身精神”,便是直接来自于刘嘉坤在会上发言的“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精神。

  现在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同样离不开大量合格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即总书记要求的,必须“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九间棚精神及其价值仍然存在,没有过时。

  组织系统搞研究的人,应该从历史背景入手研究莱西会议。不了解这段历史,就研究不透。我们作为当事人,有责任向他们介绍。

  等我老的时候,有时间了,要好好把回忆写出来。我在1999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大转折的瞬间》,是一本记录农村改革前20年历史的史论,也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里面有几段话,本来是摘录下来,可以佐证莱西会议前的背景。可是牵涉当时复杂的背景,也不便多说。

  顺便说到,从1987年到1994年,中国共产党基层典型出得最多的是山东。我跟随好多领导下来,看山东的典型。有的领导下飞机的第一句话便是“山东出典型”,至少从抓农村典型角度看,是中国共产党的“山东时代”。这点人们认识认识远远不够。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李锦“莱西会议”亲历记(二)

《大转折的瞬间》,李锦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莱西经验、九间棚典型出现的四大背景——李锦“莱西会议”亲历记(二)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