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82)丨世上再无李新创 冶金难题可问谁?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5-29 14:27:12
  在这近十年的同行中,我对他一直是内心是尊重的,也为我们共同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改革发展而努力。

【李想集锦】(82)丨世上再无李新创 冶金难题可问谁?

  李新创是我国冶金工业行业著名学者。从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来,我们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同一篇稿件之中。这些年,冶金行业的去产能、重组和其他各类改革,每逢有大事,媒体的记者们总是要问李新创。久而久之,李新创成为钢铁行业唯一能够经常在媒体上出现的学者。记者们在采写新闻时,在冶金技术领域问李新创,政策领域则是由我回答,关于钢铁事业发展的一篇稿件出现我们两人名字,是常态,我们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应该说,我们一路同行十年,是一种天赐的缘分。

  5月27日看到送别李新创消息,我心猛之一楞,他很年轻,他还没有退休哩,怎么就走了,接着看到了冬平兄弟对他充满感情的纪念文章,我知道他真的是走了。他毕竟只活了58岁,走得也太匆忙了。

  据报道讲,他早晨跑步时突然心梗,平时也没有什么症状。吾为天嫉英才而惋惜,为我国钢铁行业的著名专家,为新闻媒体上最优秀的钢铁行业发言人李新创去世而悲哀。从此以后,中国钢铁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记者们问谁呢?一下子还想不起来非常熟悉的名字。

  过去,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各个行业发生的变化,记者们总是问我,其实我也懂不了那么些,我只是在发展趋势、政策研究和高层决策方面有一点见解,真正在业务方面,尤其是技术方面是外行。我就拼命地研究文章,缩短距离。当记者们提出问题时,我怕抓瞎,就赶快从百度上搜集他们的名字。我关注钢铁行业的李新创,石油行业的林伯强,铁路领域的王梦恕,煤炭行业的韩晓平,他们是在这些行业的权威。先学习他们的文章,了解他们的最新观点,久而久之,我也提高了,与这些名家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报道中。李新创所任职的冶金规划院1972年成立。50年来全程参与了国家钢铁产业“五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的发展顶层设计、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指导意见等。中国有全球钢产量一半的影响能力,中国却没有这样的咨询机构来影响全球,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有志成为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他是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和总工程师,在钢铁行业耕耘多年,有广泛的人脉,获得业内人士认可的技术专家。记者们找他,不光是他的身份,还因为他的学术地位,他的见解,能够回答钢铁行业的改革发展的焦点。

  我们的名字出现在同一篇稿件中也得有二三十次之多,除了对钢铁行业的新闻的描述和介绍,往往开头一段由我讲政策性的趋势,中间是他讲,最后我再做一个归纳。记者们很会写稿,他们把事实写出来,按照新闻的要求,然后以专家的观点出现。我们比较集中的发表观点是2015年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后,2016年的春天,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我们在同一个稿件的出场比较多,有时连续多天出现在各家报纸上。

  我们几十次在一个稿件内同行,又同在北京,可是却一直未曾联系过。到了2017年,中冶集团请我去调研,做一个课题,写了一本书《中国力量》,想请几个专家从不同角度来对中冶集团的改革事迹作出评价。钢铁行业非李新创莫属,可是我们没有见过面,连电话也没有打过,恰巧齐冬平和他是同龄人,还是小青年时便认识了。齐冬平一介绍,李新创就非常爽快的说,“这是一本大好书,大长志气”。我想这一半是朋友的缘故,给我面子,还有一半也可能是他对中冶集团的了解,他的评价自然为我这本书增色不少。

  新创平时愿意帮助他人,和别人平等来往,朋友颇多。我们属于那种相互景仰而相互补台的同道。一听朋友介绍,接起电话来便非常爽朗,马上表态,而且先听到笑声,乐呵呵地,很是谦和,他称我为老师,我说你是老师,钢铁行业我向你学习。我怕我的见解有违背技术方面、违背常规的东西,请他指点。他说,“没有,没有,很好,很好”。当然,这是同行的友好表达,也可见他的一片善心。后来,中冶又搞了一个电视片,请他在里面谈话。他对钢铁行业充满感情,对钢铁行业的每一点进步总是发自由衷的高兴,及时发表他的看法。可以说,他是我国钢铁冶金行业舆论界第一解读人,在很多方面,尤其技术方面堪为我的老师。

  后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在冶金研究院办了一个班,请我去讲课,他那天恰恰参加上面一个活动,没有参加,他还特地道歉。我想,本来可以见面的,但没有见成。

  李新创的名声、地位,特别是他在中国冶金行业作为钢铁技术和事业的发展在舆论界的第一解读人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认为,随着钢铁产量达到高点,李新创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已经由原来的快速扩张的数量阶段转入了以加速重组、强化环保和低碳转型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需求也将呈现短期总体稳定、中长期逐步下降的整体趋势。很多观点,是极有见地的,是影响天下舆论的。

  这两年钢铁行业还有好多文章好要做,去产能的问题,重组的问题,上市的问题,科技创新的问题,我想找个时间我们好好坐一坐,我听听他的意见,也有利于我们国家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更好地引领舆论,作为一个文人共同做同一事业。他是专家、是权威,我应该好好向他学习。

  在这近十年的同行中,我对他一直是内心是尊重的,也为我们共同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改革发展而努力。我渐渐地老了,在政策解读方面也应该有新手出来,他们会和新创配合的很好的。

  我与新创在报纸上同行,也在好几个朋友圈里交流。李新创经常每天转发文章,有时也发一些人生感言。昨天早晨,还看到他发的文章。也可能他是发完文章再跑步的。

  突然听到新创走的消息,是有点不相信,想起来也有不甘心,他不该走。中国的钢铁行业的改革发展,在舆论引领方面还需要新创,可是他毕竟走了,想起来,一阵悲哀涌上心头,他毕竟只有58岁,正是春秋鼎盛大有作为的年华。国家钢铁行业需要他,新闻舆论的引领需要他。我们为国企改革的舆论引领,我们还是要一起同行的,没有想到新创终究是走了。想起来,我们更应该拽住时间的尾巴,多写点东西,多提些见解。

  作为始终没有见过面而在事业上同行同携手的朋友,祝新创一路走好。

  新创的名字是永远留在新时代十年钢铁行业舆论星空上的。

  政策解读逾十载,每逢疑难听君言,天下再无李新创,钢铁技术可问谁。我不仅扼腕长叹。

【李想集锦】(82)丨世上再无李新创 冶金难题可问谁?

  附:从2012年至今,中国钢铁行业改革发展成为社会焦点。中国媒体的报道多采用李新创与我的观点。以下是新华社与《中国报道》两篇报道。

  2016年,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出台,新华社的报道采用我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的观点。

  钢铁去产能“路线图”出炉:五类产能须依法关停退出

   2016年02月05日 来源:新华网

  钢铁业的过剩产能怎么去?去哪些?债务怎么办?人员如何安置?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对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画出了清晰的去产能“路线图”。

  五类过剩产能须依法关停退出

  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意见设置了这五条红线,凡是有一项不达标的钢铁产能必须退出。

  “这是国务院首度明确划定关停退出范围。”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根据意见,污染物排放达不到《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要求的钢铁产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关闭;对能耗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应在6个月内进行整改,确需延长整改期限的可提出不超过3个月的延期申请,逾期未整改或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关停退出。

  对钢材产品质量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依法查处并责令停产整改;对未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相关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立即停产整改。这两类企业如果在6个月内未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则要依法关停退出。

  关于技术红线,意见指出,立即关停并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炼钢电炉等落后生产设备,对生产地条钢的企业,要立即关停,拆除设备。

  不过,李锦也担心:“地方上谁来卡这些标准,对标准怎么掌握,谁来督查这些标准的执行还需要细化。”

  对于退出的钢铁产能,意见要求拆除相应冶炼设备:具备拆除条件的应立即拆除,暂不具备拆除条件的设备,应立即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冶炼设备,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再恢复生产,并限时拆除。

  各地政府、国务院国资委负总责

  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具体如何实施?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十六字原则,此番意见重申相关原则,并明确提出,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国资委分别对本地区、有关中央企业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负总责。

  意见要求各地政府、国务院国资委根据意见研究提出产能退出总规模、分企业退出规模及时间表,并据此制订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

  “钢铁企业的属性非常复杂,包括民营企业、中央企业等多种属性。保证去产能工作的顺利推进,地方政府和国资委缺一不可。”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说,这相当于明确去产能责任人和牵头方,有利于提高去产能的执行效率,也有利于避免因权责不清,相关部门推诿,踢皮球,导致工作推进难等问题。

  根据从地方两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去“僵尸企业”成为河北、内蒙古等近20个省份的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多个地方将清理“僵尸企业”视作去产能的“牛鼻子”。比如,钢铁产能集中的河北省就提出,通过清理“僵尸企业”等措施,年内压减钢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800万吨。

  记者也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国资委正在制定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处置“僵尸企业”的主体任务,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此次意见还明确将强化监督检查,要求各地区将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年度完成情况向社会公示,建立举报制度。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企业要予以问责。国务院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

  中央多项政策措施给予支持

  “中央支持”在此番“路线图”中得到充分体现。意见明确加强奖补支持、完善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做好职工安置、盘活土地资源等一系列支持钢铁行业去产能实现脱困的政策措施。

  职工安置被视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安置计划不完善、资金保障不到位以及未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的职工安置方案,不得实施。”意见如此强调。

  意见提出四方面措施,包括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缓解职工分流压力;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实行内部退养;对确需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意见特别要求,对就业困难人员,要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保障基本生活。

  首度设立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也将用于化解过剩产能的人员分流安置。意见明确,要结合地方任务完成进度、困难程度、安置职工情况等因素,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符合要求企业的职工安置。

  “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开展工作难度大,要对困难做到充分预估,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李锦说。

  李新创注意到,意见用推进智能制造、研发高端品种等多达五条措施提出“推动行业升级”:这给外界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去产能”并不是不要钢铁行业了,而是通过整合和优化,让钢铁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对于各界关注的债务问题,意见提出,要完善金融机构加大抵债资产处置力度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支持银行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打包转让不良资产。

  同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创新产品和投资方式,参与企业并购重组。“目前我国社会资本很多,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去产能过程中来,让市场化的力量发挥更大作用。”李锦说。

【李想集锦】(82)丨世上再无李新创 冶金难题可问谁?

  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入快车道

  2021年03月16日 来源:中国报道 记者:王哲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钢铁行业联合重组呈现出加速态势。

  中国钢铁行业正在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利用当前有利的兼并重组重要窗口期,积极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加快提升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钢铁行业有效供给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钢铁重组看“宝武”

  新年伊始,“十四五”中国钢铁行业重组的大幕已然拉开,而尤以行业龙头“宝武”最为亮眼。

  2021年1月28日,陕钢集团等陕晋川甘6家单位9家钢铁生产企业注册成立了西北联合钢铁有限公司,涉及总产能超过6000万吨,形成“秦晋之好”。

  2月10日,建龙集团正式托管邢台钢铁,建龙集团产能增至约4000万吨,成为第二大民营钢铁企业。

  在兼并重组太钢之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总部于2021年1月15日在太原揭牌。2月1日,宝武又托管昆钢。两年内,宝武接连兼并托管9家企业,资产规模翻番,产能扩张近3倍,稳居全球第一钢企。春节前夕,又有一则关于宝武钢铁拟兼并山东钢铁集团的重磅消息传出,多家媒体报道山东钢铁集团并入宝武集团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山钢集团自身的实力相当强大,依据公开资料,2019年山钢集团的钢产量就位居世界第11位、国内第7位,位列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如果加上山钢集团的产量,宝武集团的年产量将会接近1.5亿吨,遥遥领先前全球第一大钢企安赛乐米塔尔近6000万吨的产能。

  “国企重组看宝武。”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国企重组浪潮潮涌动,宝武钢铁就是其中最标志性的代表。

  2015年,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钢铁企业普遍利润下滑甚至陷入亏损境地,兼并重组成为国家做大做强钢铁行业、夺取铁矿石定价权与话语权的目标。宝钢早期在重组上海钢铁企业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钢铁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的先锋。

  宝钢以上海(长江口)为起点,溯源而上整合了上游的重庆钢铁,中游的武汉钢铁(含鄂钢),下游的马鞍山钢铁,形成了掌控长江流域的重要钢铁企业群:2016年12月,由原宝钢集团和原武钢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9年,安徽省国资委向宝武钢铁无偿划转马钢集团51%股权。2020年1月,宝武钢铁入主重庆钢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宝武合并后对投资、采购、销售、市场都进行了合理的整合规划,管理研发水平和整体效能都有了显著提高,呈现了“1+1>2”的效果,此后沿着长江流域进行整合重组也都较为顺利。通过几轮重组,宝武已经几乎把所有钢材类型的生产企业都纳入麾下。

  碳达峰目标下必由之路

  自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就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表重要讲话。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的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需要率先垂范。

  2020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组建并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同时强调钢铁行业要力争到2025年率先实现碳达峰。1月20日,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宣告了中国宝武碳减排目标: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记者了解到,按照“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中钢协正在加快研究钢铁行业行动方案,并推动和鼓励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牵头实施重组,形成不同区域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一流企业。

  “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减量阶段、重组阶段、绿色阶段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正在实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绿色革命。”李新创指出,“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将面临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还将面临更多的国际挑战,高能耗、低效益的中小企业难以独立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以实现碳中和,必将走向淘汰。通过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有助于聚集合力开发低碳工艺,从根本上实现低碳转型,并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兼并重组是加快推动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

  “1+N>1+N”很重要

  宝钢的系列重组,沙钢重组东北特钢,建龙重组山西、黑龙江、内蒙等省区钢厂,德龙重组天津渤海钢铁,目前来看都是较为成功的兼并重组案例。但是过去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案例,如天津四家钢企联合成立的渤海钢铁,整而不合、盲目扩充产能,速成“世界500强”,却最终陷入债务危机破产重整。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兼并重组不是单纯将几家钢企合并在一起追求规模,而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利润水平,应探索横向跨区域、跨国,纵向跨产业链的兼并重组。

  “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都要认识到兼并重组要尊重市场规律,政策和行政形成合力推动钢铁企业完成符合其发展战略的兼并重组。此前由一家龙头企业简单整合区域内中小企业的“拉郎配”模式违反市场规律,客观保护了地方落后产能,对外来企业造成壁垒,是走不通的。”李锦表示,“重组不应该是简单拼接,而更应从产业链的层面进行良性整合,‘1+N>1+N’很重要。”

  李锦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国宝武在中国钢铁行业联合重组中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产业规模剑指2亿吨,区域性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也已拉开帷幕,同时,钢铁行业的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式重组正在推进中。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82)丨世上再无李新创 冶金难题可问谁?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