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㊻丨稳增长,需要稳改革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2-24 14:17:16
  处于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这一重要历史坐标,需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改革不会停止,但是要通过改革激活发展动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如何把握好时度效,社会政策如何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可能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看点。

  国企要多发力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

【李想集锦】㊻丨稳增长,需要稳改革

  改革建议

  今天,转发两篇报道,这两家媒体都采用了我的观点。一般的话不多说了,我把言犹未尽的意思讲一下。我的观点是稳增长,需要稳改革。有些容易带来风险的改革,不要赶时间,赶指标,可以留给将来完成。譬如容易导致下岗较多的改革,就不宜急着搞。

  处于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这一重要历史坐标,需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改革不会停止,但是要通过改革激活发展动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如何把握好时度效,社会政策如何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可能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看点。

  在“三重压力”下,要实现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更需要稳妥有序处置和化解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能因为人为的改革造成不该有的风险。

  混改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增强经营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实现各种资本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是,混改也存在各类风险。虽然股东和股权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公司治理的变动,但并不必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脱离自身的资源和短板,只是模仿别人的战略和商业模式,对企业也许是个坏事。有的地方推进混改时不太关注战略和资源契合度问题,实际引进战略与拟混改国企存在较大差异的投资方。虽然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企业在商业模式、客户、技术、研发、销售等方面没有形成资源聚合,对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没有实质性帮助,甚至把企业拖垮。在混改中,难以保证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问题也很突出。由于各投资主体出资额不同,会在董事会形成不同的力量对比和治理格局,各方可能因为理念不合、权力争斗等原因,不仅无法为企业注入增长新动力,反而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国有股一股独大,非国有投资方拥有的话语权太少,就无法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混改后的企业仍然沿袭原有决策模式和经营水平,激发不出活力;如果国有股和非国有股占比接近或对等,也可能因为发展理念的不同,导致股东之间争夺控制权,造成经营和管控混乱。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的跷跷板效应一直存在,总有投资方在“想评多少”和“能评多少”之间博弈,各利益主体因动机不同而想方设法影响评估结果。如果定价不合理,可能导致巨额国有资产损失。防范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风险,需要对适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具体操作时,首先要研究清楚混改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何种价值,混改失败的风险在哪。只有从市场的角度确切认识到引入非国有资本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好处,才能开展混改工作。在很多地方,非控股企业的差异化管控机制没有形成时,混改的效果肯定不会有多好。

  经济改革有其自身规律,我们不能为急于求政绩,把经济改革当成行政任务,为完成短期而匆忙行事。前一阶段,有些地方在上市公司中快速地对一些上市的民营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是一件好事。帮助这些困难企业渡过难关,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很短时间内大规模收购股权难免会留下一些后遗症,一些被隐藏的风险,为将来留下隐患。我们不能不提醒。

  改革是不能后退的,也不会后退的。我们不能因为难度大而放弃改革,轻易否定改革,认为这样的改革不好,不要搞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发展是民族复兴的破浪之帆,稳定是改革发展和国家强盛的行舟之锚。只有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这三者间的关系,只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稳定前提下,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关注改革的质量与效率,以改革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这是当前需要强调的。有些难度大的、有风险的改革暂时放一放,当作权宜之计,不失为高明之举。

  习近平同志说过,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2022年是稳增长一年,需要稳改革。容易带来金融风险的,负债率过高的,下岗职工过多的改革措施,还是稳慎一些为好,以稳慎的态度对待这些容易引起激烈动荡的改革。包括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工,也要实事求是,不能为赶任务,赶时间,赶指标,而仓促收兵。

  多发力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对待那些能够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的改革措施,能立竿见影,见效的,可以多一点。改革的路还很长,改革的日子也很长,有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恐怕还是要留待将来解决。实事求是地、客观地总结三年行动的成就,不浮夸,在此基础上做好今后五年的改革发展战略规划。

  昨天记者采访时,我也谈到这个观点,但是记者们表达的总是很有限,在这里多说几句,讲明白了,也算是一个提醒罢了。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李想集锦】㊻丨稳增长,需要稳改革

  现转载两篇报道,里面有我的观点。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央企实现首月“开门红”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

  2月16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年1月,中央企业实现首月“开门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

  国资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中央企业营业收入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利润总额185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净利润142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上缴税费352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中央企业实现首月“开门红”,意义重大。

  李锦:中央企业同时两位数增长还是不多见的,标志着中央企业在2022年开局稳、开门红。尤其是税收增长18%,对今年我国全局稳健发展开好步,开了新局,为下一步经济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年伊始,中央企业原煤产量、成品油销量、钢材产销量均保持平稳增长,旅客运输量继续小幅回升,贸易进出口额呈快速增长态势。如此亮眼的成绩单,受益于国企改革能效的不断释放。

  中国诚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目前,中国诚通基金体系的总规模已超过6600亿元人民币,成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混改等三年行动改革任务的重要资本力量和支撑载体。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提出了2022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高。不少央企坦言,这无疑让央企尽显发展韧性。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焦怀庆:2022年1月,中国船舶集团实现签约生效船舶订单同比增长146.5%,其中中高端船型占比达到87%,而且70%的订单来自瑞士、比利时、新加坡等亚欧发达国家,“中国船舶”已进入高附加值、高技术船舶为主的时代,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报道来源:央广网)

【李想集锦】㊻丨稳增长,需要稳改革

  多地明确任务目标

  力保国资国企一季度“开门红”

  国资国企是稳增长的“排头兵”“主力军”。目前一季度有效工作时间不到30天,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国资委召开会议,推进全力以赴实现省属企业一季度“开门红”。值得一提的是,相关工作安排中,扩大有效投资较为一致的成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基于增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刚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和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积极进展,需要加大投资。但也要避免过度投资,特别是举债融资完成收购。

  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数据,今年1月份,中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近期,河北、黑龙江、甘肃、宁夏等多地发布数据显示,当地国有经济新年首月实现了“开门红”。但国有企业稳增长的压力也不容忽视,1月份,一些地方省属企业已经出现利润增速为负的情况。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对记者表示,全球范围的疫情影响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发展环境十分复杂,国有企业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着实不易。

  目前一季度有效工作时间不到30天,时间紧、任务重,一些地方靠前发力,早抓快干,力保实现省属企业一季度“开门红”。如:四川省国资委强调,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基础设施、“5+1”现代产业、产业金融等领域投资力度,力争2022年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要突出提质增效,加强成本费用管控和资金集中管理,强化“两金”压控,加大资产清理和专项治理力度,加快退出高风险低毛利贸易业务,提升经济运行可持续性。

  广西省国资委提出,通过进一步优化预算、控减非生产性开支、强化经营管理等有力措施,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工作,确保在一季度良好开局的基础上,一季度利润总额实现7%以上增长目标。同时,还将全面梳理亏损子企业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举措,有针对性制定扭亏减亏控亏措施,确保2022年亏损企业亏损面、亏损额要比2019年分别下降30%和50%以上,其中一季度亏损面、亏损额要比2019年分别下降25%和40%。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努力实现增长达10%以上、金额482亿元以上。

  此外,北京市国资委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座谈会,针对国务院国资委新的考核评估指标,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安徽省国资委透露,2022年省国资委将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2215”投资行动、布局新兴产业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行动、创建一流国资监管机构行动等“六大行动”,确保企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月份中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为全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振了信心。”国企改革专家李锦对记者表示,但从全年来看,国有企业稳增长难度很大。投资是把双刃剑,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较为明显,但过度投资也会快速抬升负债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留下更多的压力。

  谈到处理好稳增长和推进国企改革的关系,李锦表示,今年特别强调风险管控。稳增长首先是稳改革,在今年的宏观背景下,国企改革策略应该有所调整,建议今年多发力有利于稳增长的改革。对于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导致国有企业下岗出现社会问题的改革可以放缓步伐。

  周丽莎建议,2022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实现稳增长目标需要进一步落实改革举措,通过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工作,普遍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用工制度,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国有经济创新力,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积极作用,针对企业存在的短板,引导企业遵循科研规律,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高负债企业实施负债率、负债规模双管控,防止隐性债务、明股实债等虚假降杠杆问题。建立了中央企业债券应急机制,强化到期债券检测,确保不发生兑付风险,防范重大风险,对债务、投资、金融等做好风险处置。(报道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㊻丨稳增长,需要稳改革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刘雨弦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