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㊴丨国企改革向左走,向右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1-29 09:37:13
  “我们既不能走西方自由市场道路,也不能走传统计划经济道路,而要走一条渐进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道路

 ——重温11年前的一篇国企改革文章并分析趋势   

【李想集锦】㊴丨国企改革向左走,向右走?

2011年,我写国企改革“一路九论”时拍的照片。现在,已经拍不出那么潇洒了。

最近经常想,党的20大对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块怎么表达。我从1973年党的10大开始,就沉浸在“迎接十大,宣传十大,贯彻十大”报道活动中。从十大到现在,从1973年到2022年,走过了50年的路,还干同一个活,参与分量有轻有重,而主题是一致的。

党的18大召开,我编了一本书《十八大报告国有企业学习读本》,这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唯一的一本党的报告的国企解读本。那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后来,19大搞了一半,便没有出来。这就一言难尽了。

又朝前找了找,看16大前是怎么说国企改革的。找到了2011年7月15日发表在《中国企业报》上的一篇文章,看着看着,我有点小激动,当时提出 一条“新路”与国企改革“九论”。“九论”是围绕国企改革来讲的。

这篇文章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当时国企舆论环境相当差,对国企的负面舆论占主要地位,私有化的论调很强大,怎么扭转这个局面,是急于回答的。一个是当时改革这个口号还是喊得很响的,我这篇文章就是围绕国企改革来写的。当时背景下,有点反潮流的姿态,也有点聚集改革的意思。尽管思路是初步的,也很粗浅。现在重读这篇文章,再对比一下我们从十八大以来改革的内容,我觉得很多重要的东西,我在11年前都提出来了,这证明我们的改革是一脉相承的,有个过程。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11年有了什么变化。当时提出“九论”,还是大胆的,是我绞尽脑汁一条一条想出来的,排好队,再填空。在当时,也算是有很大勇气的。 

现在翻开这篇旧文,还是有很多感慨的。从我的国企改革九论看,从一开始,就是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这是独立的,自主的, 不是人云亦云的人,也不是漂流的记述者。这是中国企业报组织系列国企报道的最后一期压轴之作。后来随着实际出现的变化,我也在变化。服从实际,追求实际,推动实际。

前一阶段,有家出版社约我写本10年改革经历,是有点意思。把我的心路历程记述下来,就很有意思。可惜的是,时间总是抽不开。下面,从九个看点来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个看点

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我的标题是《老路、邪路都不能走,国企改革要走新路》。“我们既不能走西方自由市场道路,也不能走传统计划经济道路,而要走一条渐进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当时私有化道路声音很强大。后来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点解决的是道路问题、理论问题和制度问题,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的这篇文章是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道路,重点讲的道路问题,后来这样的内容成为十八大报告的主题词,我的这篇文章的理论预测是正确的。十八大报告断然表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继续走这条路呢,还是摇来摆去想别的路?这就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了。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成就很大,但面临的课题、问题也不少。大家都在想: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私有化势力进一步制造出消灭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全面私有化的舆论,提出所谓“冰棍论”、“烂苹果论”,编造出形形色色的论调,以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有人说,过去那套非常好,用过去的方法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能吗?不可能。我们不排除老办法也有好东西,要继续用。但如果光是用过去的一套老办法,特别是想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是走不通的。照搬国外的、照搬西方的,完全私有化,更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美国人、欧洲人自己还在那儿伤脑筋呢,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呢,我们还照搬当然不合适。该学习的要学习,但归根到底,立足中国自己的实际,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个看点

这篇文章是回答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原则问题。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私有化的浪潮,是按照西方道路走中国改革道路的问题。这篇文章重点是“反右”,当然也“反左”,当时费了不少劲,因为这是搞的独此一家的一次“战役报道”,是由我来做具体主持策划的,这次“战役”准备了两个多月,收集了很多材料。用了50个版面29万字。这次舆论战,在国企改革史上留下影响。当时中国企业报组织这次战役报道,是有勇气的。所以,国资委领导要求把中国企业报改成国务院国资委有机关报,与我们的立场、勇气与水平是有关系的。我很怀念那一段,怀念与我一起打仗的小伙伴们。

第三个看点

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企业的艰难实践是国企理论的源泉”,重点讲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第二个小标题“向左,还是向右?国企回答:走自己的路”。当时国企改革势态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理解与支持,有形形色色的论调,以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舆情在自由主义和私有化市场的鼓动下很难把握,不利于国企。

第四个看点

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九论"。整个全局性的部署。我这里提出了国企改革的根本性质,改革方向,改革任务,改革地位,核心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实现途径,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我这里讲了个完整的九论,也就是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就是“九论国企改革”。当时。没有什么体系,这是我自己费了很大力气编出来的,这是属于我自己想出来的。显然是粗放式的。不过,这也算当时的标准与水平了。所以,后来连续发表三个重要文件,我马上就能表态,这些我早就琢磨过的。

第五个看点

提出公有经济主导地位论。因为当时私有化浪潮严重,我在九条的第一条论述“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着它来自何处,去往何方,代表谁,依靠谁,明显有别于普通企业。2009年8月17日,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这“三个重要”的清晰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国有企业未来的出路和定位,也赋予国企沉甸甸的责任。以中央企业为龙头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保证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当时,找到国家副主席一段话,作为理论支撑。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的理由。但是口径上符合当时气氛。认为国有资本越是向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而从没有优势或丧失优势的一般竞争性等领域退出,就越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就越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第六个看点

提出市场经济改革中心环境论。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实行微观基础的再造,也就是围绕活力问题,增强国企活力做文章。

第七个看点

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论。强调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丰富所有制经济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改制时,应根据国企的规模大小,在外部人资本与内部人资本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匹配关系,一方面,要让内部人--管理层和职工与外部人一样能够参与国企的改制,且做到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划出一定的股权比例,引入外部人资本,防止形成封闭式的股权结构。这时候,混合所有制改革地位还没有那么高,在标题里没有出现。地位提高是18届3 中全会后强调的。

第八个看点

是现代企业制度。这里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有三个对子:一个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产权制度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生产;法人治理结构是科学规范、相互制衡、职责明确、有效运转。现在看来,这三个对子,每句16个字还是不容易的。我想这肯定不是我想出来的,我只是把它都编辑起来。前面的一路九论,是我想出来的,符合我的思维特征。而后面这三个原则,很专业,是我想不出来的,只是编排一下。现在回顾一下这十年改革的成果,应该还是和这差不多,我们以为创新了很多,实际上原来还是这一些。

第九个看点

文章的结尾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关系国有企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国有企业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就是我们高高举起的鲜明旗帜。后来,是16大的主题。看来一年多前就是这个口径。

十八大报告在讲国企改革时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十八大报告在讲国企改革时指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这些语言,全是我在18大前一年多提出来并且突出强调的。当时,我在文章有一段讲了四点:一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二是国有经济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国有经济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四是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可以看得出来,十八大报告对国企改革的口径,也就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前的口径。分析起来,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一个,而不是两个。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当时的核心;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这里还没有混合所有制,当时是作为一个补充,提得羞羞答答;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时候确立“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个“三力”是提出来了。

这就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原点,也是出发点、

到十九大报告时,变化就比较大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到十九大报告,前面已经有了两个大文件,就是《决定》与《指导意见》,就是22号文件。这个距离近了,就不多说了。 

回顾一下,可以发现,现在的讲的一些内容,我觉得很多是变化的。比如说当时这是讲了国企“三力”,现在讲的是“五力”;当时还没有讲做大做强做优,是做大做强,而现在都提出来了;当时还没有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形式,现在作为单独一条列出来了;当时也没有讲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对比一下就知道我们这11年来有了什么变化,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一次全国性的党代会,对国企改革就是那么几句话。我认要强调的因素是:1、强调实行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句话是不能少的。但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习惯性表述了。2、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不能少的,这是十年来的重要成果。3、把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有纲领意义,也是十年来的重要成果。4、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也是十年改革成果。5、共同富裕肯定是要特殊强调,但是不在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段,应该在基本经济路线中出现。6、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的意思也许要体现。7、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可能不出现。

我忽然想到,国企改革还有一个道路的问题,这个问题显然并没有解决好。左的右的,不想改革的,过度改革的,或者说是私有化的,或者极端公有化的,好像这个问题仍然有很大的摇摆性,我们不可忽视的。国企改革还是要强调一个制度体系,一个理论体系。国有企业对理论体系到底应该怎么强调,制度体系、理论体系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属于中观,是国企理论研究会的事情。

现在,先转载这篇文章。回到我们国企改革的原点去分析,我们对10年来的国企改革道路认识,对十年来的经验总结,会有帮助的。当时的官方,对国企改革没有全面一点的大文件。我的这些文章,便算是宏观的了。而且这个一路九论,也算是自己的独立研究成果。算是一个参照吧。李 锦

【李想集锦】㊴丨国企改革向左走,向右走?

老路、邪路都不能走,国企要走新路

《中国企业报》(2011年7月15日)

走什么样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有企业,如何建设国有企业?历史没有留给中国人结论,甚至也没有留下犹豫彷徨的时间。现实需要我们做出明确而清晰的回答。

自从2004年舆论界提出国企向左还是向右转的问题,这个争论并没有停息过,暗流一直涌动着。2010年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再次将这个问题推到我们面前,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回答国有企业发展道路问题。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我们既不能走西方自由市场道路,也不能走传统计划经济道路,而要走一条渐进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企发展道路经验不断走向成熟,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企业的艰难实践是国企理论的源泉

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道路,与创建人民共和国同时起步。1949年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私营资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兴建一大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项目,为中国国有企业走上建设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一五”到“四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建设,以三线建设为核心的西部开发,不仅稳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生政权,更建立起完整而庞大的民族工业体系。在国有企业全力支撑下,我们实现了粮食与石油自给有余,完成了“两弹一星”研制,让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抵御住了外来的威胁和冲击。中国最初的国营企业管理模式,就是以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和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这时的“国营企业”意味着“国家经营”,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扮演的是车间或厂房的角色,缺乏经营自主权,既无盈利动力也无生存压力。

从苏联拿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国营企业管理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具有更高生产力的问题,也没有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这种状态维持了几十年。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改革国营企业管理模式、解放生产力,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经之路。

1984年,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国企改革被提上日程,这是比农村改革更难打赢的一场“战役”,而且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持久战”。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做了很多努力,但基本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救国企于濒死”仍旧是最沉重的话题。

“啃硬骨头”是从1998年三年改革脱困开始的,涉及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以及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等三个方面。在中小企业层面,国有经济缺乏竞争力,但当时被指搞私有化,争议迭起。最终,国企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抓大放小,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加身份置换的方式,完成了国有经济战线收缩和布局调整。

200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挂牌,国企改革进入了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决定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改变国有资产“无主资产、无人负责”的局面。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地方分级管理”的模式走到了尽头,意味着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深刻变革。这一阶段的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包括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专门的减员增效政策,完善外部管理系统等。8年来,这一组改革获得了卓著成效,国企的现代产权制度愈加完善,整体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据国资委2010年底公布的数据,央企在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中的比重占到70%,共有海外企业和机构59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4万多亿元,接近央企总资产的1/5,实现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的1/3。

2002年至201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从6家增加到38家。另有数据显示,在绩效指标方面,中国已有1/3的行业领先企业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

显然,央企并不像某些舆论所言,“只是靠行政保护和垄断地位生财壮大”。在海外,没有了行政保护,甚至处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央企仍然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一味地贬抑央企为“在自家院里窝里横的公鸡”,缺乏证据。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走过的路,我们清醒地看到,国企改革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

向左,还是向右?国企回答:走自己的路

近代历史上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总是处在一种两难情况中。

国企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没能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当然,国企自身尚存在不足。公众对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股别有用心的舆论暗流在四处窜动,戴着自由的漂亮帽子,引吭高歌“私有化”调调,妄图通过“养舆”以实现“铜色政变”。经济学家左大培揭示这一现象,“中国的私有化势力进一步制造出消灭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全面私有化的舆论,提出所谓“冰棍论”、“烂苹果论”,编造出形形色色的论调,以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

舆情在自由主义和私有化思潮的鼓动下愈加难以把握,愈加不利于国企,这使得我们更深刻地剖析、探讨国企发展道路合理性变得很有必要。从世界史考察,英国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走上世界霸主宝座;美国将国家干预引入自由市场经济,演绎了现代经济发展的神话;日本寻找到了国家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模式,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们各自都在走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不同路径,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因循别国的老路,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失败的教训也还历历在目。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美国自由主义的浸染对国家经济实施“休克疗法”,然此后一蹶不振。到2000年,俄罗斯许多大型国企已被私有化,巨额国家财产被少数寡头瓜分,其中不乏极力鼓吹私有化的美国西方在俄罗斯的代理人。而今,俄罗斯人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情绪也日渐滋长。俄罗斯著名舆论调查机构列瓦德分析中心在2007年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60%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工业企业私有化是没有必要的,52%的人认为这些企业私有化以后对俄的政经体系没有帮助。

将目光转到我国。如果国企改革按照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药方乱吃药吃错药,而不考虑我国的实际,那只会挫伤民族产业的元气。回望国企改革的历程,党中央始终不曾脱离中国的实际谈改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改革的四大要点:一是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二是国有经济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国有经济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四是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事实上,国企改革的推进整体来看与中央的精神是符合的,与中国实际国情是符合的。

我们应该警惕那些打着“国进民退”旗号而鼓吹“私有化”的势力。它们对欧美的“国有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却竭尽所能制造中国应该全盘私有化的舆论。国企改革不应被这样的势力所牵绊,而应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嫁接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双重优势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深化、搞好改革。

我们更应该警惕那些“左”的思潮抬头。要看清那些听起来很能够煽动人心的惑众提法,比如说主张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路子才能把中国推向世界强国的地位。我们要始终明白,哪些选择在过去已经做过了的办法,实际效果并不怎么样。因此,我们遇到动荡的时候,不会被以前做过的错误选择和无效的观念所误导。目前的改革进程中出现众多的博弈现象,也会有一些利益集团死守权力,导致改革的进展缓慢。同时,还有大量国企尚未完成改制上市的进程;完成改制上市的国企,也有可能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低,股份流通不畅,国有股一股独大,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作用。这些改革前进征途中的问题,往往与“单纯公有制优越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警惕把中国推向与市场经济对着干的企图,市场主导经济的改革方向绝不能逆转,不管他们用怎么鼓舞人心的说辞。

为什么国有企业发展一定要反对“向右转”呢?很简单,彻底私有化只能葬送国有企业乃至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什么国有企业发展一定要反对“向左转”呢?也很简单,过度的政府干预只能导致市场的萎缩和效率的低下,回归被历史抛弃的老路。

我们认为,如果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的现象,研究变化趋势,所有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实际上都是围绕“经济中轴线”上下摆动的,都或隐或显地反映着不同社会集团和政治集团的经济利益。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而只能伤害经济本身。譬如,明明竞争与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有人却硬是用政治话语来硬套,结果只会抑制市场经济的发育。

通过对国企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的梳理,中国国有企业既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能搞苏联解体后的私有化,不能成为又一个被“西化、分化、弱化”的对象。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在我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此人们已普遍有清醒的认识。但对教条地对待当代西方各种学说和制度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认识就不太一致了。脱离中国实际和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的现象在我国大有市场,过度关注和指责“国进民退”正是这种认识的反映。

老路、邪路都不能走,惟有新路是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以市场经济为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发展道路。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惟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正在形成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新体系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用马克思的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改革开放的国有企业伟大实践,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之路?怎样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之路?这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实践是绚丽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理论体系也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它,充分发挥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首先就要对它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理论体系包括根本性质、改革方向、改革地位、核心任务、发展战略、发展活力、实现途径、发展动力、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

国有企业本质论。“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着它来自何处,去往何方,代表谁,依靠谁,明显有别于普通企业。2009年8月17日,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这“三个重要”的清晰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国有企业未来的出路和定位,也赋予国企沉甸甸的责任。以中央企业为龙头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保证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固有不足,可以完成非公经济无法企及、政府也难以实现的政策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保证。

从“国营”到“国有”再到“国资”,国有企业一方面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企业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市场供应、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不会忘记: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电投等电力企业迅速向灾区派遣应急抢修队伍,全力保障灾区抢险的电力供应;中石油、中石化、中航油等石油企业迅速就地组织成品油资源调往灾区。这些,都是由国有企业本质决定的。

市场经济改革中心环节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国有企业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实现微观经济基础再造。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国有企业改革被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一步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相应地得到最终确认,即要成为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企分开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

国民经济主导地位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当然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必须分布在国民经济所有领域。国有资本越是向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而从没有优势或丧失优势的一般竞争性等领域退出,就越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就越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多,但国有资本大量增加,最近5年增长达1倍左右,继续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便是最佳证明。

现代企业制度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坚持循序渐进,从放权让利到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从明晰产权到国有出资人到位,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步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股权多元化的现代公司。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为国家出资的企业奠定了制度保障。建立科学规范、相互制衡、权责明确、有效运作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核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建立适应国家出资企业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重组调整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坚持抓大放中小,着力搞好中央企业。做强做大国家出资的企业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国企改革中,必须着力抓好大型企业的改革。而对主要分布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大量国有小企业,则要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放开搞活。因此国有经济必须从中小企业层面退出,以优化国有资本的资质。

竞争机制论。坚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使国有企业始终保持活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必须把垄断行业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垄断行业是国有企业最集中的领域,也是国有大型企业、中央企业集中的领域。中央垄断行业改革已取得相当进展,但离目标要求还很远。使中央企业保持发展活力是一个大问题,必须打破既得利益的阻挠和抵抗,必须有中央政府的强有力的推动和领导,必须有超脱垄断部门的机构来设计改革方案和监督执行。垄断行业改革同中央企业改革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主要的内容是引入竞争机制,使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并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公有制实现形式论。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改制时,应根据国企的规模大小,在外部人资本与内部人资本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匹配关系,一方面,要让内部人管理层和职工与外部人一样能够参与国企的改制,且做到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划出一定的股权比例,引入外部人资本,防止形成封闭式的股权结构。

科技创新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技术改造,把握引领未来的战略主动权。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国家出资企业加快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这个战略的过程中,国企应发挥主导地位和现有实力优势,整合企业内外部科技资源,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产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产品质量,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升级换代,提高效益,加紧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企监督管理论。建立国资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是推进国家出资企业的基石。国企需进一步明确出资人职责,建立健全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出资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薪酬标准和奖惩制度;不可忽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以人为本强化细节管理。

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在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正在造就。第一条是本质属性,是国有企业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定位;第三条是前提与立论基点;第四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第五条是发展战略;第六条是活力与机制;第七条是实现途径;第八条是动力;第九条是领导与管理体制。以上九条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鲜明的市场经济特色,并且正在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国企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一切应当按当时情况而定。国资发展不能够太过教条,哪一个机制好我们就用哪一个,不把它固定死,这可能是最现实最有效率的。

显然,国企尤其是央企在目前尚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垄断性行业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需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我们还注意到,央企分布依然偏宽,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些央企从事的经营业务也不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人们习惯的计划经济与不习惯的市场经济的二元结构,是造成央企种种弊端的诸恶之源,像魔障一样侵蚀强壮而健全的肌体,我们的努力便是早早结束这种尴尬。

事实上,中国国有企业30年改革全过程,始终存在一个解放思想、反“左”防“右”的方向道路问题。改革初期每前进一步都碰到“左”“右”两种倾向,要么是追究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问题,要么是追求放任、全盘私有。一些激烈的争论及偏于极端的倾向在不同时期都有典型的表现。1978年的扩权、1986年的股份制、1997年的股份合作制及随后的搞活国有中小企业,2002-2004年的产权改革和管理者收购的争论,特别是2010年的“国进民退”议论尤其考验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每过七八年,总要有一次较大的思潮碰撞。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关系国有企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国有企业事业成败兴衰的决定因素。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就是我们要高高举起的鲜明旗帜,就是我们要走的惟一正确道路。

老路、邪路都不能走,国企要走新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意志、实践的选择。李 锦 此文,发表于中国企业报2011年7月15日,人民网转载。后来收入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国企改革方向与焦点》

【李想集锦】㊴丨国企改革向左走,向右走?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