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11-21 09:45:41
  11月20日,山西省国资委为纪念习近平国企党建讲话五周年,在太原举行学习座谈会。

李锦为山西省国企领导干部讲授习近平国企党建重要论述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11月20日,山西省国资委为纪念习近平国企党建讲话五周年,在太原举行学习座谈会。邀请李锦做专题报告。李锦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学习,回顾九年来经济与国企发展历程,总结国企党建做法与成功经验,讲解国企改革、发展与党建新话语体系。

参加会议的有全省国有大型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

党旗永远飘扬在九间棚

——读袁星的文章有感

李锦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今天,天还没有亮,平邑县地方镇的袁星传来人民日报的文章,人民日报用半个多版面发表《党旗飘扬九间棚》。占了一大半版面,标题醒目,徐爱国的照片拍得好,版式也好看,显得秀雅大气。标题更大气,党旗飘扬九间棚,生动形象,多么雄壮,多么有力量!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九间棚的春天。徐爱国摄影

我为九间棚的事迹被党报突出采用,为人民日报用这么大的版面赞美九间棚,为袁星在人民日报取得这么成功的收获而兴奋。

建党100周年,人民日报宣传一批典型,一个村的稿子微乎其微。头题稿件审查很严,一道道审查下来,不知道在哪道关口会被拿下来。九间棚题材入选,是平邑人、临沂人的光荣与骄傲。平邑县文联主席李西德亦发微信来报喜。这是沂蒙精神典型的报道,我为沂蒙精神的得以传承而高兴。

这篇报告文学,与以往不同的是拉长了时间距离。从1940年8月八路军进沂蒙山到九间棚,一块银元的故事,把军民关系,党群关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场景描绘出来了,写得栩栩如生。在这之前,这里是土匪刘黑七控制的地方,他们不让八路军进来,造谣说“共产党是共产共妻”“八路军是红眼睛绿眉毛,吃小孩”,使这里人心惶惶。当然这篇文章没法全部写出来,这是可以理解的。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九间棚旧址。1940年8月,八路军686团某营曾经在石棚外宿营。

一块银元,敲开了心门。就象一滴乳进了水,可以看到融合为一体的过程,这种写法,对于八路军怎样进沂蒙山、对于沂蒙精神的起源具有透视作用。

在开辟根据地的战斗中,九间棚的7户人家都参加了支前,后来有的牺牲在战场上,这是沂蒙精神也是九间棚精神的开端。这样一挖掘,不光是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把九间棚精神的历史背景向前大大延长了,使得九间棚精神与沂蒙精神的80年,与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一个小镜头映射出大世界,这个细节选择得好。

九间棚的共产党员在1984年到1989年间的脱贫过程,用几个党员的故事串起来,刘德敬、刘嘉坤、刘德香、刘德明、刘甲全,张如意、刘甲才,全部出场,加上后面的廉茂元、廉茂增,像一座高山在我们面前树立起来。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刘嘉坤和九间棚的党员群众。

第三段,写九间棚发展金银花事业。尤其是九间棚在新疆和甘肃的发展,写出九间棚精神在西部地区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这些事情发生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考察沂蒙山之后,这是九间棚发展的新篇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马九林、庄洪兵,刘丞铭等新一代党员。这就显示出八十年间党员代代相传的历史,也是由沂蒙山到边疆的历史。一条竖线,一条横线,把九间棚的党旗飘扬的过程和范围讲清楚了。

报告文学用的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易懂,甚至土得掉渣。越这样越让人觉得可信性强,让人觉得党旗就是这样飘扬的,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袁星到九间棚家中看我,我们一起讨论关于九间棚的写作。

袁星和我认识多年了,是一个憨厚、朴实、能吃苦、很顽强的文学青年。他家在袁家沟村,与九间棚村只有一沟之隔。他虽然挂着平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称号,可能还有一些其它名头,但是他的身份是平邑县地方镇医院的医生。一个农村的孩子,完全用业余时间,写九间棚,写他的家乡。

我到九间棚来,袁星总来看我,有时候深更半夜,有一次是晚上十一点来,就为看我一下。我说,你太累了。他说,听说老师来了,我就想看一眼。

他来的时候,带着自己家里出的蜂蜜,还有好吃的来看我。我只能送一些新出的书,一些鼓励他的话。前一段时间为防治新冠肺炎,他要忙着打针防疫,还要来看我,很晚的,攀上山路,说了几句话,他就下山了,开着车消失在黑夜里。我扶着栏杆望着,直到车开到拐弯的地方。我心里想,农村的孩子,没有条件,完全靠自己休息的时间搞创作,靠自己投稿,靠的一股坚韧不拔的心气,真是难得。

为了写好这篇稿件,我给他很多材料。他没有满足,一家一家跑,与稿件中的几个党员都谈了,有些细节是他挖掘出来的。我有一本1989年10月的日记,被临沂人保存了。他专门跑到临沂去,全部复印出来,一个字一个字标出来,不明白的,他就问村里人,他太用心了。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袁星到九间棚村民家中采访,这是他在党员刘甲全家。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我在1989年10月的蹲点日记,为袁星写九间棚提供了帮助。

九间棚刘德香和八路军一块银元的故事,最早是我1989年听老人讲的。

我觉得,可以在九间棚石棚外面挂一块牌子——八路军的一块银元的故事。在九间棚石棚外,是一个连的八路军露天宿营。在我眼里,那是一副油画,也是一幅雕塑。九间石棚中间哪一间是营部。当时为了在天宝山站住脚,与土匪廉德三打仗。这件事情沉在心中很多年了。我在《沂蒙脱贫带边疆》一书中写到了,也告诉小袁,一定要从这里开头写。要写新疆,写到现在。因为现在是建党100年,要写出九间棚80年,他做到了。

这篇文章写了九间棚一些新事情,在空间、时间和内在的变化上突破了。这样,九间棚这面党旗就飘扬得更鲜艳、更生动,更有力量了,更有历史沧桑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旗飘扬的缩影。

袁星写九间棚、写沂蒙精神,发表了不少文章,在《香港文汇报》一版一版地发表。尽管稿费很微薄,他凭着那一股不服输劲头,为了写好九间棚,宣传自己美好的家乡,他不怕苦、不怕累、不要钱,用的都是自己的休息时间。这靠的是什么?是对家乡报答的感情,对沂蒙精神,九间棚精神的崇敬之情。他是农民的儿子,沂蒙山的儿子。

还要说的,是人民日报的大气。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是全国人民的报纸,全党的报纸,没有个人的特殊利益。谁好,就宣传谁,靠质量、靠事实说话。

现在有些官员是“功成必在我”。是我抓的典型就宣传,不是我抓的就不宣传,甚至不让宣传。把政治资源、经济资源、货款资源,也包括新闻资源,尽情倾泻与堆砌,这样的典型能长久吗?老百姓的眼睛是亮的。

这些年,对九间棚精神的宣传虽然也有些杂音,但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没有受影响,照例把九间棚红旗举得高高的。关键是有刘嘉坤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他把这面旗帜举着。刘嘉坤公而忘私,心里唯有九间棚的老少爷们,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刘嘉坤在村里是个能人,但是他个人的财产在村里与穷人为伍。他不是先富起来的那些一部分人,而是总是和穷人在一起。村里比他富的人有一批。一个村支书,是基层最小的执政者,他有权力更有本事先富起来,然而刘嘉坤没有先富,没有发财,而是与群众一起奋斗,生死相依,甘苦与共,这是过得硬的,铁的事实。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刘嘉坤三次推辞当官,一次是时任县委书记李玉妹让他脱产当科级干部,他说村里没有富,他不能走;一次是国家电网的刘振亚让他当国家电网的农业公司总经理,正处级干部,到北京去工作,他不愿意抛下村里老百姓;第三次是丰程秀在刘嘉坤退休后提出如果再当九间棚集团董事长就必须重新办手续,逼得刘嘉坤重新当农民。刘嘉坤义无反顾,为了村里老百姓,就一辈子当农民。共产党人不为当官不为发财,就是为老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刘嘉坤就是这样的人。共产党员成千上万,真正的共产党人少而又少。刘嘉坤这样的事迹,感天动地,在现在的共产党村支书里很难找。

九间棚走得很是艰难。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苦干。上面也有支持,很少。不会有几千万几个亿向这里投。然而,刘嘉坤仍然像愚公移山一样,几千亩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在石头缝里开出来,像过去农业学大寨一样在苦干。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拼命苦干,像刘嘉坤与九间棚这样干的,临沂难找,山东难找。因为篇幅有限,稿子没有写,人民日报没有都登出来。

袁星写的九间棚,写的刘嘉坤,是一种不升官不发财,就是和老百姓长久地在一起,和人民干在一起,这是九间棚这面旗帜能长期飘扬的原因。也是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始终赞扬九间棚的原因。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风狂红旗舞,雨猛青松挺。党旗永远飘扬在九间棚,九间棚的红旗历经风雨而更加鲜艳!

下面转载人民日报《党旗飘扬九间棚》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党旗飘扬九间棚

人民日报 袁星 2021-11-20 00:00

“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

十六个字,镌刻在九间棚村一块硕大的岩石上。

九间棚村,位于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行人至此,皆称其景色绝佳。而我,更叹服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光辉精神。

1940年8月初的一天。天快亮时,九间棚村的村民,发现屋外的泥地上睡满了人。他们怀抱枪支,蜷缩侧卧。那是一支部队。

村里年幼的刘德香不时好奇地跑到屋外张望。他拿了两根大葱和干辣椒,跑过去放到石板上。有个战士和善地朝他招了招手,刘德香又把地瓜干送了过去。部队出发后,刘德香发现刚刚放地瓜干的石板上,有块沉甸甸的银元。

那支部队,是八路军115师686团的一部分,为消灭对面山上的土匪来此驻扎。部队在这里待了三个月,他们天天帮老乡干活,老乡则自发为他们做军鞋。

当时,九间棚村只有七户人家,全村的精壮劳力都跟着那支部队上了前线,有的牺牲在战场上再也没能回来。

就这样,红色基因在九间棚深深扎下了根。如同山顶上那棵树,数十年根基牢固、枝繁叶茂。

几十年来,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九间棚村陆续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老党员刘甲全已是耄耋之年,岁月在他的脸上刻满皱纹,却没能模糊他对往昔的记忆。他说:村里的人,热心公事、先进拔尖的,隔不了几年就会出一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十人的小山村,已有了九名共产党员。

1984年,三十岁的刘嘉坤接过老支书刘德敬的班,担任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遇上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架电。

坐落在山顶的九间棚村,要发展,电、路、水缺一不可。因为没电,夜色深沉后,村庄里没有一丝光亮。

把电架上山,需十多根线杆,架电总费用要一万两千元。而村集体的全部家当折成钱后,还须村民每人均摊七十九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村民两年的收入。

连续几天的讨论,搅得山村沸沸扬扬。村民们散去后,留下的是九间棚村的党员。他们低着头,盘算思量。

熬尽煤油的灯捻噼啪作响。突然,村支书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党员刘嘉坤站了起来,泪流满面地说:“大爷大叔,咱在这荒山上一代代传到今,也不易了。再这样下去,咱们村迟早要没了。到那时,咱们不得被后人骂吗?想想看,咱们可是共产党员啊!”

刘嘉坤家的房子不盖了,拿出三百元给集体垫上。老支书刘德敬掏出了五百元。其他党员也纷纷支持,有推迟儿子婚期的,有下山到亲戚家借的。党员带了头,村里人再不说二话,都纷纷跟上……

钱凑齐了,开始架电。没有路,往山顶抬水泥线杆这样的活儿全得靠人力。在陡滑的山坡上,在垂直的悬崖处,大家弯腰、蹲行、跪爬,手脚并用……一根根线杆,就这样挪上了山。

那晚,明晃晃的电灯照亮了黢黑的山顶,村里的老人欣喜得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电通了,还要通路。

修路,得占农田。当初和八路军搭话的刘德香,此时已是村里的老党员。得知大路得经过自家果园,他二话不说,刨掉三棵枝繁叶茂的大梨树。可是全家老小一年到头的开销,还指着那三棵树啊。老伴抱着砍倒的梨树哭了,刘德香心里也在淌泪,嘴上却对老伴说:“哭啥?党员就得带这个头!”

党员刘甲全,为了修路,天天抡大锤、抬石头,胳膊受伤严重,但从不叫苦叫累。然而因耽误了治疗,胳膊落下永久残疾。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村支书刘嘉坤清楚这个理儿。筑路工程最艰苦阶段,他连续七天七夜吃住在天寒地冻的工地上。

镰刀割、镢头刨、铁锨垫,挖掘机、工程车、压路机齐上路……九间棚村的路,终于通了。

缺水,是九间棚村人的又一块心病。

1984年,天大旱。刘嘉坤带着村干部,请来县里的技术员帮忙,最终在村庄西北七里外的卧龙山崖壁上找到一处水源。在二十七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扬水站非常艰难。党员干部、青年团员组成“先锋队”。刘嘉坤带头,把绳索系在腰间,第一个落到山半腰,吊在悬崖峭壁上凿石头、打炮眼、装管道。

同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张如意和会计刘甲才出差购料。不承想好几家塑料厂都没货。两人为了替集体省钱,没舍得坐一次公共汽车,晚上睡在火车站的屋檐下。后来,济南一家塑料厂的干部听说他们是从沂蒙老区来的,答应现加工塑料管,两人才住进一天六角的便民旅社等货。返程时,已经连着四顿饭没吃的他们给司机师傅买了饭,自己却已几乎身无分文。夜里赶到山下,把水泵和长达三千七百米的塑料管卸完,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双双饿倒在地……

1959年入党的刘德明,是村里有名的石匠。在山上施工时,刘德明得了阑尾炎,晕倒后被抬去医院。就这样,他还急着修渠,在手术台上迷糊时还喊着:“把石头摆正!”住院七天,刚拆完线,刘德明就心急火燎上山了。刀口还没愈合好,为了防止崩裂,他扯了条被单裹在腰间,然后照样跪在工地上凿石、砌坝、搬大石。大家都劝他回家歇歇,刘德明却坚持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

电、路、水都通了,刘嘉坤又带领村民摸索致富路。在这个过程中,九间棚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花”——金银花。

金银花在平邑县栽种历史悠久,当地群众大多会种会管。乡亲们找到刘嘉坤,想着把这老产业做大做强。经过反复验证,从1999年开始,刘嘉坤携全村人一道正式着手发展金银花产业。

金银花的种植之路,起初是坎坷的。品种老化、用途单一、经验不足……多年积累的老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譬如当地栽种了数百年的传统品种“大毛花”,花蕾期药用价值最大,一旦开花,售价就大幅下跌。因此每逢收获,纵有风雨暴晒,也必须咬牙抢收。又急又累人的劳作模式,成了金银花种植推广路上的一道坎。

天道酬勤。2004年,九间棚人从林场技术员选育的金银花苗中,找到了植株健壮、花蕾硕大、易于采摘的优良品种“九丰一号”;2014年,当地人又在山岭上的金银花中发现了几株自然变异品种——花蕾饱满、花针长、不易绽放,经过定向选育,命名为“北花一号”。喜获优良品种的九间棚人一鼓作气,解决了推广种植、干花购销、食品药品研发生产等一系列难题,把一株株优质鲜活的金银花,栽种到田间地头,栽种到山岭沟谷。

为了让金银花产业更上一层楼,九间棚的党员远赴各地,努力将金银花带出村,走向广阔天地。但尝试难免会有失败:九间棚村党员马九林与何华,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的疏勒县洋大曼乡,在一块新近开垦的田地做试点。近十万株“九丰一号”,从九间棚村远道而来,却一时没能适应当地的盐碱地,成活的不多,损失二十余万元;党员庄洪兵和张继光,到新疆英吉沙县萨罕镇指导当地一家企业栽种“北花一号”。当地少雨,栽种后没及时浇水,导致金银花成活率不足六成,损失严重……九间棚人没有气馁。他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进行经营模式创新,成立九间棚集团,一步一个脚印,九间棚的金银花逐步走向各地。

2015年,甘肃省定西市派出考察团到九间棚取经。

定西来的同志介绍情况:“定西苦,主要源于地理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民谣说,定西山沟深三尺,十年九旱苦连天,土地贫瘠难生产。”刘嘉坤信心十足:“金银花能帮你们。”刘嘉坤带着考察团来到地里,用镢头刨开金银花根部的土壤,向对方介绍道:金银花的根系强大,九间棚村坐落在山顶,脚下就是山岩,金银花的根系沿着山体岩缝往下扎,深度可达三四米。考察团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

2016年深秋,定西市通渭县决定大面积栽植金银花,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九间棚集团要在来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向对方提供两千万株金银花苗。订单签得急,金银花苗供应紧张,怎么办?要紧关头,村里的党员又站了出来。九间棚村的新党员刘丞铭垫资几十万元,在临沂市兰山区建起五十二个育苗大棚,终于堵上了苗木缺口。

2017年5月过后,金银花又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打开新局面,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九间棚集团发展金银花种植,不仅输出种苗、技术,还输出经验。

早在2014年,刘嘉坤就带着金银花去了新疆,还在南疆安排了试验示范种植。2015年7月,刘嘉坤又带着年轻党员庄洪兵,日夜兼程,赶到喀什,通过发展金银花“种植—回收—初、深加工”和塔克拉玛干荒漠化治理全产业项目,带动广大种植户脱贫致富。

当地农民亚森·克来木说起九间棚人对他们的帮助时,不禁眼含热泪:“我家一亩地的金银花,去年收入两千五百多元,今年一下涨到三千五百元,过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明年我想扩大到十亩!”

九间棚村巨大的变化背后,离不开党员带头,以及永不服输、永不停步、永不变色的信念。除了刘嘉坤这样干在台前的,还有廉茂增、廉茂元这样的幕后英雄。村中的诸多事,他们默默付出;群众工作,他们不声不响去做。

同时,更多的新党员成长起来。扎根塔克拉玛干的庄洪兵便是其中一位。

如今的九间棚村,已是国家4A级景区,九间棚集团在各地设有多家子公司,拥有完整的金银花产业链。富裕起来的九间棚人扎根边疆,精准扶贫,带动西部的很多地方脱了贫、摘了帽。

九间棚山清水秀,春天里,李子花、桃花、梨花、山楂花竞相开放,把村里村外开成绵延花海。秋天里,满枝硕果累累。(李锦)

【李想集锦】⑦|人民日报重磅推出《党旗飘扬九间棚》,大气!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