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6-12 17:47:00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对岭南医学研究贡献巨大。本文介绍了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恢复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医史学会、召开岭南医学专题研讨会等贡献,介绍了邓铁涛教授对岭南医学研究的意义、方法、范围、内涵、发展脉络与特点的阐释及在临证实践中的岭南特色运用。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对岭南医学研究贡献巨大。他开拓了岭南医学研究领域,恢复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医史学会,召开岭南医学专题研讨会;对岭南医学研究的意义、方法、范围、内涵及岭南医学发展的脉络、特点、发展前景进行系统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注意“因地制宜”,创气血痰瘀理论,重视“南药”的运用、研究和推广,其学术影响后学辐射全国,提高了岭南医学在全国中医学界尤其是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领域的知名度,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

  开拓岭南医学研究

  “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岭南医学应有一席位置”(邓铁涛语)。岭南,即五岭以南,五岭横亘于湖南、江西与广东、广西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中原的地理环境,不仅风土人情、习俗气候不同,人的体质疾病、饮食用药习惯亦不尽相同,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医学。“岭南医学”指岭南地区的医药学,这一名称,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由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在史学论文中应用了这个名词,不过是指岭南医药史料。用“岭南医学”这一名词概括岭南地区应用中医药的特色,以1986年邓铁涛、靳士英在广东医史分会成立大会上所做报告《略谈岭南医学之特点》为标志,“岭南医学”正式受到各方面关注。[1]现在,岭南医学已经成为地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岭南医派或岭南医学流派。

  其实,早在1979年,邓铁涛教授就开拓了岭南医学领域的研究,他当年招的研究生肖衍初,以岭南近代伤寒家陈伯坛学术的研究为主题,1979级硕士研究生刘小斌,论文题目《广东近代的中医教育》,均涉及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其中刘小斌论文修订后于1988年由广东省卫生厅刊印,名《广东中医育英才》,成为岭南医学后续研究者们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后,邓铁涛教授又相继培养了3名岭南医学研究方向研究生,1982级硕士研究生邱仕君,论文题目《广东儿科医家程康圃与杨鹤岭》;1985级硕士研究生王伟彪,论文题目《岭南名医何梦瑶学术思想之研究——对火热证辨证论治的学术探讨》;1988级硕士研究生粟俊,论文题目为《何克谏与〈生草药性备要〉之研究》,这些研究已经涉及岭南名医、岭南地方草药、岭南伤寒、岭南儿科、岭南中医教育等,为后续岭南医学研究分类之雏形。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除了培养研究生从事岭南医学的研究,邓铁涛教授认为,岭南中医古籍的出版是开展岭南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他非常重视岭南中医古籍的点校和整理,老人身体力行躬身实践,亲自深入到岭南名医何梦瑶故乡南海西樵山大沙村调研先后点校出版了岭南名医何梦瑶《医碥》及《岭南儿科双璧》。[2]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1980年邓铁涛教授与徐复霖教授点注出版岭南名医何梦瑶《医碥》。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云津堡人(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大沙村),是岭南名医。何氏生平著作医学与文学等共二十余种。其中医学著作计有《医碥》《人子须知》《伤寒近言》《妇科辑要》《婴科辑要》《痘疹辑要》《针灸吹云》等,《医碥》是其代表作。邓铁涛教授认为,《医碥》虽说以《证治准绳》为蓝本,但全书贯串着何氏的超卓见解及丰富经验,对王既有所继承,而又有所发扬。该书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四诊等基本功,在治温疫、温病和发热病等方面均有贡献,对其后温病学派之发展不无影响。《医碥》自乾隆十六年(1751)成书问世,二百年来,曾多次翻印再版,计有:同文堂刻巾箱本,光绪年间刻本,广东书局一九一八年出版《医方全书》收《医碥》七卷,上海千顷堂石印本一九二二年印行,一九八二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刊行《医碥》横排本。乾隆十六年,《医碥》首版印制质量颇高,字迹清晰优美,错漏极少,堪称上品。然而几经沧桑,非但原印版早已失传,且原版之书,也已硕果仅存。遍寻海内,仅得一套,惜乎缺损多处,实为本书传世之憾。邓铁涛教授此次点校,对何氏学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3]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1987年邓铁涛教授与邱仕君等点校《岭南儿科双璧》,乃合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民国年间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而成。程康圃与杨鹤龄,都是广东近代著名的儿科学医家,《儿科秘要》把儿科证候概括为8门(风热、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脾虚、疳证、燥火、咳嗽),治法约以6字(平肝、补脾、泻心)。邓铁涛教授认为程氏学说掌握了小儿科诊治之精要,举一反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杨鹤龄,继承程氏学说,著《儿科经验述要》,白莲花、玫瑰花、素馨花等岭南地道药材。这两本著作点校出版,推广了岭南儿科经验。[2]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二、

  恢复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医史学会、召开岭南医学研讨会

  广东省医学会医学历史学分会,原名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医史学会(创办于1956年,为全国最早成立医史学会的三个省份之一。1956年广东医史学会第一次学术会议选举萧熙为主任委员。邓铁涛教授当时为学会会员。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医史学术活动停顿。1978年,邓铁涛教授提出恢复广东地区医史学术活动,并多次在中华医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上讲述中医“金元四大家”及中医脾胃学说发展历史源流,邓铁涛教授以他精湛中医治疗经验结合医史各家理论学说,在广东及我国医史学界引起极大反响,1979年,他被一致推选为中华全国医史学会委员(广东一名)。

  1985年10月,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召集广州地区大专院校及各大医院专家学者,举行恢复广东医史学会筹备工作会议,决定1986年恢复广东医史学会,并召开第二次学术会议。1986年6月10日至12日,广东省医史学会在广州海军疗养院召开第二次学术会议,到会正式代表22人,省市卫生部门和中华医学会领导同志也出席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论文交流,如吴粤昌《岭南医家推动了传统医学的发展》、海南人民医院林诗泉《海南岛医学史略》等。会议选举产生了广东省第二届医史学会委员:主任委员邓铁涛,副主任委员靳士英、周敬平,秘书刘小斌、陈达理,委员周国雄、张亦群、秦茂林、谢炜南。广州中医学院医史教研室为医史学会挂靠单位。最后由邓铁涛教授为会议作总结并拟定了今后的学术活动规划,把岭南医学史、岭南医家学说研究作为下一次学术会议的重点内容。之后,从1985年到2009年,邓铁涛教授持续担任主任委员,在任期间召开了第二、三、四、五次学术会议,并从1988年开始,以研究讨论岭南地区医学历史为主题,故名称又为“岭南医学研讨会”,共召开3届“岭南医学研讨会”。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1988年9月1日至2日,第一届岭南医学研讨会参加会议正式代表55人,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香港、澳门、新加坡地区,广东省广州市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负责人也出席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论著92篇,其中广东省70篇,海南省5篇,广西壮族自治区9篇,还有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来稿8篇,可以说,古代岭南所含地域范围内,这次都有文章反映所在地区医学的历史。大会进行了学术交流,其中,广州市卫生局谢炜南(广东医学求益社考》,香港谢永光先生《香港早期的著名中医》,广东省卫生厅吴子刚《广东省卫生志编写说明》,新加坡中医学会会长李金龙先生《亚细安地区医学史》,广州中医学院杨伊凡《岭南历代医家计算机咨询系统》等论文,都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今后要多层次多学科研究岭南医学,并把重点逐步移向临床各科及南药开发应用。医史学会主任委员邓铁涛教授最后作题为“岭南”总结发言,阐述了岭南医学的特点。

  1991年6月18日至19日,广东省第四次医史学术会议暨第二次岭南医学研讨会在广州中医学院召开。会议收到应征论文41篇,参加会议正式代表38人,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学院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1998年6月5日,广东省第五届医史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岭南医学研讨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参加会议正式代表30人,主任委员邓铁涛教授作《岭南医学谈》专题讲座,吸引了近百名列席代表。

  2003年9月5日,在广东省医学会田武汉秘书长主持下,广东省医学会医史学会换届选举,刘小斌教授当选为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原主任委员邓铁涛教授被聘为名誉主委。邓铁涛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医学发展的历程,指出医学史的学习与研究,对发扬中西医学有重要意义。此后,邓铁涛教授还多次参与广东省医学会医学历史学分会会议并讲话,如2005年第七次学术会议上,他回顾了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医史分会(广东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前身)历次活动,寄望医史文献研究进步深入,更好地为临床学科服务。“岭南医学研讨会”之后也多次与医学历史学分会年会同时进行,至今已举办九届。[4]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三、阐述岭南医学研究意义、方法、范围、内涵

  邓铁涛教授在1988年岭南医学研讨会总结会上,阐述了岭南医学研究的意义、方法等。他认为岭南医学是祖国医学的普遍原理和岭南地区医疗卫生保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研究岭南医学的意义及其研究之成果,不仅可以表现岭南地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过来也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医学发展的全过程。那种认为地方医学研究成果只适用于局部,其实是一种误解。所以深入研究地域性医学,并不是“搞地方主义”,而是丰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内容。对于岭南医学研究的方法,他指出,必须注意提高史学研究水平,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深入探讨阐述历史表面现象与本质,从理论角度加以提高,不可草率下结论。[5]

  岭南医学研究的范围,邓铁涛教授认为,近代广州及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成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地域来说,它们是研究岭南医学的中心城市。岭南医学研究有着丰富内涵,如岭南草药、岭南温病、岭南骨伤科、岭南经方派、岭南儿科、岭南妇科、中西汇通、中医教育、中医社团等,都蕴藏着别具一格与它处不同之学术风格及其特点,构成近代中医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岭南医家,善于总结,很厚的一本书,经过广东人细读结合自己临证,即成为薄薄的精装本。岭南医学具有继承性、务实性、包容性、创新性的实质内涵。[6]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四、梳理岭南医学发展的脉络、特点、发展前景

  1999年,邓铁涛教授在《新中医》杂志发表了一篇医话:“岭南医学”,文中梳理了岭南医学发展的源流,他赞成广州名医吴粤昌编著《岭南医徵略》记述的时限“岭南医学”从晋代开始的说法,认为晋以前的岭南医药也有丰富蕴藏,但史料阙如,而晋代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都在广东进行医疗活动,便有了岭南地域的特色。此时岭南医学的特色有二:研究脚弱病(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成果突出、对传染病的研究成就亦较为突出。宋代潮阳人刘昉著《幼幼新书》,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元代,释继洪撰《岭南卫生方》,说明具有岭南特色的方药学已初步形成。明代王纶所著《明医杂著》、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对岭南医学的影响很大。清代岭南医学是一个大发展的年代,有何梦瑶《医碥》、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程康圃《儿科秘要》等;岭南也是西方医学首先传入的地方,朱沛文对华洋医学的看法———“各有是非,不能偏主”,对岭南医家影响深远直至现在。南药的研究与推广更是岭南医学一大特色。这方面有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增补食物本草备考》,肖步丹的《岭南采药录》。岭南医学之发展达到高峰则在民国时期后。开始于光绪初年(公元1906年)医学求益社成立之后,广州光汉中医学校建立,特别是广东中医专门学校的建立,培养了诸多中医学子,遍及两广与东南亚各国。而中医期刊前后出版20种之多,对岭南医学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7]

  在“略论岭南医学之特点”的论文中,邓铁涛教授概括了岭南医学具有重视岭南地区的多发疾病、重视岭南地区特产的药材和民间经验、重视吸收新知三个特点。他几次提到,“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力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就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岭南医学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山岚瘴气,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草药海洋药物资源,它是祖国医学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邓铁涛教授对岭南医学的发展前景预期乐观,认为随着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全国各地之人才流向岭南,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岭南医学将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我们广东医家尤应深入发掘岭南医学和岭南医家之特点,研究其历史渊源、学术思想、具体成就,为发展岭南医学而努力。[8]

  五、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邓铁涛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非常注意“因地制宜”,根据岭南地区常见气候、环境特点,他提出了“气血痰瘀理论”,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冠心病、心悸、心衰、高血压病等的治疗,并常在临床运用岭南地方中草药。

  (一)运用气血痰瘀理论论治冠心病等

  70年代在论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时,邓老提出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痰瘀相关的病机,本虚主要为心阴心阳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因心主火,为阳中之阳,故阳气虚是主要方面。结合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脾土易受困而聚湿生痰的特点,广东地区冠心病患者一般以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到后期或心肌梗塞的患者则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和瘀者为多见,治疗着重于补气除痰,通补兼施,总结出了冠心病四种分型(心阳虚、心阴虚、阴阳两虚、痰瘀痹阻型)的治疗方法。[9]从广东的病例来看,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瘀或兼痰瘀者为多。而心肌梗塞患者则以瘀闭为主,亦有痰瘀相兼者。[10]考虑到南方气候,地处潮湿,容易聚湿生痰、痰浊中阻为病的特点,根据部分冠心病患者确实具有气虚与痰瘀闭阻的病机和症状,因此,拟订出补气、化痰、通瘀法作为治疗冠心病的原则。在临床上多选用温胆汤加参加减进行治疗,效果良好。温胆汤加参(党参、丹参),基本方是:法夏三钱,云苓四钱,橘红钱半,枳壳钱半,甘草钱半,竹茹三钱,党参五钱,丹参四钱。[11]

  (二)临床喜用南药,善用南药

  岭南盛产许多独有的热带药用植物,素有“南药”、“广药”之称。作为岭南名医,邓铁涛教授在临床中喜用南药,善用南药,常用的岭南中草药有五爪龙、千斤拔、珍珠草、小叶凤尾草、木棉花、鸡蛋花、三叶人字草、溪黄草、砂牛、番石榴叶、千层纸、咸竹蜂、龙脷叶、杧果核、布渣叶、青天葵、岗梅根、火炭母、鹅管石、红丝线等等。五爪龙,本名五指毛桃,因主产于岭南,有“南芪”之称。千斤拔:其茎纤细,根直而长,形似老鼠尾,故名“老鼠尾”。二药皆为岭南草药,味甘性平,功能益气健脾。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时常用二药,健脾补肾,强肌健力,祛湿活络;补而不燥,更符合岭南气候多湿热的特点。珍珠草与小叶凤尾草是广东常用之草药,两药都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之功,是邓铁涛教授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常用药对,简称“珍凤”;砂牛是邓教授常用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要药,其效验方“邓氏通淋汤”即用到砂牛;对于病情稳定无临床症状,惟镜下血尿长期不除的患者,邓铁涛教授倡用单味三叶人字草30克熬汤当茶饮,三叶人字草治疗血尿,为药典所未载。黄皮树叶,为芸香科植物黄皮的叶。具有疏风解表、解毒舒肝,行气化浊之效。在治疗慢性肝炎时,邓教授常用四君子汤加黄皮树叶、川萆薢。自拟方“慢肝六味饮”,治疗湿热黄疸,则常用溪黄草与田基黄、鸡骨草等同用,效果良好。他常用木棉花与鸡蛋花配伍治疗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腹痛;用火炭母治疗急、慢性痢疾、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辨证属大肠湿热证者,用新鲜番石榴叶单味煎水饮或加番石榴叶治疗肠炎泄泻。用鹅管石治疗肺气肿,哮喘之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等,用红丝线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外感之证,邓教授常用发散表邪的轻清之剂,千层纸为邓教授治疗外感之证常用药物。治疗风温表证,邓铁涛教授喜用银翘散,并不乏岭南特色,喜于配伍部分南药。表证兼虚者加五爪龙以益气;痰热咳嗽者加龙脷叶或杧果核,发热重者加青天葵(独脚莲)清热解毒;咽干口渴者加岗梅根生津利咽;咳久而咽痛甚者用咸竹蜂,食欲不振者加布渣叶。[12]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续前):

  [5]邓铁涛著.邱仕君,邓中光,刘小斌整理.邓铁涛医话集[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52

  [6]清程康圃,民国杨鹤龄著.邓铁涛等点校.岭南儿科双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次印刷:再版前言

  [7]邓铁涛.岭南医学[J].新中医,1999(08):9-10.

  [8]邓铁涛,靳士英.略谈岭南医学之特点[A].广东历史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选编[C].广东: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1986:47.

  [9]邓铁涛.冠心病的辨证论治[J].中华内科杂志,1977,2(1):40-42.

  [10]邓铁涛.“冠心病”辨证论治的认识与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1981,16(2):57-59.

  [11]赵立诚,李贵芬整理.邓铁涛老师治疗冠心病经验[J].新中医,1978(6):12-14.

  [12]邱仕君主编.邓铁涛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邓老师承团队曾长期师从邓老开展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研究,取得显著效果,欢迎咨询、预约和就诊。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拓岭南医学研究领域,将“岭南特色”运用于临床实践

[ 责任编辑:焦会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