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再现“万林担当”,青岛莱西日庄镇打造出农村养老“服务样板”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0-20 11:34:56
  莱西市日庄镇作为青岛市农村养老试点乡镇,嵌入青岛万林康养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万林集团)先进的养老理念和服务标准,经过不断实践探索,为全市蹚出了一条农村养老“服务样板”。

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为农村养老提供了破解“法宝”,基本实现了农村老年人零距离服务的目标。莱西市日庄镇作为青岛市农村养老试点乡镇,嵌入青岛万林康养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万林集团)先进的养老理念和服务标准,经过不断实践探索,为全市蹚出了一条农村养老“服务样板”。

青岛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哲介绍农村家庭养老能力弱、农民养老保障不足、养老设施不健全、市场化运营难度大等因素,突破青岛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配合好,充分发挥农村熟人社区的优势,通过孝德文化、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共同破题。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莱西市日庄镇党委政府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公建民营”方式委托万林集团运营管理后,万林集团立足农村老年人的服务核心需求,持续探索发展模式,发挥自身拥有实体经济优势资源,在当地各级党委的统领下,紧密联系镇村基层党组织,初步形成了“医养结合、资源融合和用心服务”的农村养老日庄实践路径,体现了青岛农村养老工作的“万林担当”,为全市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做法。

再现“万林担当”,青岛莱西日庄镇打造出农村养老“服务样板”

万林集团董事长李言涛(前左)和老人交流。

再现“万林担当”,青岛莱西日庄镇打造出农村养老“服务样板”

护理员孙付春推着83岁托养老人代淑芳晒太阳。

/瞄症结/

纾解农村老年人的“急难愁盼”

对农村的乡愁情怀和农村养老工作的担当,让万林集团董事长李言涛将很多时间留给了农村。长期潜心研究农村养老实践,让李言涛摸清了农村养老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养老“万林经验”。

记者在莱西市日庄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这个拥有66张标准床位的多功能机构,重点为日庄镇失能老人提供长托、日托服务,缓解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难题。这里设立了中央食堂,依托万林集团的蔬菜加工实体企业,以低成本集中为各村老人提供配餐、送餐服务,缓解老年人就餐困难。在居家照护服务中,万林集团又依托多家医院机构,组建专门团队登门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缓解居家失能照护的困难。同时,以日庄镇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向外扩大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探索细化“万林管家”模式,为农村老年人构筑起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切要以农村老年人需求为核心,来制定和调整服务标准。”李言涛说,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老年人的需求有着个性化的特点。万林集团在对老年人的“急难愁盼”进行调研后,确定了先从助餐、医疗服务做起,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稳步扩大服务范围。由于农村老年人总体收入低,导致一些家庭无力照护的失能老人不能入住养老机构。为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刚性需求,万林集团坚持公益慈善理念,按照每月1200元到2000元的成本价接收老人入住机构。对此,李言涛坦言,尽管这个收费标准显然“不够保本”,但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也要让老人“进得来”“住得好”。自今年5月份开业以来,日庄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已累计入住了30名老人。

“在莱西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四级服务网络在日庄开始落地……”万林康养产业集团总裁李相东兴奋地说,莱西市区的万林中心旗舰店,主要为各镇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人才培养、物资配送、技术支持等赋能工作;日庄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要发挥示范、辐射、支持功能,在做好机构养老服务的同时,支持、指导和规范村级服务站开展工作;村级养老服务站主要依托服务团队为各村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日托、养老咨询等服务,以网格化方式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作为日常服务的提供者,服务团队按照划分区域,分片为困难老人及各村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在整个农村养老服务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新的情况,万林服务团队也会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比如,一名老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弱,看病时遇到困难,万林集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将老人接到位于莱西市的万林医疗机构,借助医疗保险等政策保障,为老人提供低成本的医疗救助服务。

秋日的中午,日庄镇沟东新村的“青福颐家”万林居家养老服务站里,老人围坐在餐桌前,吃着可口的饭菜,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在镇村级党组织引领下,全村共治、共建、共享的乡村养老新格局已具雏形。目前,在日庄镇政府的统筹支持下,万林集团在日庄已建设了6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四级服务网络遍布农村地区,打通了养老服务“最后一米”。而在整个青岛,还有100处“青福颐家”养老服务站,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各种家门口服务。

/孝模式/

农村养老弘扬“家文化”理念

“农村养老更需要亲人般的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实行集中护理和上门服务。这里面不是简单的上门服务,而是包含了医养结合的若干内容,融入了医疗、体检送药、诊疗等,更重要的是要求上门服务人员和农村老人建立亲人般的关系,将养老服务融入老人的家庭。”有着多年农村养老实践经验的李言涛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青岛市农村养老试点乡镇,日庄镇的老人目前已经享受包括理发、拆洗被褥、维修、居家清洁等73个上门服务项目。另外,“万林智护”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上线,老人在家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点单,服务团队15分钟之内上门,形成了一条集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用李言涛的话说,弘扬“孝当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区“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生活风尚,是开展农村养老的关键基础。万林集团是一家具有10余年养老服务经验的专业养老机构,秉承“家”的服务理念、“家”的敬老文化,“关爱老人、构建和谐”为主题的“万林理念”。

作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李言涛在养老实践中提出的“家文化”理念,成为每一名万林人在养老工作中的道德服务标准。这几年,万林集团先后涌现出两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6名青岛市最美养老院长以及一批齐鲁和谐使者、青岛敬老使者、山东省金牌服务员、青岛市最美养老护理员等优秀员工。而莱西市日庄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就是将“家文化”的理念融入到了日庄,用心用情的服务获得了老年人的信任和称赞。

人员,就是将“家文化”的理念融入到了日庄,用心用情的服务获得了老年人的信任和称赞。

在多年的从业实践中,李言涛探索出了“家文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他认为,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观念,老年人渴望在熟悉、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度过老年生活。养老服务机构首先在硬件设施上要升级,提升养老服务环境。另外就是推行“医养结合,康复一体”模式,采用城市物联网技术开展智慧养老服务,给老年人提供舒适、温馨的养老环境。

“‘家文化’中这个‘家’不仅是一个空间,重要的是氛围的营造,要从内心把老年人当成家人、亲人。”李言涛的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儿子李相东对农村养老的理解和认知。作为万林康养产业集团的总裁,李相东从父亲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执着追求中,受到了感染和启发,同样在多年实践中,李相东甚至站在了更高的视角,对农村养老有着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养老机构不单单是为老年人服务,更是为整个家庭提供服务,而家庭背后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因此万林集团经常开展家庭日主题活动,邀请老人的子女、孙辈等亲属一起参与到老人的养老生活中。这种独特的养老理念,将农村养老工作社会化,无形中弘扬了我国的孝文化传统美德。

以莱西日庄镇养老工作实践为例,万林集团因地制宜,对日庄老年人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量身制订了一套系统的标准和制度,将“家文化”植入农村养老服务中,不断优化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康复理疗、健康管理干预等综合医疗康复服务,实现了“小病不出门、常病不出院、大病直通车”,让入住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在享受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的同时,可以得到及时便捷的就医治疗,解除了老人及家庭的后顾之忧,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称赞。

/暖到家/

医养结合服务进村入户

两年前,在日庄镇政府的主导下,万林集团在日庄镇农村养老产业上发力。在完成了农村养老产业布局的同时,又将医养结合服务延伸到户,一个农村多元化养老体系越发完善。今年20多岁的朗芸就是万林集团派驻日庄镇的专业医护人员,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周要跑日庄镇80多个村庄,悉心照顾着数百名老人。

邓家庄村、岱场村、常屯村……两辆标有“万林到家、医护到家”的新能源汽车,每天在日庄镇的村庄之间来回穿梭。朗芸每天开车负责为70多名老人送药、查体,这些老人中多数患有慢性疾病。“单美花老人已经87岁了,前段时间因皮肤过敏老是瘙痒,送的药用了几个疗程,这次来看看老人的情况。”朗芸背着器材箱来到日庄镇淤场村,先是为老人量了血压,再交代老人按时服药,看到老人的皮肤过敏症状好转了许多,交待老人注意事项后,又将老人的身体情况做了信息登记后才离开。当天晚上,朗芸将老人身体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存档,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而一天下来,朗芸至少要跑8个村庄。

43岁的赵春梅是日庄镇淤场村的一名养老网格员,因为没有医护经验,她和朗芸的分工有所不同,平时主要负责照顾周边几个村庄的十多名老人。她每天都要骑车到每一名老人家里“巡逻”,老人生活中有什么需求,她会及时提供帮助。而像赵春梅这样的村庄养老网格员,已经覆盖了日庄镇的每个网格自然村庄,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说起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服务,李相东提到了“万林智护”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护理人员每次入户服务均会实时精确定位,系统将自动录音、记录服务时间、每次入户的护理日志记录共享。对于老年人来说,居家上门服务全过程可监管,通过行走轨迹、录音、录像、水印照片、家属服务确认等路径,实现护理服务全过程的留痕管理。系统中还有人员排班系统,护理人员可随时看到每天的护理安排,护理谁、何时护理、护理内容等一目了然,使事中可查看、事后有依据。

人物故事1

医护“微孝”服务家属送上锦旗

82岁的刘洪高从卧床到站起来的故事,体现农村老年人对幸福感、获得感的需求。

金秋十月,莱西湖畔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风景。在怡人的田园风光中,日庄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围坐在餐厅大圆桌前,一边吃着丰盛可口的午餐,一边谈笑风生地议论着外面迷人的秋色……此时此刻,站在门外的青岛万林集团莱西区域养老中心总院长邢加丽,被眼前这幅温情画面感动了,她看着老人们幸福的样子,眼眶里湿润起来。

作为万林集团派驻莱西开展农村养老的负责人,从开始筹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到投入运营,邢加丽见证了日庄农村养老“破冰”过程,在冲破重重困境之后,这处濒临秀丽湖畔的养老服务中心的“幸福大院”里,迎来了老人幸福的笑脸,欢乐的笑声打破了昔日寂静闲置的院子。金秋时节,早报记者走进这个幸福的院落,听老人讲述“幸福院”里的那些幸福事儿。

“以前不愿意住养老院,一是怕花钱,二是怕邻里街坊说子女们不孝。这回可不一样了,3个女儿都在忙工作,俺住在养老院里,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莱西市日庄镇前庞格庄村82岁的刘洪高老人说的养老院,就是日庄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穿衣、洗脸、喂饭、剪指甲、洗头、中药泡脚、按摩……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最初的干瘦如柴、躺在床上插着尿管需要家人喂饭喂水,到现在自己能喝水、能行走、能大口吃饭,还胖了10斤,真是让我们打心眼里感动。”刘洪高的大女儿介绍,去年开始,刘洪高因疾病导致卧床不起。当时的情况是大小便不能自理,插导尿管,自带氧气瓶,还气喘得厉害。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让3个女儿担心。

“入住之后,我们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制订了照护计划,每日不间断地督促老人饮水。”邢加丽介绍,温馨护理,对刘洪高老人的身体恢复有很大帮助。老人胃口不好时,护理人员哄着喂奶、喂粥、喂水果。刘洪高在住了一个多月后,已经拔掉尿管能站起来扶着轮椅行走了。3个女儿看到这一幕后激动得流了泪,特意送来了一面锦旗。

人物故事2

父亲幸福养老女儿快乐工作

姜寿芳对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折射出万林居家养老服务“家文化”理念。

从最初的万般抵触,到逐渐感受到养老服务中心的温暖,透过姜寿芳对农村养老传统观念的转变,折射出万林养老服务团队倡导的“家文化”“孝为先”的理念,不仅可以化解农村养老的传统观念,而且在实践中已经深得人心。

58岁的姜寿芳,家住日庄镇家屯村,距离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不远。去年年底,姜寿芳突发脑血管疾病,导致左侧肢体不灵,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人照顾。姜寿芳只有一个独生女,尽管不想给闺女添麻烦,但疾病导致的身体原因让他有心无力。因为在黄岛工作,女儿把姜寿芳送到了黄岛的一家康复机构,每月要支付3000多元的照护费。由于担心女儿的经济负担重,姜寿芳嚷着要回莱西日庄老家居住。

今年6月,得知“家门口”的日庄万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农村失能老人一个月收费1200元,姜女士决定把父亲送到这里。没想到父亲还是不同意,坚持要回家里生活。

姜寿芳独自在家勉强撑了两天,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萌生出了到养老服务中心试试的想法。再次走进养老服务中心,姜寿芳这才留意到,宽敞的庭院可以自由散步,向阳的卧室、干净的床铺、方便老人使用的卫生间,还有摆放着大冰箱、新鲜水果蔬菜的厨房和整洁的餐厅,准时提供一日三餐。“说实话以前没想到能这么好,关键是这里的费用不高,也能给女儿省一些钱。”姜寿芳笑着说。

“住的比家里干净、吃的比家里香,还不用费力、不用操心,自己不愿动弹了,护理员把吃的直接送到房间。有个头疼脑热的,打个招呼,就有人来照料。女儿安心工作,不忙的时候就来看看我,俺俩关系更好了。”从姜寿芳的表述中透出浓浓的幸福味道。

“你看那边是专给像我这样有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人群开设的康复室,里面有各种康复设备,那边是老年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有棋牌和各种益智玩具,日常休闲去玩玩,都是面向大家免费开放的。”姜寿芳向前来看望他的邻居介绍,农村老年人看重的不过是简简单单的衣食住,而在这里,他不仅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感觉这就是“幸福的家”。

记者手记

农村养老贵在因地制宜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普遍存在“机构功能不健全、家庭能力不充足、服务标准不细化”等难点、痛点,成为农村养老的“瓶颈”。

“如何养老?”这不仅是老年人关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值得称赞的是,青岛连续多年将农村养老工作列为政府实事,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万林集团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率先开启了农村养老“破冰行动”,在平度、莱西建起一批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初步构建起了农村养老多元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国都在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青岛的农村养老工作走在了前列。

“乡土社会”“熟人社会”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特征,记者在调研中颇有感触。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应当遵循农村规律,尊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等问题。安土重迁、故土难离、习惯与熟人打交道……在这种传统民情熏陶下的老年人,虽然客观上需要养老机构提供的热饭热菜、日常体检、清洁服务,但同时也希望能时常围着老房子遛遛弯,跟邻居聊聊天,在菜园里种种菜、养养花。他们对机构养老的最大期待是一种“不离乡不离土的家门口养老”。

“党委统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日庄养老实践,让记者感触颇深。政府灵活施策共同破题,才能推动农村养老工作向前迈进,才能让每一名农村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日庄养老的成功探索,是青岛市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为青岛农村养老提供了样板。未来,农村养老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难点和痛点,既要顶层设计,更要落地有声,才能让农村老年人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来源:青岛早报 康晓欢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