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6-04 09:36:14
听新闻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这是一年一度 

城市与艺术的约定

这是连续20年 

艺术与大众的相拥

对话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焦兴涛

与“开放的六月”一起 

奔赴一场夏日之约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又是一年毕业季,初夏的川美,“开放的六月”如约而至。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带着我们,一起逛逛今年的毕业展。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焦兴涛:这个作品它表现了等轨道交通列车的一个排队的场景,所以这种空间有一种穿越感。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焦兴涛:它是刻的,木板,刻刀刻的,包括这些线条,和木头之间的这种对话。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焦兴涛:这个女孩她画的自己,她是东北的。通过绘画的形式,把她对空间的错位感呈现出来。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焦兴涛:猛一看,它有一种纪念碑感,就在讲述一个让你不断去探求的故事。

作为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5月,焦兴涛刚刚接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一职。从14岁考上川美附中,到如今54岁的他成为川美的新任掌门人,焦兴涛的40年艺术生涯,都与这里息息相关。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魏俊雅:你觉得看到这么多学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这些年轻的作品,会不会回想起自己当年毕业的时候?

焦兴涛:在我们毕业的时候,在毕业作品展览的时候,从来不会期望有这么多人在现场。

魏俊雅:那个时候是不会对外开放的。

焦兴涛:对,不会对外开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相互在观摩、讨论和评价,所以它更多的有点类似于内部研讨会的意思。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2005年6月,四川美术学院第一次将2000多件毕业作品完全对公众开放。学院艺术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大众产生互动,这是川美的第一次,也是全国艺术院校的第一次。经过20年来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六月”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展,这既是学生们“毕业季”的狂欢节,也成为了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艺术盛宴”。

魏俊雅:从2005年第一届“开放的六月”到现在,您觉得学生的作品呈现出的最大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焦兴涛:刚刚“开放的六月”的时候,可能我们的艺术家、年轻的艺术家们更关注的是自我的表达和同行的期许。但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青年艺术家们已经变得通过自己的创作,希望能够更广泛地跟社会人群建立更加紧密的一种联系、关系和对话,而这一点是一个最大的不同。

焦兴涛:他在创作的时候,他非常知道我会给谁看,谁会来看。

魏俊雅:很多作品旁边有二维码,很多人还把自己的社交媒体的账号写在上面。

焦兴涛:对,这就是一个强烈交往的信号。

魏俊雅:比如说,像这样子。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魏俊雅:您能够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于这些象牙塔内的作品,他们的态度,他们的认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吗?

焦兴涛:大众从最初的好奇、神秘,到后来喜欢、参与,我觉得到今天,更多的是希望能来感受某种创造的乐趣和创造的意外。通过这样的展览,通过这样让他脑洞大开,想象力放飞的艺术作品,他会理解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世界也是如此。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魏俊雅:所以,“开放的六月”,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开放”,您会怎么阐释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焦兴涛:”开放的六月”最初的开放可能只是一个高墙大院的开放,是一个空间的开放。那么,这个开放本身是让更多的艺术能够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如果还有更深层次的开放,其实是一个艺术教育方法,艺术教育理念,包括艺术创作本身,设计理念本身的一种开放。只有在这样的开放和社会的充分的互动之中,你才能把握住社会和时代的脉动,也才谈得上紧跟时代的脚步。开放的核心是什么?是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下面的融合和创新,而这是开放最重要的价值。艺术在这几十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象牙塔、从院校、从艺术界开始,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时代,甚至面向世界的发展。所以我们今天讲大艺术、大社会、大设计、大产业、大美育、大生活。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魏俊雅:您认为,艺术教育和社会和市场一种理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焦兴涛:理想的关系是,一方面它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不断制造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要产生的需求。

魏俊雅:您认为,它应该是引领社会的发展。

焦兴涛:引领和回应,是同时存在的。在疫情以前,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到重庆来,然后到了川美一看,当时有八千学生和这么大的校园,他特别惊讶。因为在德国,一个艺术学院就几百人,两三百人就很正常的。他很惊讶地问了我一句,你们是依据什么设定的专业?他们出去能找到工作吗?想了想,我其实是从市场的角度回答了他,就是说市场决定需求。换句话说,购买决定需求。人才也是这样,他有没有购买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回过头来对应的,也是经济社会的主战场。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从最初的打开校门,到单届观众超过40万人。从艺术院校面向社会的自我呈现,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盛宴。“开放的六月”逐渐汇成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美育大江大河,成为重要的文化IP,成为无数人与重庆这座城市的夏日之约。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焦兴涛:过去的时候在重庆,城市从官员到老百姓对四川美院有一个看法,就是这个学校和重庆没什么关系,虽然在重庆。但是,经过这20年,情况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川美的艺术家们不仅参与到城市建设、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这样一个IP形象的塑造,还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公共艺术和治理的关系,城乡融合发展以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比如说,洪崖洞的两位设计师就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比如说,黄桷坪的涂鸦街,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学城的美术馆。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里面,我们会看到北碚的东升村,包括璧山七塘、莲花穴村这样的艺术活化项目。在这20年当中,四川美术学院随着“开放的六月”,走向了这个城市,也跟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的脚步,一步一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焦兴涛:如果在毕业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你选择了和艺术没有关系的职业,但是你要相信,艺术带给你的创造力会让你终身受益。那么,毕业创作就是你人生最美好的馈赠。如果你选择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那么毕业就是你最好的起点。坚持自己,收获美好。

(来源:重庆广电 第1眼) 


艺术家简介

川美院长焦兴涛:“开放的六月”二十年——学院与大众不离不弃的双向奔赴,城市与艺术一年一度的美好约定

焦兴涛,197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雕塑学会会长,“明天雕塑奖”策划发起人,“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发起人。焦兴涛的作品参加了众多国际国内的重要展览,先后在北京白盒子艺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伦敦Opera Gallery、荷兰Canvas Inernatioal Art、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采泥艺术中心举办个展。雕塑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著作有《重庆雕塑70年》《雕塑边缘》《郭乾德文存》《新具象雕塑》《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系史》《脉—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论文集》等。

获奖:

2019年   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2014年   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2014年   获中国雕塑学会公共艺术奖

2013年   获全国城市雕塑评选优秀奖

2009年   获重庆市首届青年双年展优秀奖

2002年   获北京国际城市雕塑邀请展提名奖

1999年   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