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山东艺术学院:“十个维度”构建“美育+”育人新模式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7-08 10:40:51
听新闻

  山东艺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美育”为方向,将传统文化、美育与新时代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艺术院校特色优势,着力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十个维度”构建新时代“美育+”育人新模式。

  加强统筹顶层规划,推进美育+资源共享。学校党委切实发挥在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美育工作领导机构,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领导负责、部门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山东艺术学院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并贯彻落实;成立美育研究院,强化美育理论实践研究,整合学校艺术资源,开展美育普及教育;加强美育学科建设,打造厚植中国传统、深具山东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美育精品课程体系,服务山东美育教育事业;建立美育协同育人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艺术院团、文化公司密切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了层次多样、优势互补的实习实践基地群。

  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建设美育+师资队伍。学校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建强美育教师队伍。为教师提供系列美育专题教育讲座,拓宽美育视野,更新美育观念,鼓励教师开展美育课题研究、美育调研、美育专家访谈等创新活动;在专业建设中强化美育、突出教育教学创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学校教师在第三届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山东省第六届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9个奖项,在“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讲授教师示范课、教师专场展示;引入艺术院团专家、民间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传统项目传承人等专业人士担任兼职美育教师,进行专业教学;与山东省会大剧院、厦门市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山东省吕剧院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艺术创作展演、师生实习实践、艺术普及教育、音乐艺术研究等美育教学活动。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创新美育+人才培养。学校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开始招收美育方向本科生,已连续招生2年,培养美育方向艺术人才;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培育建设了《初心与匠心》通识类美育精品课程群,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多种形式,呈现美的形态,阐释美学理论、溯源艺术精神、分析艺术特色、展现审美关怀;坚持需求导向,开设艺术家、艺术作品、新时代艺术精神等专题,形成多模块聚合特色;坚持开放导向,借助信息化手段,以微专业、慕课等形式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美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各专业开齐开足《艺术概论》《艺术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通识美育课,增强公共选修艺术课程的特色性、丰富性和普适性,做到专业教学与美育工作和谐相生、互为促进;增加在线学习平台的美育类课程,通过“互联网+”引进美育理论、艺术鉴赏、美育实践等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围绕美育学科建设,提振美育+科研能效。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有包括山东年画、山东秧歌等在内的15个省级传统文化研究和培养基地,为开展美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平台。近五年,学校获批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重大课题立项1项,获批厅局级以上美育研究相关课题20余项,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秉承“重品德、厚基础,重实践、强学术”的优良传统,注重学术交流,举办多场音乐、美术、陶瓷、石刻、黄河主题相关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和省级研讨会,开展了“数字化背景下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季”系列学术活动、第二届读书节“艺术与阅读”大讲堂、建校6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研究生教育25周年暨创新发展高端论坛等系列讲座70余期。

  开展校园展演实践,涵养美育+文化素养。学校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了多样化、高质量的艺术展演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举办第十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涵盖了青年之声音乐节、魅力新星大赛、校园绘画展、涂鸦比赛、啦啦操赛、摄影展、写生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30余项美育赛事及活动,举办了红色话剧团课、超级演说家、原创短剧大赛、手绘风筝、短视频创作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2023“闳美山艺”毕业展演季举办了30余场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设计、书法等表演展演类活动;连续两年举办美育艺术节活动,涵盖声乐、器乐、舞蹈、讲座等多种形式。

  加强艺术社团建设,带动美育+校园文化。学校社团活动丰富,读书会、书法社、街舞团、汉服社等全校40余个社团定期举办各类美育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与山东省话剧院共同成立“山东青年实验剧团”,戏剧学子在剧团里得到了成长和锻炼;学校泉韵女子弹拨乐团技艺精湛,登上央视《风华国乐》栏目,并多次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清泉弦乐四重奏参与录制了央视《民歌·中国》栏目节目《多情的土地》;交响乐团在山东省会大剧院、大明湖超然楼举办快闪文化惠民演出;青年合唱团受邀参加第九届济南国际合唱节、2023中国(威海)合唱节等演出,成为学校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以赛促学频传佳绩,提升美育+创新能力。学校报送的多个社会美育典型案例获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终审决赛上,1个项目获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国赛,获省赛一二三等奖项7个,获奖质量数量均创历届新高。学校举办“青春光影”剧本创投大赛,以乡村振兴、喜迎65周年校庆等为主题,面向全校征集优秀剧本;学校师生在山东省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创意大赛中获得佳绩,共有9件作品获奖并获优秀组织奖;学生微电影《望天水》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最佳表演奖;4件学生作品在第四届“玉琮杯”清廉微电影微视频大赛上获奖。

  打造美育研学基地,坚持美育+服务社会。学校建立了包括山东年画雕版博物馆、山东汉画像石馆、于希宁中国画作品陈列馆等在内的艺术博物馆群,收藏保存了年画雕版、汉画像石、鲁锦、山东民间特色剪纸等大量珍品,通过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研学教育等多种方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艺术博物馆资源面向社会开放,自年初起接待参观研学、交流访问等5000余人次。建设省内4处非遗研培站,举办作品展览、展演100多场,参观受益人数10万人以上。学校面向社会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项目,已培养非遗传承人1000多人,涉及剪纸、草柳编、泥面塑、木版年画制作、琉璃烧制、书画装裱修复等十多项传统美术技艺项目和吕剧、梆子、柳琴戏、茂腔、一勾勾、五音戏等十几种地方戏曲剧种。

  走近中小学美育教育,深化美育+校地合作。依托山东文化“两创”实践研究中心开展了文化“两创”艺术实践育新人项目,与山东省社科联合作开展了“送书法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济南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展了“爱心音乐厅”品牌公益项目系列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为美育普及教育添砖加瓦;与长清区教育体育局签署加强美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科专业资源与人才智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长清区学校美育教育发展建设,与多所学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定期开展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志愿服务教学活动;开展多项美育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如“百工育美”非遗美育课程,寻找切入点将齐鲁非遗手工艺有机整合,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构建非遗手工艺课程,让美育课堂“活”起来,该项目获“挑战杯”省赛一等奖。

  开展美育帮扶项目,助力美育+乡村振兴。学校将美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深度结合,发挥艺术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整合、调动相关资源注入社区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美育协同创新。通过党建共建、文旅融合、艺术展演、共建实践基地、文化创意设计、周边衍生服务等形式,开展文艺演出,打造艺术特色村落,举办艺术沙龙,排练合唱艺术团,参加济南杏花节、樱桃采摘节等活动,组织音乐表演、艺术展览、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举办“艺术进乡村,文化润万家”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惠民演出,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文化浸润、美育培养的同时,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教育,培养乡村艺术人才,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提升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来源:山东学习平台)


[ 责任编辑:于雅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