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这么写,才能得高分——2020高考作文权威点评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7-08 14:56:29
  今年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本报邀请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第一时间作出点评。

这么写,才能得高分——2020高考作文权威点评

  高考作文引导着语文教育,也聚合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切。7月7日11时30分,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几乎在同一时间,各地高考作文题陆续出现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今年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体现出哪些价值特点?本报邀请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第一时间作出点评。

点评人: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管然荣(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邓彤(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语文特级教师)

  褚树荣(宁波教育局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Ⅰ卷: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哪个感触最深

  汪锋:从表面上看,全国I卷仅仅是根据一则历史材料写读后感,考虑到考前各种针对疫情材料的押题,这种回避却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题。如果,还有考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疫情材料模块化的移植到作文中,相信阅卷老师会哑然失笑。这其实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次提醒,猜题是没有出路的。

  这道题目有利于选拔出真正有实力的考生。从命题技术上看,沿用了这几年一贯的模式,创设了真实的写作场景。如果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读书会,那该校的语文教育就完全迷失了。在班级读书会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来谈感受,是从阅读到表达的重要实践,而且是重要的交流机会,跟他人思考的碰撞是提高思辨能力的最佳途径。

  这里最重要的表达要求就是讨论主题明确,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谁的行为最有想法,但这个想法仅结合上述材料是不够的,这也在考阅读量。《论语》等经典中对此还有更多的讨论,此外考生还需要申述这些行为背后的品格力量,设身处地的理解也需要了解更多的史实。

  最后需要提醒,发言稿的听众是自己的同学,考生写作时经常会忽略语气措辞的得体,这在今后的语文教育中应该更加重视。

全国II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演讲稿)

  管然荣:全国II卷大致沿袭了去年的命题思路,体现了真实“情境任务写作”的良好理念。近年来,倡议书、书信、演讲稿等都成为全国卷作文要求的文体。这些文体都是高中生应该熟练掌握的日常文体。该题目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一组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设置了一个清晰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要在这情境的限制中完成写作。

  提示语“2020年的春天”,点明了万众一心齐“抗疫”的时代背景,而所引“寄言”名句,又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乡与乡甚至国与国之间相融相合、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要求在共克时艰的当下表现出“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大主题,文章的立意指向十分鲜明。

  本题还具有明确的“语境”限制,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要写成演讲稿的体式,交际交流色彩浓烈,所要求的现场感强烈;是一种对象性十分明确的情境交际写作,选材、手法、语言等都要服务于这样的交际需要。

  我认为,写作此文一是体现演讲主题。二是明确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代表,受众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三是演讲稿层次清晰、号召激励的文体特征要显豁。四是既要有鲜活明快的生活语言,也可适当体现一点中文演讲典范古雅的语体特征。

这么写,才能得高分——2020高考作文权威点评

全国III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邓彤:这道题同时考察了学生的两大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与书面交际能力。这道作文题特别注重思辨,将“如何认识自我”这一颇具哲学思辨色彩的话题作为写作内容。

  为降低难度,命题人又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支架:认识自我的路径——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认识自我的内涵——“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想过怎样生活”。考生从这两方面思考,就可以有效进行写作构思了。当回答出“我是谁”类问题之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看似玄妙高深的思辨话题,一旦有效利用试题材料中的支架,思考起来也能颇具章法。思维层级甚高,写作难度不大,这样的试题是令人满意的。

  全国III卷作文还有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如此宏大的话题,却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道题聚焦于特定的写作情境,体现了写作“经世致用”之功效。

  试题材料首先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毕业前为高一新生写信,就“如何给自己画像”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需要考虑特定的写作目的——分享本人“为自己画像”的体验,要考虑具体的写作对象——高一新同学,要恰当运用指定的文体——书信。

  这篇文章不能自说自话,要符合书信格式,要运用学兄学姐口吻,要着重阐明进入高中“为自己画像”的意义和方法。这一情境的意义在于,写作不再是作者的独自面壁苦思,不再满足于自圆其说,而需要“为时而作”“为事而作”。思辨与语境交相辉映。

  故此,我认为,这一高考作文题具有指标性意义。

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汪锋: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材料很熟悉,主题也在意料之中。

  此题的考生大概心理上会比较安定。“距离与联系”的辨证关系在“疫情”这一大背景下得到凸显,也就是,非疫情条件下的“距离与联系”的日常表现,比如,拥抱等于亲近,不再拥有理所当然的解读,这反而说明了形式(距离)与情感联系并不具有必然性。当改换形式之后,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背后的联系,就更突出了联系的价值。

  相对来说,要在作文中呈现自己的这些思考,比较保险的形式是夹叙夹议,考生举一些准备好的相关实例,再扣一下题目中的主题,这应该是大多数考生会采取的策略。相应来说,这类作文的区分度非常难拉开,阅卷老师可能只能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的优劣来判分。

  如果考生构思一个故事,先是距离上的改变造成误解,然后通过细节上的触发,悟出背后更紧密的联系,当为一类文之选。

全国新高考II卷:主持词:带你走近——(地名)

  褚树荣:高考作文,一般可归为两大类,一类可谓之“隐喻型”,借用寓言、故事、格言等作为比喻、象征、类比,命题意图是隐晦、寄托、曲折的。一类可谓之“直陈式”,材料是真实或模拟的社会事件、典型话题、具体情景,命意是直接、明确的,无需考生转弯抹角去“破译”。考生只要就事论事即可。新高考II卷是个“直陈式”的题目,审清题意并不难。它的命意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人文浸染、地理游历、人事阅历、历史沿革、地名掌故等等,只要地名和你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精神启蒙、价值体认有关系,都可以择其一二,作为立意,就不会偏题跑题。

  “主持词”是特定情景中的口语交际写作。要求“切合身份”,意味着这篇作文,相当于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讲述的“脚本”,所以要求有介绍性文字的明白,讲述性文字的生动,口语化文本的通俗。但是,“让你联想”“唤起你的记忆与情感”“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些提示,又在暗示着可以讲故事,作论述。批卷时,老师是不会把是否是规范的“主持词”作为评分的主要标准的,因为“主持词”可叙事、可抒情、可说理,所以,“明确文体”这句话可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困惑。

  值得一提的是该题的价值导向。这个题目让我们想起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媒体融合、社会参与、文化关注、生活课程、经世致用等极为重要的新课标关键词。即使埋头于书斋,读书也有价值导向。如历史书中的海参崴,政治书里的小岗村,语文书里的烽火扬州路,背后有惨痛教训,有蝴蝶翅膀,有兴替沧桑。

北京卷:

  “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或“一条信息”

  管然荣:题目一要求写议论文,写作“情境”提供的是近期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的材料。其中“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信息。在让莘莘学子为祖国巨大科技成就振奋自豪的同时,理性思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与世界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这是近年来北京卷议论文命题中最具有思辨性的好题目。所设“群己”关系的话题,原本是个老话题,但要想写好这个思辨性很强的题目,并不容易。

  首先,要将话题内容放置于当下情境,保证题材的时代新颖性;其次,要想写出新意,还不能泛泛地谈论群己关系,尤其要凸显“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要高度强调“个体”在“群体”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必须要把这一点谈得充分,论出新意;而要谈好这一点,同时又必须兼顾“群体”的重要作用,需要想明白个体与集体的群己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表现好题目凝聚着鲜明时代精神的大主旨。

  题目二要求写记叙文,这一记叙文命题很别致,与以往风格有异,可谓“小信息,大情怀”。从写作内容上,命题及材料很有张力,可写作的空间非常大,可写的话题也很多——爱国报国的情怀、家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温情、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待人接物的宽大情怀等等。

  总之,自然、人世蕴含的各种情愫、哲理、问题,皆可写入文中。面对该题,不同考生应该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表。这“一条信息”既有大的信息,又有小的信息。大到国际社会、国家民族层面的,小到凡人小事,都可以入题。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尤其要学会大与小的转化,学会以小见大,用小写大,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

  只要考生能够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地巧妙借助大小转化、虚实转换等手法,借助于细节描写,构思一个有波澜、有曲折、有看点、有情怀的故事,就一定能在考场上写出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考场佳作。

这么写,才能得高分——2020高考作文权威点评

天津卷:中国面孔

  汪锋:如果只看题干,不看材料,对于“中国面孔”的新思考是一个开放的题目,也是任何一个青年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换一个说法,就是如何在当今世界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然而,这一个题目是有限制的,也就是,必须2020的春天之后产生的新思考,也就是说,新冠疫情造成的世界与社会变动,对考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改变。

  如果能在作文中体现这一前后对比,变与不变,结合起来,应该是阅卷人期待的好作文。材料中给出了更多的例子,其实是一种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限制考生的思路,回到简单的好人好事和英雄事迹上来。如何评出这些考生感悟中哪些适合作为“中国面孔”的美颜照,大概是阅卷老师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上海卷: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

  邓彤:上海卷延续了往年注重思维的特点,试题致力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折射出关注人生、思考人生的思辨之光。要写好这类注重思辨的作文题,需做好如下几件事:概念分析、观点分析、思考内容的组织。

  首先需要对这一试题的观点加以抽象提炼,转化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特征的观点:面对出乎意料的重大转折,人的主观能动性究竟有多大?经过这样转换,就可做进一步思考:面对突如其来的转折,人们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积极有为的。应该说,确定这样的思考方向,就足以确保自己的作文不至于跑题偏题了。再看概念分析。在此从基础上,还需要使思考更深入、更全面,更有说服力。此时,就需要对一些概念做具体分析。

  例如,“转折”一词,就包含了构思写作的方向与内容。请看:“转折”就是事件在发展过程中的转变、变化。并且“重大转折”往往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常常在不经意间,事物方向、性质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变化,事起于仓促之间,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此时最容易产生“束手无策”之感。除非巨大的毁灭性转折,面对突然转折,人们反而会面对许多新的机会,新的可能,可能创造出新的天地。最后,对分析做条理化整理。也就是对上述分析按照一定逻辑加以组织,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江苏卷:信息环境与人生塑造

  褚树荣:同新高考全国II一样,今年江苏卷题目类型也是“直陈式”,但情形有所差别。全国卷属于“直陈式”里的“情景任务型”,江苏卷属于“话题思辨性”作文。江苏卷先要确立一个话题:“交际语境与人生塑造”,然后梳理话题内部的概念关系,发表思辨性的观点,考生只要着眼于交际语境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来展开就行。如“环境改变人生”,“信息决定成长”,“智能互联,万物生长,人处其间,深受影响”,“社会是大学,信息是课堂”,甚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现成的谚语都可以直接拿来做立意。

  从文体而言,江苏卷没有像全国卷给学生以违和感。考生可以叙述浏览、点赞、分享、感动、期望等种种经历,也可以表达塑造、成长、改变等种种思考。但是今年的考题有相当感性的排比句:“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所以,有文学才华的考生,敷衍成一篇文学叙事,也能得高分。

这么写,才能得高分——2020高考作文权威点评

浙江卷:现实生活中,落差或错位

  褚树荣:就类型而言,浙江卷也属于“话题思辨性”作文,这几乎成为典型的“双环扣”命题模式了。所谓“双环扣”的“环”,其实是一个概念,双环,就是提供一组(两个或三个)概念,彼此之间有并列、对立、交叉、属种等逻辑关系,学生要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作出站位、定夺、选择、判断。人生坐标和社会角色、美好期望和客观现实、家庭预期与社会需要、预设的理想和变化的生活之间,有变化、有落差、有错位,怎么对待、处理、调整?

  总之,凡是在“预期和现实”这两个环里“做道场”,都应该算是扣题。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谈期望与现实”“方凿圆枘:谈人生定位和社会需求之错位与落差”“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的调整与适应”“是坚持自我,还是妥协社会?”“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人是如何被塑造的?”“正确的人生:自我与他人的协调和和谐”等等。至于文体,浙江卷一如从前,你可以描述预期、角色、变化种种体验,也可以阐发改变、落差、错位、适应等种种思考。就考生的写作惯性和训练重点而言,写论述文,是属于稳妥的大多数。

  江浙两省的题目,也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妥善协调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出、校园安全压力增大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定位自我,如何理性地对待周围纷至沓来的信息,如何缩小个人期许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让自己健康成长,都是迫切需要重塑的价值坐标。但是,如何把这样的价值诉求,跟交际情境、任务驱动、综合素养等理念和策略统整起来,全国卷,显然做的更好。

[ 责任编辑:张顺智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