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7-19 17:10:58
  针对自媒体“星球商业评论”发布的内容,360公司和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7月17日,360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对自媒体“星球商业评论”所发布的虚假消息进行辟谣。

  7月16日,自媒体“星球商业评论”发布了一篇名为《我最害怕的那个人也要造车了》的文章。该媒体在文章中称,360的朋友向其透露,目前360和哪吒汽车只是草签了一个协议,实际上一分钱都还没给,调了一些安全技术人员过去,属于精神上的股东。另外还提到,360董事长周鸿祎有一批股票要套现,想冲冲股价。具体文章内容如下: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针对该媒体发布的内容,360公司和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7月17日,360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对自媒体“星球商业评论”所发布的虚假消息进行辟谣。360公司强调与哪吒汽车的合作一直以来都按照双方预设的进度正常有序进行,并且双方都在按协议要求正常履约。这种罔顾事实的言论已违反国家对于“自媒体严禁散布虚假信息"的相关规范,对双方企业的日常经营工作也都造成了困扰。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声明指出,360公司作为上市公司,周鸿祎作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实际控制人,对于减持股票、对外投资等相关所有行为,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严格遵守监管机构的披露准则进行公告。360公司及董事会欢迎广大投资人和媒体进行监督。

  该自媒体通篇对360公司及周鸿祎感恩民营企业良好发展机会的主流价值观冷嘲热讽,在未向当事公司核实事实的情况下肆意臆断、恶意散播虚假信息,涉嫌扰乱正常资本市场秩序,误导投资者,造成了严重恶劣影响。我司已经对该自媒体文章进行取证,发送律师函,并保留对相关转载扩散行为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据了解,目前360公司已经委托律师所向该媒体发出律师函。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7月18日,哪吒汽车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针对相关网络自媒体的恶意诋毁及造谣行为,360公司和哪吒汽车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哪吒汽车表示,事实上,360公司与哪吒汽车的合作,一直以来都按照双方预设的进度正常有序进行,并且双方都在按协议要求正常履约。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当新能源汽车成为风口,越来越的企业开始入局造车,继百度、小米之后,360也表示将进军汽车市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已完成7次融资,其中在4月27日完成融资金额约为30亿元人民币,由奇虎360领投。5月10日,360公司宣布携手哪吒汽车进军智能汽车领域,360董事长周鸿祎公开表示,360不会独立造车,将会与哪吒汽车参与合作造车。周鸿祎表示:“雷军比我大一岁,他在退休之前赌造车这件事,雷军都能干,我有什么不能干的?”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在7月8日举办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周鸿祎表示,互联网企业一定能造出车,但是要浪费很多钱、踩很多坑,不过也能通过融资弥补。此外,其认为15万元以下也可以造出智能汽车,“在中国15万以下的车大概占了中国所有车型总销量的70%,如果这个市场不打开,那意味着智能电动车永远是小众产品,是少数人的玩具,不能为广大百姓使用。360投资哪吒汽车就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用上“智能电动车”,打造国民级产品。”

  据哪吒汽车官网显示,目前旗下有哪吒V、哪吒U和哪吒N01三款产品在售,三款产品的定价均在15万元以下。周鸿祎曾公开表示,360和哪吒联合造车不会去做豪华车,而是做老百姓能担负得起的智能汽车,同时在性能、体验、安全性上都不逊色于价格比它高几倍的车。造10万左右的车,不要做出玩具车,要做出真正的SUV。

360公司、哪吒汽车双双发布声明:合作正“如约推进”,或起诉“造谣”的自媒体

  诚然,当新能源汽车成为风口,不少企业都希望能够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一碗羹,包括房企、手机、互联网产品、家电等不同行业的公司都纷纷入局造车,但是蛋糕就那么大,能够走到最后的终究是属于有资金、有实力的品牌。就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都被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占据,而尾部造车品牌已经陆续退出,用户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出现在汽车市场,这些品牌一般在资金上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是能否保证在产品上有足够竞争力且被消费者接受,还是未知数。(来源:汽车行业关注)

[ 责任编辑:陈晓涵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