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17 09:40:38
听新闻

近日在成都市美术馆开幕的“孟禄丁·极目”展览引发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展览包涵了“元速”“朱砂”等不同时期多个系列的作品,其中也包括了高达十三米的装置新作《朱砂·祭》,将展览现场营造成一个充满神秘肃穆氛围的场域,身处其中尤为震撼。

孟禄丁的艺术极为个人化,同时也饱含宏观的历史视野。虽为非具象创作,但细究之下,实则充满对于社会现实议题的讽喻。他的艺术实践涉及抽象、传统、材料、时事、祭祀等广泛议题,并将极简的绘画语言形式与远古的图腾符号崇拜相结合,构成一个自洽且不断衍变的独立系统。这也无疑体现出孟禄丁作为一名成熟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不断向前推进的雄心与开放。

“真正的思想就是无休止的挣扎,即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这句话勉强可以概括孟禄丁过去的艺术创作生涯。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冯嫣

策展人冯博一在专门为此次展览所撰写的《孟禄丁:极目所示》一文中,描述了这种“挣扎”的过程;从艺术家1985年创作超现实主义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到1987年毕业之初探表现主义风格的《红墙》、《足球》等系列,到他由具象过渡至抽象语言的“元态”系列,到他在作品中加入机械之“力”,以探索主体性问题的“元速”系列,再到近年来,他以材料为引线,仍在持续深化并不断取得新进展的“朱砂”系列。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而这种“挣扎”,也通过本次展览的文献回顾板块概括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也是策展人所关注的,即“记忆”。在记忆中,代际的经验得以保存,文献便是抗拒丧失的媒介。孟禄丁的速写本、刊登文章的报纸与记录创作过程的视频,都是他对不同时代、社会和现实境遇的把握。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孟禄丁·极目”文献回顾板块,图片来源:于奇赫

孟禄丁从对于形象刻画的细致入微转向了模糊,再从材料的实验到不断地纯化视觉语言。虽然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变化分明,但始终关涉对于世界的个人感知、反思与表达。冯博一用“图像‘魔块’”形容孟禄丁作品,试图逼近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超越经验与想象之外的现实”。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2024年注定是不平凡一年,我希望展览整体是一件作品一个符号,留存在大时代变迁的轨迹中,承载当下向真向上的精神能量,穿越现实的迷雾,用视觉记录和见证,在时间与空间坐标上的历史。”孟禄丁说道。


非具象的艺术

在西方艺术话语中,抽象艺术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最重要的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发表“抽象艺术是人类思维或者再现能力进化的标志”“抽象艺术是最高级的艺术""抽象是对具象的超越”等观点。但是,这显然和人类的发展历史不符,例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部分器物纹样就已经超越了具象。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商代云雷纹提梁壶局部,图片来源:湖南博物院

抽象艺术是一种西方的话语,是理性、哲学和逻辑综合发展的一个结果。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抽象艺术”的概念是否有效,孟禄丁显然是持怀疑态度的,所以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研究中心,名为“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作品

孟禄丁从具象向非具象的探索历程,可以说是一种与中国主流艺术大趋势相反的逆行。而结合此次展览展出的使用火烧技术的“朱砂”系列新作,还有大型装置《朱砂·祭》来看,这种“文化逆行”的痕迹更为明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次展出的作品与当下国家层面所强调的“文化自信”形成了有趣的互动。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孟禄丁坐在作品《朱砂·祭》前

或许可以说,抽象的审美以及其视觉形式,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天赋。在一个孩子出生之后,所感受到的那些还没有被语言所束缚的声、光、色、形,都是一种对于抽象(或非具象)的体验。孟禄丁的学生于海元曾经谈到,自己的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非常强调直觉、偶发和自然,而这种教学理念的目的是唤醒人被社会规驯了的天赋、潜力。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朱砂·雄黄·石青,400x400cm,布面矿物质颜色,孟禄丁,2023

让我们再次回到西方艺术史的研究中,开创了图像学方法论的艺术史学者欧文·潘诺夫斯基 (Erwin Panofsky)曾说过:“一件作品中只能悄悄透露而不能公开炫耀的那种东西。一个国家、一个阶级、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信念的基本态度——所有这些都不自觉地受到一个个性的限制,并且凝结在一件作品中。一架纺织机,可能最清楚地显示了一种功能观念,而一幅‘抽象派’绘画可能最清楚地显示了纯粹形式,但二者所含的内容都是极少的。”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对于这位研究图像的学者来说,抽象绘画的内容真的是太少了,仅仅欣赏形式还是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支撑形式的是思想,也就是潘氏所说的“只能悄悄透露而不能公开炫耀的那种东西”。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孟禄丁在工作室,图片来源:非具象艺术研究中心

孟禄丁此次展出的作品,就恰恰是一种"不能公开炫耀的那种东西"。例如此次展出的《朱砂·山水》,就是用一组三角形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对于传统的一种质疑。确实,在中国山水主题的艺术中,存在着一些没有经过筛选的,试图回到传统意识和道德观念中的东西,而这些也正是孟禄丁警惕和提防的。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朱砂·山水,198cmx396cmx6,黄麻矿物质颜色,孟禄丁,2019

孟禄丁艺术的主题不是从画面上能够直接判断的,但是从作品的名字上能够捕捉一些信息,但其意义仍旧是内在的、隐秘的、超验的。

‍‍抵抗文化失忆

最近人们谈到孟禄丁近年来创作的“朱砂”系列作品,大都会提到这种矿物质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祭祀、炼丹、辟邪、驱鬼等等。不过,当孟禄丁最初决定要使用这个材质的时候,他并没有首先考虑到这种鲜红色矿物质所具有的文化含义。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作品

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孟禄丁和他在1988年“黄山会议”相识的沈勤,相聚在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吃饭。在饭桌上,孟禄丁告诉沈勤,自己要在宣纸上进行艺术实验,并询问他中国画颜料中什么颜色最亮;沈勤听罢,“朱砂”二字脱口而出。在后来的艺术实践中,孟禄丁使用了朱砂、石青、雄黄等多种矿物质颜色进行综合材料绘画的实践。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开幕式嘉宾合影

当朋友得知孟禄丁使用朱砂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都会提到这种物质所包含的特殊意义,因为朱砂在道教理念中被认为是可以驱魔镇邪的极阳之物: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用朱砂写就的符咒是道士驱鬼的必备工具;而在很多售卖饰品的店铺中,商家也是用这种观念来营造机器雕刻的朱砂手串。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展览作品

孟禄丁还在此次展览开幕导览中讲了一个小故事:自己朋友的小孩,总说家里有个房间里有魔鬼;所以这个三岁的小孩从不敢进这个房间的门。后来,孟禄丁把自己的一幅朱砂作品挂进这个房间,孩子就敢于进去了,并且告诉大人说魔鬼都排着队走掉了。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作品

正是由于孟禄丁在他的非具象艺术创作中大量使用了这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材质,使得我们可以去回溯这个材料的历史。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到朱砂与水银的相互转化,并进一步将这种形态变化与人的长生联系在一起。在汉代的墓葬中,也能够看到陶瓶的外部有朱砂写就的文字以及星象符号。而从方辉和李玮涓对于商代殷墟的研究,还可以知道朱砂用于髹漆、书写、朱砂葬、祭祀坑的应用场景,后三种应用场景具有特殊的宗教含义;朱砂在殷墟是一种被贵族垄断的珍稀资源,其来源最有可能是古荆州地区。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商,长22.5厘米、宽1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德国“文化记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扬·阿斯曼(Jan Assmann)曾说;“知识有着普遍主义的视野,倾向于归纳和标准化,而记忆,即便是文化记忆,也是地方性、自我中心主义的,因特定群体及其价值观念而异。”因此,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来看,孟禄丁的“朱砂”系列作品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含义,而人们借由他的作品更加关注了这个材料所具有的古老历史。如果仅仅谈论殷墟中朱砂的使用情况,人们会觉得这个材料在当下没有意义;而通过艺术家赋予这种材料以新的形式与美术馆化,早期文明的文化记忆被储存、再现,为观众提供了进入一段历史的钥匙。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朱砂在中国画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颜料,很容易被具象绘画的主题所吞噬。而在非具象艺术中,孟禄丁赋予了它一个文化位置,人们可以使用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加以阐释与理解。可以说,“朱砂”系列作品具有了抵抗文化失忆的作用。

对现实的思考

从孟禄丁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一种东方文化中物质、形式与精神的混合性;这种混合性虽然被艺术家更为严格地被形式化了,但并不显得更加不可接近(unapproachable)。如果换一个语境来理解《元速》系列,例如在日本漫画中,这组作品的形式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精神力量”。当有超能力者或天神般的角色在日本漫画中出现时,就会出现这样由一点向外发散的速度线。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作品

孟禄丁曾辗转于欧美,但是他在跨文化的旅行结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中国传统中的很多思维方式,以及对于艺术的表达方式,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并向当下转化的方面,成为一种无羁的想象。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最大的装置作品《朱砂·祭》,显然与大众文化中的祭祀场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作品的名称更加确定了某种巫术的意象;当它置身于一个崇尚理性、科学和自由的二十一世纪,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一点点突兀。“这件作品中包含了牛皮这种生物材料,我认为生命正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都在面对死亡,对未知的期待,或许还有迷茫和更多复杂的情感。”孟禄丁说道。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另外,此次作品中能看到明显的火烧痕迹。艺术家在锡纸上进行火烧,然后对火烧后的锡纸进行精确地切割。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早期文明中文字的产生:商人用火灼烧龟甲或者牛骨,从中占卜吉凶。“无论是材料选择、视觉符号还是色彩应用,我的作品都与现实世界的感应相通,都在试图表达这种深层的联结。”孟禄丁说道。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作品

如果说孟禄丁的作品是他对现实的深刻回应,包括对生命的祭奠和对未来的期待;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现实?

德国思想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社会有着两大特征:一个是理性化,另一个就是祛魅化。韦伯所说的“祛魅”,就是人们不再相信巫师和巫术,开始通过理性化的认知模式探索世界。但现实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当代历史,并不是尝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理性的社会,而是一个享受现代化发展的成就的传统社会;而很多看似严谨的事物,都是由草台班子搭建的。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例如简单地回顾一下二十世纪,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激进的时代。二十世纪留给大家的遗产异常复杂和丰厚,那么如何处理和反思二十世纪的遗产,澳大利亚籍作家、媒体人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认为,要让自由人文主义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首先就不能放弃对于过去的记忆。因为二十世纪就出现了科学把城市夷为平地、把无辜孩童送进毒气室的真实事件:而从持续近两年的俄乌冲突,到这两个月发生在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以及近日震耳欲聋的防空警报将以色列人从睡梦中惊醒,都表明科学不一定就是良善。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展览现场

而在科学的语境中,祭祀被视为了理性的反面。所以孟禄丁提出的“非具象艺术”,说明他的艺术探索并不承接“抽象艺术”中那种对于理性的绝对崇拜,而是发掘了东方早期文明中对于生命的关照,以艺术形式上的理性将观众引向了真理认识上的感性,这一点是特别关键的,正如德裔美国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说的那样:“色彩并不在于于物体上,而在于心灵之中。”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成都市美术馆,图片来源:于奇赫

成都市美术馆的展览“孟禄丁·极目”充满肃穆与神秘的气息,而观者徘徊、驻足在作品、空间之间,在某个时刻感受到策展人所说的一个“自我封闭又无限延伸的视界”,或许会对艺术有新的感悟。通过笔者的观察来看,年轻的一代往往追求当下体验与及时反馈,而古代人所追求的是终极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年轻人需要网络、物质和金钱来确立存在的意义与目的,而古代人需要宗教、信仰和仪式确立生命的意义与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要去向哪里呢?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极目”

时间:2024年4月6日-7月6日

地点:成都市美术馆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B1展厅

(来源:凤凰艺术 文/于奇赫)

艺术家简介

孟禄丁:用生命体验纯化艺术语言,将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孟禄丁,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重要的代表性艺术家。1962年生于河北保定市,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特聘博士生导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1985年与张群合作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被认为是“八五美术新潮”的开山之作。他在上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纯化语言”的主张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深远。1990年就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美术学院,1992年移居美国,2006年回国后致力于推动国内抽象艺术与“非具象”自由绘画的教育发展。2015年参与创建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

代表作品有《红墙》、《足球》、“元态”系列、“元速”系列、“朱砂”系列等,作品曾展出于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德国卡尔舒艺术中心、巴西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与艺术机构,作品被国内外广泛收藏。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