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5-24 09:47:05
听新闻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5月15日到21日,我和曲刚老师率山艺2021级史论系同学40人驱车先后赴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淄博五地市开展文化考察教学活动。

这个行程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两年前率2019级同学开展“文东文脉”考察的往事。那些文字和影像依然历历在目。和那次一样,我们再次经历了美妙的故事:和诚挚而热情的艺术家邂逅和重逢;在历史的遗迹和故地与古人心灵交会;感知和心绪在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中徜徉;观摩,倾听,思考,对话……精神在艺术的漫游中得以琢磨和铺展——所有这些都让人如梦如幻,心动神迷。

不过,这次鲁东之行绝不是对往事的重演。一年前,我们试图描述文化的形态和传统;一年后,我们力求探索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次探寻和追问之旅。按照我的设想,文化考察虽然面对不同对象,但整个过程要有一个内在而连贯的线索,这个线索就是对艺术之真的思考。我们称之为:“寻源问道”。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1. 潍坊:传统艺术的传承

潍坊之行给人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里说的传统文化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民间艺术,一个是文人艺术。

两个方面在这次考察中都涉及到了。潍坊民间艺术的典型自然是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的潍县年画,其次还有返程时在高密见到的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至于文人艺术,我们访问了奎文区美协的谭国华先生以及他的朋友,由此我们了解了潍坊国画的脉络渊源。无疑,无论是民间艺术还是文人艺术,潍坊艺术家念兹在兹的主题就是传承。

潍坊的民间艺人不约而同地经历着传承的困境。杨洛书老人已驾鹤西去,他的家庭作坊搬迁到一个临街店铺,版印室狭窄局促,杨家埠年画传承者杨付江先生的毕生事业是用先人木版和古法印制旅游工艺品。在十笏园,张运祥先生向我们讲述明清之际潍县年画的繁华盛景;在高密,吕蓁立先生也讲述当年高密扑灰年画的辉煌往事,而今天,这些民间年画都只是在寥寥无几的传承人手下艰难度日。

除了从国家非遗项目获取资助,潍坊的传统民间艺术主要以复制民间工艺品的方式谋求生存之路。做工艺品有的做的好一些,甚至还获利颇丰。比如,聂家庄的聂鹏泥塑就有很好的销路,他家高大的院落、华丽的装饰在聂家庄显得格外触目。但大多数手艺人只能做到惨淡经营,艰难为生。我们在这个村子村委附近参观了几家这样的手艺人家,他们的沧桑面容和低矮院落让人不禁心生同情。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总体而言,传统民间艺术的衰落即使不是命中注定,也是大势所趋。在当代日新月异的新文化和新艺术的凛冽攻势下,它们毫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很难指望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过,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尽管有种种不如意,每一位民间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以极大的耐力坚守这块最后的阵地。

潍坊是书画之乡。这个传统来自民国以同志画社为代表的一群书画家。虽然几位发起人均就学于新学涌动的上海,但潍坊画家最痴迷的是对传统书画的研究和继承,尤其对以花鸟为代表的文人画传统下功夫最多。潍坊画家固然也关注生活和自然,在作品中掺入新的主题和细节,但他们最刻意用功的方面依然是笔墨的情调、布局的趣味、书法诗文的吟咏。

潍坊注重传承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家族谱系的惦念。杨付江先生每次都会向我们讲述明清以来一代代先人筚路蓝缕开创家业的历史。十笏园的展墙上用文字和图片讲述了潍坊书画家的序列传承关系。直到现在,潍坊美术界依然对这种基于师承、交友、姻亲的传承关系倍加珍视,并把这作为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2. 烟台:现实主义的新意

当车子迤逦进入烟台,从栖霞的后许家村到芝罘的烟台现代画院,我们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艺术的境界。

后许家村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到达这里需要行走一条长达十多公里的山间小路。由于修路,道路颠簸崎岖,大巴车走的十分艰险。进入小山村,街道在正午烈日的炙烤下罕见人迹。不过,师生很快就被山村里高低错落的墙壁上涂绘的五彩斑斓的壁画吸引住了。讲述村子光荣的革命历史,阐释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描述美好的自然景观和日常风物。这些壁画把后许家村人们的精神生活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所有这些绘画都来自于烟台现代画院的画家们。从后许家村出来,我们就一路前往位于芝罘区文化中心地下公共空间的现代画院,和老院长刘泽文先生、现任院长董贵晗教授以及相关艺术家见面。陈兰英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如面,深感遗憾。由她开创的这所现代画院汇集了来自烟台各个机构和院校的代表性艺术家,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烟台美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旨趣。

毫无疑问,他们所践行的是一种真正的且颇有新意的现实主义美术。在画院会议室,师生了解了画院艺术家们坚持了十几年的走进火热生活、追寻红色路线的“大篷车”艺术采风活动。在画院展厅,大家观看了画家们以个性化语言围绕建党百年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画作。特别是刘泽文先生,他充沛的创作热情和恢弘的艺术生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更重要的是,对现代画院画家来说,现实主义并不只是某种风格或题材的代名词,而是意味着一种昂扬的直面社会和人生的精神气质。画家们热爱生活,对社会充满真情,对未来充满信心。共同的信念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相信艺术可以改变人心和社会。就像他们在后许家村所做的,这个村子因艺术而焕发生机,村子成为他们艺术信念最生动的化身。

谱系对现实主义艺术无关宏旨。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不重视传承。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们从事不同的艺术门类,他们从院校、师友、馆藏中获取观念和手法,但最看重的是把这些素材转换为自我感知和表达的手段。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3. 烟台:胶东剪纸的画卷

作为胶东文化的腹地,烟台也有自己的民间艺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烟台剪纸。这次烟台之行,师生访问了两位很有代表性的剪纸收藏家和艺术家:李强先生和郭万祥先生。鲁东大学曲绍平先生全程指导,他以剪纸为媒向师生讲述民艺研究和田野考察的方法。

李强和曲绍平两位先生一大早就到烟台山上近期即将开幕的剪纸博物馆等候我们。正门还没开门,他们带领师生从后门鱼贯而入,从头到尾向大家系统讲述了烟台剪纸的类型、母题、技法、内涵。从这儿离开后,曲老师陪同我们前往毓璜顶西路的璜山书院拜会郭万祥教授。郭教授用投影向我们展示自己几十年来收藏胶东剪纸的经历,以及他创作的美轮美奂的新剪纸艺术。在地下展厅参观民俗博物馆则是他送给我们的意外之喜。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同样作为民间艺术,烟台剪纸和潍坊年画有着迥异其趣的特征。烟台剪纸也有传承性,但传承对剪纸艺人来说无非是一种获取图样的途径,他们真正关注的是如何以最完善的方式装点自己的生活,实现民俗文化的意义。你能看到美轮美奂的窗裙,多姿多彩的窗花,美的令人目不暇接。春节、端午、新婚、寿诞各有其剪纸之风,至于图像素材,无论是文人的、贵族的、宗教的、戏曲的,只要合宜,一切都可以拿来为他们所用。

烟台剪纸是一种真正的发自民间普通百姓的艺术。潍县年画一般出自民间专业艺人和作坊的生产,相比之下,烟台剪纸虽然也偶有专业制作和商业售卖,但在过去的时代实际上家家有巧手,人人能剪纸。它无需复杂的设备,只需日常的刀剪和纸张。烟台剪纸依靠的是老百姓无尽的巧思和化平淡为神奇的巧手。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胶东剪纸可谓胶东民间文化的活化石。胶东在历史上很少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由于地处偏远,反而使得民间比较少地受到正统文化的局限,老百姓能够以原始和淳朴之风创造自由烂漫的民间艺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胶东剪纸别具一格,但在本质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朴素的绘画。在这个意义上,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书画在本性上都是一样的,都属于传统的民族的平面图像艺术。只不过,书画是自视甚高的文人小群体爱好的,剪纸是普通老百姓人人爱好的。民间年画则是为了适应审美的爱好和民俗的需要,由专业艺人生产的商业化的图像复制品。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4. 威海:油画经典的生命

在威海参观环翠区的孙家疃油画小镇和高泉博物馆,让师生体验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油画成为威海艺术的坐标。油画在威海成为精英艺术家和大众审美的交汇点。这让人不得不惊奇:如此偏远的威海地区,何以和经典的油画艺术结缘?

这个问题在高泉博物馆得到了答案。高泉先生,新中国建国之初的中央美院油画系高材生,来威海写生的时候与美丽的渔家姑娘相爱,最终喜结伉俪并相守一生。他将自己最热烈的情感投入到海洋油画的创作中。退休之后,他把自己的积蓄倾囊而出,在这海天之间的山地上兴建博物馆,守护这片沃土的美丽与神奇。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先生一去不返,唯有先生的女儿海兰和儿子海戈在这里驻足守望,白云千载,情意悠悠。几年不见,海兰女士晒得皮肤黝黑,但神情更多了几分平静和超然。她领我们看先生的收藏和画作,画面中波澜壮阔的滔天巨浪是画家激情勃发的生动写照;她又向我们展示院子里的花圃、菜园和麦地,以及池塘的碧水、天鹅和亭榭。这不只是她的休养之地,还是她的精神家园。

海兰女士是用生命来守护高先生的油画经典,海戈先生则是用艺术来拓展高先生的油画之路。他虔诚地研究古典油画的造型与色彩,但不再停留于对父辈时代的怀念,而是静静的倾听时代的声音,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构筑未来科技时代人类与世界互动、嫁接、交融的新图景。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在新中国的历史中,名家来威海写生成为美术界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海洋油画成为标志威海艺术的一个特有的美术概念。在离高泉博物馆不远的孙家疃半月湾地带兴建的“油画小镇”,就源自新时代威海打造本土艺术名片的一个举措。小镇的陈文献主任向师生介绍了这个项目的概况以及油画名家在这里创作、交流、展览的情况。

学院的写实油画一向被视为殿堂之上的经典艺术。它在威海的生根发芽是经典艺术走进当代城市社会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内容值得关注:其一,经典未必真得融入市民社会,但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却是值得守望的永恒之物;其二,油画的活力必将在融入社会中发生,其前提则是画家需要以一种在地的、当代的视角直面现实。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5. 青岛:胶南年画的活力

青岛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车子在城市盘旋起伏的高架桥上穿行,海面上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洁白的混凝土、五彩的城市花园,在蓝色的海天背景中煞是好看。这样的城市会孕育怎样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才契合这样的城市景观?

青岛博物馆很有特色,但这个城市的早期历史大略是胶东各古老城市的余绪。水彩画无疑是青岛美术的代表,但青岛美术馆和画院均无此类展览。于是,我们的考察焦点不期然而然地落到了西海岸新区文化馆。在这里,老艺术家陈明先生、青岛美协农民画工作办公室陈知保主任以及多位艺术家们为我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和座谈会。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一进入展厅,师生们就被墙上色彩斑斓、争奇斗艳的画面强烈地吸引住了。人流跟着陈先生的介绍移动,胶南年画几十年的发展变化逐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自由的形式语言,充沛的审美情感,强烈的时代特征,处处透露出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真挚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浪漫想象。

接下来的研讨会同样充满了真情与活力。在这里,我们倾听来自新区各行各业的年轻艺术家分享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美好体验。在陈明先生的主题发言中,他从概念、历史、技术手段、创作方法、学术课题等方面展开对胶南年画的论述,把大家对胶南年画的认知从视觉感受提升到学术性的思考之中。在他看来,艺术的生命力源自时代发展的需要,革故鼎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之途。因此,胶东年画的成功就在于它的创新,而这种生命力的存续依然取决于它的创新。寻求继续创新之途是胶南艺术家当前的时代课题。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这是一种多么有启发性的观念!陈先生说,“中国人,只要还过年,就有年画”,我倒是想说,胶南年画早已超越了“过年”和“年画”的意义。和古人相比,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不是天天都如同过年吗?不过年,我们依然需要年画,只为它承载了我们日常的审美感知。在我看来,胶南年画是一种纯然地表达人民大众审美的艺术。胶南年画之所以成为一个群体艺术现象,是因为胶南艺术家有一种共同的特征:他们是用人民大众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

所以,胶南年画既复杂又单纯。说它复杂,是因为它遗传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密码,表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和主题,使用了如此丰富的语言和手法。说它单纯,是因为它的创作者有着极为单纯的审美感觉和艺术信念。那是一种赤子之心,一种和婴儿一样的纯洁、活泼、自由的心性。

胶南年画和作为现代化都市的青岛联姻,是一种看似偶然的必然。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不应该盲从现代的自我和表现,也不应该追逐传统的圆滑与世故。而应该超越传统和现代,走向一种将个体的人性本真和社会的真善美理想融为一体的当代文化。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6. 淄博:民间文化的潮流

这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淄博。这是一个近期因“进淄赶烤”火遍全国的城市。我们没敢到火热的张店凑热闹,而是在临淄观摩了齐文化博物馆,到博山考察了以琉璃著称的西冶工坊,到周村参观了古商城,还专程参观了与淄博一衣带水的青州博物馆以及青州古城。

无疑,所有这些地点都熙熙攘攘,人满为患,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当代的民间文化涌动的热潮。周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民间文化乃是以谋生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带动的结果。淄博烧烤也有这个特点。之前人们单纯把它当做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案例,但饮食本身就是文化,而艺术是经济生活之上的精神衍生品。

不过,透过烧烤的滤镜观察淄博,我们发现这里绝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城市”,而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当年,雄心勃勃的齐国在诸国争霸中雄起,创造了九合诸侯和尊王攘夷的霸业。田齐桓公时期,以稷下学宫为代表的齐文化象征了百家争鸣时代中国古典文化的极大繁荣。这使得淄博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目前隶属于潍坊的青州出土的隆兴寺佛教石雕造像,以其高超的技术水准和艺术感染力独步天下,代表了齐文化在北魏历经唐宋时代的另一个发展高峰。当然,这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异域色彩的宗教文化。但是,那些雕像的袅娜多姿的神态、脉脉含情的微笑、行云流水的线条让人感到一种源自齐文化的人性美和自信力。

淄博还是陶瓷之乡。在西冶工坊,民间工艺大师们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精妙绝伦的琉璃制作技巧。在机器的轰鸣中,他们从热气袭人的熔炉中蘸取火红的琉璃浆,在浆体凝固的过程中一遍遍打磨、塑造、成型。这次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目睹其真,才能理解艺术的三昧。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不过,博山琉璃并不局限于对传统工艺的传承,而是开启了生机勃勃的当代性转换。西冶工坊和全国各大院校积极合作,吸引院校专业艺术家驻地创作,艺术家和民间工匠密切配合,形成了一种极具当代性的新型的艺术创作模式。

淄博让我们见证了一种新时代的民间文化的潮流。民间文化是源自人民生活的文化,大众才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和鉴赏者。古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孟子问梁惠王,“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王说,“不若与众”。显然,无论是传统形态的文人艺术,还是经典形态的学院艺术,以及国家形态的主题性艺术,只有真正走进和融入大众,才能实现其真正的审美价值。(文/孟宪平山东艺术学院史论系主任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

孟宪平|寻源问道:鲁东文化考察记(来源:艺苑纪事)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