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花饽饽走红,凭“蒸本事”

2024-02-09 11:56 阅读量:1594069
听新闻

萌萌的醒狮龙、胖胖的福袋、黄灿灿的福禄双全(葫芦)、红彤彤的柿柿如意(柿子)……“这也太好看了吧,舍不得下嘴”“馒头界的天花板”“哇,一个个碳水在勾引我”“山东上大分”……

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按照传统习俗,北方人习惯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馒头、豆包、枣饽饽、糖三角等主食。这不,胶东花饽饽在网络上又火了,凭借出众的颜值、精巧的创意、鲜明的特色,成为面点界的“显眼包”,赢得各地网友点赞。

龙年花饽饽“龙”重登场 图源:忆胶东花饽饽

“饽饽越花,日子越发”,过年蒸花饽饽、吃花饽饽是胶东地区的重要民俗。年前蒸好几大锅花饽饽,这不仅是正月里餐桌上人人喜爱的主食,也是走亲串门最实惠的礼物,更是祭祖祭海不可或缺的供品。

近年来,花饽饽不断“走”出胶东,线上线下频频出圈,海内海外大量圈粉。被胶东人玩出花的花饽饽,究竟有哪些“蒸本事”?

胶东花饽饽又叫花馍、面花等,蒸制历史由来已久,它源于祭祀,又慢慢融入世俗生活。200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入列省级非遗。

俗话说,腊月二十八,发面蒸榼花。许多青岛人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榼花模具,鱼形的、元宝形的、生肖形的、带福字的……一个个面团经由模具塑形之后,被蒸成了富有寓意的花式馒头。这只是“基础版”的花饽饽。

胶州的一家人在制作花饽饽 图源:央视新闻

“高阶版”的花饽饽就厉害了。“不能当画家的雕刻师不是好饽饽师傅”,做花饽饽的能工巧匠们不但精于面团的揉捏,还善于色彩渲染、精雕细琢等,一件件艺术品在他们手中诞生。

指尖上的艺术,“蒸”服我们的眼。“指尖流转一花开,巧手揉捏百鸟来。龙凤人间何处见,而今相伴落面台。”盛放的牡丹、“游动”的锦鲤、霸气的盘龙,每一片花瓣、每一个鳞片都细致入微。最近还有一个很火的视频,打开招财龙的肚子,里面竟藏着好多小元宝、小福袋。难怪网友们说,花饽饽妙就妙在,让最朴素的食材以最惊艳的方式亮相。

舌尖上的美味,“蒸”服我们的胃。“花饽饽是不是只能看,不能吃?”不少外地网友发出这类疑问。在追求养生的当下,花饽饽的颜料取自天然食物,比如绿色来自菠菜、黄色来自南瓜、红色来自红曲米等。花饽饽的面皮通常加了鸡蛋、牛奶、食用油,有些花饽饽的肚子里也有“货”,如红豆沙、小黄米等。所以,花饽饽是真正的健康营养、色香味俱全。

正月十五蒸生肖面灯(资料图)

讲不完的故事,“蒸”服我们的心。每一个花饽饽都有自己的寓意。比如,过年把“圣虫”放在米缸面缸里,寓意五谷丰登、粮食有剩余;把“葫芦”放在窗台上,寓意福禄双全、财源滚滚。正月十五蒸面灯,用鱼面灯照照水缸,象征着一年四季都有水喝;用鸡面灯照照居室,象征着家里不招虫蝇;人们还会制作自己属相的豆面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看谁的灯燃烧时间最长,这象征着谁能成为老寿星……花饽饽是可以吃的故事。这些讲不完的故事,让花饽饽吃起来甜在嘴里、回味在心上。

有人说,麦香的味道已经融入了胶东人的血脉,花饽饽也与胶东半岛这片土地深度绑定。

它是美饽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靠海吃海的胶东人,把对海的感恩和敬畏“揉”进了花饽饽里。正月十三祭海,家家争着把花饽饽做得又大又沉,以示虔诚。祭海之后,这些花饽饽一般由渔民带上船当作口粮,或作为“压船”保留下来,保佑渔民平安出海、满载而归。清明节捏燕子,迎接万物复苏;六月初八蒸面龙,祈求风调雨顺;七月七烙面果,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世间万物都可作为花饽饽的创作素材,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细致感悟和朴素期待。

正月十三琅琊祭海,花饽饽是重要供品(资料图)

它是香饽饽,融进了胶东人一生的大事。婴儿过满月、“百岁”,长辈会送“虎头”“如意”等;学子金榜题名,有“鲤鱼跃龙门”来庆贺;男婚女嫁,怎么能少了“龙凤呈祥”“花开四季”;老人过寿,要用“大寿桃”来庆祝;乔迁新居、商铺开业,也有花饽饽来增福添彩……在各类喜事中,花饽饽是礼尚往来的“硬通货”,既实惠又有排面。悠悠岁月里,花饽饽参与了胶东人人生中的“重大时刻”,给了胶东人独一份的“仪式感”。

它是巧饽饽,处处透着胶东人的匠心和犟劲。“记得儿时,母亲总是自己淘洗新麦子去磨成面粉,只留下第一道面粉,这部分面粉最好……面发好接下来就是体力活,一点不能偷懒,只有花足了时间和力气,才能揉出筋道的面团。最后的捏面花更是技术活,半点不能马虎,否则出锅的时候就成了‘四不像’,功亏一篑。”

青岛网友的这段话,写出了胶东人的勤劳、实诚、耐心、细致。花饽饽外表精致美观、内里扎实饱满,性子急的人是做不来的。十几道工序,配合印、捏、镶、剪、滚等技法,每一个步骤都要投入“百分百”的精心。正是这种“匠人精神”,成就了花饽饽的“蒸本事”。

过“百岁”的婴儿被花饽饽围在中间 图源:小红书“一枚溏心蛋”

它是金饽饽,让胶东人的生活开出“富贵花”。乘着电商兴盛、国潮兴起的东风,近些年,花饽饽频频出圈,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腊月里每天赶制五六千个都不够卖”“年前加班加点把订单赶完了,年后的订单又排上了”……胶东各地把非遗“变现”,走上产业化之路,花饽饽成为振兴乡村、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金饽饽”。

“山东人的创作没有瓶颈吗”“还有什么是山东人‘蒸’不出来的”……网友的这些笑言让我们不禁思考,花饽饽还能“蒸”出怎样的“花”?

“青春花”,更多年轻人成为传承人。非遗生生不息的秘诀,在于保持“年轻态”。在胶东,不少“95后”“00后”成为花饽饽习俗传承人。他们不仅传承了手艺和匠心,还善于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品”“潮品”,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等营销手段,让花饽饽被更多人所知晓和喜爱。

过寿用的花饽饽通常需要提早定制

“特色花”,个性定制受欢迎。花饽饽拼的不只是手艺,还有创意。如今,定制化花饽饽的市场越来越大,形成了“一饽饽一价格”的趋势。有些复杂作品从构思到成型,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能卖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价。

“科技花”,高科技助力高效生产。有些花饽饽的造型和装饰并不复杂,但单纯依靠人工来做,也很费时费力,难免造成订单积压。莱西一家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批量制作花饽饽“配件”,这样工人们就可以腾出手来制作更复杂的花型。

“并蒂花”,强强联手出奇效。远看是棵胶州大白菜,近看才发现是个花饽饽;造型是青岛啤酒瓶,打开瓶盖居然能倒出真啤酒;锅里蒸出“大螃蟹”,结果从壳到肉全是面做的……“花饽饽+青岛名品”,不断打开新想象。

“文化花”,解读“花语”更深刻。莱西有座花饽饽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数百件精品面塑、制作花饽饽的相关器具,配有详细的历史文化介绍。以文化浇灌,这朵“花”才能长开不败、香气远播。

小朋友参观位于莱西的花饽饽博物馆

笼屉启,蒸气漫,热腾腾的花饽饽温暖了人们的胃,抚慰了游子的心。面花开,幸福来,美滋滋的花饽饽伴我们龙行龘龘、前程朤朤,新一年的生活与事业蒸蒸日上!

(来源:青岛宣传微信公号 作者 沐源 洪琛 玲玲 )






[ 责任编辑:陈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