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娱 > 正文

单霁翔:让文物“活起来”,把600岁故宫转型成超级大IP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1-20 14:24:54
  故宫有很多名字:它叫做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叫做故宫,藏有世界上最多的中国文物藏品,也是世界遗产的名字;还叫做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观众来访量最多的博物馆。
单霁翔:让文物“活起来”,把600岁故宫转型成超级大IP

  2019年12月份,在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主办的“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高峰论坛”上,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进行了题为《文化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精彩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阅前思考:
  为什么古老的故宫能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
  故宫的成功“转型”靠的是什么?
  故宫花费力量修复文物和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单霁翔:让文物“活起来”,把600岁故宫转型成超级大IP
  今天能和大家交流,我非常荣幸。紫禁城是公元1420年永乐皇帝下诏建造的,2020年,正是故宫的600岁生日。回顾我们的工作历程,感慨良多。
  故宫有很多名字:
  它叫作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也叫作故宫,藏有世界上最多的中国文物藏品,也是世界遗产的名字;
  还叫作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观众来访量最多的博物馆。
  我在2012年1月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当时我在考虑一个问题:面对新时代,故宫博物院要如何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故宫博物院做了三件事:
  第一,编制《平安故宫工程》文本,旨在消除七项隐患,如火灾、地震、藏品腐蚀、观众踩踏等,文本上报国务院以后,很快就获得批准,还争取到40多亿建设基金;
  第二,编制了故宫保护的总体规划,这个保护规划定位了故宫的空间;
  第三,成立了三个机构——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和故宫文物医院,汇集人才,提高管理和科技水平。
  我们通过这三件事,把控了故宫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一、用互联网思维,整治故宫博物院
  1.宏观统筹,安全第一
  故宫整治最首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确保它的安全。悲剧经常发生,比如巴黎圣母院就因一把大火遭受重创,巴西国家博物馆也被大火烧毁了90%的文物。
  听到这些消息,大家都会很难过,因为这些文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所以我想,连这些砖石建筑都能着火,那么故宫博物院1200栋全木质结构的建筑,地形地貌更加复杂,防火防盗的任务一定更加艰巨。
  我们先是加强安全防范,建立了五个中控室,里面有65面大屏幕,连接3300个高清晰摄像头。不同于普通博物馆的中控室,只要几百个摄像头就足够了,故宫需要更强大的系统才能覆盖整个空间。
  用摄像头加强监测,动态的、静态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全天候的、全时空的监测,分毫不落。
  防雷系统也不断提升,研发了新型消防装备。这里面,只有大型消防装备是不行的,还要研发小型消防装备,这样才能进入狭小的巷道、庭院。
  故宫的年轻员工组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义务消防队,经常进行集训,全体员工都必须参加消防运动会,提高消防技能和消防意识。
  每年还要举办大型的实战消防联合演习,一旦发生火灾,先把文物抢救出来,先把伤员抢救出来。
  不但消防队员要演习,故宫的消防机器人也要演习,一旦发生火情,它会准确地冲入火点,先灭掉明火。总之,强大的、常备的安全防范系统才能确保在危险发生时能及时扑救。
  2.全面治理,先内后外
  安全防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预防性保护,让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发生。我们开始了三年艰苦卓绝的环境整治,把故宫的室内室外都打造得干干净净。
  ①室内
  首先,在室内进行了十项整治——
  第一,清点散落在各个房间的还没有归档的物品。所有古物都应该被保护起来,我们把数以万计的文物归档完毕后,还腾出了很多间房子。
  第二,当时有些汉白玉都风化了,有些帘子、坠子也都锈蚀了,因此,对这些室内随处可见的建筑构件,该真空包装的就真空包装,该重新使用的就重新使用。如此又腾出很多空间。
  第三,几十年来,拆下来的物件就被堆在通道上、屋子里,实际上它们也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很好地被保管,所以我们开始对它们进行修复,还专门建立了古建筑馆用来陈列。
  第四,97万件文物被保存在地下库房后,我们发现原先装文物的空箱子占了200多间房子,有樟木的、紫檀的、皮革的,也是很好的文物,所以我们就建了三个大型的箱子库房,对箱子进行统一保管,又腾出了很多房间。
  第五,堆在各个房间里面的被子、褥子、毯子、毡子、门帘子,毕竟也是古人用过的,于是我们就对其进行熏蒸、除菌、修复,再集中保管起来,又腾出很多房子。
  第六,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举办展览,留下许多展柜、展具和模特,随着今天展览水平的提高,它们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我们进行了清理。
  第七,一些用过的椅子、桌子、沙发、运动器材,大家舍不得扔,也都堆着,并且这些是国有资产,不能随便处置,所以我们就在庭院里举办一个陈列大会,有需要的部门就登记领走,没人领的物件就处理掉,就又腾出很多房子。
  第八,腾出来了几千间房子,我们把所有房间都打扫干净。
  第九,在上百间房子里,都有一些连在墙上、不可移动的柜子、床具,我们就把这些家具修复原状。
  第十,对很多房间墙上的帖落(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装潢方式,直接裱糊于墙壁或槅扇,一般尺幅较大,有学者称之为“纸质壁画”)进行了保护。
  帖落上面有皇帝写的字、大臣画的画,比如太子生活的毓庆宫里有一个惇本殿,墙上就挂了四个“福寿绵长”的缂丝(笔记侠注:缂,音kè,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皇家御用织物之一)挂屏,这些都是很珍贵的书画。
  通过三年的艰辛整治,故宫9371间古建筑全都变得干干净净。于是,我们就决定在未来三年内,每年对这些房间进行10%的开放,到今天已经开放了80%。
  ②室外
  其次,是整理室外环境。这可比室内的整治更艰苦,我们也做出了十项动作——
  第一,消除火灾隐患。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时间的全员大扫除,把树枝、树叶、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第二,除草。故宫过去有很多区域都不开放,这些区域长满了杂草,没膝过腰,而今天这些杂草已经全被清理干净了,不该长草的地方不能长草。
  第三,清理各个园子里修缮古建筑时卸下的石刻构件,集中运到古建筑馆下面,建立了石刻构件保护展示园区,进行陈列。重新利用,既能供观众参观,也能供专家研究。
  第四,许多杂物都堆在室外,每个部门都说不是自己的物品,我就发布公告,十天之内,各部门把自己的物品取走,不取走的就处理掉;
  原先,红墙里面是花园,红墙外面一片狼藉,全面处理了这些杂物后,红墙外面也变成了花园,成了观众热爱的休息地。
  第五,美化古建筑。过去故宫的屋顶上长有很多杂草,草根扎在瓦里面,瓦变松动了,雨水就会灌进去,然后导致梁架糟朽;
  但是除屋顶的草很不容易,下两场雨草就会又长出来,所以斩草要除根,我们先把瓦一片片揭开,取出草根,再把瓦修复好、把缝抹严,不要叫草籽再进去。
  足足干了两年,今天故宫博物院终于可以宣布,故宫的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
  第六,规整故宫所有线路。这里面有一个难题是,明清两代没有市政管道,也就没有相应的管道规划。
  因此,在故宫里的内金水河下面,布满了上百条市政管道,有污水管道、上水管道、热力管道等等,无情地穿越了古建筑,占据着很多空间。而今天随着现代化博物馆的建设,管道更是越来越多,类别达17种。
  我们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做了一年多的设计以及审查、论证、报批,终于获得批准,在古建筑地下8~14米的地方采取盾构方式,躲过文化层,建了两个断面3公里长的共同沟,将17种管线全部入地,从此一劳永逸,再也不用开挖古建筑地面了,管道再也不会穿越红墙了。
  第七,修复广场。广场是人员聚集的地方,但过去,坑坑洼洼的地方很多,还有七处地方有积水现象。
  我们就揭开水泥砖,把排水系统做好,再用传统的建材铺平地面。今天北京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博物院都不会积水。
  第八,改善保护设施。御花园的盆景石雕需要被保护,原先只是用铜铁栏杆围上一圈,但整个御花园一刮风就尘土飞扬,所以我们拔掉了铜铁栏杆,用绿植来保护文物。
  第九,去商业化。长期以来,观众都喜欢走中轴线,于是中轴线就有了商机,乾清门、景运门、隆宗门里都是卖东西的。
  一路的商业氛围,观众根本看不到紫禁城应有的壮美。我们就在故宫两侧建设了观众服务中心,移走了食堂。
  御花园里,过去也有大量商家卖汉堡、烤肠、爆米花,气味熏天,严重影响御花园美景,我们也用观众服务中心将其取缔,恢复了历史景观。紫禁城建筑群的壮美得以保护下来。
  第十,拆除所有临时建筑。几十年来,故宫博物院积累了135栋临时建筑,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彩钢房,它不阻燃,一旦着火,就会迅速燃烧。
  我们先将午门下面宣教部的所有彩钢房拆除,获得了博物院所有下属部门的支持。随后,其它彩钢房全都被拆掉了。
  ——同样是长达三年的辛苦努力,故宫的环境终于有所改观。
  2014年初,故宫博物院向社会喊出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现在看来,我们没有食言。
  3.以用户为中心
  故宫600岁了,我们由衷地希望,观众来到故宫,看到的就只有古代建筑,而没有任何一栋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
  五年前,故宫的所有道路上,都是坑坑洼洼的沥青地面;太和门广场、端门广场、景运门广场等地,铺的全是水泥砖;那些高高低低的井盖、各种灯柱,都跟故宫的环境不协调。这对世界遗产来说,非常影响形象。
  为此,我们努力提升故宫的环境:
  今天,故宫所有道路上,都被我们铺上了传统建材的砖地面、石材地面;
  300根灯杆换成了300盏宫灯,白天是景观,晚上可以照明;
  我们还将所有井盖修整平,残疾人轮椅、婴儿车压过井盖时不再危险,我们当时一个一个井盖地办手续,两年半后才把最后一个井盖修整平,这时才发现已经修了1750个井盖。
  拔一根草、做一个井盖,都是很简单、很小的事情,但是放到故宫这个大空间里,没有一种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绝对难以完成的。
  今天,观众走在故宫的任何一条路上,都不再有脚下之忧。我们想让观众来到故宫,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
  故宫博物院与其它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观众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从一个展区到另一个展区时,一定要经过室外的空间。所以,为观众提供一个美好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也可见,想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要不断地提升服务水平。

单霁翔:让文物“活起来”,把600岁故宫转型成超级大IP
  二、越开放,越安全,越发展
  但是刚才所说的这些,实际上都还不是真正的挑战,故宫博物院的真正挑战在于——当每天大门一开,几万观众走进来时,我们要怎样服务好他们?
  故宫博物院的口号是:全年无事故,全年无投诉。然而挑战的严峻在于,观众数量的增长速度实在太快了——
  2002年,故宫的观众总量第一次突破700万,当时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是最高的,有800万;但是仅过了十年,2012年时,故宫的观众总量就达到了1534万,整整增长了一倍,这让人压力很大。
  仅2012年的10月2日这一天,故宫就走进了18万2千名观众,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决定解决故宫人山人海的问题。
  虽然经过五年时间限流、分流的努力,人山人海的故宫博物院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能从根本上解决观众参观质量问题的,还是要靠扩大开放。
  1.走向开放的前夕准备
  ①修缮古建筑
  故宫博物院想要扩大开放,前提是必须先修缮好古建筑。
  我的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他在故宫当了十年院长,那是故宫发展最好、做事最多也最实在的十年。
  2002年,他刚一上任,就启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计划用时18年,把故宫所有古建筑修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
  第一个修缮的是武英殿。当时国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在使用武英殿,他们搬走以后,故宫博物院将武英殿修成了今天的陶瓷馆,迎来很多观众。
  我们还弥补了很多历史遗憾——1923年6月,一场大火烧掉了中正殿,当时末代皇帝溥仪还住在宫里,内务府说是电线引发了火灾,实际众人心里清楚,是太监偷东西纵火而烧掉的;
  大殿烧得很惨,90年来一直是废墟状态,而今天修复好的中正殿,成为了故宫学院的重要教学场所,以及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研究所陈列展览的地方。
  ②修复文物
  持续地把藏品修复好,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响力很大,豆瓣评分9.4,点赞最多的居然是年轻人,特别是在校的同学们。
  这样一部慢节奏、充满文化情怀的纪录片,竟然能让年轻人真正地喜欢,这让我很意外,也很感动。此后,每年报考故宫博物院的年轻人迅速增长,2019年我们招聘88名新员工,但有4万多人报名。
  然而我想跟同学们说,你们真的理解这项工作吗?你们不是因为看了片中一会儿摘柿子、一会儿逗野猫、一会儿弹吉他的浪漫情景才来的吧?
  默默无语地面对一件文物,经常要好几个月如此。择一业,就要忠一生,这是一份需要工匠精神的工作。
  真实的工作情况是,比如负责古书画装裱修复的单嘉玖教授、青铜器修复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王有亮先生,他们都是正教授级别,在故宫修了一辈子,修复了无数国宝,而今天还是在这个岗位上,每天干一样的工作。
  但是进入新时代后,仅有工匠精神是不够的。
  今天我们都知道,文物在修复之前,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它们身上的历史信息,就像人得了病,任何一家医院或是任何一个大夫,都不会一上来就给病人打针吃药的,一定是先为病人进行检查,得出诊断报告之后再治疗。
  我们对文物也应该有这种态度,于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为文物建立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医生。
  世界各大博物馆,能有三四十名文物修复人员就很了不起了,而故宫博物院拥有200名,一半人员都是从事分析、检测、无损探伤、出分析检测报告、出治疗方案的科学家。
  这所文物医院刚建立起来,国际文物修复学会就把全球唯一的培训机构设在了中国故宫博物院。
  那些古建筑构件、文物产品进入故宫博物院,都要得到细心分析、检测。比如面对一件商代的青铜器,我们先要知道它三千年来的生命历程、出土地点、历代叠加了哪些价值信息,也要知道它的金属成分、合金比例、病状、有无有害性、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治愈。
  这样一整套治疗方案出来以后,才能把文物交到我们的青铜器修复专家手里,所以我们也在为这所医院不断添置先进的实用设备,以提高文物修复水平。
  ③研究藏品
  最后还有一项艰巨的工作,就是藏品的研究。
  故宫博物院藏品种类丰富,共有231个大类别。故宫有450名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一些老先生虽然已经退休了,但绝对不能离开,因为他们一生的经验,就是我们最宝贵的智力财富。
  于是我们成立了故宫研究院,请老院长郑欣淼先生担任院长,成立了古建筑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陶瓷研究所、书画研究所、青铜器研究所、珐琅器研究所,藏传佛教研究所、宫廷戏曲研究所、中医药研究所、法律研究所等26个研究所。
  那些70多岁、80多岁、90多岁的专家学者仍然坐在工作岗位上,身边跟着两三名年轻学者,他们的经验与精神全都传承了下来。
  2.开放思维,更有益于发展
  ①用开放的思维来工作
  环境整治了、古建筑修缮了、文物修复了、藏品研究了,我们才开始有了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的条件。
  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推动了开放的进程。
  当时,武英殿正在举办《石渠宝笈》特展,由于从世界各地来的热心观众太多,队伍排了几百米,很多观众一看见我就围着我问:“院长,今天能不能晚一点闭馆?”
  看到大家的心情,我很感动,也很激动,便不计后果地答应:“今天,最后一名观众参观完,再闭馆。”说完之后惨了,包括我在内,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加班。
  后半夜,观众喊渴喊饿,我们赶快烧了2500杯茶递上去,又拿出800多盒方便面,发给每位观众。后来我听说,全世界博物馆举办展览时免费发放方便面的,只有故宫博物馆。
  夜里四点多,最后一批观众才往里面走,当最后一名观众参观完,天都快亮了,新的观众又开始排队了。
  我们从此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育,再也不能大部分区域都不开放了,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都藏在库房里面了,社会有强烈的需求,故宫就要扩大开放的进程。
  在我们后来新开放的区域中,有午门雁翅楼。这是故宫最大的一组古建筑,共达2800平米,过去是一个大库房,保存着39万件各种文物。
  这些文物进不了故宫博物院,因为它们不是宫廷文物,但那时恰好赶上国家博物馆成立,我们就把39万件文物全移交给国家博物馆,充实馆藏。
  因此,巨大的展厅得以利用,我们把它建成了当今世界最有魅力的临时展厅之一,经常用来接待外国的文化部长、博物馆馆长,他们一进这个展厅,眼睛就亮了,纷纷要求把自己国家的文物送来展览。
  隆宗门以前也是库房,我第一次进去时,吓了一跳,看到台阶底下有人躺着。旁边人解释说:“那是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给故宫一套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我心想:兵马俑如此珍贵的文物,就那样躺在台阶底下,跟伤兵似的,太没有尊严了。于是我们立即对其进行了修复,后来也陈列出来。
  当文物得不到保护、被人们参观不到的时候,它们是没有尊严的;只有得到保护、得到修复、面对观众的时候,它们才会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故宫博物院建院90多年,有非常坎坷的历史:
  战争时期,故宫文物被迫避敌南迁,被装进13491个木箱子,分五批运离北平,一路颠簸至上海、南京、贵州、宝鸡、汉中等地,翻秦龄,过蜀道;1947年这批文物才从重庆运回南京,一清理发现,13491箱文物居然一箱都没有少。
  这就是二战中,中国人为保护文物所创造的奇迹。
  90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共历七任院长,我是第六任,每任院长都为推动事业发展而付出了极大努力,肩上都担着非常沉重的安全责任和压力。
  万无一失,只是说说而已,一万件事做好9999件,只要1件没做好,珍贵的文物被盗了,或是一座古建筑被烧了,全世界都会知道。
  我总是不断问自己,真的有能力承担这份天大的责任吗?但是今天,我找到了出路,那就是改变曾经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长期以来,文物部门封闭保守地认为,保护文物就是自己的专利。这样想的时候,自然会认为开放区越小越安全、展示文物越少越安全。但是,该出事故,还是会出。
  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保护文物的责任。只有当大家共同监督、共同守护,人人都有知情权,人人都有参与权,人人都有受益权的时候,文物才是最安全的。
  例如,曾经很多人觉得,故宫里一棵树也没有,但实际上我知道,这是因为太和殿西边的右翼门和东面的左翼门,从来没有打开过。
  今天,我们整治了右翼门和左翼门的环境,开放里面的区域,举办展览,著名的“十八槐”景观立马映入观众的眼帘。
  这样一来,不是首次来故宫的人,就可以不按照传统路线向前面走了,而是走到东西两侧参观新区域,人群也因此分散开。
  一个开放的、没有死角的、完全交给观众享受的故宫博物院,才是真正安全的。故宫博物院还要不断地扩大开放。
  ②让传统工作拥抱新技术
  但我们也知道,开放再多区域,举办再多展览,到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观众仍然只有那一部分。想成为亿万级的博物馆、十亿万级的博物馆,就要靠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于是我们——
  加大网站建设,前年的网站访问量达8.91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通过网站了解故宫的文化;
  举办网上展览,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故宫的展览,还可以查阅到故宫所收藏1862690件文物中任何一件的信息;
  搭建三个摄像室,高清晰摄像,把藏品、古建筑等文物照片源源不断地上传到网站,让大家看到一个全景的故宫;
  不断增强微信影响力,让人们拍摄完故宫的美丽照片后,发到朋友圈,传播到世界各地;
  曾经一条“紫禁城初雪”的微博,阅读量达到1425万;一组“红月亮”的照片,阅读量2000万;今年又下雪了,阅读量突破5000万——
  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网上、手机上,要通过互联网思维吸引他们,今天到古老的故宫来参观的观众,50%都是年轻人;
  建成数字故宫社区,它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强大的数字平台,功能还在不断延伸,如公众教育、文化展示、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
  故宫博物院要这样与时俱进,几年来终于实现了从“资源数据化”走向“数据场景化”,又“从场景网络化”走向今天的“网络智能化”。
  利用这些技术,我们要更好地回报社会,2020年,我们将建成智慧故宫,让我国文物安防技防能力、世界遗产监测水平、文化传播力量变得更强。
  ③在平凡中彰显创意
  故宫博物院也做文化创意产品,在文化产品中加入“创意”两个字。对此,我有十点体会,就最重要的两点来讨论:
  第一,一定要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根据消费者在生活中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研发,消费者才愿意买你的文化创意产品;
  第二,一定要深挖自己的文化资源,展示出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与消费者的需求对接,消费者才愿意把你的文化创意产品带回家。
  有的观众参观故宫博物院,对凿井文化印象很深,我们就做了凿井伞;有的观众对宫门印象很深,我们就做了宫门包;有的观众对脊兽印象很深,我们就做了脊兽地衣服夹子。
  同时,今天的消费者追求藏品、文创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因此,产品需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比如,故宫笔记本一直很受欢迎,一方面是故宫笔记本对文化资源有着深挖与凝练,另一方面就是具备多样性,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与审美。
  这样的文化创意产品,就有持续的生命力。故宫口红能够保持热销,就是因为每一支口红都是从服装上、器物上提炼信息的,是中国气象的体现。
  最高领导人说: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人物活起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经过这段实践,我认为让文物藏品重回人们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保护状态,而非将其锁在库房里。这些文物藏品,本来就是人们创造的,应该重新在人们的生活中展现出魅力。
  有魅力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人们的保护;得到人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才能有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最终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不见得建造一个高大的馆舍,将之开放,就会是一个好的博物馆,还一定要深挖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凝炼出强大的文化力量、不断推出引人入胜的展览、不断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认为,能让人们走进后流连忘返,离开后还想再来的博物馆,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博物馆。
  故宫博物馆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思想,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谢谢大家。

单霁翔:让文物“活起来”,把600岁故宫转型成超级大IP
[ 责任编辑:张乐臣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