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堂丨饱满情感抒乡国之情,精湛笔墨铸山河之魂

2024-04-25 08:50 阅读量:68244
听新闻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为他题写:“良工苦心”,李可染先生为他题写:“天道酬勤”,许麟庐先生为他的画室题名:《悟墨斋》,无不是寄托着前辈画家对他的殷切希望。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有幸应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的邀请,赴北京进行大型画的创作。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他置身于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黄胄、谢稚柳、陈佩秋、陆俨少、钱松喦、黄永玉等南北大家中间,朝夕相处,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研究,仿佛置身于一座特殊的美术学院,使他领略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也感受到了前辈名家的艺术和艺德的魅力。

张登堂先生自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开始,五十年来经常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美展,并在国外举办画展十几余次,曾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埃及、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韩国、意大利等二十几个国家举办艺术交流采风写生等活动。

齐鲁丹青·故乡情怀

铸山河之魂,抒乡国之情,用画笔记录壮丽景观,用作品歌颂大好河山。为此,浪迹天涯海角,无悔追求一生,将饱满情感寄托于浩茫的大自然,以精湛笔墨深交于山水间……他,就是驰誉中外的聊城籍画家张登堂。

无论是泉城风光,还是黄河激流,无论是东海波涛,还是泰岱雄姿,在张登堂的笔下,山水画作都极富时代感,且无不激情内蕴,新意迭出。这是他立足传统、深入生活和艺术理念的结晶,也是一种艺术的自觉。

张登堂先生的山水画,融艺术、自然、社会、人生于一体,画山之魂、水之灵、写树之韵、雪之魄,状物写神,抒情达性,笔墨酣畅,气韵动人,造就了山海共美、意象通融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既师法自然,又师法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时代精神。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于自然。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是张登堂的绘画心得。他的作品以创作之严谨、笔墨技法之娴熟、作品风格之清秀、气势之磅礴为同行所称道。几十年的追求与努力,张登堂的山水画创作之路,经历了临古学贤、寻踪觅迹、师诸造化、融化物我、法中求变几个阶段后,天分、功力皆备,融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技法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如取其传统山水画创作的“三远”法透视与西洋画的“焦点”法透视相互协调于一体,使画中山水的形与质充分地表现出来,取得真山水与画中山水的统一,更显画中山水较自然山水的气韵之美。

张登堂的作品面貌多样,不仅有《黄河纤夫》《泰岱雄姿》等雄浑之作,也有《沂河饮马》等清新可人、充满诗意的作品。他善画秋色,笔下的深秋绚丽清远,令人心神俱醉。他也善画流水瀑布,于奇石峻岭间,平添丰润之气,流水之声,宛然在耳,意韵清新。他偶尔也涉笔花鸟,用笔疏朗,别有风韵。

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小尺幅写生,都是作者的有感而发,都是他的画意、画情和画趣,都能给人以心灵的感动,让观赏者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既雄浑大气,又充满神韵,这样的绘画语言,自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他画千佛山秋色、高山飞瀑,笔致妩媚,灵秀逼人,尤善用树点景,穿插点染,使整体画面空灵生动、沁人心脾;另—方面,他更善于表现雄浑壮阔的景色,《东海垂钓》《泰岱雄姿》《黄河纤夫》等都属此类。这反映了他丰富的表现手法、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他半个多世纪执着于山水画道的探索中,他行路,写生,感悟,创造,与时俱进地创作出令世人瞩目铭心的众多山水力作,然而,在张登堂的画笔下,无论是千佛山秋色,还是夏日飞泉,都达到了天地澄明、生趣盎然的艺术境界,融浑厚与灵秀于一体,充满来自天然的神韵……

张登堂先生的艺术与人生,充满了自然的情趣,他涉笔成趣,每幅作品都是人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从令人惊异的天山风光,到塔里木顽强坚韧的胡杨林,从充满野趣的沂蒙山,到红叶遍地的大兴安岭……张登堂总能在大自然绮丽的风光中如醉如痴,浑然忘我,生发出艺术的情思。正因为有了如此的融合,他才能在喧嚣的生活中率真自如、朴实无华,那是一种自然生发、无为而作的心态。蔚成艺术标杆,独步当代画坛。在先生的笔墨世界里,我们能听到和看到张登堂先生丹青妙笔下的山水清音。

(来源:头条号@国臻艺苑)

画家简介

张登堂 (1944—2015),山东聊城人,1962年毕业于济南艺术学校美术科。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生前曾担任济南画院院长、山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画院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山东省美协顾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与画友刘宝纯、于太昌等沿黄河写生,创作《黄河组画》轰动全国。后应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邀请,赴京为我国40余个驻外使领馆作画,三十年来共创作大幅陈列画及礼品画近200幅。张登堂的代表作品有《雄峙》《泰岱旭日》《蓬莱仙境》《黄山松云》《黄海旭日》《中华魂》等巨幅山水画分别陈列于中南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室、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山东大厦、济南奥体中心等重要场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画院、北京画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及国外美术机构收藏。在山东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天津杨柳青书画出版社、上海朵云轩出版社等先后出版画集多部。

[ 责任编辑:窦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