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隋建国丨艺术、技术与批评交织缠绕上升,编码出有机的艺术世界

2024-04-16 09:02 阅读量:66081
听新闻

一般认为,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数万年前岩洞的壁画;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早实证则更模糊一些,有人认为岩彩、蛋彩、水彩、油彩都是“艺与“技”结合的脚印;艺术批评的历史则最为模糊,彭锋从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讲起,将艺术批评分成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可以说,艺术、技术与批评就像艺术世界的三螺旋结构一样,交织缠绕上升,编码出有机的艺术世界。这三个话题,也串联起了我们和艺术家隋建国的对话。

条条大路通罗马

隋建国3月中旬刚从意大利回来,此程是他在疫情后首次出国,独自一人经由罗马至佛罗伦萨,再转至马萨,最终抵达世界大理石之都卡拉拉。500多年前,年幼的米开朗基罗随父亲来到卡拉拉,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千米海拔以下的“积雪”,大理石如白雪一般覆盖在山顶,最终它用这里的石头造就了《大卫》的不朽之身。

卡拉拉石矿山

隋建国此行的目的不只是跨越数百年的朝圣,而是与雕塑的未来科技进行碰撞——拜访参观TEN X工作室。TEN X工作室由韩裔美国科技企业家和投资人Jung Lee和机器人雕刻技术先驱Niki Giusti联合创办,Jung Lee此前曾在上海创立仁庐空间。新工厂占地3100平米,拥有一排排最新型号以及最强大的机械臂,今年4月工作室将正式开业,是目前世界范围最大、最先进的数字机械臂石雕工作室,而隋建国是这座新工作室2024年到访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

在这次6天5夜的旅程中,隋建国登临卡拉拉山脉,穿越采石隧道,体验最前沿的机械臂雕刻工艺,与最懂石材机械臂雕刻的专家Niki相谈甚欢,并且筹备了即将面世的作品。


采访人:你这次合作的契机是什么?

隋建国:去年在香港有《隋建国:新作》,随后上海的西岸博览会上Jung Lee又看到了我的作品,他联系到我,跟我说“我喜欢你的作品,我建议你到意大利来看看,因为意大利有全世界最好的(机械手石刻)技术”。我一听好奇心就上来了,因为我知道,机器手刻石雕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有更高级的技术,我当然很感兴趣去看看。我做了好多准备,手机专门装了翻译软件。这其实是一次非常专业的考察,我抱着非常认真的心态去的。

采访人:到卡拉拉之后有什么感受?

隋建国:我去过中国很多的采石场,包括云南大理、湖南、山东还有北京房山,但是卡拉拉还是让我大吃一惊。群山从海边开始一直向内陆延展,整个山脉都是大理石,山顶被大理石碎块染白,像雪线一样。Jung Lee还带我参观少有人能够看到的“割石”隧道,他们先进的技术能够探测到成色最好的大理石所在位置,挖隧道直通山腹内部。这个隧道也叫 Galleria(词义“画廊”),我开始还误以为真有画廊建在山中。

艺术家隋建国与工程师Niki Giusti在工作室

采访人:除了LEE先生以外,此行你和其他人有没有交流?

隋建国:有,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和他们的总工程师Niki(的交流),我发现他是“技术控”,Niki Giusti是机械臂与石雕技术结合的真正领军人物。他二十年前开始试验用机械臂雕刻应用到木头、石头上,并帮助在卡拉拉的每一个石雕工作室都安装了机械臂。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机械臂石雕都可以最终在Niki不断创新和研究技术下实现新的可访问性和交互性连续的反馈回路。

和Niki交流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3D数字技术和最近机器人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进步,近些年的雕塑艺术正经历着最根本的变革。就像音乐产业在三十年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样。在卡拉拉数字3D的先驱们开发的技术中,关于雕刻的一切都被颠覆了。新的过程不是旧的延续,而是从过去的跳跃,是一种断裂性的继承。同时给予艺术家更多的可能来表达想法和实现艺术愿景。现在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使得艺术家变得更处于中心地位,因为他或她的想法在现在比在以前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当一个人被问到“这是不是真正的艺术”(因为有3D技术或者机器人的参与)时,我个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傻。很多国际一线艺术家已经悄悄地使用这项技术十多年了,它已经在这里,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与穴居人从手指画过渡到后来的画家使用画布和画笔的跳跃没有什么不同。机器人就是像艺术家手里的画笔一样的东西,是艺术家视觉和手指的工具和延伸。雕塑领域也一样,中国艺术家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使用最先进的工具来表达他们的艺术视野。中国艺术家与西方同行相比处于劣势是没有道理的,应该公平地使大家在技术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思想与智慧和创造力的竞争。

艺术家隋建国与工程师Niki Giusti在技术交流

隋建国:除了Niki以外,我还和他们工作室的其他工作人员聊了聊,发现他们都是意大利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在工作室工作谋生,支持自己创作艺术。当石雕用机械雕刻完成后,一般都会由人工操纵电动设备来进行精细打磨、抛光处理。有一位女性跟我说:“先生,我非常喜欢你的作品,你的作品雕刻到了后期,请让我来完成打磨工作。”后来我才知道,她已经是在亚洲雕塑大赛获奖的艺术家了。

采访人:你认为TEN X工作室显著的优势有什么?

隋建国:目前我们国内也有机械臂用来雕刻石头,但如果说我们处在2.0阶段的话,他们已经是5.0了。举个例子,我们这边加工厂的机械臂雕刻一旦开始工作,就不能中断、挪位;但是他们在操作中会对雕塑加工中心的空间进行整体扫描,不管怎么挪动和中途修改,双向反馈调整使得雕刻随时都可能重启。另外,他们的给排水尤其是废水的过滤处理、电线电缆分布、地基与通风设施、机器手设备的不同机型、与设备配套的3D软件和雕刻软件等等,都是顶级的。最重要的是,TEN X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室。目前只有受邀的艺术家才能参与艺术家的驻地项目,TEN X会承担所有研发及制作费用,并为入选的艺术家提供最先进的合作模式。在当下的全球经济形势下,Jung Lee希望通过这种敢于冒险的创新方式为获邀的全球顶级艺术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为更多优秀艺术创作的诞生提供信心。我也很希望有一天Niki能来到中国,把他们的技术和理念介绍、传授给中国的艺术家和工厂。

机械臂铣削工作中

作品铣削中(局部)

作品铣削过程(局部)

回应?还是不回应?

在这次采访之前,编辑就曾提醒:网上关于隋建国老师的讨论很“火热”。所以这次对话中,我们也把一部分版面留给“批评”,虽然“批评人”不在场,但是我们不会把真实的存在当作“房间里的大象”,不同的声音、回应的声音、对碰的声音使我们的对话更饱满。更值得开心的是,隋老师甚至在采访的开始就注意到并向我们主动提起采访提纲中这一话题,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采访人:你平时使用社交媒体多吗?近来在国内艺术批评中,大家谈论你还是比较多的。你是否听到了这些声音?面对这些声音,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想过公开回应吗?

隋建国:是的。我注意到国内艺术界的不同声音。当然,这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的存在是自然的。如果我们对所有事情都达成一致,那才是最糟糕的。事实是,仍然有些人也相信中国当代艺术只能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稀释版本或劣质复制品。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有些情形之下,争论并试图说服每个人是不可能的。而且我认为,急于争辩或解释谁更早或者谁的想法更高级,企图抢先占有某种形式与媒介,纯属徒劳。

我相信我们自己的故事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它们,其价值并不亚于既定的西方叙事。最好的回应是持续强力推进,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和创作艺术家自己真正相信的作品,而不必担心或试图创作取悦所有人的作品。

隋建国新作《手迹.星座1#》作品细节

隋建国新作《手迹.星座1#》作品细节

隋建国新作《手迹.星座1#》作品细节

鉴于篇幅有限,在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隋建国向我们生动讲述他在1993年参与中国美术馆首次罗丹大展时关于指印的想法、2005年在旧金山惠特尼美术馆看到蒂姆·霍金森“树精灵”雕塑手稿受到激发后的思考过程、2008年在卓越空间展览过程中与佩斯画廊的相遇、国际展览合作过程中对于全球化的认识、2016年筹备基金会翻译现当代雕塑理论丛书、2023年开始与Jung Lee合作的故事,这些没办法一一展开,希望未来有机会在隋建国的展览中和相关采访中,能够有更多人真实看到、听到、了解到艺术家亲历的细节。

隋建国《虚空现形-每个人都是在场者》聚苯乙烯2D雕刻,700x956x550cm,2023年成都双年展现场

隋建国《云中花园·40个瞬间》现场装置12米高,6米长6米宽,2021年青岛西海美术馆

2024年秋,隋建国在青岛西海美术馆的展览将要开幕,与TENX合作的作品也将在展览中首次亮相,他将延续近年来一贯的“实体、虚空、时间”关键词,为我们展现中国雕塑家的“持续强力推进”!

(来源:ARTnews中文版)

艺术家简介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

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认识。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艺术展,并多次参加国际艺术群展。

个展:“生灭与真如——隋建国”(壹美美术馆,中国北京,2019),“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2019),“体系:隋建国2008-2018”(OCAT,中国深圳,2019),“肉身成道”(佩斯画廊,中国北京,2017),“盲人肖像”(中央公园弗里德曼广场,美国纽约,2014),“隋建国的掷铁饼者”(大英博物馆,英国伦敦,2012),“运动的张力”(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2009),“隋建国:理性的沉睡”(亚洲美术馆,美国旧金山,2005)等。

群展:“物之魅力”(郡立美术馆,美国洛杉矶,2019),“海南城市公共艺术计划——来自中英的艺术家”(海口日月广场,中国海口,2018),“罗丹百年大展”(大皇宫,法国巴黎,2017),“三人同船”(玛格基金会美术馆,法国尼斯,2015),“城堡中的花园——第九届巴腾贝格雕塑双年展”(德国法兰克福,2013),“见所未见,UNSEEN——第四届广东双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12),“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中国上海,2012)等。

[ 责任编辑:窦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