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经济学家姚余栋:宅经济是疫情冲击下的产物 可能是短期现象

来源: 新京报 2020-02-23 15:57:56
  经济界的“抗疫”之战已经打响。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邀请顶级学者和各行各业资深人士,为疫情中的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以期推动市场恢复、经济发展。本期推出“大家问策”第六期:姚余栋:避免疫情短期影响长期化致大量失业,需支持政策。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让许多中小企业经历着生存的历练与考验。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紧张的防控工作全面开启。疫情之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增加了新的挑战,特别是餐饮、酒店、旅游、实体零售业,其经营现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要求要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由此,一场经济界的“抗疫”之战已经打响。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邀请顶级学者和各行各业资深人士,为疫情中的中国经济献计献策,以期推动市场恢复、经济发展。本期推出“大家问策”第六期:姚余栋:避免疫情短期影响长期化致大量失业,需支持政策。

经济学家姚余栋:宅经济是疫情冲击下的产物 可能是短期现象
  姚余栋观点:
  1、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将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根据复工的进度和实体经济状况合理调整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力度,为金融机构精准投放流动性,将宽货币引导到宽信用,避免流动性淤积于银行体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2、避免疫情短期影响长期化并导致大量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受冲击较大行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以帮助其渡过难关。
  3、疫情只会暂时压制需求,不会改变消费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压舱石的定位。
  4 、2020年,各种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有所上升,资本市场会有所分化,较难继续出现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普涨的局面,市场的波动也会增大。
  疫情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目前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扶持中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政策。未来,货币政策应把握哪些重点?服务业还需要哪些支持政策?记者采访了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他表示,后续货币政策操作的重心或将从短期流动性投放转向加大对实体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应加大对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支持。
  “此次疫情的冲击,将长期改变的行业可能有在线教育、生物制药和保险行业。”他表示,展望2020年,资本市场会有所分化,较难继续出现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普涨的局面,资产配置上,建议关注低估值高股息价值龙头。
  货币政策重心或从短期流动性投放转向加大对实体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新京报:相比于非典时期,当前疫情发展情况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哪些特点?
  姚余栋:我们知道,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为做好防疫工作,我们下决心采取了史无前例的社会网格化管理措施应对。从目前疫情发展情况来看,这种强有力的阻断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但是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这种措施在非典时期也是没有的。直接影响上看,疫情对第三产业服务业冲击较大,餐饮住宿、旅游、批发零售、影视、交通运输等行业受到直接冲击,间接影响来看,节后复工节奏放缓,疫情对第二产业的间接影响开始逐步体现。考虑到节后返程可能带来疫情二次传播的影响,以及相较于非典时期,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在聚集性服务业消费方面可能恢复较慢,由此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较长,类似于“长尾效应”。
  新京报:目前货币政策应把握哪些重点?
  姚余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应是货币政策更为重要的目标。支持企业复工和恢复经济增长将是一段时间内央行工作的重心。央行2月3日开展1.2万亿逆回购操作,且下调逆回购利率10bp,短期流动性的投放和价格降低意在稳定金融市场信心,3000亿专项再贷款的设立则意在支持开展防疫工作。后续货币政策操作的重心或将从短期流动性投放转向加大对实体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将继续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根据复工的进度和实体经济状况合理调整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力度,为金融机构精准投放流动性,将宽货币引导到宽信用,避免流动性淤积于银行体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此外,3月1日存量贷款利率换锚工作即将开启,为深化利率传导机制改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央行和银保监会一方面需要通过MPA考核对银行加以约束,另一方面也需要为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
  新京报:后续降准降息空间有多大?什么时点适合实施?
  姚余栋:截至2月17日,1年期国债收益率1.94%,较疫情爆发前下降了约30bp。逆回购和MLF利率均较上月下调10bp,预期2月LPR也将下调10bp。参考1年期国债收益率,政策利率和LPR后续仍然存在下降空间。降息节奏方面,一方面需要关注实际复工和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与后续存量贷款利率换锚进度相关,央行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降准方面,央行此前表示当前存款准备金率较为适度,下降空间有限,故而全面降准空间较为有限,预期近期将会通过定向降准向金融机构释放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缺的是短期流动性资金,应加大对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支持
  新京报:哪些行业和企业需要政策重点关注?财政政策上哪些最重要?
  姚余栋:此次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当属服务业,相比2003年SARS期间的服务业占比仅为40%,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主要包括:交运、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其他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基本上都具有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
  目前国内嗷嗷待哺的创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有300万家,避免疫情短期影响长期化并导致大量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受冲击较大行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以帮助其渡过难关。财政政策最为直接的就是针对这些行业针对性的减税政策。2月7日以来各地方纷纷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支持政策,由于中小企业为就业市场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为缓解就业压力,预期后续关于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将会增加覆盖面、加大政策力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大规模临时性救助,临时减免6个月税费,通过财政贴息、TMLF降息加量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目前中小企业缺的是短期流动性资金,应加大对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支持。票据融资余额约为7万亿,票据融资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六成。应加快推进标准化票据和票据ETF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疫情只是压制需求,前期推迟的消费在疫情缓解后会有补偿性的修复
  新京报:央行日前表示,疫情缓解以后中国经济将迅速企稳,并且随着前期推迟的消费和投资释放,经济会出现补偿性恢复。你怎么看?
  姚余栋:我个人完全认同央行的判断。今年是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年份,对全年实现的GDP增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疫情缓解后,政策方面稳增长措施一定会进一步加码,工业生产方面可能会进一步加快,来弥补疫情期间的生产停滞,国内经济增速有望迅速企稳。此外,前期推迟的消费在疫情缓解后一定会有个补偿性的修复。举个例子,近期携程从旅客搜索量方面分析发现,五一假期的搜索量是比较高的,高于去年。考虑五一期间可能疫情控制的差不多了,旅游出行完全就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另外,疫情期间积压的商品房以及汽车销售预计在疫情结束后都会有补偿性的恢复。我国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产消费群体,内生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很大的,疫情只会暂时压制需求,不会改变消费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压舱石的定位。
  新京报:如何看待近期出现的“宅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
  姚余栋:“宅经济”是疫情冲击下的产物,工作上进行远程办公,饮食依靠生鲜配送,在线教育兴起,手机游戏产业也出现火爆。这些可能都是短期现象,更应该关注疫情可能对这些行业带来的长期影响,如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者习惯的改变。2003年SARS期间,阿里、京东等国内电子商务的萌芽从非典时期开始撒下,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此次疫情的冲击,将长期改变的行业可能有在线教育、生物制药和保险行业。
  新京报:请分享一下对2020年资本市场的整体展望?在资产配置方面你有何建议?
  姚余栋:展望2020年,各种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有所上升,资本市场会有所分化,较难继续出现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普涨的局面,市场的波动也会增大。在经济增速放缓及风险偏好仍然谨慎的环境下,基本面因素仍将是2020年A股最主要的驱动力量。具有强壁垒、高质量的优质龙头企业在风险上升的不确定环境中业绩影响相对较小,并将在市场出清过程中受益于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在资产配置方面建议做好资产的均衡配置,并积极把握权益市场中基本面良好的质优龙头的配置机会。在配置方向上建议关注低估值高股息价值龙头,以及以医疗与科技板块为代表的成长龙头。从节后的表现看,医疗及科技板块受疫情影响较小,且延续年前的高景气度,节后表现亮眼,医疗信息化、生物技术、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计算等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叠加2020年5G建设推动,以及人口老龄化下人们对于健康医疗诉求的不断提升,以医疗及科技板块为代表的成长龙头将更能显现出其长期配置价值。(张姝欣)

经济学家姚余栋:宅经济是疫情冲击下的产物 可能是短期现象
[ 责任编辑:张乐臣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