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7-04 13:43:59
美从何处寻?寻美是一场向内求真求善、向外求美的心路历程。寻美历程是人们将内心最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潜在向往、期许、追求和创新以自身强大...

美从何处寻?

寻美是一场向内求真求善、向外求美的心路历程。寻美历程是人们将内心最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潜在向往、期许、追求和创新以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行真善美地迹化。其中,美术便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迹化方式之一。美术是人类历史上关于真善美的审美意识和美学创新思维高度集中、凝练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美术思维亦成为了真善美和创新的“炼金术”。

理论委员会在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及诸位青年艺术家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下,联合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艺术理论与批评专业师生,推出“‘美从何处寻’——青年艺术家系列访谈活动”。活动主旨在于:动态追踪新时代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艺术成长之路和创作心路历程,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分时期建档,持续跟踪采访等;通过搭建高校大学生与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学习青年艺术家的闪光点和创新精神,推进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助力其快速成长;企望通过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及其理论委员会的努力,为山东省美术理论的发展、美术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做出自己的尝试与贡献。

希望此次“美从何处寻”系列访谈活动能够为青年艺术家和高校大学生以创新思维找到、化生并表现祖国大地无处不在的自然美、人文美和精神美带来一定的启迪,推动实现美育由生活思维转向艺术思维的价值旨归,从而以新时代语境为雨露甘霖,使心灵的真善美在凡尘世界中漾起朵朵涟漪,并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中一圈一圈荡漾开去。孙晓娜,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博士)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

| 韩斌访谈 |

记者:韩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本次采访的主题是“美从何处寻”,一共有四个版块,首先请您谈一谈绘画和诗的关系。您很喜欢《诗经》中“其野芃芃”这句诗,由此我想到了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和画作为两种艺术,在美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

韩斌先说一些相同点,苏东坡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一律”,阐释了中国画跟中国古典诗词在审美和艺术追求上的一个相同点,都是追求自然、“天工与清新”,这种自然、不刻意、不做作的审美状态。中国画中特别是花鸟画体现得最为明显。

说起不同,首先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二者承载的载体不同,中国画是以物象作为描绘的对象,以笔墨来呈现画面的美感。诗词则是以文字的遣词造句来营造美感和意境。但是在画面中,一定要有诗意的展现,就是“况味”,就是画外之意,如果单纯只画一个物体,比如一株牡丹,那就和照片没有什么区别了,拍照也是需要拍出花之外的那种美感。中国画需要通过对笔墨的驾驭,来呈现画面中具体物体画外的即载体之外的意蕴。所以说,诗和画两者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但又是有着区别的,塑造的方式不一样,手段不一样。

记者:所以绘画是从视觉上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盛宴,还离不开诗歌对其意蕴的升华,这两者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刚刚您提到用笔墨传达物象,如果形似神不似或者神似形不似,好像都很难将心中的意味表现出来,那您在创作过程中是怎么去把握笔墨和物象之间的距离的呢?

韩斌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就有很多这种说法,当然,每个人也有着不同偏向的处理方式。齐白石说“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关于吴昌硕,又有“苦铁画气不画形”的说法,徐渭、苏东坡说“画影”,画画要像画一个影子一样,这就是一种艺术手段,把具体的形象跟落到画面上的这种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予以模糊化、抽象化、概念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其实每个人在处理画面的形象与真实感的时候都有很多自己的办法,像我这种写意花鸟画,就要有一种画“影”的感觉,而不是太过于追求哪一片叶子的翻转,哪一片花瓣的具体组织,但是要有松紧、粗细、枯润的这种对比,一定要把绘画基本的阴阳规律,将实物的”实“抽离出来,脑子中要时刻绷着一根弦,在画面中将这种对比表达出来。

记者:就是要做到张弛有度,创作者要把握到那个“度”。

韩斌对,这个“度”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韩斌在创作

记者:谈到笔墨,在您心中,什么样的笔墨符合您对绘画美的标准呢?

韩斌黄宾虹曾说“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即笔墨是绘画的基础,就像是大厦的根基,这是一种本质的问题。在中国画中,笔墨本身就是可以抽离出来的,它代表了艺术家的修养、审美取向、认知高度,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体现。许多人说,把一幅画的创作者的名字遮住,不看落款,只看局部就可以知道是谁画的。笔墨是很直观地代表了艺术家的高度的。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笔墨是个人的一个显现,跟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取法,对于生命的体悟是密不可分的。我个人更倾向于松秀、洒脱的这种笔墨状态,用笔速度比较快,所以枯笔比较多,追求一种“逸”气。

记者:笔墨与画家是相关联的,每个画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笔墨画法,通过笔墨去传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韩斌有自己的笔墨追求吧,这种追求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追求。其实笔墨就是整个人生体验、修为的呈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您觉得中国画中的笔墨怎样向观者传达美?

韩斌这就要谈一下黄宾虹,他的作品一眼看过去笔墨氤氲,山峦明灭,非常动人。但放大笔墨本身仔细观看,就像乱柴一样,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但他整体的笔墨追求是浑厚华滋,一种很传统的书法状态,叫“屋漏痕”、“折钗股”,整个笔墨给人的感觉是厚重的。笔墨本身有其自身美的规律。看不同的作品,像董其昌的山水绘画,像透明的,玉一般的质感,他用笔用墨就很温润,速度相对会慢一些, 水气更多一些,调墨的时候可能会更饱和,用淡墨比较多,笔笔叠加产生这种透明的感觉,这是他笔墨呈现的方式,以此来打动观者;潘天寿喜欢那种长枪大戟,笔墨很硬,叫“一味霸悍”、“强其骨”。首先,他用的石獾笔,笔本身就很硬,二是他的线条结实,就像折钗股,像一个铁条一样。吴昌硕的笔墨则是“绵里裹铁”,他书法写的是石鼓文,大篆的形式,其画面呈现给人的感受是笔墨淋漓酣畅又厚重,这是他的笔墨追求,也是他用笔墨打动和感染人的方式。

记者:不同画家的笔墨其传达的意蕴也是不一样的。

韩斌人就是笔墨,笔墨就是人,两者是合而为一的。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所以不同画家的笔墨所传达的意蕴也是不一样的。

记者:谈及笔墨,在今年的冬奥会开幕式,张艺谋导演使用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网友们纷纷评论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还有今年春晚的《忆江南》和《只此青绿》,您怎么看待这种现代科技和中国传统艺术结合创作出来的作品呢?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水月两朦胧》 韩斌  120×240cm

韩斌中国的艺术是有传承性的,艺术也是发展的,这是一个本质规律。现代科技和中国画的结合也是发展的一种形式,这种新媒体的呈现方式会更加广泛地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引起大家的共鸣,唤起中国人对传统审美和艺术的文化认同,有很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中国艺术具有这种传承性,所以是“活的”,也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像是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一直在演变和变化,所以是“活的”。不像西方艺术革命性比较强,下一波的艺术家会把上一波艺术家的成就推翻,来奠定这一波艺术家的位置。也正是因为这种传承性,所以中国艺术是鲜活的。曾经有朋友说:“你现在还画中国画呢?中国画早就该申请非遗进博物馆了”,但是对不起,现在画中国画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比古代翻了几万倍不止,画得好的确实不如古代,但并不是说古代的就一定好,当代的就一定不好,这个是没有可比性的。古代的经典既然矗立在那个地方,是不可逾越的,但现代人也可以再创高峰。

记者:绘画确实是有传承性,作为传统艺术的中国绘画,需要有人继承,才能更好的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绘画。像现在疫情这种特殊情况,科技的介入产生了云看展这种艺术交流的特殊渠道,现代科技的确是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帮助的。

艺术家创造美

记者:接下来我们聊聊您的创作吧!您的画中有静止的山石、私语的小鸟、微风吹动的树叶、还有潺潺的溪水。其中一幅叫《溪涧凉飙》,其中流动的溪水给整幅画增加了一种动感,仿佛观看这幅画就能听到潺潺的水声。您是怎么把动和静这两种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而且整幅画都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呢?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溪涧凉飙》  韩斌   148×177cm

韩斌动静结合一直是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中的一种非常经典的处理形式。比如说画面上有动物,动物肯定是动的,植物肯定是静的,这就是一种动静的对比,当然包括你刚才提到的流水,这也是动的,山石跟草木是静的,构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这种对比在中国画的构思中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没有这种对比,画面就会僵死。包括单独画一棵植物时,也要有动与静的对比,风吹叶子的摆动和静止的树干也要有对比,还有很多笔墨的处理方式,很浓重的笔、很氤氲的笔、湿笔和干笔的对比。画画的时候老师强调的“用笔要用尽”,即笔蘸饱了墨之后要一直用到干,画不出什么东西来了再重新蘸墨,这就是一种湿浓与干枯的对比,可以理解为一种动与静的对比。      

《溪涧凉飙》这件作品是我在中国美院研究生毕业时画的一张毕业创作。我一直特别崇拜潘天寿先生,当时也离潘天寿纪念馆近,没事就经常去他的纪念馆看他的画作,于是就产生了毕业做一个向潘天寿先生致敬的作品的想法。《溪涧凉飙》参考了大量潘天寿先生作品的处理方式,像《小龙湫》、《雁荡山花》等,但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毕竟每个人的理解、绘画功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我的功力还达不到,潘天寿先生可以一根线解决的东西,而我就需要画许多东西把画面撑起来。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空谷清音》  韩斌   136×68cm

记者:您刚才谈到《溪涧凉飙》是向潘天寿先生致敬,那您在创作中受了潘天寿先生哪些影响,或者说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悟呢?

韩斌受潘天寿先生的影响是一方面,也有自己这么多年画画经验的积累。潘天寿先生在五几年的时候去了三次雁荡山,做了大量的考察和采风,回来之后创作了《雁荡山花》系列作品。我在前十几年的时间里也比较倾向于在山野里写生,花圃里的花太娇贵,修得都一个形状,没意思,不如在山野里面自然的状态。对于野花野草、山石下、小溪边这种大自然的状态,那种惬意和忘却尘俗的美好记忆尤深,再加上我对潘天寿先生的崇拜,所以就对这个方面更为贴近了。

记者:您的画作里充满着生命的自由和意趣,您想通过画作传达一种怎样的生命精神呢?

韩斌对野花、野草,我喜欢用《诗经》中的“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把这两句各摘出两个字,权且叫做“其野芃芃”吧。这种“其野芃芃”、“生生不息”的状态非常打动人,这也是我在创作上一直追求表现的一种自然的、生机盎然的生命状态。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山空月明》  韩斌   175×120cm

记者: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比较浮躁,我想很难有人能做到独处一隅,潜下心来创作,那么您是如何保持一个优秀画家的心灵澄净,做到道家的自适精神的呢?

韩斌人是离不开社会的,人和社会的关系既有对抗也有顺从。其实也有许多办法,比如广交益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通过和朋友交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可以静下来,得到很多知识。其实内心有时候平静,有时候也不平静,这个平静是相对的,但是在创作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平静的状态,需要自己的定力来调整,如果调整不到的话,自己也接受不了这个作品。这种情况很多,所以这个不是绝对的,还是得努力去调整。全身心地做一件事时其实是很平静的。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空谷风轻八仙醉》  韩斌   220×110cm

记者:“美源于大自然,也源于自己的内心”。那么,有什么契机或者说某个瞬间让您想把自然美和心灵里的丰盈结合在一起呈现给观者?

韩斌大自然无美不在,有句话叫“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更准确的是您提问的这句,更是源自自己内心,如何修养内心的丰盈是很关键的。我很幸运能选择中国画这个专业,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古人的揣摩和研究,以及自己学习实践的经历,掌握了基本的笔墨造型能力,我觉得这种能力是能心手合一地来展现大自然的美的前提,而我如此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出尘的状态,用自己的笔墨将内心所感受到的、所向往的桃花源式写意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能多引起观者共鸣,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记者:因为喜欢和热爱就将其描绘出来,呈现给我们。您刚才也提到“扔了很多东西”,最终选择了中国画,那么您对中国画的特别的热爱体现在哪里呢?

韩斌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缘分。最后选择了中国画,越画反而越能感受其魅力。而且中国画是很传统的,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也是一个反向的助力,因为中国画的审美追求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中国画本身所给予的哲学上的启示,也会影响到自己人格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的影响,你成就了它,它也成就了你。 

记者:谢赫曾在绘画六法中提出“气韵生动”,画画要展现生命的灵性。您之前也提到了“气”,就是画面要有“生气”。那么您是如何在创作中处理这一点的呢?

韩斌其实这一点是“功夫在诗外”。有的人做书法、国画或者其他艺术,也很用功,但就是没有“气”,一方面可能是方法的问题,或者说是缺少高人的指点,但更主要的其实还是在个人。因为画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学画的人也特别多,每年画院毕业那么多学生,社会上也有很多社会大学都在传授和学习,但是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少之又少,这里面也有很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客观因素肯定是有的,但不能过于强调客观,还是要去找主观原因的,自己不去修自己的内心,而找客观的理由,那么一定无法成为好的艺术家。

记者:确实。那您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保持一种初心的呢?

韩斌那是因为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画家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说了一个真理。从小就喜欢做一个画家,也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也没有这种传承,可能与经历有关。我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被安排当上了美术课代表,一直到大学都是美术课代表,年轻的时候有一股冲劲,觉得自己就得当一个画家,后来随着见识的增加,才知道画家的艰深和不易,这是一个痛苦和快乐并存的职业,永远“眼高手低”,能看到也能感受到那么多精妙、震撼的作品是一种特别快乐的事情,而“手不能追”、“提笔茫茫然”更是一种痛苦,到今年已至四旬了,想想也是一种缘分吧。既然走上了绘画这条路。后来也算是当了画家,所以更珍惜这样一个称号,期待下一张画画的能更好一点,可能就是能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吧。

记者:您是画中国画的,有没有想过以后尝试其他的绘画类型,或者是跨界?

韩斌高考的时候考了两个油画方向、两个中国画方向,这个跨度算是挺大的吧。以后想尝试的还有挺多的,比如说雕塑,但精力的确是有限的,以后估计也会继续尝试。其实中国画的门类很多,山水、花鸟、工笔、写意,还有书法、篆刻,书法还有真、草、隶、行,历史上大几百位大艺术家、书法家的作品都想临摹一遍,这就挺够忙活一阵了。还想把更多的时间省出来尝试一下别的门类艺术,也是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记者:好的,韩老师,再次感谢您与我们分享这么多,也期待您以后更多精彩的创作!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溪涧清辉》  韩斌   240×120cm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清芳致洁》  韩斌   45×45cm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其野芃芃》  韩斌   24×15cm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静聆天籁尽微濛》  韩斌   228×185cm

(来源:山东省青年美协)

画家简介

千姿未尽笔墨韵·一花一叶恣意涂——专访青年画家韩斌

韩斌,别署元斌、逸之,1976年生于莱州,199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培训班导师,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青年美术家协会顾问,芥英社成员。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